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不僅僅是拉新工具,更是用戶行爲價值的衡量尺

中級4/18/2025, 3:01:09 AM
本文討論了代幣在加密領域中作爲用戶行爲評估工具的作用,並分析了空投挖礦、代幣激勵設計,以及如何通過遊戲化和金融化用戶行爲來促進有效的用戶獲取和留存。

大部分創始人把客戶獲取成本(CAC)看作會計指標。在加密領域,尤其是需要頻繁用戶互動的應用或協議中,它更像是結構化金融。代幣不僅僅是激勵措施,它們還是評估工具。它們把選擇性嵌入到用戶行爲中,把增長支出從一種沉沒成本轉變爲對未來參與的潛在收益。當你發行代幣時,你不是在“獎勵”用戶,而是在創建一種行爲衍生品。傳統的CAC是資金流出,而代幣CAC則是具有潛在高回報、自主定價和反射性增長的風險敞口。這不僅僅是營銷,而是用戶層面的資本形成。正確理解這一點對於提升用戶獲取、留存和品牌認知度非常重要。像@nikitabier 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加密領域是因爲這裏是少有的能在增長和分發工程上進行創新的領域之一。

空投挖礦:未成熟的收益曲線

空投挖礦常被誤解。沒錯,它有剝削性,也常常被操控。但在表面的利益驅動下有更深刻的事實:用戶在表達對代幣未來價值的期待,並據此評估他們的時間。這不是簡單的行爲換獎勵,而是行爲作爲一種選擇的實現。早期的空投創造了初級行爲市場。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是因爲期望通過挖礦獲得未來獎勵而進入DeFi。投機者通過假裝信念搶先利用協議的慷慨,而協議對此持容忍態度,因爲即使是混亂的活動也能創造流動性、分配和故事框架。這種關注度最終有助於價格發現。挖礦不是漏洞,而是第一個爲關注度期貨定價的市場。最終,加密是一個交易和金融化關注度的場所。

CAC作爲結構化風險敞口

在傳統增長模型中,CAC是固定不變的。在加密領域,它是通過代幣發行、歸屬、衰減和遊戲機制塑造的曲線。你可以把每個用戶看作是一個風險敞口的分層:

早期用戶 = 高風險,高槓杆。

活躍用戶 = 穩定的現金流,波動性較小。

推薦者 = 具有網絡效應的分銷渠道。

代幣讓你可以動態地爲這些用戶層定價,不僅限於美元,還包括隨着網絡擴大而自我增值的協議原生工具。這不是簡單的“支付用戶”,而是在未來的市場影響力上撰寫看漲期權,並分配給那些推動影響力的人。

激勵設計:分形凸性

精心設計的代幣系統能創造多層次的收益:

你因早期參與而獲益。

如果其他人因你的參與而加入,你會再次獲益。

如果系統因此重新定價上升,你會第三次獲益。

一些有趣的加密系統利用這些機制來形成自然的聚集點:通過鏈上活動實現的反身性。就像3;3博弈策略那樣。大家都知道收益不是線性的,而是遞歸的。這種設計創造了分形凸性,每一份努力都能帶來協議成功的更高階收益。

有效的激勵設計將這些機制融入系統:

積分系統既是軟認股權證又是波動性曲面。

歸屬計劃作爲合成鎖定機制。

不同的行動成本(從承保角度)吸引不同的用戶羣體,包括投資者。

你提供的不是確定性,而是潛在的風險敞口。這就是它能夠傳播的原因。

機制設計:節奏、反饋、自我調節

傳統的獲客成本(CAC)是固定的,而代幣機制可以靈活地調控節奏,比如按時間解鎖、分季節釋放、限時加倍等。這些設計影響了用戶參與的頻率和活躍度。

一個優秀的 CAC 系統需要兼顧:

反身性(用戶能給自己的行爲定價)、

稀缺性(獎勵窗口有限)、

敘事性(成長路徑可分享)、

波動性(結果有不確定性,但不會一無所獲)。

在加密領域,邀請好友不只是簡單的拉新,更像是一種“網絡共識承保”。用戶成爲獲客的中介,他們的回報不是看拉新數量,而是看能否吸引到同樣渴望參與的人。

這樣,病毒式傳播不再只是一個增長系數,而是形成了完整的金融正反饋鏈條:

