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研報:從鏈上囤幣到股權飛輪的金融創新新範式

一、DAT市場概覽

數字資產金庫(Digital Asset Treasury,DAT)近年來成爲資本市場與加密市場交匯的一種全新現象。其核心邏輯是通過公開股權融資工具——包括上市公司股票、可轉債、ATM 增發、PIPE 私募等方式——募集資金,並在資產負債表上配置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資產,再通過運營和收益管理爲股東創造回報。本質上,它是“用股權融資購買鏈上資產”,讓傳統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能夠以股票的形式獲得帶槓杆、可結構化、可流通的加密資產敞口。這種機制不僅打通了鏈上與傳統金融之間的橋梁,也在市場中創造出新的交易邏輯與投資敘事。

與 ETF 相比,DAT 在多個維度展現出明顯差異。首先是流動性路徑的不同。ETF 的運作依賴繁瑣的申購贖回機制,需要授權參與人和做市商介入,資金交割往往需要一到兩天,而 DAT 股票則可以在二級市場即時交易,其效率更貼近鏈上資產的流通特性。其次是定價口徑。ETF 通常以淨值(NAV)作爲錨定,波動相對有限,更適合長期配置;DAT 股票則由市值(MV)主導,價格彈性更大,波動幅度更高,對沖基金和套利機構可以利用其中的溢價與折價進行結構化操作。第三個區別體現在槓杆結構上。ETF 基金層面通常缺乏槓杆空間,而 DAT 公司則可以通過可轉債、ATM 增發、PIPE 融資等方式疊加槓杆,推動資產擴表,在漲週期中放大超額收益。最後是折價保護。ETF 的折溢價會被套利機制迅速修復,而 DAT 股票一旦跌破其金庫淨值,就等於讓投資者以折扣價格買入底層加密資產,理論上形成一種下行保護。然而,這種保護並非絕對,一旦折價源於被動去槓杆,企業爲回購股票而拋售底層資產,反而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下行壓力。

Lk3dRbzBk5X2UPQOvC2afATGYZjmNsLKWTuwGu6T.png

2025 年以來,DAT 在以太坊方向加速發展,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BioNexus 率先宣布以太坊金庫戰略,標志着企業化持有 ETH 的元年;BitMine(BMNR)則在 8 月披露持有 1,523,373 枚 ETH,成爲全球最大乙太坊金庫,市值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SharpLink(SBET)通過高頻的 ATM 融資持續增持 ETH,持倉超過八十萬枚,並將幾乎全部資產進行質押,從而把以太坊的生產性資產屬性直接轉化爲現金流。這些公司通過股權市場的融資活動,將傳統投資者的資金引入加密資產,推動了以太坊價格的機構化與金融化。與此同時,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活躍度也反映出這種新機制的流動性特徵。2025 年 8 月,DEX 平台 Hyperliquid 的現貨交易量在單日一度超過 Coinbase,顯示出資金流動正在鏈上交易、股權市場與衍生品市場之間快速遷移,DAT 成爲了這種跨市場資金流動的重要節點。部分公司甚至在股東激勵方面引入了創新手段。例如 BTCS 就宣布以 ETH 股息和忠誠獎勵的方式吸引長期投資者,既增強了市場黏性,又對抗了股票借貸做空行爲。

然而,DAT 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其模式在牛市中依賴溢價飛輪:股價漲推動融資增發,增發資金用於購入更多加密資產,資產上升又進一步提高 mNAV,進而刺激股價繼續漲。這種循環在漲週期內會帶來極爲可觀的回報,但在熊市卻可能成爲風險放大器。當 mNAV 從溢價轉向折價,投資者對管理層失去信心,企業爲了穩定估值,往往會通過出售底層資產來回購股票,從而形成負反饋循環。如果多家 DAT 同時進入折價狀態並採取類似措施,市場就可能面臨系統性風險。槓杆則是另一個關鍵隱憂。DAT 公司廣泛使用可轉債、短期融資和股權增發來疊加槓杆,上行時能夠放大收益,下行時則可能觸發保證金追繳甚至強制清算。一旦鏈上資產價格大幅下跌,集中拋售將對市場造成衝擊,特別是以太坊等資產集中度較高的情況下,風險更爲突出。

