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動態 #创作者激励计划# 火熱進行中!報名參與並發帖解鎖 $2,000 創作大獎!
🌟 參與攻略:
1️⃣ 點擊連結進入報名頁面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 點擊“是”按鈕提交報名
3️⃣ 在動態完成發帖,提升發帖量和互動量,解鎖獲獎資格!
📌 只要是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發帖!
🎁 茶具套裝、Gate x 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 紀念章、點卡等好禮等你來拿!獲獎者還將獲得專屬社區流量扶持,助力您提升影響力,增長粉絲!
活動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爲什麼 Polkadot 和 Ethereum 都選擇了 RISC-V?
來源:PolkaWorld
在最近的區塊鏈技術演進中,一個原本只在芯片工程師圈子裏流行的名詞,悄然成爲了區塊鏈開發者的新寵:RISC-V。
2025 年 4 月 20 日,Ethereum 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社區論壇 Ethereum Magicians 發文,提出一種用 RISC-V 替代以太坊使用已久的 EVM 虛擬機的探索性建議。
而與此同時,Polkadot 已經悄悄在 AseetHub Westend 測試網上線了支持 RISC-V 的智能合約執行環境,開發者甚至可以繼續使用 Solidity 嘗試在 Polkadot 開發,只不過合約最終運行在一個全新的執行引擎 PolkaVM 上。
巧合嗎?一個最初爲芯片設計而生的開源指令集,爲什麼會在區塊鏈世界“破圈”?
Ethereum 和 Polkadot 不約而同押注 RISC-V,背後到底看中了它什麼?
從芯片到區塊鏈,RISC-V 爲何橫空出世?
每一個計算設備的“靈魂”是它的指令集架構(ISA),也就是軟件告訴硬件“我要你幹什麼”的語言。我們熟悉的 Intel CPU 用的是 x86 架構,蘋果電腦的 M 芯片用的是 ARM 架構。
而 RISC-V 是一種開源、免費的架構標準,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設計 CPU,無需向 Intel 或 ARM 支付授權費。
它原本是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學術項目,如今越來越多的芯片企業認同了這個架構標準:結構簡潔、靈活可裁剪、可用開源,還能規避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
但 RISC-V 和區塊鏈有什麼關系?
虛擬機(VM)是每條區塊鏈的“執行大腦”,所有合約都要在它上面運行。但目前主流的虛擬機系統,比如 Ethereum 的 EVM、Polkadot 的 WASM、Solana 的 BPF 都有一些明顯的問題:
所以,當 RISC-V 這種“現代感十足”的架構出現在區塊鏈工程師面前時,他們的直覺是:我們能不能把區塊鏈虛擬機也 “RISC-V化”?
堆棧式 vs 寄存器式計算模型對比圖
Ethereum 的選擇:從概念出發,構想下一代 ZK 原生虛擬機
Vitalik 的想法很有 Ethereum 社區的風格:不是簡單優化,而是從哲學層重新設計。
按照他在 Ethereum Magicians 論壇的描述,他的設想是:未來以太坊的執行層應該極簡、安全、可被數學證明。而 EVM 已經太復雜,改也改不動。不如用 RISC-V,來構建一個全新的可驗證 VM。
RISC-V 結構清晰,執行行爲可預測,非常適合轉化爲零知識證明電路;未來還可能配合 LLVM 編譯器(雖然看到很多關於 bug 的評論),用更豐富的語言開發合約,比如 Rust 和 C;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爲構建“ZK 原生鏈”的執行層基礎。
當然,這一切仍然處於設想階段。Ethereum 社區目前還沒有落地計劃,但方向已經明確:不止是換個虛擬機,而是爲了未來可擴展、安全可信的區塊鏈做準備。
Polkadot 的路徑:工程師驅動,從替換底層開始的現實主義
與 Ethereum 的“概念設想”不同,Polkadot 選擇了另一條務實路線。
早在 2023 年,Parity 的核心工程師 Jan Bujak 就開始探索 WASM 的替代方案,並最終選擇了 RISC-V,隨後啓動了 PolkaVM 項目。
Polkadot 的做法很直白:
這意味着,開發者的體驗基本不變,但執行底層已經被徹底換血。從 WebAssembly 到 RISC-V,從堆棧式到寄存器式,從傳統執行到 ZK 友好,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目前,PolkaVM 可以在 Asset Hub 的 Westend 測試網運行,預計目標是 2025 年 Q3 上線 Polkadot。
開發者視角:你寫的代碼不變,底層卻在悄然重構
雖然 Ethereum 和 Polkadot 對待 RISC-V 的路徑不同,一個走在願景的前方,一個已經在實裝落地,但它們對開發者釋放出的信號卻出奇一致:這不是一次“寫法層”的變革,而是一場底層基礎設施的重構。
對於開發者而言,無論你身處哪條鏈上,短期內幾乎感受不到割裂感:你仍然可以用 Solidity 編寫合約,繼續使用 Remix、Ethers.js、MetaMask 等熟悉的工具,部署流程也基本一致,一切如舊。
但在看不見的底層,執行引擎已然換芯!
在 Polkadot,Solidity 合約已可以通過 revive 工具編譯爲 RISC-V 字節碼,並在全新虛擬機 PolkaVM 上運行。相比 WASM 和傳統 EVM,PolkaVM 在執行效率和資源計費上表現更優,尤其對復雜合約的運行成本控制更加友好。
在 Ethereum 的技術設想中,RISC-V 也被視爲“ZK 原生鏈”的最合適底座。Vitalik 明確表示,如果未來要實現真正可被數學證明的鏈上執行邏輯,EVM是繞不過去的障礙,而結構清晰、行爲可預測的 RISC-V 是理想的解決路徑。
更重要的是,這場架構層的更替,遠不止性能提升這麼簡單——鏈上開發範式的根本轉變,正在悄然發生。
安全性將從“靠人盯”走向“可數學驗證”。RISC-V 的每一條指令行爲都可以形式化建模,這是 EVM 望塵莫及的。這意味着未來的合約安全,不再依賴年復一年的審計,而可以在編譯階段就獲得“我不會出錯”的數學背書。你可以寫出不需要信任人的代碼,僅僅因爲“它可被證明”。
零知識從小衆走向默認。過去寫 ZK 合約,是高級工程師才能玩得轉的技能。而 RISC-V 的結構本身就是 zk-friendly,執行過程規整、易轉電路,它很自然地就成了 zkEVM 等系統的理想後端。一旦底層切換完成,ZK 合約可能不再是選配,而會變成智能合約的“默認安全模式”。
多語言智能合約的時代也即將拉開帷幕。RISC-V 對接的是 LLVM 工具生態,這意味着 Rust、C 等語言天然可以編譯成鏈上運行格式。你不再受限於Solidity,未來寫智能合約,就像寫系統模塊一樣底層可控又自由靈活。Polkadot 已經在推動 ink! 語言遷移到 RISC-V 上,這說明,不同語言共存的合約世界,是現實,不是幻想。
寫在最後
無論你現在在哪條鏈上,是用 Solidity 還是 Rust,是在 Remix 上寫合約,還是用 Ethers.js 調前端,你終將意識到:虛擬機的進化,並不是爲了改變你寫代碼的方式,而是爲了讓你寫下的每一行代碼——跑得更快、執行得更穩、邏輯更清晰、安全更可信。
這些改變可能不會立刻顯現,就像地基的重建從來不是最先被看見的。但它終將帶來影響:未來的智能合約,將在你毫無察覺的時候,變得更強大、更自由,也更值得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