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年伊始對 BTC L2 的技術路線進行了總結,主要分爲 BTC 的安全性和價值上行,以及 L2 交易執行和結果的下行兩部分,隨着時間的發展,短短三個月不到,BTC L2 已經來到近百的數量級,但是仍然有一些基本問題尚待釐清,定義問題首當其衝。
在比特幣的發展史上,擴容路線長期存在三種實踐,最底層的是主網升級,比如 SegWit 和 Taproot 兩類,其次是鏈外擴容,比如客戶端驗證、閃電網絡和側鏈等諸多嘗試,最後是直接分叉,比如狗狗幣、BSV、BCH 等。
比特幣擴容路線選擇
由裏到外,紛繁復雜,究竟什麼是 BTC L2 衆說紛紜,參考以太坊的發展史,我在此提出兩個評判要點:
按照這個標準,主網升級和分叉和 L2 概念無關,重點在於鏈外擴容路線究竟該如何分類,比如閃電網絡是一個特殊的“通道”,本身很難說是一條公鏈,而側鏈具備自己的安全共識和運作模式,安全性無法嚴格和比特幣等效,但是 L2 應該就藏在其中,那麼來繼續劃分。
BTC L2 = 閃電網絡 + 側鏈。
參考之前的標準,BTC L2 應該是閃電網絡和側鏈的一種混合產品,即像閃電網絡一樣完全依附於比特幣主網,同時像側鏈一樣“獨立於”比特幣運作,取其精華,去二者糟粕。
如此一來,現有的 BTC L2 方案都需要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考慮到 BTC 的 UTXO 機制和 Layer 依賴的智能合約機制無法嚴格協同運作的事實,即比特幣無法實現對過往交易的撤銷,需要 L2 自行解決或者引入鏈外更新或索引機制。
其次,L2 的獨立性存在過強的問題,比如僅僅存儲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頭信息作爲 L2 對 L1 的同步證明,僅僅將結算信息存入比特幣腳本作爲 DA 方案,而根本不考慮之後的檢索和確證問題。
BTC L2 的現狀極易被渾水摸魚,導致安全和信任危機,我認爲,必須從 L2 爲中心過渡到以 Rollup 爲中心的全新階段,即完全利用比特幣主網的安全性,同時解決大規模計算問題。
BTC L2 ≠ Rollup。
總結一下,理想中的 Rollup 應該是以 BTC 作爲原生 Gas Fee 和質押獎勵,利用 2WP 雙掛鉤機制實現跨鏈流通,1:1 錨定的映射資產 xBTC 流通於 BTC L2 和跨 L2 橋,隱私計算 + ZK 證明,可從源頭和過程保證比特幣使用者的完全匿名性和隱私性,項目代幣參與 Rollup 運作,避免和 BTC 的角色衝突。
BTC Rollup 運作流程
首先要解放思想,PoW 底層 + PoS 上層是目前的最優解,質押收益來源依賴於底層價值支撐,工程組合取代技術創新,計較 ZK 還是 OP 沒太大意義,結果存儲不是 DA ,另外不必過度糾結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機制設計,沒有任何方案能和比特幣相提並論,即使是ETH OP,真正的故障證明和回收機制也是“路線”或者“理論上”,目前或者長期來看依然會由項目方來控制。
因此,更合理的機制設計在於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減少人爲幹預,並且保障項目長期穩健運行,在 ETH L2 中被稱爲強制提款和逃生艙設計,確保極端情況下項目停擺也能保證用戶資金安全,對於 BTC Rollup,這裏的難點是如何在發生故障時將映射資產退回比特幣主網,以及如何在 Rollup 計算時保障隱私,在早期不那麼去中心化之時。
首先討論第一點,BTC 的映射資產,比如 WBTC 的各類去中心化版本,在 Rollup 上流通的同時要確保安全性,一方面,BTC 進入才能支撐 Rollup 的價值,另一方面,Rollup BTC 在發生故障時必須能轉回主網。
現有的解決方案,基本都是跨鏈橋的各類變種,區別只在於是通信橋、資產橋還是中心化的橋,目前來看基本上很難再有新的解決方案,橋接資產是搭建 PoS 體系的第一步。
