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布斯
4月7日清晨,隨着“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對貿易戰升級的恐慌,全球金融市場瞬間陷入恐慌性拋售。從股票、原油到貴金屬,再到加密貨幣,幾乎無一幸免。在亞洲市場,美股期貨延續上周跌勢,納斯達克100期貨暴跌5%,標普500和道瓊斯期貨也分別下跌超過4%。歐洲市場也難逃衝擊,德國DAX期貨大跌近5%,STOXX 50與英國富時指數期貨均重挫超4%。
亞太地區開盤即被“砸盤”:韓國KOSPI 200期貨一度重挫5%,觸發熔斷;澳洲股指在開盤兩小時內下跌6%;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單日暴跌7.29%,創下新紀錄。中東市場提前進入“黑色星期日”,沙特Tadawul指數單日大跌6.1%,卡塔爾與科威特等產油國股市也分別下跌超5.5%。
商品市場也陷入哀嚎:WTI原油跌破60美元心理防線,創下兩年來新低,單日跌幅達4%;黃金失守3010美元關口,白銀一周跌幅擴大至13%。加密市場同樣血流成河,比特幣跌破關鍵支撐,以太坊一日重挫10%,徹底擊碎了“數字資產是避險天堂”的幻想。
近期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對加密市場帶來了劇烈衝擊。1月,特朗普籤署行政命令,啓動加密監管框架並着手研究設立國家加密資產儲備,這一政策釋放出積極信號,刺激市場信心,加密貨幣總市值在當月底升至3.65萬億美元,單月漲幅達到9.14%。但好景不長,2月關稅政策的落地讓市場迅速“翻車”。尤其是在2月3日宣布對中、加、墨三國徵收長期進口關稅後,加密貨幣價格出現“股市聯動式”暴跌:比特幣24小時內下跌8%,以太坊重挫超10%,導致9億美元爆倉,31萬個帳戶被強平。
關稅政策對加密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貿易戰加劇導致全球市場更不穩定,美元避險屬性凸顯,資本大量回流美國,衝擊了加密等風險資產。其次,機構投資者爲了控制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往往會選擇先賣出波動大的加密資產,用以彌補其他虧損。最後,關稅帶來的通脹壓力壓縮了消費者的支出能力,使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下降,而高波動的加密市場因此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
雖然短期內市場遭遇劇烈震蕩,但從長期看,關稅政策或許反而爲加密貨幣市場埋下結構性機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來源:Marketwatch
在特朗普眼中,所謂“貿易逆差”不是復雜的經濟學術語,而是一場買賣關系中的價格失衡——就像一個甲方覺得合同價格太貴,要重新叫供應商過來“談談合作條款”。經濟學家付鵬打了個比方:這就像醫藥行業裏的集中招標。而特朗普的手法,本質上正是一種典型的招標策略。
如果把關稅看作一種“標價限制”,那麼特朗普設定的高關稅,就是提前拋出的心理錨點:誰想接單,就得壓到這個價位以下來競爭。雖然這套操作聽上去簡單粗暴、武斷非常,但在政府主導的大型採購項目中其實並不罕見。
有人可能懷疑這是特朗普的“拍腦袋”決策,像是隨便從 Excel 表裏掏出來的價格,但其實這套策略非常清晰——關鍵在於人爲設立一個談判門檻,把所有對手逼到談判桌前。誰不談,就直接被關在市場門外;不接受“出價”,就面臨懲罰性關稅,被排除在外。
在這種局勢下,想要參與“競標”的國家就必須坐下來和美國談——怎麼降低關稅,怎麼分配產品份額,怎麼調整規則。看起來像一場貿易對抗,實際上是一輪輪博弈推動下的商業談判。正如花旗銀行亞洲交易策略主管Mohamed Apabhai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的那樣,特朗普玩的是一種典型的談判術。
