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每週 #精品内容推荐# 開啓公布啦:發現優質內容,探索投資見解!
每週五精選5篇優質帖文發布於廣場官號,獲得“精選標識”及 $50 合約體驗券,助您提升社區曝光度!
📢 本週廣場精選內容來啦!和大家一起漲知識!
1️⃣ 加密羽先生 分享了 联准会降息及其影響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48725
2️⃣ 小羊在Gate炒幣養家 解讀了 近期行情走向和市場熱點事件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61615
3️⃣ Sakura_3434 盤點了 當前熱門山寨幣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758659
4️⃣ 曉月日記 帶大家關注 SEC放寬ETF申請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68140
5️⃣ ALPHA海哥 深入解析 ETH價格走勢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18273
💬 一起在評論區聊聊:
📜 如何發布符合廣場推薦的精品內容帖?
1.帖文聚焦加密見解,如行業新聞、行情分析、幣種推薦、行業趣事等。
2.結構清晰,內容詳實,分析精準,語言有趣易懂,圖文並茂。
3.字數超過30字且內容原創,可附帶相關話題、
美國人的日常數據從 TikTok 轉手到甲骨文手上,個資隱私與演算推播會比較安全嗎?
近日一項備受關注的新聞莫過於 TikTok 將由甲骨文買下,美國政府宣佈與 TikTok 達成「安全協議」,由美國科技巨頭甲骨文(Oracle)接手負責 TikTok 在美國的數據儲存與安全管理。根據白宮官員的說法,此舉旨在防止中國企業(如母公司字節跳動)持有美國用戶的個資與散播假新聞。然而,TikTok 轉手經營是否真的能讓個資被保護與內容推播變得更安全?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此外,雖然具體交易金額尚未公布,但官方樂觀預估,這項協議將在未來四年內為美國帶來高達 1780 億美元的經濟活動。安全,還是僅僅轉移風險?從理論上看,將數據儲存在美國境內,由美國公司負責管理,確實降低了中國政府要求企業交出個人數據的可能性。然而,這是否就等於美國用戶的日常個資從此就高枕無憂?
TikTok 轉手甲骨文後幾項重大變革
根據白宮官方說法, TikTok 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協議包括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美國用戶數據將全部儲存在美國本土,由甲骨文公司運營的伺服器負責管理。
甲骨文將成為「可信任的安全供應商」,獨立監管 TikTok 所有美國用戶的資料安全。
TikTok 的演算法將在美國重新訓練與運行,不受母公司字節跳動的控制。
一個具有國家安全與網路安全背景的董事會將負責 TikTok 美國業務的監管與營運決策。
數據集中化,依舊是風險點
甲骨文雖然被視為資安老牌企業,但任何集中的數據平台都存在被入侵、濫用或以其他政治目的操控的風險。這也意味著,雖然資料從中國轉到美國,但仍是「數據集中化管理」的模式,風險本質並未消失,只是轉換了方向。
推播機制是否真的「脫鉤」?
白宮發言人表示 TikTok 的演算法將在美國重新訓練與運行,但這背後仍有不少未解的問題。首先,「重新訓練」演算法需要大量數據與時間,過渡期間是否仍有來自字節跳動的技術參與?其次,演算法的控制權與源碼歸屬並未完全公開透明,外界難以確定所謂「不受中國控制」的保證能否真正落實。
政治操作與監控的另一種形式?
當資料轉手到美國政府可管控的企業後,是否只是不讓「中國政府監控美國人」,改成「美國政府更方便監控美國人」?畢竟過去已有社交平台在美國境內與政府合作進行大數據分析與廣告操控的先例。
企業與創作者能否安心?
對一般用戶與依賴 TikTok 行銷的創作者而言,這項協議短期內可能是利多:TikTok 不會被禁、服務不中斷、平台穩定性提高,也可能吸引更多廣告預算進入。然而,長期而言,資料的用途與平台的內容控制是否會更傾向政治或商業利益?這仍需持續觀察。
更安全,還是換個方式被管理?
TikTok 資料交由甲骨文管理的做法,無疑讓美國政府在數據控制權上佔了上風。但個資與內容推播是否因此「更安全」,仍需看甲骨文的管理透明度、政府的干預程度,以及使用者權益保障的機制是否到位。畢竟,將數據從一個掌控者交給另一個掌控者,本質上仍是「由上而下」的數據治理,真正的數位隱私與自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筆者觀察:演算問題仍未解,社會影響力需更嚴肅對待
筆者觀察,儘管這項協議看似在資料安全上邁出一步,但 TikTok 平台最受爭議的部分,例如以病毒式傳播擴散的「白痴挑戰」短片、AI 生成的假新聞內容、以及導致青少年模仿霸凌、歧視、極端行為的演算法推播機制,至今仍缺乏系統性解決方案。這些問題並不是單純透過將伺服器搬到美國或換一個數據管理者就能根治的。
如果平台仍以最大化觀看時長與互動數為目標,演算法就很難不繼續推播極端、情緒化甚至有害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關注數據「存在哪裡」事關大體,但社會也應該關心平台「如何運作」、對青少年與民主社會的長期影響又是什麼。
這篇文章 美國人的日常數據從 TikTok 轉手到甲骨文手上,個資隱私與演算推播會比較安全嗎?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