不過質押和質押收益還有創新空間,比如可以跳過 Lido 的發展階段,直接使用 DVT 技術來搭建完整的去中心化質押體系,或者基於 BTC、WBTC 或者 BounceBit 發行的,基於交易所體系衍生出的再質押 BTC 搭建混合質押體系,以降低對危機時對 BTC 的安全衝擊。
橋接和 DVT/混合質押之後,Rollup 的計算長期被人忽視,這裏面的問題在於,Rollup 自己要能承擔公鏈的數據吞吐、狀態更新和結果存儲,以及數據分發四個階段或部分,可以分成兩點去討論,其一是效率,其二是隱私。
最後是 DA 問題,也就是參考 ETH L2 和 Rollup 分野的評判標準,不使用主網作爲 DA 方案的無法被稱之爲 Rollup,這涉及到最終的安全承諾,如果 L2/Rollup 主動放棄 L1 的安全保障,那麼自然就該被剔除出去,由於 BTC 的獨立機制,所以需要額外的補充設計。
DA 機制
最終,我們可以完成整個 BTC Rollup 的機制設計,可以分爲四步走,基本上都會沿着 xBTC—->質押—->計算——>DA 四步去搭建技術架構,這裏的難點主要在於質押系統和映射資產的設計原則,以及鏈上計算的隱私問題和最終的 DA 設計。
此外,遵循項目代幣不能和 BTC 發生衝突的原則,項目代幣應該在 Rollup 之內發揮作用,比如 DVT 體系的搭建,索引器的去中心化維護,以及生態發展和治理體系上流轉。
架構說明
如果以我劃定的 Rollup 爲標準,那麼顯然諸多項目方案無法被納入討論,因此將範圍放寬,具備上述特徵的都可被直觀評述。
按照四步走的順序,可以稍微比較一下目前主流的技術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的,但是會默認前提已經存在不再贅述,比如橋接的下一步是質押,那麼在論述質押時就不會再強調橋接的實現方式,依次遞進。
從橋接資產出發,ZetaChain 和 Zeus Network 最符合標準,分別溝通比特幣和 EVM 生態以及 Solana 生態,在具體實現上,二者略微有所區別。
ZetaChain 創造了和 ERC-20 類似的 ZRC-20 標準,BTC 可以 1:1 映射發行 zBTC 代幣,同時,爲突出全鏈 Omni 概念,zBTC 實際上存在內部兌換機制,不會實際傳輸到目標鏈之上,由此將 zBTC 變爲所謂的全鏈資產,不過這種映射資產需要很強的機制設計,ZetaChian 通過使用觀察者(observers)和籤署者(signers)來監控比特幣鏈上的交易和事件,並在 ZetaChain 上達成共識,從而實現與比特幣等非智能合約區塊鏈的交互。
理論上而言,ZetaChain 是全鏈跨鏈橋,不止於能溝通比特幣和 EVM 生態,但是這裏的重點是說明比特幣等非智能合約公鏈如何接入 EVM 的過程,可以發現,ZetaChain 不僅是消息橋,同時也是資產橋。
而 Zeus Network 則強調自身是通信層而非跨鏈橋,在其機制設計上,它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接口,使得不同的區塊鏈可以通過這個接口進行信息和價值的交換。
比如可以將 BTC 鎖定在一個特定的比特幣地址上,並在 Solana 上釋放等值資產,而需要實際轉移 BTC,並且在 Solana 進行智能合約操作,可以改變比特幣網路上的行爲。
可以發現,這更像是一種文字遊戲的感覺,理論上確實不需要在兩條鏈之間轉移資產,但實際上你也無法真的將 BTC 轉移至 Solana 網路上,橋接資產或信息,本質上都需要引入第三方來相互調用和通信,區別只在於介入程度的深淺。
當資產橋接之後,會出現質押體系,質押的意義在於模仿 ETH 網路的安全承諾,比如 Stake、LSDFI、Restake 和 LRTFi 等四類機制,其根本邏輯都在於質押確保主網安全,發行等效憑證參與 DeFi 賺取收益,區別在於“套娃”程度的不同。
在比特幣的實踐中,Merlin Chain 是質押系統的代表,BounceBit 是 LRTfi 的代表,但是核心都在於吸引用戶將資產留存在自身體系之內,並不是單純的存幣生息,而是希望在保存安全性的同時,盡力擴展生態的邊界,可用性時代逐步到來。
