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AI 经济最大漏洞!缺预言机无法判断真假,面临崩溃风险

LLM 无法可靠判断现实世界状态,AI Agent 执行层面临高度脆弱性。我们缺少的 Agent Oracle(预言机)是整个 Agent 生态的基石,却长期被忽略。LLM 能力本质是生成机率最优的文本,而不是推断世界真相的系统。它不会验证新闻真假、不会识别钓鱼连结,这些都属于「事实验证」而非「语言预测」。

LLM 的致命盲点:无法验证世界真相

人工智慧LLM

为什么 LLM 不够?因为 LLM 的能力本质是生成机率最优的文本,而不是推断世界真相的系统。这个区别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当你问 ChatGPT「今天比特币价格是多少」,它给出的答案并非来自即时查询,而是基于训练数据和统计规律生成的「最可能正确」的回答。若训练数据过时或包含错误资讯,LLM 会毫不犹豫地生成错误答案,且表现得极为自信。

这种特性在日常对话中影响有限,但在 AI Agent 执行实际任务时却是致命的。当 Agent 需要开户、交易、访问网站、提交表单时,它暴露在极高的脆弱性里。它不会验证新闻真假、不会识别钓鱼连结、不会判断某个 API 是否被污染、不会理解某条法规是否真正生效、也无法准确拿捏 Powell 讲话背后的真实偏向。

一个具体例子:假设你让 AI Agent 帮你买入某个新币。Agent 可能会:(1)搜寻该币的资讯,但无法判断资讯来源是否可信;(2)找到一个看似正规的交易网站,但无法识别这是否为钓鱼网站;(3)执行交易,但无法验证智能合约是否包含后门;(4)确认交易成功,但实际上资金已被盗走。整个过程中,LLM 都在「尽职工作」,但缺乏对现实世界的验证能力使其每一步都可能出错。

这些都属于「事实验证(verification)」,而不是「语言预测(prediction)」。因此,LLM 本身永远无法成为 Agent 的「真相来源」。无论 GPT-5、GPT-6 变得多强,这个本质限制不会改变,因为这是架构层面的问题,而非能力强弱的问题。

LLM 在现实判断中的五大盲点

新闻真假验证:无法区分真实报导与假新闻或 AI 生成内容

钓鱼识别能力:无法判断网站、邮件或连结是否为诈骗

API 污染检测:无法验证数据源是否被篡改或中间人攻击

法规实效判断:无法确认某条法律是否真正生效或如何执行

语义背后意图:无法理解官员讲话、公司公告的真实含义

传统预言机的局限:价格真相 vs 事件真相

传统预言机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Chainlink、Band Protocol 等传统预言机擅长的是价格真相:ETH/USD、BTC/BNB、指数、外汇、链上 TVL,这类结构化、可量化、可观测的数据。这些数据有明确的数据源(交易所 API)、标准化的格式(数字)、客观的验证方式(多节点共识)。

但 AI Agent 面对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现实:非结构化事件、多源冲突、语义判断、即时变化、模糊边界——这是事件真相,比价格真相复杂一个数量级。例如:「某个新闻是否属实」需要查证多个来源、分析语言风格、检查图片真伪、追溯消息源头;「某个专案是否可信」需要评估团队背景、审计报告、社群反馈、历史表现;「某条推文是否暗示利好」需要理解语境、分析情绪、判断发言者意图。

事件真相 ≠ 价格真相,两者的机制完全不同。价格真相可以透过多个交易所的价格加权平均得出,数据源清晰且易于验证。事件真相则涉及语义理解、上下文分析、多方信源交叉验证,这些都是传统预言机的节点投票机制无法处理的。节点可以验证「某个交易所的 API 返回的 BTC 价格是 87,000 美元」,但无法验证「某条新闻是否可信」或「某个智能合约是否安全」。

Sora 的革命性尝试:事件验证市场

Sora 提出的事件验证市场是目前最接近正确方向的尝试。Sora 的核心转变是:真相不再由节点投票产生,而是由执行真实验证任务的 Agent 产生。一个查询会经历数据抓取(TLS、Hash、IPFS)、异常值过滤(MAD)、LLM 语义验证、多 Agent 信誉加权聚合、信誉更新与挑战惩罚。

Sora 的关键洞察在于 Earn = Reputation:收入来自信誉,信誉来自长期真实工作,而不是 stake 或自我声明。这个方向非常革命,因为它将预言机从「被动报价」转变为「主动验证」。Agent 不是简单地从 API 抓取数据并报告,而是要执行实际的验证工作:访问多个网站、比对不同来源、分析内容真实性、给出信心评分。

