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加密资产纳入房贷评估 FHFA启动住房金融新政

robot
摘要生成中

美国房贷体系迎来重大变革,加密资产将被纳入评估范畴

近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发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令,首次正式要求将加密资产纳入抵押贷款资产评估体系。尽管该政策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具体细节有待明确,但其背后推动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的战略意图已在加密社区引发广泛讨论。

FHFA署长William J. Pulte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该机构将就加密货币资产在抵押贷款资格评估中的适用性展开研究。随后,Pulte进一步表示,经过深入研究,他已下令房利美与房地美准备将加密货币计入抵押贷款的资产范畴。

加密资产首次纳入美国房贷评估,背后推手竟是位比特币早期支持者

FHFA在正式文件中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审慎标准为住宅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提供稳定性和流动性,以确保可持续、长期的房屋所有权。加密货币作为一种新兴资产类别,可能为财富积累提供新的机会,但长期以来未被纳入住房贷款评估标准。FHFA认为,纳入更多样化的资产类别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借款人的储备能力,并提升信用良好借款人实现可持续住房拥有的可能性。

作为监管方,FHFA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制定并提交一份提案,研究在单户住宅贷款风险评估中将加密货币作为可计入储备的资产类别。这些资产无需在贷款结束前兑换为美元,可以现货形式被计入储备金。同时,FHFA规定只有受美国监管的中心化交易所出具的资产凭证才能被考虑,且这些交易所必须遵循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

在制定相关评估机制时,房利美和房地美需要综合考量并引入必要的风险缓释措施,包括针对市场波动性的调整,以及对储备资产中加密货币所占比例施加基于风险的调整因子。在实施任何制度变更前,企业须首先获得其董事会批准,再提交FHFA审议。

目前,该命令已正式生效,FHFA要求房利美与房地美在合理可行的时间框架内加快研究与落地推进。然而,文件并未披露具体适用范围、可被纳入的币种清单、改革时间表或法律责任划分等细节,仍属政策探索初期阶段。

这项政策的出台正值美国住房市场面临多重压力之际。受高利率环境和住房供应不足影响,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抵押贷款发放量跌至近历史低点。再融资业务萎靡不振,首次购房者在5月仅占总销量的30%,远低于历史均值的40%。全国住房拥有率已跌至65.1%,为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越来越多年轻人推迟购房决策,不得不选择啃老或在高租金环境中延迟购房。

FHFA此举被外界视为一项旨在缓解结构性问题的破局之策,尤其考虑到加密资产在美国年轻人中日益普及,提升其购房参与度有望盘活当前低迷的市场。

这一新政策迅速在加密圈内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多位业内知名人士纷纷表达支持,认为这是加密资产迈向主流金融的又一重要转折点。

Michael Saylor评论道:"未来的世代将铭记这一刻,比特币正式融入了'美国梦'。比特币已被美国住房金融体系认可为储备资产,这是机构层面对采纳比特币与作为抵押品认可的里程碑式时刻。"

Anthony Pompliano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现已允许借款人在申请抵押贷款时,将比特币及加密资产作为资产证明的一部分。他认为这项改革本应早已实施,感谢Pulte促成了这一历史性进展。

房地产投资人Grant Cardone则认为,比特币进入房地产领域,将颠覆传统房地产投资,更重要的是解决房地产长期存在的诸多痛点。这场变革将彻底革新从简单单户住宅所有权到复杂商业地产的投资方式。

加密资产首次纳入美国房贷评估,背后推手竟是位比特币早期支持者

值得注意的是,Pulte本人也是加密货币支持者。根据今年2月公开的财务披露文件,他持有价值在50万至100万美元之间的比特币和同等价值的Solana,同时还持有比特币矿商MARA Holdings和GameStop等股份。

自2019年以来,Pulte多次公开支持比特币,曾透露自己持有11枚比特币,并将其视为帮助全球最贫困人群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他表示:"作为慈善家,我希望推动加密货币的广泛采用。"他还建议关注比特币、黄金和白银的走势。

加密资产首次纳入美国房贷评估,背后推手竟是位比特币早期支持者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3
  • 分享
评论
0/400
NFT深呼吸vip
· 17小时前
真的就这么简单?快跑
回复0
夹子检测者vip
· 17小时前
美国真是活明白了
回复0
GasWhisperervip
· 17小时前
真是的,这些抵押贷款模型仍然无法正确定价gas的波动……典型的传统金融盲点
查看原文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