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廣場用戶們,廣場使用界面全新升級啦!新版本界面更清新簡潔、操作更流暢絲滑,還有多項貼心新功能上線,快來更新體驗吧!你對新版界面有什麼感受?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是哪一個?你發現了哪些驚喜或變化呢?發帖分享新版廣場使用體驗,瓜分 $10 分享獎勵!
🎁 我們將精選 10 位幸運用戶,每人獎勵 $10 合約體驗券!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標籤發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風格體驗、細節功能變化、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或優化建議等;
3⃣️ 帖子內容需至少 30 字,並且只帶本活動標籤;
廣場界面煥新介紹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動截止時間:2025/10/26 18:00(UTC+8)
你的體驗是我們持續優化的動力!趕快參與和大家分享吧!
預測市場爆火之下的三大疑問:內幕交易、合規、缺少華語敘事市場
null
作者:Zhou, ChainCatcher
預測市場在2025年持續火爆,Kalshi 與 Polymarket 在 9 月合計實現 14.4 億美元交易量,創下歷史紀錄。近期兩大平台均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Polymarket 從紐交所母公司(ICE)籌集 20 億美元,估值升至 90 億美元;Kalshi 則以 50 億美元估值融資 3 億美元。
然而,預測市場賽道持續爆火的同時,社交媒體也出現針對這個市場的三大疑問:這個市場是否會滋生大量內幕交易?主要國家政府對預測市場的監管態度如何?爲什麼普遍缺乏華語敘事類型的預測事件?本文圍繞這些疑問展開討論。
內幕交易收割散戶?
利用認知獲利是預測市場的魔力所在,但由於預測事件本身的特性,使得部分類型的預測市場交易很容易就會滑向內幕交易,尤其是獎項獲得者、經濟數據等在事件結果公布前就在少部分人羣中公開的信息。
2025年10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公布當天,上演了一場全球關注的“內幕交易”爭議。
早在7月,Polymarket上就開設了“2025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市場,總交易量超過2140萬美元。熱門候選包括俄羅斯反對派領袖阿列克謝·納瓦爾尼的遺孀尤利婭·納瓦爾尼婭(Yulia Navalnaya)、美國前總統川普(因其調解哈馬斯-以色列停火的爭議功勞),以及環保活動家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和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
瑪麗亞·科裏娜·馬查多此前賠率僅3-5%,幾乎無人看好。就在結果公布的約11小時前,馬查多的賠率突然從3.6%暴漲到70%以上,交易量激增,總投注額超21萬美元。其中,至少有三個帳戶大舉押注馬查多將獲勝,最終合計獲利約9萬美元。
這件事直接引發了關於內幕交易的大辯論。
一方認爲,允許內部信息交易能將市場準確率提升到92%,因爲它加速了信息聚合。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預測市場最早的倡導者之一Robin Hanson曾表示,允許內幕人士交易可以提高賠率的準確性,如果預測市場的目的是獲取準確的信息,那麼你肯定希望允許內幕人士交易。
另一方則強調這是一場明顯的內幕信息泄露、是欺詐行爲,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無疑將打擊其參與積極性。
進而也引發了監管相關的討論,Forbes員工發文表示,預測市場的模式介於期貨交易所和賭博網站之間,監管機構對待它們更像是後者。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強制執行的內幕交易法並不適用於預測市場,它們是由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監管的合約。KPMG的2025報告曾警告,利用重大非公開信息押注事件合約,會嚴重扭曲市場完整性,在監管真空下容易引發連鎖崩盤。
在預測市場裏,內部相關人員、該領域研究頗深的專家、投機的散戶,這些參與者掌握的信息量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信息的不對稱已經注定了誰是贏家。
主要國家/地區對預測市場的監管態度如何?