然而,Sora 仍然不够开放。现实世界的事件验证专家极其多元,从金融、法规、医疗、多语言,到安全稽核、诈骗检测、链上监控、行业经验,没有任何单一团队能构建覆盖所有领域的 Agent 集群。这就像试图建立一个包含所有领域专家的公司,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专业知识分散在全球数百万专家手中,封闭式平台无法有效整合这些知识。

ERC8004 + x402:开放式真相博弈市场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开放式、多主体参与的「真相博弈市场」。为什么?因为人类获取真相的方式本来就不是向一个专家提问,而是查多个来源、问多个朋友、听多个 KOL,再从冲突中抽取稳定理解。AI Agent 世界也必须沿着这种机制演化。

ERC8004 + x402 的组合提供了技术框架。ERC8004 负责建立可程式化的信誉层,记录每个 Agent 的历史表现、呼叫次数、成功案例、挑战记录、专业领域、稳定性等,让「可验证职业生涯(verifiable career)」自然决定 Agent 的参与资格。这类似于人类社会的履历和推荐信系统,但完全透明且不可篡改。

x402 负责支付层,透过它我们可以在一次事件验证中动态召集中高信誉的多个 Agent,让它们并行验证、交叉校验,并根据贡献加权聚合输出结果。不是找一个专家,而是召集一个委员会——这才是机器世界的「真相委员会」。当需要验证某条新闻时,系统可能召集 10 个专精于该领域的 Agent,它们各自执行验证,给出评分和证据,最终透过信誉加权得出结论。

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于其自我进化能力。表现好的 Agent 累积信誉,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和更高收入;表现差的 Agent 失去信誉,逐渐被市场淘汰。不需要中心化的审核或准入机制,市场自然筛选出最可靠的验证者。这种开放性也允许任何人部署专业 Agent 进入市场,只要能提供高质量验证,就能赚取收入。

一个开放式、多主体、声誉加权、挑战激励、可自动进化的真相市场,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未来预言机的形态。这不仅服务于 AI Agent,也可能重塑人类获取资讯的方式。

Intuition 的社会语义真相层

与此同时,Intuition 正在构建另一层:社会语义真相(Semantic Truth)。并非所有真相都能透过事件验证得出,比如「某专案是否可信」「治理品质是否好」「社群是否喜欢某产品」「某开发者是否靠谱」「某观点是否被主流认可」。这些不是 Yes/No,而是社会共识,适合用 TRUST 的三元组(Atom — Predicate — Object)表达,并透过 stake 支持或反对来累积共识强度。

它适用于声誉、偏好、风险等级、标签等长期事实。这种社会共识机制补充了事件验证无法覆盖的领域。事件验证适合回答「某件事是否发生」,而社会共识适合回答「某件事意味着什么」或「某个主体如何被评价」。

不过 Intuition 现在的产品体验确实很糟,比如要建立「V 神是以太坊创办人」,所有相关词都必须在系统内有身分,流程非常别扭。痛点是明确的,但他们的解法目前还不够好。这种用户体验问题可能限制其采用,但核心概念方向正确。

未来的三层现实栈架构

于是未来的真相结构会呈现两层互补:事件真相(Agent Oracle)负责即时世界,语义真相(TRUST)负责长期共识,两者一起构成 AI 的真相基座。现实栈(Reality Stack)将清晰分为三层:

Reality Stack 三层架构

事件真相层:Sora / ERC8004 + x402,负责即时事件验证和现实世界状态判断

语义真相层:TRUST / Intuition,负责社会共识、声誉评估和长期事实

结算层:L1/L2 区块链,提供不可篡改的记录和经济激励机制

这一套结构,很可能会成为 AI × Web3 的真实底座。没有 Agent Oracle,AI Agent 做不到验证真假、判断来源、规避诈骗、避免污染数据、承担高风险动作、像人类一样 cross-check。没有它,Agent 经济无法成立;但有了它,我们第一次能为 AI 建立一个可验证的现实层。

未来的预言机不会是节点网路,而是由无数专业 Agent 组成:他们透过收入累积信誉,透过信誉参与验证,透过验证获得新的工作与挑战,自动协作、自动分工、自我演化,最终扩展到所有知识领域。那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社会真相市场。

区块链给了我们可信帐本,而 AI Agent 时代需要的是可信现实、可信事件、可信语义、可信判断、可信执行。Agent Oracle = AI 的现实基座。未来属于那些能帮助机器理解真实世界的协议。

LINK1.46%
BAND0.49%
ETH1.11%
BTC0.15%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