Merlin Chain 在暴力拉盤之外,機制上致力於生態發展,基於 L1 BTC 多籤和 L2 智能合約體系,進而搭建出 L2 上的使用場景,比如 Merlin Swap、Merlin Starter 等衆多生態,是目前的 Layer 中最會搞事情的,其和 ETH L2 ZKFair 師出同門,都是 Lumoz 的產品,其和 Cobo 合作搭建 L2 資管體系,目前 TVL 36 億美元,基本上是最高的一檔。
而 BounceBit 更進一步,或者說更退一步。
進步處在於 BounceBit 基於交易所去生產再質押資產,用戶直接在幣安存入 BTC 並在 BNB Chain 兌換爲包裹資產,並可參與 CeFi 和 DeFi 的交易活動,進一步而言,使用托管技術,BounceBit 可在保管比特幣的同時發行 LRTfi 資產,進而搭建的 EVM 兼容體系可對接鏈上世界。
在整個網路運作中,CEX 和托管是運作的基礎,而 BounceBit 的獨特之處在於將鎖定後的 BTC 再次流動性發行,投入資產增值的邏輯中,目前 TVL 7 億美元,並且可將 BTC 或者自身代幣存入質押網路,整體思路是運用更多中心化措施來降低 BTC 運轉的風險。
更退一步在於這是 WBTC 的略微改進版本,甚至未經長期運行,其安全程度未必比得過 WBTC 的老字號。
接下來是鏈上計算環節,這裏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排序器和排序器的去中心化,第二是兼容性和計算效率問題。
排序器的中心化是 ETH L2 上的痼疾,究其根本,使用中心化的排序器可以極大提高 L2 的運作效率,並可相當程度上防止 MEV 攻擊,同時也有助於提升用戶的交易體驗,在這些好處之外,就是嚴重的中心化問題,會導致項目方成爲事實上的運作實體。
B² Network 則嘗試使用自己的 BSQ 主網代幣去構建去中心化排序器網路,實際上相當於搭建出一個激勵網,需要結合提交者、證明者和挑戰者等更多角色去維持運作,即用治理的復雜性去降低中心化程度。
在兼容性上,EVM 或者 SVM 的兼容性容易解決,但是 L2 之間的跨鏈則會更爲復雜,而計算效率則需要大規模引入並行或並發等手段,目前沒有特別明顯的實踐項目。
另外是鏈上計算的隱私保護,目前雖然有使用 ZK-Rollup 的方案,但是主要是用於壓縮數據,更多發生在 DA 的數據發布上,專門針對計算過程的隱私保護方案還沒有很明顯的項目。
最後是 DA 的數據發布方式,這個需要和 ZK 機制結合來論述,和 ETH L2 不同,BTC L2 使用 ZK 主要是壓縮數據,比如 Bitlayer 即是如此。
Bitlayer 在執行上使用樂觀驗證機制降低復雜度,使用 ZK 壓縮數據,並通過類似銘文的形勢寫入數據。具體而言是假設交易批次默認有效,除非有證據證明其無效。這樣,交易可以在鏈下快速處理,並通過壓縮格式提交到比特幣網路,減少數據負載和成本。如果發現欺詐行爲,參與者可以發起挑戰,觸發狀態回滾和懲罰惡意行爲者,確保系統安全。
但是如何基於比特幣去建構狀態回滾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仍需要長期探索。
從比特幣擴容方案出發,嘗試去勾勒比特幣版的以 Rollup 爲中心該長什麼樣,核心在於確保 BTC 的價值和安全性能遷移至 Rollup 之上,並且需要和現有的包裹資產方案區別開,在具體實現上,基於橋接資產和質押體系的方案成爲共同選擇,但是在如何確保去中心化和發揮 BTC、主網代幣的作用上,仍然處於模糊地帶。
但是 Rollup 爲中心路線目前仍然是最完備的,相較於基於 UTXO 機制或者客戶端驗證方案都更爲成熟,在中間的鏈上環節上,隱私計算和排序器去中心化是兩個要點,在最終的 DA 上,銘文已經提供了較爲成熟的借鑑思路,唯一的難點是成本問題。
本文轉載自[佐爺歪脖山],原標題爲“BTC L2 故事新編,以 Rollup 爲中心的設計原則”。版權歸原作者[佐爺]所有,。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將盡快按照相關程序進行處理。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Gate Learn 團隊已翻譯該文章的其他語言版本。未經提及的翻譯文章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