市場研究對可能的情景進行了推演。在基準情景下,企業通過場外交易逐步調整倉位,對 ETH 價格的下行壓力有限;在嚴重情景下,如果有 20%–30% 的以太坊金庫持倉在數周內被集中拋售,價格可能跌至 2500–3000 美元;在極端情景下,若監管收緊或資金鏈斷裂,超過 50% 的持倉被迫清算,以太坊價格可能跌至 1800–2200 美元。雖然極端情況發生概率較低,但其潛在衝擊力不容小覷。值得注意的是,DAT 高管薪酬往往與股價高度掛鉤,這使得他們在面臨股價折價時傾向於採取短期措施,通過賣幣回購股票來拉動市值,而非堅持長期戰略持有。這種治理與激勵的錯配,使得 DAT 在壓力情境下更容易觸發順週期放大的風險。

盡管如此,DAT 的前景依然值得期待。在未來三到五年內,DAT 很可能與 ETF 並行發展,形成互補格局。ETF 提供穩定的 β 敞口,適合被動投資者;DAT 則提供高彈性和金融工程化的收益機會,更適合對沖基金、家族辦公室和尋求超額回報的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DAT 模式正在從比特幣、以太坊擴展到優質的山寨幣,賦予一些項目類似“IPO 時刻”的資本市場通道,推動加密行業進一步制度化。監管框架的逐步清晰、信息披露機制的完善以及股東激勵工具的多樣化,將共同決定 DAT 的長期可持續性。總體而言,DAT 是資本市場與加密市場融合的一次重要實驗,它既可能成爲新一代制度性金融工具的裏程碑,也可能因順週期特徵而成爲市場波動的放大器。對於投資者而言,合理利用 ETF 與 DAT 的互補性,並在 mNAV 溢價與折價之間靈活調整策略,或將成爲未來加密金融時代的核心課題。

二、行業發展與關鍵事件

2025 年,數字資產金庫(DAT)的市場演進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莫過於以太坊方向的集中爆發。與此前以比特幣爲核心的儲備邏輯不同,以太坊正在逐漸成爲企業化金庫的主角。BioNexus 在三月率先宣布以太坊金庫戰略,正式將 ETH 納入企業資產負債表,並以股權融資的方式擴大持倉。這一舉動被視爲標志性事件,象徵着以太坊進入了企業化持有的元年。不同於此前 Coinbase 等交易所出於運營需求持有 ETH,BioNexus 的做法是將以太坊直接作爲戰略性儲備資產,向外界釋放出機構化信號。這不僅提升了公司本身的資本市場關注度,也引導了資金開始認可以太坊具備與比特幣同等的儲備地位。隨後,BitMine(BMNR)的動作將這一趨勢推向高潮。該公司在八月披露,其以太坊持倉規模已達到一百五十二萬枚,按市值計算超過六十億美元,約佔以太坊流通量的 1.3%。這一規模使 BitMine 迅速成爲“以太坊版微策略”,在資本市場與鏈上市場的雙重敘事中獲得極大聲量。BMNR 的模式與當年的 MicroStrategy 類似:通過可轉債和股權融資不斷擴表,形成“融資—買幣—估值上升—再融資”的飛輪,推動股價與鏈上資產形成相互強化的循環。市場對其評價呈現兩極化:一方面認爲 BMNR 在塑造以太坊機構化道路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另一方面則擔憂過高的槓杆和持倉集中可能在市場逆轉時放大系統性風險。但無論如何,BMNR 已成爲 2025 年最受關注的 DAT 之一,並直接改變了 ETH 的資金格局。