邀請別人 → 獲得積分 → 增加聲望 → 吸引關注 → 帶動價格漲 → 吸引更多人加入。

這種機制讓分發更有動力。通過社交傳播獲得的獎勵,會帶來自我驅動的成長速度。

代幣讓獲客變得更有節奏感,所以才有“技術好不好,看價格漲不漲”的說法。如果這種反饋機制能持續下去,區塊鏈本土的網絡效應,甚至能超過傳統的病毒式增長模式。

超流動性

Blur和Blast:機械化流動性提取

@blur_io精確地執行了客戶獲取作爲工具的策略。

積分不只是忠誠徽章,而是發行期貨,基於排行榜和時間加權。每個用戶成爲微型市場制造者,在衰減的激勵曲線下競爭。

排行榜不僅是遊戲化,而是鏈上的價格發現,看看誰能在壓力下交易得最激烈。我們可以責怪Blur瓦解了NFT市場,甚至可能是整個NFT金融。分形凸性意味着所有資產、所有集合和所有行動都緊密相關。

但這個系統完全實現了@PacmanBlur的意圖:積極地壟斷市場。

深度流動性。沒有客戶獲取成本的消耗。完美的信息不對稱。這不是營銷,而是爲流動性和注意力的結構化拍賣。

Blast進一步推動了這一點——客戶獲取不僅是成本,它成爲一個元遊戲。

早期的Blast時代是許多dApp用戶在加密貨幣中最有趣的時期之一。它深深地依賴於承保用戶行爲並將這種承保顯性金融化。圍繞Blast Gold和積分形成了OTC市場。團隊通過發貨和捕獲注意力來競爭流量。元遊戲是多方參與的,零和的,設計上是投機性的。

關於Blast團隊做得好的和不好的事情已經有很多討論,但顯而易見的是,Blast系統對代幣激勵設計空間產生了重大影響。規則明確,投機被接受,並圍繞用戶行爲的未來價值創建了新市場,這些行爲在周期性和系統性基礎上被承保。

Abstract: 用遊戲化方式爲用戶行爲“兜底”

帶有不確定性的投機遊戲,本質上都帶有很高的上升空間。在代幣上線(TGE)前,大家越了解項目,投機熱度反而會慢慢降溫。越接近 TGE,大家的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會變小。Blast 的深度用戶在今年五月、六月應該都有這種明顯的感受。所以聰明的項目現在都在借鑑其他領域的方法。

@AbstractChain“”>@AbstractChain的激勵機制不像 Blast 那樣直接和錢掛鉤,但通過吸收一些遊戲設計的思路,反而讓投機興趣持續升溫。大多數加密玩家都很熟悉遊戲裏的獎勵體系,比如成就、稱號、裝備等等。

Abstract 這個項目本身定位就是服務大衆消費級加密應用的通用 L2,所以它的 Abstract Portal 自然就把鏈上交互做成了顯式的遊戲化體驗,同時還通過 XP 積分“隱性”承保用戶行爲。從我的觀察看,這種方法更可持續。

雖然大家對未來代幣價格的炒作和故事少了,但用戶增長速度很快,鏈上的應用也有了真實活躍的用量。通過徽章、成就等激勵,給用戶和“薅羊毛黨”制造了持續的興奮感,讓項目在激勵活動和正式發幣之間有了緩衝期——這樣團隊不用急着發幣,也能積累足夠多的真實用戶,爲後續產品市場契合度(PMF)打下基礎。

胖協議理論:CAC 成爲核心資產

“胖協議”理論認爲,底層基礎設施會積累大部分價值。這種觀點可能還沒錯,但現在 CAC(用戶獲取成本)的新模型帶來了不同的思路:

應用本身就像資產負債表,這些不僅僅是單純的產品,更像是虛擬經濟體,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激勵機制和共識市場。比如 Blur、friend.tech、Blast,這些項目都通過獨特的 CAC 機制,同時推動了流動性、用戶增長和故事敘述。

CAC 不再只是花出去的成本,而是通過代幣實現的增長承保模型。代幣本質上就像虛擬股權一樣,代表着項目的未來價值。

CAC現在是一種金融工具

在加密行業,CAC不再是你要盡量降低的成本,而是你要合理定價的東西。你不再需要花錢吸引用戶,而是設計一些機制,讓用戶能從自己的行爲中獲得收益。

這就是爲什麼最成功的加密項目,往往更像遊戲、對沖基金或者文化運動,而不像傳統的初創公司。它們本質上是:

用遊戲方式吸引注意力

通過金融機制產生自我強化效應

像結構化金融產品一樣推動增長

雖然我依然覺得“用戶引導”這個說法有點像個梗,而且目前行業裏最成功的一些協議本身也很封閉,但我認爲我們正迎來轉折點。通過遊戲化設計,普通用戶也能切身感受到協議或產品爲他們行爲“兜底”帶來的好處,也能體會到金融遊戲的樂趣。

說“用戶引導”是個梗,是因爲很多外來者總想做一些非投機性的加密應用。但實際上,在普通用戶層面,加密就是投機。我們應該多聽聽真正的交易者、流動性提供者和實際用戶的聲音,而不是那些只是想趁新公鏈融資風口“混飯喫”的人。