對小國家/小供應商來說,他們基本沒有什麼議價能力——根本談不了。而特朗普的策略就是先從這些外圍小角色下手,用他們的讓步去逼迫核心大玩家也坐下來“談判”。所謂“圍點打援”,就是用邊緣的退讓換取中心的妥協。
所以說,所謂“關稅戰”,從一開始就不是爲了“打贏”,而是爲了逼對方“不得不談”。這就是特朗普最擅長的那一套——不戰而屈人之兵,或者逼你出局。
盡管美國以其健全的憲政制度與民主傳統自豪,特朗普在執政期間卻屢次被批評有“獨裁傾向”。這種評價並非誇大,而是基於他對美國體制規則、民主程序、輿論環境乃至權力結構的多次挑戰。雖然他未真正顛覆憲法秩序,但其執政風格無疑帶有明顯的“獨裁者”特徵——打破制度紅線、壓制不同聲音、強化個人權威。
繞開國會,強化總統集權,衝擊三權分立
在總統任期內,特朗普頻繁通過行政命令強行推動政策,包括修建美墨邊境牆、頒布“穆斯林禁令”、削弱環保法規等。當國會拒絕爲修牆撥款時,他直接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啓用軍費資金,公然繞開立法程序。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美國“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衡的憲政原則,也讓總統權力膨脹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高度集權的執政格局。
特朗普頻繁攻擊主流媒體,將CNN、《紐約時報》等批評他的媒體斥爲“假新聞”,甚至貼上“人民公敵”的標籤。他多次在社交媒體上點名羞辱記者、主持人和評論員,煽動支持者對新聞機構的敵意。在政治傳播中,這種“削弱媒體公信力”的手法是獨裁領導人用來控制輿論話語的常見策略,意在削弱公衆對多元信息來源的信任,從而建立對官方信息的壟斷。
特朗普多次公然攻擊法院系統,尤其是當法院裁決阻礙其政策時,他甚至會點名法官並進行人身攻擊。例如,他曾諷刺反對其移民禁令的法官是“墨西哥人”,暗示其裁決有種族偏見。在高層任命上,特朗普更是頻繁更換司法部長、FBI局長等關鍵職位,嚴重損害司法獨立性。
2020年敗選後,特朗普堅稱“大選被偷”,不斷要求重新計票、推翻結果。他的言論更直接引發2021年1月6日的“國會衝擊事件”——大批支持者暴力闖入國會,試圖阻止拜登當選結果的正式認證。該事件被廣泛視爲美國民主的“黑暗時刻”,也是對和平交權制度的嚴重幹擾,展現出明顯的獨裁特徵。
特朗普在黨內及政府中推行高度個人化的執政風格,要求絕對忠誠。他在集會上常誇耀自己,稱自己是“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並暗示“沒有我國家就會崩潰”。這種政治話術強化了“救世主”神話,淡化制度和集體治理的作用,導致政權日益偏向個人崇拜與民粹主義傾向。
唐納德·特朗普,這位白手起家的房地產大亨,在2016年意外入主白宮,震驚全球。他的非典型政客身份,讓很多人質疑: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商人,憑什麼能坐上世界權力巔峯?回顧他執政期間的諸多表現,如果把他視作一位“商人”甚至“獨裁者”,也許還不夠精準。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爲:特朗普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總統”,而是一位超級投機者——他把權力、輿論、資本市場當作交易工具,把白宮變成華爾街交易室,把政策當成操盤邏輯,靠制造波動收割利潤,儼然一位“政治版股神”。若從“交易員”的視角重新解讀他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爲,或許一切都說得通了。
特朗普是一位典型的商人型總統。他在商界摸爬滾打數十年,擅長制造輿論話題、引導民意走向,也精於各種投機套利。他治理國家的方式並不遵循傳統政治邏輯,而是將美國乃至全球事務看作一場大型商業博弈。他不追求制度建設,也不在意全球領導地位,他要的,是“交易結果”。所謂“美國優先”,其實就是“利潤優先”。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也展現出強烈的“獨裁者”傾向,尤其是在操控輿論、集中權力方面。他通過社交媒體把控信息節奏,屢次用一句推文攪動全球市場,比如:“我們將與中國達成重大協議”、“聯準會該降息了”等言論,往往引爆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換作一般總統,這些話也許只是外交辭令;但對特朗普這樣一個自帶“操盤思維”的人來說,這些就是精準的市場操控工具。
