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連續踩雷後,創投“大金主”淡馬錫策略大轉向
作者:張雅琦,華爾街見聞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在經歷了FTX、eFishery等一系列慘痛踩雷後,投資規模從2021年的44億美元跌至去年的5.09億美元,今年至今僅投入7000萬美元。高利率環境下,公司正轉向對少量更接近上市的公司進行投資。
當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開始撤離早期投資賽道時,整個創投生態系統的寒冬或許才剛剛開始。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在經歷了FTX、eFishery等一系列慘痛踩雷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縮其初創企業投資組合:公司投資規模從2021年的44億美元斷崖式跌至去年的5.09億美元,今年至今僅投入7000萬美元。
更誇張的是,其首輪投資項目數量從2021年的82個銳減至去年的11個——這意味着這家管理着3000億美元資產的巨型基金幾乎已經徹底退出了早期創投遊戲。
據英國《金融時報》4日報道,淡馬錫內部人士透露,基金管理層認爲,全球利率上升使得初創企業更難籌集資金並阻礙了它們上市的機會。一位了解該集團投資策略的基金經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淡馬錫的投資組合在近年來遭受了相當大的打擊,它們正在改變策略以獲得更多多樣性,同時降低回報的波動性。”
踩雷連連:從FTX到eFishery的慘痛教訓
淡馬錫的策略轉向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用真金白銀換來的血淋淋教訓。2022年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申請破產時,淡馬錫被迫注銷了2.75億美元的投資。作爲FTX的最大投資者之一,淡馬錫與軟銀、貝萊德等機構一同成爲這場加密貨幣史上最大騙局的受害者。
這一投資失敗造成的影響遠不止財務損失。時任新加坡財政部長的黃循財(現任總理)公開表示,這筆投資造成了聲譽損害。淡馬錫隨後對投資團隊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了減薪處罰。
更讓人震驚的是印尼農業科技公司eFishery的崩盤。這家開發魚蝦養殖自動投料系統的初創企業被曝光存在銷售和利潤數據造假指控。據媒體4月報道稱,eFishery創始人之一承認在公司財務報告中填入了虛假數字。
淡馬錫的踩雷名單還包括新加坡電商企業Zilingo、基因治療公司Locanabio、波士頓的Pear Therapeutics以及生物技術公司Tessa Therapeutics等。
高利率時代下的被迫轉型
淡馬錫投資管理團隊的判斷直指當前市場的核心矛盾:過去幾年全球利率上升使得初創企業更難獲得資本,並嚴重影響了它們的上市前景。這種資金困境也暴露了多家知名初創企業的潛在問題。
在新的投資框架下,淡馬錫將繼續通過風險投資基金間接投資初創企業,但其直接投資已轉向對更少數量但更接近上市的公司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目前,早期投資在淡馬錫投資組合中的佔比被限制在6%,其中約一半通過直接投資,其餘通過風險投資基金。
淡馬錫的策略調整也反映了其整體業績的壓力。該基金近年來的表現難以跟上全球股市步伐: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回報率僅爲2%,而同期標普500指數漲28%;前一年更是出現5%的負收益。
作爲1974年成立、負責管理新加坡政府在該國最大企業股權的主權基金,淡馬錫在過去二十年中已發展爲全球性投資者。目前,未上市公司佔其3000億美元投資組合價值的略超一半。
淡馬錫在聲明中承認了市場現實:
“我們看到自2022年以來早期投資的市場投資流量出現回調,因此對新投資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
盡管淡馬錫也有阿裏巴巴、荷蘭支付公司Adyen、美國食品配送公司DoorDash以及擁有Zomato的印度企業Eternal等成功的早期投資案例,但顯然,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即使是最老練的機構投資者也選擇了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