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喊單大莊被罵弱智,ETH 到頂了嗎?

robot
摘要生成中

撰文:kkk

联准会宣布降息後,加密市場非但未迎來預期中的連續漲,反而在 9 月 22 日出現劇烈震蕩——單日爆倉金額高達 17 億美元,創下自 2024 年 12 月以來的最大清算紀錄,其中 ETH 清算額接近 5 億美元。然而,就在市場哀鴻遍野之際,本輪牛市中頻繁爲 ETH 站臺的「話事人」Tom Lee 卻仍在社交平台上高調唱多,甚至將長期價格設定爲 6 萬美元,並聲稱短期內不會跌破 4300、4000 的關鍵點位,結果卻相繼失守。

9 月 24 日,加密風投機構 Mechanism Capital 的創始人 Andrew Kang 發聲反擊,直言 Tom Lee 關於 ETH 的理論「像個弱智」,並提出五大觀點進行駁斥,在業內掀起不小波瀾。

Andrew Kang 的反擊

一、穩定幣與 RWA 的普及並不會帶來預期中的收益

Tom Lee 的核心論點之一是,隨着穩定幣和代幣化資產(RWA)的持續增長,以太坊作爲底層結算層將從中受益,交易量上升會帶來更多手續費收入,ETH 因此具備長期漲潛力。

這個邏輯乍聽之下頗爲合理,但只要稍加查證,你會發現事實正好相反。盡管自 2020 年以來,穩定幣交易量和代幣化資產規模膨脹了上百倍,以太坊網路的交易手續費收入卻幾乎沒有增長。原因也並不復雜:網路升級提高了處理效率,單筆交易成本下降;大量穩定幣活動正流向其他公鏈。

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被代幣化的金融資產大多「躺着不動」,它們的低頻流通壓根無法爲 ETH 網路貢獻足夠的收入。你完全可以在鏈上記錄萬億美元的債券,但如果它一年只交易一次,那還不如一筆 USDT 轉帳帶來的價值。

想象中的「資產上鏈=ETH 增值」,在現實中正在被 Solana、Arbitrum、Tempo 等鏈蠶食得七零八落,連 Tether 也幹脆自建 Plasma 與 Stable 兩條鏈,把交易量留在自家體系。這一切表明,ETH 的「金融底座」定位正面臨實質性動搖。

二、「數字石油」這個比喻並不準確

Tom 試圖將 ETH 比作「數字石油」,大概想借此塑造一種不可或缺、穩定增長的資源敘事。但稍微熟悉商品市場的人都會知道,石油的價格經通脹調整後,過去一百多年基本都在一個寬幅區間內波動。它的漲,往往是因爲地緣衝突、供需錯配等短期擾動,事後又會迅速回落。

所以如果 ETH 真是數字商品,那從投資角度看反而更像是一種週期性資產,其長期估值並不具有持續漲的邏輯支撐。這個比喻並沒有幫助 Tom 的多頭論點,反而暴露了他對「類比」缺乏深入思考的本質。

三、機構買入並質押 ETH?純屬幻想

Tom 還提出,未來的金融機構將大量買入 ETH,用於質押,從而增強鏈的安全性,並作爲某種運營資本。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宏大,但現實極其骨感。

到目前爲止,沒有一家大型銀行或資管機構宣布將 ETH 納入資產負債表,也沒人說要這麼做。更別提將 ETH 用作「運營資本」這種完全跳脫現實的想象了。銀行會因爲不斷支付能源費用而囤積汽油嗎?不會,它們只會在需要時支付。銀行會購買它們使用的資產托管機構的股票嗎?不會。因此機構買入 ETH 的邏輯並不成立

四、ETH 等同於所有金融基礎設施公司總價值?荒謬至極

Tom 的估值模型幾乎可以用「荒謬」來形容。他聲稱,ETH 的價值最終將等同於所有金融基礎設施公司的總和。這種說法完全脫離了現實的價值捕獲邏輯。

五、技術分析

Tom 最後拿出了技術分析(TA)爲 ETH 背書,試圖用趨勢線和突破信號論證其漲潛力。但從圖形結構來看,ETH 顯然仍處於一個多年橫盤區間中,最近一次漲甚至在觸及上沿後就被無情打回。這與原油價格過去三十年的寬幅震蕩格局並無二致——僅處於區間震蕩,近期更是上探區間頂部後未能突破阻力。從技術面看,ETH 反而呈現看跌信號,不能排除其未來長期在 1000 - 4800 美元區間震蕩的可能性。

某項資產在過去出現過拋物線式拉升,絕不意味着這種趨勢會無限持續。

如果說這意味着什麼,那也只能說明 ETH 正在陷入類似原油一樣的「寬幅震蕩宿命」。過去三年,ETH/BTC 的相對價格實際上是一路下行,只不過最近在長期支撐附近短暫反彈罷了。根本原因並未改變:以太坊的核心敘事已經飽和,而基本面也沒有出現足夠支持估值突破的新結構性力量。如果說 ETH 的高估值來自哪裏,那更多是金融文盲的狂熱所堆疊的泡沫。這泡沫或許可以膨脹很久,就像 XRP 曾經做過的那樣,但它終究無法永遠逃避價值規律的回歸。

如何看待這次辯論

Andrew Kang 的觀點在當下市場情緒脆弱之際確實頗具說服力,尤其是對 ETH 價值捕獲能力的質疑,擊中了許多投資者的焦慮。但也不應全盤照收——回顧 4 月份,當 ETH 仍處於低位時,Kang 曾大膽預測其將跌破 1000 美元,而在本輪牛市中 ETH 最高一度接近 5000 美元,與他當初的悲觀預測相去甚遠。

然而,這場圍繞 ETH 價值邏輯的辯論,已然超越了價格爭議本身,將對整個加密市場的未來走勢產生深遠影響。在 ETH 漲的這三個月間,Tom Lee 所代表的「華爾街派」主導了話語權甚至 ETH 的定價權——他利用「數字石油」、「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等宏大敘事吸引了大量機構與散戶的入場。相比之下,Andrew Kang 爲首的原生加密人士的反擊則試圖喚醒市場對另一個維度的認知:我們是否對 ETH 的未來抱有過高幻想?

如果 Andrew Kang 的論點獲得市場共鳴,那麼最大的受益者,將是以 Solana 爲代表的高吞吐、低費用公鏈,或者以 Arbitrum 爲代表的以太坊 Layer2 解決方案,甚至像 Tether 這樣的穩定幣發行商,也推出了 Plasma 等公鏈進行 USDT 的價值捕獲。那些已實現多鏈部署,或正探索跨鏈生態的項目,也將憑藉靈活性在多鏈未來中佔得先機。若 ETH 的表現持續偏離 Tom Lee 所設定的宏偉目標,那麼其本人的聲譽和旗下的「ETH 微策略」Bitmine 的估值與資產負債表會面臨一定的挑戰。

ETH-6.22%
BTC-3.28%
XRP-6.1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