RPZc42mDrqlANe6UK4D9SjFhTVRyzNgodMp7cULd.png

與之並行,SharpLink(SBET)採取了更高頻、更激進的擴表方式。SBET 通過 ATM 融資機制在二級市場持續增發,幾乎每週都披露新增的融資與買入規模。到八月底,公司累計增持以太坊超過八十萬枚,並且幾乎全部用於鏈上質押。這種策略將以太坊的生產性資產屬性直接轉化爲現金流,讓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不僅有帳面浮盈,還能形成實際的收益回報。SBET 的模式吸引了大量關注,其周度披露與高透明度一方面爲投資者提供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其策略更容易被市場量化跟蹤和博弈。批評者認爲這種“全額質押”的策略增加了對鏈上協議安全與流動性風險的暴露,但支持者則強調,這種將 ETH 轉化爲生產性資產的路徑,可能成爲 DAT 的最佳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BTCS 在這一輪競爭中展示了另一種創新思路。該公司推出了“ETH 股息 + 忠誠獎勵”的組合方案,即用所持以太坊派發股息,同時設置忠誠獎勵條款,鼓勵股東將股票轉入指定過戶代理並持有至 2026 年初。這樣一來,投資者不僅能獲得現金和 ETH 分紅,還能通過長期持有享受額外激勵。這種做法既提高了股東黏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股票的借貸做空行爲,從而穩定了市場情緒。雖然外界對“用 ETH 派息”的可持續性存在質疑,但這無疑顯示了 DAT 在金融工程上的靈活性和創造力,也凸顯出企業在面對股價折價風險時採取的差異化應對策略。

與此同時,交易層面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2025 年 8 月,去中心化交易所 Hyperliquid 的現貨交易量在單日一度超過 Coinbase,這一現象極具象徵意義。長期以來,CEX 一直被視爲加密資產流動性的核心,但隨着 DAT 股票融資的不斷湧現,以及鏈上資金通過 DEX 與股權市場之間的互動加深,流動性格局正在發生重構。Hyperliquid 的交易量超越 Coinbase,並不是單一偶發事件,而是資本市場與鏈上交易逐步融合的信號。資金正在通過“DAT 股票融資—企業購入鏈上資產—質押/再質押產生收益—投資者套利與交易”形成新的循環。這種循環既加快了鏈上與傳統市場的融合,也可能在市場壓力時放大流動性衝擊。

總體來看,2025 年的 DAT 市場演進展示了一個全新生態的雛形。BioNexus 打開了 ETH 金庫戰略的大門,BitMine 通過大規模持倉確立了行業龍頭地位,SharpLink 用高頻融資和全額質押的策略探索了不同路徑,而 BTCS 則在金融工程上創造了獨特的股東激勵工具。與此同時,Hyperliquid 的交易量變化映射出資本市場與鏈上市場的流動性重組。這些案例共同說明,DAT 不僅僅是“企業買幣”的簡單模式,而是已經演化爲一種綜合性的金融創新,其內涵包括融資方式、資產配置、收益管理和股東治理等多重維度。未來,這一生態還將繼續擴張和演化,既可能成爲加密資產機構化的加速器,也可能因爲槓杆與流動性錯配,成爲市場波動的放大器。無論結果如何,DAT 在 2025 年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加密資產的資本市場敘事,並成爲全球金融觀察者必須密切追蹤的重點對象。

三、DAT的風險與潛力

在 DAT 模式快速發展的同時,其背後潛藏的風險和系統性隱憂也愈加凸顯。表面上看,數字資產金庫爲市場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與流動性支持,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它的運作機制本身帶有強烈的順週期屬性,既能在牛市中放大漲幅,也可能在熊市中加劇下跌。這種雙刃劍效應,使 DAT 在資本市場和加密市場的角色顯得尤爲敏感和復雜。首先是槓杆風險。DAT 的擴表邏輯往往依賴股權增發和可轉債融資,牛市時期,隨着股價和市值的上升,公司可以以較低成本籌集到大規模資金,從而進一步加倉比特幣或以太坊,形成估值與倉位的飛輪效應。然而,這種槓杆模式在市場轉向時會迅速反噬。如果底層資產價格出現大幅回調,債務端的償付與保證金條款可能被觸發,企業不得不被動拋售持倉來應對資金缺口。槓杆放大了收益,也放大了風險,這在加密資產高波動的特徵下尤其危險。

其次是折價危機。DAT 的估值錨定在所謂的 mNAV,即企業市值與其金庫持有加密資產的公允價值之比。在牛市中,mNAV 通常大幅高於 1,投資者願意爲企業未來的擴張和收益付出溢價。但一旦市場情緒逆轉,股價跌破資產淨值,mNAV 從溢價轉爲折價,投資者對管理層的信任會迅速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往往爲了修復估值和安撫市場,會出售底層的 ETH 或 BTC 回購股票,以此試圖將股價重新拉回淨值附近。然而,這種做法本質上是犧牲了長期持有的戰略,換取短期的股價修復,結果可能是折價被暫時縮小,但市場卻因此承受了額外的拋壓,形成惡性循環。