預測市場的第二大潛在問題在於其在全球各地的法律定位模糊不清。它兼具博彩與金融衍生品特徵,在不同司法轄區常落入灰色地帶,甚至直接受限,存在一定的監管風險。
目前,明確提及並監管預測市場的國家以美國爲代表。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將其歸類爲事件合約,要求平台註冊爲指定合約市場,並嚴格遵守《商品交易法》。2025年2月,CFTC舉辦圓桌會議,探討體育和事件合約的監管框架,力求在創新與零售客戶保護之間找到平衡。2025年5月,CFTC放棄對Kalshi政治合約的上訴,確認其合法性,但附加了透明披露和反操縱要求。Kalshi在CFTC監管下拿下全美50州合規牌照,而Polymarket則通過收購佛羅裏達州衍生品交易所QCX,轉型爲受監管實體,逐步拓展美國市場。
歐洲地區的態度更爲謹慎。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ESMA)在2025年《金融工具市場指令II》(MiFID II)規則中提到預測市場,要求投資公司優化訂單執行政策。《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進一步將其納入加密資產服務提供者許可框架,特別強調反洗錢合規,展現出一種既開放又謹慎的監管姿態。
加密 KOL @Phyrex_Ni 指出,預測市場與二元期權在結構上非常相似。傳統意義上的二元期權是一種衍生品合約,投資者對某一標的或某一事件做出判斷,若預測正確就獲得預定的收益,若預測錯誤則輸掉投入的金額,預測市場也是類似的機制。
目前多數未明確監管預測市場的國家,往往將其與二元期權畫上等號,態度普遍較爲保守。例如,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FCA)直接禁止散戶交易二元期權;歐盟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ESMA)禁止二元期權相關營銷;而亞洲多國家甚至直接將其視爲賭博,這也是預測市場在華語區仍未“火起來”的原因之一。
總體上,監管碎片化加劇了預測市場的風險,大多數國家或地區聚焦反洗錢和消費者保護,要麼直接禁止此類衍生品合約,要麼採取嚴格的進入許可。
爲何缺少華語區敘事市場?
在海外,Polymarket 已經從交易產品變成一種信息化的社交遊戲,用戶押注事件不只是爲了盈利,更是爲了參與感、表達權與立場,甚至是用倉位在“押注未來”。
加密KOL @MrRyanChi調侃道,“美國大學生都已經開始玩kalshi和 Polymarket了,然而華語區探討預測市場的人卻寥寥無幾”。
當前的預測市場缺乏華語區敘事的市場,除了監管問題之外,加密KOL @hoidya_指出,根源是流動性嚴重不足。
而流動性不足的核心原因在於,做市商和莊家難以算清這筆收益帳。在傳統的永續期貨市場,散戶的期望收益(EV)長期是負的。
做市商憑藉其統計優勢,通過對沖和資金費率套利獲取收益,從而形成可靠的流動性來源。對於華語類型的敘事,歐美主導的做市商或許缺乏足夠的統計學、資源優勢與文化背景,他們自己也無法確定能否在長期中獲得正的期望收益,一旦無法量化勝率,就無法配置風險敞口,因此他們不會主動進場注入流動性。
KOL @Ru7Longcrypto指出,華人圈還在用DeFi的眼光看待預測市場,盯着TVL池子和賠率機制,完全抓錯了重點。她強調,破圈的關鍵在於做內容,而不是做池子。
然而,華語區的監管環境嚴苛,公共事件選題受到限制,尤其是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等地,將政治和選舉類選題視爲敏感議題,受到嚴格法律約束。相比之下,歐美如美國大選在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框架下獲合法認可,平台選題空間更爲廣闊。
因此,推動預測市場在華語世界實現主流化的另一關鍵點在於構建本地化生活題庫。比如cz的mention market、外賣大戰贏家預測、小米新車定價、春運人數、限購政策、哪吒電影票房等等,這些事件不僅在華語區更有熱度、且有明確開獎口徑,都更容易引起華人投資者的興趣和參與度。
隨着這個賽道熱度快速起勢,很多用戶把目光聚集到了BNB CHAIN,這裏的華人用戶密集、亞洲內容土壤更加成熟。何一也公開表示,歡迎專業團隊在 BNB 鏈上落地預測產品,YZi Labs 願意支持。近期多個基於 BNB Chain 的華人主導預測市場項目在推特上的營銷推廣勢頭也明顯加大。
結語
總的來看,或許這一波預測市場的熱度並非泡沫,但這把火燒得太快,市場需要一些冷靜的聲音和思考。盡管預測市場已走向主流,但仍存在合規和內幕交易的爭議,華語區更是缺乏本土化敘事,亟待解決流動性問題,以及探索更適合華人圈的內容。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預測市場的確是一個全新的玩法,想象空間巨大、敘事性感。正因如此,散戶更應該專注於自己熟悉的內容領域,而不是簡單地進行下注“賭博”。
點擊了解ChainCatcher在招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