如果說獨裁者的特徵之一是“信息控制力”,那麼特朗普絕對是靠話術撬動市場的頂級高手。他並不依賴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封鎖或媒體打壓,而是用“制造不確定性”成爲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信息源。
在推特這個放大器時代,他仿佛一位擁有話語權的“財經主播”,時不時拋出幾句重磅言論:
雖然這些話都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每一句都能讓道瓊斯指數、標普500、黃金、石油等關鍵資產劇烈震蕩。他精準把握時機,話術分量拿捏得當,連用詞都像在精心設計一套市場操作劇本。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能力。今天誇中美談判順利,明天就宣布加稅;上午喊話聯準會要放水,下午又嫌美元太軟。這種“來回拉扯”看似情緒化,實則極具控制力——他通過不斷制造情緒波動,精準調動市場情緒,把波動變成套利機會。
當上總統後,特朗普的商業網絡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被賦予了更強的“合法身份”和實際影響力。他的家人——比如女婿庫什納和女兒伊萬卡——繼續活躍在政商一線,深度介入中東事務、科技投資和地產項目。多份報道顯示,他家族的信托基金和核心投資圈,常通過提前獲知政策風向,精準進行套利操作:
雖然無法確鑿證明內幕交易,但在信息控制權和政策集中度極高的情況下,這些“套利通道”變得極具價值。總統身份已不僅是制度代表,更是一個擁有無限內部信息訪問權和巨大市場影響力的“交易員”。
操盤三步法:制造混亂、引導情緒、精準收割
傳統總統希望維穩,特朗普則反其道而行之——他擅長“攪局”,先讓市場恐慌,再用幾句話“撫平情緒”,掌控整個波動節奏,宛如操盤一輪行情:
別看這些發言看似隨性、情緒化,實際上背後是一套對市場心理極爲精準的操盤邏輯。他深知大衆情緒的波動路徑,就像一位超級市場操盤者那樣,主宰全球投資者的集體心理。
即便離開白宮,特朗普對市場的影響依然不減。一旦他稍有“重返政壇”的暗示,能源、軍工、社交媒體以及保守派科技等板塊便迅速活躍,資本追捧熱度飆升。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特朗普旗下媒體平台 Truth Social 借殼上市。雖然該公司基本沒有盈利能力,但其股價卻異常火爆,暴漲不止。這一現象再次印證——“特朗普”這個名字,已經不僅是政治標籤,而是資本市場中的一個“可交易資產”,成爲他將個人品牌“金融化”的最直接體現。
來源:Al Jazeera 半島電視臺
如今的加密市場,早已偏離“去中心化”理想,正在逐步變成一個由美國資本和政策權力主導的“金融殖民地”。自比特幣現貨 ETF 放行後,華爾街巨頭如貝萊德、富達和 MicroStrategy 等迅速重倉比特幣現貨,原本屬於社區共建的資產,正被鎖進傳統金融巨頭的保險櫃中。從價格運行邏輯來看,如今的加密市場已高度金融化,行情波動不再源於市場供需,而是由聯準會利率政策、SEC監管口風,甚至某位總統候選人一句“我支持加密”的發言所主導。
這背後的“美國化”本質,是把原本分散的去中心化資產,重新納入美國金融霸權體系的中心。ETF機制也讓比特幣等資產和美股出現越來越強的聯動,漲跌節奏受制於美國債市與 CPI 數據的起伏。比特幣,這個曾被視爲自由象徵的資產,如今越來越像“帶有延遲反應的納斯達克科技股”。
特朗普時代悄然爲比特幣在美國的戰略定位打下了基礎。他不像傳統政客那樣高調“支持加密”,而是更爲隱蔽地布局:推動礦機遷移、放寬監管模糊地帶、強化挖礦基礎設施,默默地把比特幣納入美國的金融戰略資源版圖。尤其是在美元信用體系逐漸失去全球信任的當下,比特幣正被塑造成一種“非主權儲備資產”——在動蕩市場中,充當金融避險的平行方案。
