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华尔街押注 2028 牛市!摩根大通推比特币票据 1.5 倍杠杆无上限

摩根大通推出结构型票据,押注比特币四年周期规律:减半后上涨、两年后熊市、再迎牛市。该产品与贝莱德比特币现货 ETF 挂钩,设计 2026 年和 2028 年观察点。若持有到 2028 牛市且 IBIT 超过目标价,将获得涨幅 1.5 倍报酬且无上限。2026 年若未上涨可延至 2028 年,跌幅超 40% 才亏损本金。

比特币四年周期逻辑:票据刚好踩点

摩根大通比特币票据

(来源:SEC)

比特币自创立以来,市场观察者普遍认为其价格走势具有明显的「四年周期」:每次区块奖励减半之后(约每四年一次),通常会迎来价格上涨的牛市;接着约两年后进入调整的熊市,再于下一次减半或前夕再次走强。这种周期性源于供应端的结构性变化,每次减半使新比特币产出速度减半,供应增速放缓在需求稳定或增长的情况下推高价格。

2024 年比特币已完成最近一次减半,区块奖励从 6.25 枚降至 3.125 枚。若历史模式再次上演,市场可能在 2026 年面临下修,而后在 2028 年再次迎来强劲上涨的牛市。摩根大通此次推出的结构型票据设计,正好符合这一周期预期。这种踩点显示华尔街机构对比特币周期性规律的深度研究和认可。

从历史数据来看,这种四年周期确实存在。2012 年首次减半后,2013 年比特币从 13 美元涨至 1,100 美元;2016 年第二次减半后,2017 牛市推动比特币从 650 美元涨至 19,666 美元;2020 年第三次减半后,2021 牛市使比特币从 8,000 美元涨至 69,000 美元。每次减半后约 12-18 个月,比特币价格都会创下历史新高,随后在 2-3 年内回调 70%-85%,然后在下次减半前后重启牛市。

摩根大通的票据设计正是基于这种规律。2026 年预计是调整期,因此设置了「若未上涨则延长」的机制;2028 年预计是牛市高峰,因此设置了高杠杆回报机制。这种基于周期规律的产品设计,在传统金融中极为罕见,显示比特币的市场行为已经被机构深入理解并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

比特币四年周期历史

2012 年减半:2013 牛市涨至 1,100 美元(从 13 美元起算涨 84 倍)

2016 年减半:2017 牛市涨至 19,666 美元(从 650 美元起算涨 30 倍)

2020 年减半:2021 牛市涨至 69,000 美元(从 8,000 美元起算涨 8.6 倍)

2024 年减半:预期 2025-2026 牛市,2028 年可能迎来下一波高峰

2026 年没涨就「续摊」到 2028 牛市

这项结构型票据与贝莱德(BlackRock)推出的比特币现货 ETF(IBIT)挂钩。产品的运作机制设计精巧,分两阶段观察:第一阶段观察期截至 2026 年底,若 IBIT 的价格较产品发行时的价格上涨,票据将被「提前赎回」,投资人可获得至少 16% 的固定报酬,此报酬来自于 IBIT 选择权权利金。

若 IBIT 没有上涨,票据将延长至 2028 年底,投资人将继续持有该部位,享有潜在的更高报酬。这种「续摊」机制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创新。传统结构型商品通常有固定到期日,若标的资产未达目标,投资者只能接受损失或有限收益。摩根大通的设计允许投资者「等待下一个牛市」,这与比特币的周期性特质完美契合。

从投资者角度看,这种机制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若 2026 年比特币确实如周期理论预测进入熊市,投资者不会被迫在低点退出,而是可以持有到 2028 年潜在的牛市高峰。这种设计降低了「时机错误」的风险,因为比特币的短期价格极难预测,但多年周期的规律性相对更可靠。

16% 的固定报酬来自 IBIT 选择权权利金,这是结构型票据常见的收益来源。摩根大通作为发行方,会卖出 IBIT 的看涨期权收取权利金,这些权利金的一部分用于支付投资者的固定报酬。这种策略在期权市场称为「备兑看涨期权」(Covered Call),是相对稳健的收益增强策略。

1.5 倍杠杆回报无上限的爆发力

若持有到 2028 年底,并且 IBIT ETF 的价格超过摩根大通设定的终极目标价,投资人将至少获得原始投资报酬(IBIT 上涨幅度)的 1.5 倍报酬且无上限。这代表若 2028 年比特币行情如预期般猛烈上攻,回报可能远高于传统投资工具。