流動性衝擊是另一項隱憂。DAT 持有的加密資產規模越來越大,而這些持倉一旦集中釋放,對市場的影響可能超乎預期。尤其是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多家 DAT 協同拋售,很可能造成市場的瀑布式下跌。過去的經驗表明,集中度高的資產一旦遭遇被動去槓杆,價格下跌往往呈現非線性特徵。換句話說,即便整體拋售規模只佔流通市值的一小部分,也可能因爲流動性承接不足而導致劇烈波動。這種風險在以太坊等持倉集中度較高的代幣中尤爲突出。監管的不確定性則是懸在 DAT 模式頭頂的另一把利劍。當前關於財庫型公司的會計處理、信息披露、槓杆比例限制以及零售投資者保護等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不同司法轄區的態度差異,可能隨時改變 DAT 的生存環境。例如,監管機構可能要求企業披露鏈上地址和質押風險,限制其槓杆比例,或者禁止用代幣形式派息,這些措施都可能對 DAT 的融資能力和市場敘事造成重大影響。對於嚴重依賴資本市場融資與投資者信心的 DAT 來說,這類監管變化不僅意味着成本上升,更可能直接動搖其模式的可持續性。

此外,治理結構與激勵機制的錯配也是 DAT 模式的潛在問題。多數 DAT 的高管薪酬與股價直接掛鉤,這在牛市中能夠激發擴表積極性,但在熊市中卻可能促使管理層採取短期主義的操作。當股價折價、投資者信心下降時,高管可能優先選擇出售底層資產以回購股票,拉升市值,保護自身薪酬,而不是堅持長期持有策略。這種激勵錯配不僅削弱了 DAT 的戰略穩定性,也增加了順週期拋售的可能性,加劇了市場的脆弱性。在風險分析之外,情景推演提供了更直觀的理解。在基準情景下,假設 ETH 價格出現溫和回調,DAT 公司可能通過場外交易逐步出貨,以平滑市場影響,對價格的衝擊有限。然而,在嚴重情景下,如果 20%–30% 的 ETH 金庫持倉在短時間內被集中拋售,市場可能無法完全吸收,ETH 價格有可能跌至 2500–3000 美元的區間。這一水平接近當前價格的 30% 下跌幅度,足以重塑市場情緒。極端情景下,如果超過 50% 的持倉因資金鏈斷裂、監管收緊或系統性危機被迫清算,ETH 的價格甚至可能暴跌至 1800–2200 美元。這種跌幅將完全抹去 DAT 浪潮啓動以來的漲幅,使市場回到 2025 年初的水平。雖然極端情景發生的概率較低,但考慮到 DAT 高度依賴融資與槓杆,一旦觸發,市場影響將十分深遠。總體而言,DAT 的興起無疑爲加密市場注入了新的敘事和流動性,但它本身並非穩健的“新常態”。其順週期特徵決定了它既是牛市的放大器,也是熊市的風險源。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 DAT 模式下的槓杆鏈條、mNAV 折溢價動態以及管理層的激勵結構,是評估其可持續性的關鍵。在缺乏完善監管和風險隔離的情況下,DAT 更像是一場高槓杆的金融實驗,它可能推動加密資產制度化,也可能成爲市場動蕩的導火索。未來幾年,DAT 的風險管理能力與監管框架的成熟,將決定這一模式能否真正從投機敘事走向穩健的金融工具。