這背後的邏輯非常“美式”:不打明牌,而是悄無聲息地控制。美國如今掌握着比特幣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力量(Coinbase、CME、貝萊德的ETF),穩定幣USDC也成爲美國主導鏈上結算的新武器。在全球出現動蕩、資本出逃、信任遷移之際,美國已先一步“掌控了這類替代資產”的關鍵入口。
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可能早已洞悉其中機會——他不在乎比特幣的“去中心化信仰”,但他極擅長馴化其金融功能,把它轉化爲美國掌控“貨幣主權”的另一種工具。在美元受限、SWIFT系統失效、全球法幣信用崩塌的場景下,比特幣就成了另一種霸權續命的籌碼。
首先必須承認一條最簡單的市場邏輯:金融市場90%的時間都在橫盤,只有“大波動”才能造就“大盈利”。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回過頭來看,表面上的特朗普是一位總統,實則更像是一位以信息流驅動的超級交易員。他的目的很直接——制造波動,掌控節奏,然後從劇烈起伏中精準套利。
他非常擅長通過信息發布、情緒引導和流動性操作來幹預市場節奏,進而操控行情走勢:一方面,他高調宣稱比特幣是“美國戰略儲備”;另一方面,他又推出模因幣 $TRUMP,從散戶資金池中“吸血”。這是一種“信息+流動性”的雙重操盤術。
更讓人無力的是,加密市場的命運如今已被深度綁定在美國政治博弈中:聯準會的一句表態、SEC的一紙通告、候選人一句口號、甚至一次國會聽證,都能讓市場翻天覆地。曾經去中心化的理想,如今卻被聯準會利率、華爾街資本結構、總統推文所主導。幣圈,已經徹底淪爲美國金融系統的“邊境戰場”。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被編排好的劇本:你以爲市場自由,其實早已劇透;你看到價格波動,但真正推動行情的,是那些掌控着信息流和流動性的人。
來源:福布斯
4月7日清晨,隨着“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對貿易戰升級的恐慌,全球金融市場瞬間陷入恐慌性拋售。從股票、原油到貴金屬,再到加密貨幣,幾乎無一幸免。在亞洲市場,美股期貨延續上周跌勢,納斯達克100期貨暴跌5%,標普500和道瓊斯期貨也分別下跌超過4%。歐洲市場也難逃衝擊,德國DAX期貨大跌近5%,STOXX 50與英國富時指數期貨均重挫超4%。
亞太地區開盤即被“砸盤”:韓國KOSPI 200期貨一度重挫5%,觸發熔斷;澳洲股指在開盤兩小時內下跌6%;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單日暴跌7.29%,創下新紀錄。中東市場提前進入“黑色星期日”,沙特Tadawul指數單日大跌6.1%,卡塔爾與科威特等產油國股市也分別下跌超5.5%。
商品市場也陷入哀嚎:WTI原油跌破60美元心理防線,創下兩年來新低,單日跌幅達4%;黃金失守3010美元關口,白銀一周跌幅擴大至13%。加密市場同樣血流成河,比特幣跌破關鍵支撐,以太坊一日重挫10%,徹底擊碎了“數字資產是避險天堂”的幻想。
近期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對加密市場帶來了劇烈衝擊。1月,特朗普籤署行政命令,啓動加密監管框架並着手研究設立國家加密資產儲備,這一政策釋放出積極信號,刺激市場信心,加密貨幣總市值在當月底升至3.65萬億美元,單月漲幅達到9.14%。但好景不長,2月關稅政策的落地讓市場迅速“翻車”。尤其是在2月3日宣布對中、加、墨三國徵收長期進口關稅後,加密貨幣價格出現“股市聯動式”暴跌:比特幣24小時內下跌8%,以太坊重挫超10%,導致9億美元爆倉,31萬個帳戶被強平。
