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后,加密VC需要成为“大教堂”的建筑师​

robot
摘要生成中

看了这期节目,对几位嘉宾的讨论印象深刻,尤其IOSG创始人Jocy“大教堂与赌场”的对比发人深省。

我从9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和风险投资,在我的印象中,VC在过去二十多年,一直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尊敬。

但如果看全球投资版图,会发现VC在其中占比只有1%左右。它和艺术品、房地产一样,被归为“另类投资”。

为什么一个如此小众的投资类别,却享有了最多的尊敬和声望?

在我看了是因为VC是“未来”的代名词。 当90年代末的银行家们还在嘲笑那些“烧钱”的网站时,是KPCB看懂了亚马逊,是红杉看懂了思科和谷歌,是IDG看懂了腾讯。他们投入的也不仅是资本,更有自己的信誉、人脉和战略智慧。

这种尊重是VC给自己挣来的。它包含着人类对“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始期望,包含着对“创造”本身的浪漫主义崇拜,更包含着一种对最稀缺品质的认可:敢于承担最大的风险,去支持那些“不可能”的梦想,并与之一同改变世界。

那为什么受人尊重的VC模式,到了加密领域,却混成了个人人喊打,且非常弱势的局面?

很简单,太多加密是没有“VC精神”的。他们提供的不再是“聪明钱”,而是“懒惰钱”。他们不再是“建设者”,而成了“掠夺者”。模式不再是“共同成长”,而是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差、短时间获取高额利润。

加密VC也因此失去了“生态位”。所以只能承担着最长的锁仓期,却眼睁睁看着交易所、做市商甚至项目方自己通过各种名目提前套现。成了为赌场提供“耐心资本”的最后接盘侠。

这个周期Meme和“公平发射”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社区对“VC币”原罪的文化反抗。这是加密VC们为上一个周期的贪婪和懒惰所付出的代价。

那加密VC死了没?

那些投机的、懒惰的、“黄牛式”的VC确实死了不少。但加密VC这一行没有死,反而会因此得到一些净化。

就像互联网泡沫,那些涌进来的热钱纷纷死掉了,但真正坚信互联网未来的“建筑师”留了下来——红杉没有死,KPCB没有死——才有了后来亚马逊和谷歌的辉煌。

历史正在重演。“赌场”无法自行建造“大教堂”。这个行业仍然迫切需要资本,但它需要的是有远见、有耐心、真正提供“聪明钱”的资本。这不是加密VC的终结,而是一场残酷的“大浪淘沙”,让更多加密VC回归VC的真正使命 -

承担风险,支持创新,推动世界的进步,并从中获取回报。

VC-2.55%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