Mời người khác bỏ phiếu
我在新年伊始對 BTC L2 的技術路線進行了總結,主要分爲 BTC 的安全性和價值上行,以及 L2 交易執行和結果的下行兩部分,隨着時間的發展,短短三個月不到,BTC L2 已經來到近百的數量級,但是仍然有一些基本問題尚待釐清,定義問題首當其衝。
在比特幣的發展史上,擴容路線長期存在三種實踐,最底層的是主網升級,比如 SegWit 和 Taproot 兩類,其次是鏈外擴容,比如客戶端驗證、閃電網絡和側鏈等諸多嘗試,最後是直接分叉,比如狗狗幣、BSV、BCH 等。
比特幣擴容路線選擇
由裏到外,紛繁復雜,究竟什麼是 BTC L2 衆說紛紜,參考以太坊的發展史,我在此提出兩個評判要點:
按照這個標準,主網升級和分叉和 L2 概念無關,重點在於鏈外擴容路線究竟該如何分類,比如閃電網絡是一個特殊的“通道”,本身很難說是一條公鏈,而側鏈具備自己的安全共識和運作模式,安全性無法嚴格和比特幣等效,但是 L2 應該就藏在其中,那麼來繼續劃分。
BTC L2 = 閃電網絡 + 側鏈。
參考之前的標準,BTC L2 應該是閃電網絡和側鏈的一種混合產品,即像閃電網絡一樣完全依附於比特幣主網,同時像側鏈一樣“獨立於”比特幣運作,取其精華,去二者糟粕。
如此一來,現有的 BTC L2 方案都需要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考慮到 BTC 的 UTXO 機制和 Layer 依賴的智能合約機制無法嚴格協同運作的事實,即比特幣無法實現對過往交易的撤銷,需要 L2 自行解決或者引入鏈外更新或索引機制。
其次,L2 的獨立性存在過強的問題,比如僅僅存儲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頭信息作爲 L2 對 L1 的同步證明,僅僅將結算信息存入比特幣腳本作爲 DA 方案,而根本不考慮之後的檢索和確證問題。
BTC L2 的現狀極易被渾水摸魚,導致安全和信任危機,我認爲,必須從 L2 爲中心過渡到以 Rollup 爲中心的全新階段,即完全利用比特幣主網的安全性,同時解決大規模計算問題。
BTC L2 ≠ Rollup。
總結一下,理想中的 Rollup 應該是以 BTC 作爲原生 Gas Fee 和質押獎勵,利用 2WP 雙掛鉤機制實現跨鏈流通,1:1 錨定的映射資產 xBTC 流通於 BTC L2 和跨 L2 橋,隱私計算 + ZK 證明,可從源頭和過程保證比特幣使用者的完全匿名性和隱私性,項目代幣參與 Rollup 運作,避免和 BTC 的角色衝突。
BTC Rollup 運作流程
首先要解放思想,PoW 底層 + PoS 上層是目前的最優解,質押收益來源依賴於底層價值支撐,工程組合取代技術創新,計較 ZK 還是 OP 沒太大意義,結果存儲不是 DA ,另外不必過度糾結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機制設計,沒有任何方案能和比特幣相提並論,即使是ETH OP,真正的故障證明和回收機制也是“路線”或者“理論上”,目前或者長期來看依然會由項目方來控制。
因此,更合理的機制設計在於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減少人爲幹預,並且保障項目長期穩健運行,在 ETH L2 中被稱爲強制提款和逃生艙設計,確保極端情況下項目停擺也能保證用戶資金安全,對於 BTC Rollup,這裏的難點是如何在發生故障時將映射資產退回比特幣主網,以及如何在 Rollup 計算時保障隱私,在早期不那麼去中心化之時。
首先討論第一點,BTC 的映射資產,比如 WBTC 的各類去中心化版本,在 Rollup 上流通的同時要確保安全性,一方面,BTC 進入才能支撐 Rollup 的價值,另一方面,Rollup BTC 在發生故障時必須能轉回主網。
現有的解決方案,基本都是跨鏈橋的各類變種,區別只在於是通信橋、資產橋還是中心化的橋,目前來看基本上很難再有新的解決方案,橋接資產是搭建 PoS 體系的第一步。