關稅政策對加密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貿易戰加劇導致全球市場更不穩定,美元避險屬性凸顯,資本大量回流美國,衝擊了加密等風險資產。其次,機構投資者爲了控制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往往會選擇先賣出波動大的加密資產,用以彌補其他虧損。最後,關稅帶來的通脹壓力壓縮了消費者的支出能力,使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下降,而高波動的加密市場因此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
雖然短期內市場遭遇劇烈震蕩,但從長期看,關稅政策或許反而爲加密貨幣市場埋下結構性機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來源:Marketwatch
在特朗普眼中,所謂“貿易逆差”不是復雜的經濟學術語,而是一場買賣關系中的價格失衡——就像一個甲方覺得合同價格太貴,要重新叫供應商過來“談談合作條款”。經濟學家付鵬打了個比方:這就像醫藥行業裏的集中招標。而特朗普的手法,本質上正是一種典型的招標策略。
如果把關稅看作一種“標價限制”,那麼特朗普設定的高關稅,就是提前拋出的心理錨點:誰想接單,就得壓到這個價位以下來競爭。雖然這套操作聽上去簡單粗暴、武斷非常,但在政府主導的大型採購項目中其實並不罕見。
有人可能懷疑這是特朗普的“拍腦袋”決策,像是隨便從 Excel 表裏掏出來的價格,但其實這套策略非常清晰——關鍵在於人爲設立一個談判門檻,把所有對手逼到談判桌前。誰不談,就直接被關在市場門外;不接受“出價”,就面臨懲罰性關稅,被排除在外。
在這種局勢下,想要參與“競標”的國家就必須坐下來和美國談——怎麼降低關稅,怎麼分配產品份額,怎麼調整規則。看起來像一場貿易對抗,實際上是一輪輪博弈推動下的商業談判。正如花旗銀行亞洲交易策略主管Mohamed Apabhai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的那樣,特朗普玩的是一種典型的談判術。
對小國家/小供應商來說,他們基本沒有什麼議價能力——根本談不了。而特朗普的策略就是先從這些外圍小角色下手,用他們的讓步去逼迫核心大玩家也坐下來“談判”。所謂“圍點打援”,就是用邊緣的退讓換取中心的妥協。
所以說,所謂“關稅戰”,從一開始就不是爲了“打贏”,而是爲了逼對方“不得不談”。這就是特朗普最擅長的那一套——不戰而屈人之兵,或者逼你出局。
盡管美國以其健全的憲政制度與民主傳統自豪,特朗普在執政期間卻屢次被批評有“獨裁傾向”。這種評價並非誇大,而是基於他對美國體制規則、民主程序、輿論環境乃至權力結構的多次挑戰。雖然他未真正顛覆憲法秩序,但其執政風格無疑帶有明顯的“獨裁者”特徵——打破制度紅線、壓制不同聲音、強化個人權威。
繞開國會,強化總統集權,衝擊三權分立
在總統任期內,特朗普頻繁通過行政命令強行推動政策,包括修建美墨邊境牆、頒布“穆斯林禁令”、削弱環保法規等。當國會拒絕爲修牆撥款時,他直接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啓用軍費資金,公然繞開立法程序。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美國“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衡的憲政原則,也讓總統權力膨脹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高度集權的執政格局。
特朗普頻繁攻擊主流媒體,將CNN、《紐約時報》等批評他的媒體斥爲“假新聞”,甚至貼上“人民公敵”的標籤。他多次在社交媒體上點名羞辱記者、主持人和評論員,煽動支持者對新聞機構的敵意。在政治傳播中,這種“削弱媒體公信力”的手法是獨裁領導人用來控制輿論話語的常見策略,意在削弱公衆對多元信息來源的信任,從而建立對官方信息的壟斷。
特朗普多次公然攻擊法院系統,尤其是當法院裁決阻礙其政策時,他甚至會點名法官並進行人身攻擊。例如,他曾諷刺反對其移民禁令的法官是“墨西哥人”,暗示其裁決有種族偏見。在高層任命上,特朗普更是頻繁更換司法部長、FBI局長等關鍵職位,嚴重損害司法獨立性。