举例说明这种机制的威力。假设投资者在比特币价格 9 万美元时购买票据,到 2028 年比特币涨至 27 万美元(上涨 200%)。传统投资的收益是 200%,但这款票据的收益是 200% × 1.5 = 300%。若比特币涨至 45 万美元(上涨 400%),票据收益是 400% × 1.5 = 600%。这种放大效应在牛市中极具吸引力。

「无上限」是另一个关键特性。许多结构型商品会设置收益上限,例如「最高获利 50%」。摩根大通的设计没有这种限制,意味着若 2028 牛市真的如 2021 年般狂热,比特币从当前价格涨 5-10 倍,投资者的收益将是 7.5-15 倍。这种潜在回报在传统金融产品中极为罕见。

然而,这种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1.5 倍杠杆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若投资者判断错误,损失也会被放大。此外,持有到 2028 年意味着长达 3-4 年的资金锁定,期间无法灵活调整。对于风险偏好较低或需要资金流动性的投资者,这种产品可能不适合。

跌超 40% 才亏损的保护机制

虽然这款产品设计出多重获利机会,但也非全然无风险。摩根大通强调,票据不保证本金。若持有到 2028 年,且 IBIT ETF 的价格下跌超过 40%,投资人将依下跌幅度按等比例亏损本金。这种「40% 保护垫」是产品设计的关键风险参数。

摩根大通在风险声明中写道:「如果票据在期满时 IBIT 的最终价格低于我们设定的『障碍价格』(即初始价格的 60%),投资人将损失每下跌 1% 对应 1% 的本金。」这意谓着,若遇极端熊市行情,最坏情况可能导致全部本金损失。

举例说明风险机制。假设投资者在比特币 9 万美元时购买票据,障碍价格是 5.4 万美元(60%)。若 2028 年比特币价格:(1)高于 9 万美元:获得上涨幅度的 1.5 倍收益;(2)在 5.4 万至 9 万之间:获得 16% 固定收益(2026 年提前赎回)或小幅收益(2028 年到期);(3)低于 5.4 万美元:按比例亏损本金。若跌至 4.5 万(跌 50%),亏损 50%;若跌至 1.8 万(跌 80%),亏损 80%。

这种结构在比特币历史熊市中存在触发风险。2022 年熊市低点约 1.6 万美元,较 2021 年高点 6.9 万美元跌幅达 77%。若类似跌幅在未来重现,投资者将面临重大本金损失。因此,这款产品仅适合坚信比特币长期上涨且能承受最坏情况下大额亏损的投资者。

为何华尔街机构要推这类产品

摩根大通的这档产品推出时机耐人寻味,正值越来越多华尔街大型机构试图以「可控风险、明确逻辑」的方式参与加密市场。比起直接买币或做波段交易,结构型票据让资产管理人得以进行「条件式押注」,抓住行情转向时机。

此外,伴随比特币 ETF 被美国 SEC 批准后,市场对于合法、透明、具监管依据的加密金融商品需求暴增。结构型票据成为这一新趋势中的最新一环,标志着传统金融与数位资产正日益融合。

从银行角度看,结构型票据是高利润产品。银行透过复杂的衍生品组合(买卖期权、互换等)创造出这些产品,赚取结构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利差。这种利差通常在 2%-5%,对于数亿美元规模的产品而言,利润极为可观。因此,银行有强烈动机开发此类产品。

对于合格投资者(通常要求净资产超过 100 万美元或年收入超过 20 万美元),结构型票据提供了不同于直接持有比特币或购买 ETF 的投资选择。它将比特币的潜在收益与固定收益和部分保护机制结合,创造了风险收益特征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混合产品。

常见问题

摩根大通比特币票据适合谁?

适合相信 2028 牛市周期、资金可锁定 3-4 年、能承受最坏情况下大额本金损失的合格投资者。不适合需要流动性或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

16% 固定报酬如何产生?

A:来自 IBIT 选择权权利金。摩根大通卖出备兑看涨期权收取权利金,部分用于支付投资者的固定报酬。

若 2026 年比特币横盘怎么办?

若 IBIT 价格未上涨,票据将延长至 2028 年,投资者继续持有并等待下一波牛市,不会被迫在低点退出。

1.5 倍杠杆是如何实现的?

透过期权组合。摩根大通可能买入看涨期权并卖出部分看跌期权,创造杠杆效应。具体结构未公开,但原理是透过衍生品放大上涨收益。

最坏情况下会亏多少?

若 2028 年比特币跌破初始价格的 60%(障碍价格),投资者将按比例亏损本金。极端情况下若比特币归零,投资者将损失全部本金。

为什么不直接买比特币或 IBIT ETF?

结构型票据提供杠杆效应(1.5 倍)和部分保护(跌 40% 内保本),但牺牲了流动性和部分上涨收益(需支付结构成本)。适合特定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