不過質押和質押收益還有創新空間,比如可以跳過 Lido 的發展階段,直接使用 DVT 技術來搭建完整的去中心化質押體系,或者基於 BTC、WBTC 或者 BounceBit 發行的,基於交易所體系衍生出的再質押 BTC 搭建混合質押體系,以降低對危機時對 BTC 的安全衝擊。
橋接和 DVT/混合質押之後,Rollup 的計算長期被人忽視,這裏面的問題在於,Rollup 自己要能承擔公鏈的數據吞吐、狀態更新和結果存儲,以及數據分發四個階段或部分,可以分成兩點去討論,其一是效率,其二是隱私。
最後是 DA 問題,也就是參考 ETH L2 和 Rollup 分野的評判標準,不使用主網作爲 DA 方案的無法被稱之爲 Rollup,這涉及到最終的安全承諾,如果 L2/Rollup 主動放棄 L1 的安全保障,那麼自然就該被剔除出去,由於 BTC 的獨立機制,所以需要額外的補充設計。
DA 機制
最終,我們可以完成整個 BTC Rollup 的機制設計,可以分爲四步走,基本上都會沿着 xBTC—->質押—->計算——>DA 四步去搭建技術架構,這裏的難點主要在於質押系統和映射資產的設計原則,以及鏈上計算的隱私問題和最終的 DA 設計。
此外,遵循項目代幣不能和 BTC 發生衝突的原則,項目代幣應該在 Rollup 之內發揮作用,比如 DVT 體系的搭建,索引器的去中心化維護,以及生態發展和治理體系上流轉。
架構說明
如果以我劃定的 Rollup 爲標準,那麼顯然諸多項目方案無法被納入討論,因此將範圍放寬,具備上述特徵的都可被直觀評述。
按照四步走的順序,可以稍微比較一下目前主流的技術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的,但是會默認前提已經存在不再贅述,比如橋接的下一步是質押,那麼在論述質押時就不會再強調橋接的實現方式,依次遞進。
從橋接資產出發,ZetaChain 和 Zeus Network 最符合標準,分別溝通比特幣和 EVM 生態以及 Solana 生態,在具體實現上,二者略微有所區別。
ZetaChain 創造了和 ERC-20 類似的 ZRC-20 標準,BTC 可以 1:1 映射發行 zBTC 代幣,同時,爲突出全鏈 Omni 概念,zBTC 實際上存在內部兌換機制,不會實際傳輸到目標鏈之上,由此將 zBTC 變爲所謂的全鏈資產,不過這種映射資產需要很強的機制設計,ZetaChian 通過使用觀察者(observers)和籤署者(signers)來監控比特幣鏈上的交易和事件,並在 ZetaChain 上達成共識,從而實現與比特幣等非智能合約區塊鏈的交互。
理論上而言,ZetaChain 是全鏈跨鏈橋,不止於能溝通比特幣和 EVM 生態,但是這裏的重點是說明比特幣等非智能合約公鏈如何接入 EVM 的過程,可以發現,ZetaChain 不僅是消息橋,同時也是資產橋。
而 Zeus Network 則強調自身是通信層而非跨鏈橋,在其機制設計上,它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接口,使得不同的區塊鏈可以通過這個接口進行信息和價值的交換。
比如可以將 BTC 鎖定在一個特定的比特幣地址上,並在 Solana 上釋放等值資產,而需要實際轉移 BTC,並且在 Solana 進行智能合約操作,可以改變比特幣網路上的行爲。
可以發現,這更像是一種文字遊戲的感覺,理論上確實不需要在兩條鏈之間轉移資產,但實際上你也無法真的將 BTC 轉移至 Solana 網路上,橋接資產或信息,本質上都需要引入第三方來相互調用和通信,區別只在於介入程度的深淺。
當資產橋接之後,會出現質押體系,質押的意義在於模仿 ETH 網路的安全承諾,比如 Stake、LSDFI、Restake 和 LRTFi 等四類機制,其根本邏輯都在於質押確保主網安全,發行等效憑證參與 DeFi 賺取收益,區別在於“套娃”程度的不同。
在比特幣的實踐中,Merlin Chain 是質押系統的代表,BounceBit 是 LRTfi 的代表,但是核心都在於吸引用戶將資產留存在自身體系之內,並不是單純的存幣生息,而是希望在保存安全性的同時,盡力擴展生態的邊界,可用性時代逐步到來。