2020年敗選後,特朗普堅稱“大選被偷”,不斷要求重新計票、推翻結果。他的言論更直接引發2021年1月6日的“國會衝擊事件”——大批支持者暴力闖入國會,試圖阻止拜登當選結果的正式認證。該事件被廣泛視爲美國民主的“黑暗時刻”,也是對和平交權制度的嚴重幹擾,展現出明顯的獨裁特徵。
特朗普在黨內及政府中推行高度個人化的執政風格,要求絕對忠誠。他在集會上常誇耀自己,稱自己是“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並暗示“沒有我國家就會崩潰”。這種政治話術強化了“救世主”神話,淡化制度和集體治理的作用,導致政權日益偏向個人崇拜與民粹主義傾向。
唐納德·特朗普,這位白手起家的房地產大亨,在2016年意外入主白宮,震驚全球。他的非典型政客身份,讓很多人質疑: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商人,憑什麼能坐上世界權力巔峯?回顧他執政期間的諸多表現,如果把他視作一位“商人”甚至“獨裁者”,也許還不夠精準。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爲:特朗普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總統”,而是一位超級投機者——他把權力、輿論、資本市場當作交易工具,把白宮變成華爾街交易室,把政策當成操盤邏輯,靠制造波動收割利潤,儼然一位“政治版股神”。若從“交易員”的視角重新解讀他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爲,或許一切都說得通了。
特朗普是一位典型的商人型總統。他在商界摸爬滾打數十年,擅長制造輿論話題、引導民意走向,也精於各種投機套利。他治理國家的方式並不遵循傳統政治邏輯,而是將美國乃至全球事務看作一場大型商業博弈。他不追求制度建設,也不在意全球領導地位,他要的,是“交易結果”。所謂“美國優先”,其實就是“利潤優先”。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也展現出強烈的“獨裁者”傾向,尤其是在操控輿論、集中權力方面。他通過社交媒體把控信息節奏,屢次用一句推文攪動全球市場,比如:“我們將與中國達成重大協議”、“聯準會該降息了”等言論,往往引爆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換作一般總統,這些話也許只是外交辭令;但對特朗普這樣一個自帶“操盤思維”的人來說,這些就是精準的市場操控工具。
如果說獨裁者的特徵之一是“信息控制力”,那麼特朗普絕對是靠話術撬動市場的頂級高手。他並不依賴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封鎖或媒體打壓,而是用“制造不確定性”成爲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信息源。
在推特這個放大器時代,他仿佛一位擁有話語權的“財經主播”,時不時拋出幾句重磅言論:
雖然這些話都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每一句都能讓道瓊斯指數、標普500、黃金、石油等關鍵資產劇烈震蕩。他精準把握時機,話術分量拿捏得當,連用詞都像在精心設計一套市場操作劇本。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能力。今天誇中美談判順利,明天就宣布加稅;上午喊話聯準會要放水,下午又嫌美元太軟。這種“來回拉扯”看似情緒化,實則極具控制力——他通過不斷制造情緒波動,精準調動市場情緒,把波動變成套利機會。
當上總統後,特朗普的商業網絡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被賦予了更強的“合法身份”和實際影響力。他的家人——比如女婿庫什納和女兒伊萬卡——繼續活躍在政商一線,深度介入中東事務、科技投資和地產項目。多份報道顯示,他家族的信托基金和核心投資圈,常通過提前獲知政策風向,精準進行套利操作:
雖然無法確鑿證明內幕交易,但在信息控制權和政策集中度極高的情況下,這些“套利通道”變得極具價值。總統身份已不僅是制度代表,更是一個擁有無限內部信息訪問權和巨大市場影響力的“交易員”。
操盤三步法:制造混亂、引導情緒、精準收割
