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活動: #FST创作大赛# 💥
在 Gate廣場 發布 CandyDrop 第71期:CandyDrop x FreeStyle Classic Token (FST) 相關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3,000 F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8月27日 – 9月2日
📌 參與方式:
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F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內容不少於 80 字
帖子添加話題: #FST创作大赛#
附上 CandyDrop 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0 FST
二等獎(3名):500 FST/人
三等獎(5名):200 FST/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刷量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活動詳情連結: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757
日本MetaPlanet成“東方微策略”?持有1.89萬枚BTC,股價年漲480%後面臨政策與溢價挑戰
日本上市公司MetaPlanet效仿微策略(Strategy),將資產負債表轉向比特幣,目前持有約1.89萬枚BTC(價值21億美元),股價年內暴漲480%。在日本尚未批準現貨加密貨幣ETF、且加密貨幣交易稅負高達55%的背景下,MetaPlanet股票一度成爲投資者間接配置BTC的合規替代渠道。但隨着日本稅務改革推進(擬將加密稅降至20%)及穩定幣JPYC發展,其“比特幣代理”地位正面臨挑戰。
背景:從酒店業務轉型比特幣財庫,成日本市場獨特代理標的
MetaPlanet原爲酒店業務公司,後轉型爲比特幣資產控股實體。由於日本目前未推出現貨加密貨幣ETF,且加密貨幣交易利得稅最高達55%,投資者轉而通過MetaPlanet股票間接投資比特幣,使其成爲類似“僞ETF”的存在。該公司近期被納入FTSE指數,進一步吸引被動資金流入。
風險:股價相對BTC淨值溢價超400%,政策變化或削弱代理優勢
據《金融時報》分析,MetaPlanet股價相對其比特幣淨資產價值(NAV)溢價超過400%。若BTC出現30%-50%回調,可能觸發股價更大幅度下跌。公司多次通過增發股票和權證融資以購買更多BTC,雖推動增長,但也引發股權稀釋擔憂。
BeInCrypto指出,MetaPlanet的高溢價依賴於自我強化的循環:高溢價→融資能力→購買更多BTC→維持溢價。但該循環在BTC下跌時可能被打破。另一方面,也有分析師認爲其BTC持倉收益記錄良好、負債率低,稀釋影響可能低於市場擔憂。
最新動態:申請增發5.55億股海外募資,持倉BTC達1.89萬枚
MetaPlanet最新提交海外增發申請,計劃發行最多5.55億股新股。公司披露其比特幣持倉已達18,991 BTC,價值約21億美元。年初至今股價漲480%,但實際波動率高達133.9%(Benchmark Research數據),顯示出較高風險性。
政策與競爭:稅務改革與ETF進程或改變市場格局
日本政府稅務委員會正在討論將加密貨幣利得稅統一調整爲20%(與股票稅率相同),較目前最高55%大幅下降。同時,日本國債支持的穩定幣JPYC作爲合規流動性工具正在崛起。這些變化可能鼓勵投資者直接持有比特幣,削弱MetaPlanet的代理價值。
Bitwise研究主管André Dragosch表示:“一旦日本在2026年批準比特幣ETF並推進加密稅改,MetaPlanet作爲比特幣代理的吸引力將顯著下降。其近期mNAV溢價收縮已部分反映該預期。”
行業對比:MicroStrategy曾現類似風險,溢價循環需謹慎維護
Strategy在牛市中同樣通過NAV溢價增發股票以購買BTC,但隨着更便捷的投資渠道(如ETF)出現,其溢價水平面臨壓縮。MetaPlanet需管理以下風險:
1、多次增發導致的股權稀釋
2、相對於BTC淨值的溢價收縮
3、股價波動率高於BTC本身
4、稅改降低直接投資門檻帶來的替代風險
5、被動資金調整配置可能導致資金流出
6、若mNAV循環打破,或引發行業“死亡螺旋”
專家觀點:機遇與挑戰並存,執行能力是關鍵
1、André Dragosch(Bitwise):“MetaPlanet的BTC收益記錄良好,負債較低,高mNAV使其能以最小稀釋融資,過去執行表現表明該模式可能持續。”
2、Vincent Liu(Kronos Research):“購買MetaPlanet股票實際上是通過合規包裝投資比特幣。”
3、瑞銀中國財富高管:“家族辦公室的第二、三代成員開始了解並參與虛擬貨幣投資。”
結語:
MetaPlanet計劃2027年前構建大規模比特幣財庫,但需在ETF和直接投資興起的背景下證明其股票渠道的持續相關性。資本紀律和現金緩衝將成爲溢價壓縮環境中的關鍵防御手段。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日本政策進展與公司融資行爲,理性評估溢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