Merlin Chain 在暴力拉盤之外,機制上致力於生態發展,基於 L1 BTC 多籤和 L2 智能合約體系,進而搭建出 L2 上的使用場景,比如 Merlin Swap、Merlin Starter 等衆多生態,是目前的 Layer 中最會搞事情的,其和 ETH L2 ZKFair 師出同門,都是 Lumoz 的產品,其和 Cobo 合作搭建 L2 資管體系,目前 TVL 36 億美元,基本上是最高的一檔。
而 BounceBit 更進一步,或者說更退一步。
進步處在於 BounceBit 基於交易所去生產再質押資產,用戶直接在幣安存入 BTC 並在 BNB Chain 兌換爲包裹資產,並可參與 CeFi 和 DeFi 的交易活動,進一步而言,使用托管技術,BounceBit 可在保管比特幣的同時發行 LRTfi 資產,進而搭建的 EVM 兼容體系可對接鏈上世界。
在整個網路運作中,CEX 和托管是運作的基礎,而 BounceBit 的獨特之處在於將鎖定後的 BTC 再次流動性發行,投入資產增值的邏輯中,目前 TVL 7 億美元,並且可將 BTC 或者自身代幣存入質押網路,整體思路是運用更多中心化措施來降低 BTC 運轉的風險。
更退一步在於這是 WBTC 的略微改進版本,甚至未經長期運行,其安全程度未必比得過 WBTC 的老字號。
接下來是鏈上計算環節,這裏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排序器和排序器的去中心化,第二是兼容性和計算效率問題。
排序器的中心化是 ETH L2 上的痼疾,究其根本,使用中心化的排序器可以極大提高 L2 的運作效率,並可相當程度上防止 MEV 攻擊,同時也有助於提升用戶的交易體驗,在這些好處之外,就是嚴重的中心化問題,會導致項目方成爲事實上的運作實體。
B² Network 則嘗試使用自己的 BSQ 主網代幣去構建去中心化排序器網路,實際上相當於搭建出一個激勵網,需要結合提交者、證明者和挑戰者等更多角色去維持運作,即用治理的復雜性去降低中心化程度。
在兼容性上,EVM 或者 SVM 的兼容性容易解決,但是 L2 之間的跨鏈則會更爲復雜,而計算效率則需要大規模引入並行或並發等手段,目前沒有特別明顯的實踐項目。
另外是鏈上計算的隱私保護,目前雖然有使用 ZK-Rollup 的方案,但是主要是用於壓縮數據,更多發生在 DA 的數據發布上,專門針對計算過程的隱私保護方案還沒有很明顯的項目。
最後是 DA 的數據發布方式,這個需要和 ZK 機制結合來論述,和 ETH L2 不同,BTC L2 使用 ZK 主要是壓縮數據,比如 Bitlayer 即是如此。
Bitlayer 在執行上使用樂觀驗證機制降低復雜度,使用 ZK 壓縮數據,並通過類似銘文的形勢寫入數據。具體而言是假設交易批次默認有效,除非有證據證明其無效。這樣,交易可以在鏈下快速處理,並通過壓縮格式提交到比特幣網路,減少數據負載和成本。如果發現欺詐行爲,參與者可以發起挑戰,觸發狀態回滾和懲罰惡意行爲者,確保系統安全。
但是如何基於比特幣去建構狀態回滾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仍需要長期探索。
從比特幣擴容方案出發,嘗試去勾勒比特幣版的以 Rollup 爲中心該長什麼樣,核心在於確保 BTC 的價值和安全性能遷移至 Rollup 之上,並且需要和現有的包裹資產方案區別開,在具體實現上,基於橋接資產和質押體系的方案成爲共同選擇,但是在如何確保去中心化和發揮 BTC、主網代幣的作用上,仍然處於模糊地帶。
但是 Rollup 爲中心路線目前仍然是最完備的,相較於基於 UTXO 機制或者客戶端驗證方案都更爲成熟,在中間的鏈上環節上,隱私計算和排序器去中心化是兩個要點,在最終的 DA 上,銘文已經提供了較爲成熟的借鑑思路,唯一的難點是成本問題。
本文轉載自[佐爺歪脖山],原標題爲“BTC L2 故事新編,以 Rollup 爲中心的設計原則”。版權歸原作者[佐爺]所有,。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將盡快按照相關程序進行處理。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Gate Learn 團隊已翻譯該文章的其他語言版本。未經提及的翻譯文章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