傳統總統希望維穩,特朗普則反其道而行之——他擅長“攪局”,先讓市場恐慌,再用幾句話“撫平情緒”,掌控整個波動節奏,宛如操盤一輪行情:
別看這些發言看似隨性、情緒化,實際上背後是一套對市場心理極爲精準的操盤邏輯。他深知大衆情緒的波動路徑,就像一位超級市場操盤者那樣,主宰全球投資者的集體心理。
即便離開白宮,特朗普對市場的影響依然不減。一旦他稍有“重返政壇”的暗示,能源、軍工、社交媒體以及保守派科技等板塊便迅速活躍,資本追捧熱度飆升。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特朗普旗下媒體平台 Truth Social 借殼上市。雖然該公司基本沒有盈利能力,但其股價卻異常火爆,暴漲不止。這一現象再次印證——“特朗普”這個名字,已經不僅是政治標籤,而是資本市場中的一個“可交易資產”,成爲他將個人品牌“金融化”的最直接體現。
來源:Al Jazeera 半島電視臺
如今的加密市場,早已偏離“去中心化”理想,正在逐步變成一個由美國資本和政策權力主導的“金融殖民地”。自比特幣現貨 ETF 放行後,華爾街巨頭如貝萊德、富達和 MicroStrategy 等迅速重倉比特幣現貨,原本屬於社區共建的資產,正被鎖進傳統金融巨頭的保險櫃中。從價格運行邏輯來看,如今的加密市場已高度金融化,行情波動不再源於市場供需,而是由聯準會利率政策、SEC監管口風,甚至某位總統候選人一句“我支持加密”的發言所主導。
這背後的“美國化”本質,是把原本分散的去中心化資產,重新納入美國金融霸權體系的中心。ETF機制也讓比特幣等資產和美股出現越來越強的聯動,漲跌節奏受制於美國債市與 CPI 數據的起伏。比特幣,這個曾被視爲自由象徵的資產,如今越來越像“帶有延遲反應的納斯達克科技股”。
特朗普時代悄然爲比特幣在美國的戰略定位打下了基礎。他不像傳統政客那樣高調“支持加密”,而是更爲隱蔽地布局:推動礦機遷移、放寬監管模糊地帶、強化挖礦基礎設施,默默地把比特幣納入美國的金融戰略資源版圖。尤其是在美元信用體系逐漸失去全球信任的當下,比特幣正被塑造成一種“非主權儲備資產”——在動蕩市場中,充當金融避險的平行方案。
這背後的邏輯非常“美式”:不打明牌,而是悄無聲息地控制。美國如今掌握着比特幣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力量(Coinbase、CME、貝萊德的ETF),穩定幣USDC也成爲美國主導鏈上結算的新武器。在全球出現動蕩、資本出逃、信任遷移之際,美國已先一步“掌控了這類替代資產”的關鍵入口。
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可能早已洞悉其中機會——他不在乎比特幣的“去中心化信仰”,但他極擅長馴化其金融功能,把它轉化爲美國掌控“貨幣主權”的另一種工具。在美元受限、SWIFT系統失效、全球法幣信用崩塌的場景下,比特幣就成了另一種霸權續命的籌碼。
首先必須承認一條最簡單的市場邏輯:金融市場90%的時間都在橫盤,只有“大波動”才能造就“大盈利”。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回過頭來看,表面上的特朗普是一位總統,實則更像是一位以信息流驅動的超級交易員。他的目的很直接——制造波動,掌控節奏,然後從劇烈起伏中精準套利。
他非常擅長通過信息發布、情緒引導和流動性操作來幹預市場節奏,進而操控行情走勢:一方面,他高調宣稱比特幣是“美國戰略儲備”;另一方面,他又推出模因幣 $TRUMP,從散戶資金池中“吸血”。這是一種“信息+流動性”的雙重操盤術。
更讓人無力的是,加密市場的命運如今已被深度綁定在美國政治博弈中:聯準會的一句表態、SEC的一紙通告、候選人一句口號、甚至一次國會聽證,都能讓市場翻天覆地。曾經去中心化的理想,如今卻被聯準會利率、華爾街資本結構、總統推文所主導。幣圈,已經徹底淪爲美國金融系統的“邊境戰場”。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被編排好的劇本:你以爲市場自由,其實早已劇透;你看到價格波動,但真正推動行情的,是那些掌控着信息流和流動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