展望未來三到五年,數字資產金庫(DAT)很可能與 ETF 並行發展,共同構建加密市場制度化的投資版圖。ETF 已經證明了其在合規性、穩定性和低成本方面的優勢,能夠爲被動型投資者、養老金、主權基金等提供穩健的 β 敞口。相比之下,DAT 以更高的彈性、更復雜的資本工程和直接持有鏈上資產的屬性,天然更適合對沖基金、家族辦公室以及追求超額收益的主動型機構。這種市場結構的分工,預示着 ETF 和 DAT 並非零和競爭關係,而是互爲補充,共同推動傳統資本與加密市場的深度融合。從資產擴展角度看,DAT 的投資範圍很可能不再局限於 BTC 與 ETH。隨着行業生態的成熟,優質 Altcoin 項目或將通過 DAT 獲得類似“IPO 的時刻”,即借助上市公司財庫的股權融資,建立早期的大規模鏈上倉位。這不僅能爲相關代幣提供制度化背書,也能創造全新的資本市場敘事。例如,Layer2、去中心化數據網路或穩定幣相關的核心協議,均可能成爲未來 DAT 配置的標的。若這一趨勢成真,DAT 將不僅是 BTC/ETH 的槓杆化工具,更是新一代公鏈與協議在資本市場的“助推器”,對加密生態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在運營模式上,DAT 的收益工程化將成爲下一個重點。當前,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將持倉代幣進行質押,獲取鏈上利息收入,並將其轉化爲現金流回饋股東。未來,這種模式有望擴展到期權對沖、基差套利、再質押以及治理參與等多元化方式。與傳統 ETF 單純的價格跟蹤不同,DAT 可以通過主動運營形成“動態金庫”,既獲取鏈上收益,又增強對底層生態的影響力。這意味着 DAT 不僅是資產持有者,還可能成爲鏈上協議的重要治理參與者,甚至演化爲加密經濟中的“制度性玩家”。監管框架的逐步清晰將是 DAT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不同司法轄區對 DAT 的態度尚未統一,信息披露、會計準則、槓杆比例和零售保護等問題懸而未決。然而,隨着市場規模的擴大與投資者基數的增長,監管壓力必然增強。未來,DAT 可能被要求披露其鏈上地址,明確持倉規模與質押比例,甚至規範股息派發模式,以確保透明度與投資者保護。從某種意義上,這將提升 DAT 的合規性和可信度,使其更容易獲得機構資金的青睞,但同時也可能削弱其資本工程的靈活性。監管趨嚴既是挑戰,也是 DAT 從“金融實驗”走向“制度化工具”的必經之路。

長期來看,DAT 有潛力演化爲加密市場的準金融中介。其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同時連接股權資本市場與鏈上資產市場,形成跨市場的資金配置橋梁。當投資者購買 DAT 股票時,他們實際上間接參與了鏈上資產的持有與運營,而 DAT 公司通過股權融資則將傳統資本引入加密領域。這種雙向互動,將使 DAT 在全球資本流動與資產配置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跨境資本難以直接投資加密資產的背景下,DAT 可能成爲合規渠道之一,提供“間接敞口”,從而擴大加密資產的投資人羣體。然而,這一光明前景的背後,也伴隨着不可忽視的系統性隱患。DAT 的順週期特徵意味着,它在牛市中可能成爲推動價格漲的加速器,但在熊市中則會放大市場下跌的深度。與 ETF 的被動持倉不同,DAT 高度依賴股權市場融資與 mNAV 的溢價維系,一旦市場環境逆轉,DAT 的融資鏈條可能迅速斷裂,從而導致大規模的被動去槓杆。換言之,DAT 的前景雖然廣闊,但其能否真正成長爲穩健的制度性板塊,取決於其在風險管理與監管適配方面的表現。

總的來說,未來三到五年,DAT 的發展將呈現兩條並行的軌跡。一方面,它會不斷創新,通過擴展資產範圍、嵌入收益工程和提升鏈上參與度,逐漸構建出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爲 ETF 的高彈性補充;另一方面,它也將在監管約束、槓杆控制和市場波動的現實考驗中,逐步探索出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模式。DAT 既是資本市場和加密市場融合的象徵,也是順週期風險的縮影。只有在制度化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它才可能真正成爲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新型中介,推動加密資產從邊緣走向主流。

