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散戶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總是虧損:糟糕投資決策背後的心理學

robot
摘要生成中

散戶投資者總是犯同樣的錯誤。他們高位買入,低位賣出。他們死死抓住虧損的股票,卻太早砸盤盈利的股票。🚀

丹尼爾·卡尼曼,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算是弄明白了這一點。有些投資者通過耐心等待獲勝,有些則通過跟隨大玩家獲勝。但卡尼曼呢?他提出了不同的建議:與心理學交朋友。

他在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爲首位獲得此獎項的心理學家。這是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他挑戰了所有那些關於“理性經濟人”的華麗經濟理論。事實證明,我們的大腦,而不僅僅是市場條件,會幹擾我們的金錢決策。

投資的三個心理陷阱

1. 損失厭惡 📉

卡尼曼的研究表明,損失帶來的痛苦是收益帶來的愉悅的2.5倍。這是有道理的。

  • 當贏家稍微回調時,我們急於賣出
  • 我們永遠留住失敗者。希望。等待。

巴菲特在 1987 年說了一句聰明的話:“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個坑裏,就不要再挖了。他還有那句著名的臺詞,當別人貪婪時,他會感到恐懼。這個男人知道事情。

2. 確定性效應 💎

有選擇時,我們喜歡保證。確定的事情。但反過來想——面對確定的損失時?我們就會賭博。

這解釋了很多:

  • 普通人在好消息響起後蜂擁而至。
  • 大型機構通常會在那時出售
  • 壞消息讓散戶投資者恐慌,而機構則買入股票

3. 反射效應 🔄

損失改變我們。我們變得像賭徒。卡尼曼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面對30%的損失,投資者更有可能提高200%的"攤平"。糟糕的循環。

那個“九轉規則”似乎很重要。連續九天下跌,散戶投資者會想,“肯定會反彈的!”但通常不會。

牛頓的例子

即使是超級天才也會陷入困境。與科學家米切爾和杜利耶爾交好的艾薩克·牛頓,在股票中失去了他的積蓄。這個人能計算行星運動,卻無法理解人類的貪婪。想想吧。🌕

劍橋的一些大腦研究有助於解釋原因。反復的損失關閉了我們的理性大腦,同時將情緒中心提高了 300%。難怪我們在市場轉向之前就放棄了。

克服心理偏見

有一個獎牌基金。超過30年的年回報率爲66%。在2008年的混亂中賺了80%。他們的祕密?數學模型。不允許情緒。

正如卡尼曼所說:"我們無法消除認知偏見,但我們可以設計系統使錯誤代價高昂。" 這不是個壞主意。🔥

投資成功並不是擊敗市場,而是超越自己。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