四、結論

數字資產金庫(DAT)的興起,無疑是 2025 年資本市場與加密產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之一。它不僅是一種新的資產配置工具,更是股權融資與鏈上資產結合的制度化實驗,代表着兩大金融體系的深度耦合。在本質上,DAT 將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與區塊鏈資產的高波動性直接綁定,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投資邏輯與市場敘事。對投資者而言,它既提供了放大收益的新渠道,也帶來了放大風險的新隱患。在牛市階段,DAT 的運作邏輯尤爲順暢。股價的溢價推升了 mNAV,使企業更容易通過可轉債、PIPE 或 ATM 增發來籌集資金。籌集的資金進一步轉化爲對 ETH、BTC 等加密資產的買入,資產負債表擴張反過來推升市值,形成“溢價—融資—加倉”的飛輪。這一機制使 DAT 成爲市場漲的重要助推器,其市值彈性遠超傳統 ETF,也成爲對沖基金和高淨值投資者追逐的目標。在這種敘事下,DAT 不僅是金融創新的產物,更成爲牛市資金流動與估值擴張的核心參與者。

然而,熊市中的 DAT 卻可能呈現完全相反的圖景。當價格下跌,mNAV 從溢價轉向折價,市場對管理層的信心隨之動搖。爲了修復股價,公司可能通過出售底層資產回購股票,以求暫時縮小折價。然而,這種行爲往往導致拋壓增加,加速價格下跌,並使更多 DAT 同時陷入去槓杆困境。在這種順週期機制下,DAT 不再是市場的穩定器,而可能成爲系統性風險的放大器。換言之,DAT 的風險並不僅僅是單個公司的個體風險,而是多個財庫化公司聯動拋售時可能對加密資產市場整體造成的衝擊。在投資層面,DAT 與 ETF 的功能分工愈發清晰。ETF 更適合作爲長期配置的基石工具,提供透明、低成本且可預測的 β 敞口;而 DAT 則以其高槓杆、高彈性和主動收益管理的特徵,成爲增量配置的選擇,尤其適合那些追求超額收益、願意承擔風險的機構和個人。對於家族辦公室或主動管理基金而言,DAT 提供了傳統 ETF 無法復制的資本工程優勢,但同時需要承受潛在的流動性風險與治理不確定性。未來,投資者如何在 ETF 與 DAT 之間找到合理的組合,將成爲資產配置策略中的一個核心課題。

未來三到五年,DAT 有可能成長爲與 ETF 並列的制度性板塊。其發展路徑將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第一,監管清晰度。只有當會計處理、信息披露、槓杆比例與股東保護等方面形成統一規範,DAT 才能吸引更廣泛的機構資金流入。第二,信息透明度。鏈上地址、持倉規模、質押比例等公開披露,將成爲投資者判斷風險與估值的重要依據,也是 DAT 能否建立長期信任的前提。第三,市場承受力。加密市場能否在潛在的順週期衝擊下保持韌性,將直接決定 DAT 是否是推動制度化的正向力量,還是加劇波動的風險源。

如果這些條件得以滿足,DAT 或許會像當年的 ETF 之於指數基金一樣,成爲金融史上的又一個裏程碑。從最初的市場試驗逐漸走向廣泛應用,DAT 有可能重新定義資本市場與加密市場的邊界,使加密資產真正走入更大規模的投資組合之中。但若這些條件無法達成,DAT 也可能只是一次短暫的狂歡,最終被歷史證明是“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的一次豪賭”。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表明,每一次新工具的出現,既帶來效率提升與機會,也伴隨着未知的風險。DAT 的出現是當下時代的必然產物,它將傳統融資邏輯與去中心化資產相結合,創造了全新的價值捕獲方式。然而,能否走得長遠,不僅取決於市場熱情,更取決於監管理性、治理穩健以及風險防控機制的成熟。投資者、企業和監管者都必須意識到,DAT 並不是無風險的套利工具,而是對整個市場結構提出的新挑戰。最終,DAT 的未來歸根結底取決於市場與制度的共同塑造。如果監管與市場機制能夠形成良性互動,DAT 有機會成爲推動加密資產制度化的重要橋梁;反之,它也可能因順週期特徵與槓杆鏈條而加劇市場動蕩,成爲“金融煉金術”失敗的案例。正如 ETF 在二十年前曾被質疑,如今卻已成爲全球市場的基石工具一樣,DAT 的命運或許也將在未來十年給出答案。無論如何,它的出現已經在資本市場的長河中刻下了一個注定被銘記的印記。

ETH2.9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