用戶引導不會靠一堆普通人被拉進鏈上應用就實現。只有當爲用戶行爲提供金融保障的技術、知識和設計,真正融入到每一個消費類應用,並且這種趨勢成爲大家在“金融無意義”和不確定時代下的共同選擇時,用戶引導才會真正發生。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Lauris],著作權歸屬原作者 [Lauris].,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代幣不僅僅是拉新工具,更是用戶行爲價值的衡量尺

中級4/18/2025, 3:01:09 AM
本文討論了代幣在加密領域中作爲用戶行爲評估工具的作用,並分析了空投挖礦、代幣激勵設計,以及如何通過遊戲化和金融化用戶行爲來促進有效的用戶獲取和留存。

大部分創始人把客戶獲取成本(CAC)看作會計指標。在加密領域,尤其是需要頻繁用戶互動的應用或協議中,它更像是結構化金融。代幣不僅僅是激勵措施,它們還是評估工具。它們把選擇性嵌入到用戶行爲中,把增長支出從一種沉沒成本轉變爲對未來參與的潛在收益。當你發行代幣時,你不是在“獎勵”用戶,而是在創建一種行爲衍生品。傳統的CAC是資金流出,而代幣CAC則是具有潛在高回報、自主定價和反射性增長的風險敞口。這不僅僅是營銷,而是用戶層面的資本形成。正確理解這一點對於提升用戶獲取、留存和品牌認知度非常重要。像@nikitabier 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加密領域是因爲這裏是少有的能在增長和分發工程上進行創新的領域之一。

空投挖礦:未成熟的收益曲線

空投挖礦常被誤解。沒錯,它有剝削性,也常常被操控。但在表面的利益驅動下有更深刻的事實:用戶在表達對代幣未來價值的期待,並據此評估他們的時間。這不是簡單的行爲換獎勵,而是行爲作爲一種選擇的實現。早期的空投創造了初級行爲市場。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是因爲期望通過挖礦獲得未來獎勵而進入DeFi。投機者通過假裝信念搶先利用協議的慷慨,而協議對此持容忍態度,因爲即使是混亂的活動也能創造流動性、分配和故事框架。這種關注度最終有助於價格發現。挖礦不是漏洞,而是第一個爲關注度期貨定價的市場。最終,加密是一個交易和金融化關注度的場所。

CAC作爲結構化風險敞口

在傳統增長模型中,CAC是固定不變的。在加密領域,它是通過代幣發行、歸屬、衰減和遊戲機制塑造的曲線。你可以把每個用戶看作是一個風險敞口的分層:

早期用戶 = 高風險,高槓杆。

活躍用戶 = 穩定的現金流,波動性較小。

推薦者 = 具有網絡效應的分銷渠道。

代幣讓你可以動態地爲這些用戶層定價,不僅限於美元,還包括隨着網絡擴大而自我增值的協議原生工具。這不是簡單的“支付用戶”,而是在未來的市場影響力上撰寫看漲期權,並分配給那些推動影響力的人。

激勵設計:分形凸性

精心設計的代幣系統能創造多層次的收益:

你因早期參與而獲益。

如果其他人因你的參與而加入,你會再次獲益。

如果系統因此重新定價上升,你會第三次獲益。

一些有趣的加密系統利用這些機制來形成自然的聚集點:通過鏈上活動實現的反身性。就像3;3博弈策略那樣。大家都知道收益不是線性的,而是遞歸的。這種設計創造了分形凸性,每一份努力都能帶來協議成功的更高階收益。

有效的激勵設計將這些機制融入系統:

積分系統既是軟認股權證又是波動性曲面。

歸屬計劃作爲合成鎖定機制。

不同的行動成本(從承保角度)吸引不同的用戶羣體,包括投資者。

你提供的不是確定性,而是潛在的風險敞口。這就是它能夠傳播的原因。

機制設計:節奏、反饋、自我調節

傳統的獲客成本(CAC)是固定的,而代幣機制可以靈活地調控節奏,比如按時間解鎖、分季節釋放、限時加倍等。這些設計影響了用戶參與的頻率和活躍度。

一個優秀的 CAC 系統需要兼顧:

反身性(用戶能給自己的行爲定價)、

稀缺性(獎勵窗口有限)、

敘事性(成長路徑可分享)、

波動性(結果有不確定性,但不會一無所獲)。

在加密領域,邀請好友不只是簡單的拉新,更像是一種“網絡共識承保”。用戶成爲獲客的中介,他們的回報不是看拉新數量,而是看能否吸引到同樣渴望參與的人。

這樣,病毒式傳播不再只是一個增長系數,而是形成了完整的金融正反饋鏈條:

邀請別人 → 獲得積分 → 增加聲望 → 吸引關注 → 帶動價格漲 → 吸引更多人加入。

這種機制讓分發更有動力。通過社交傳播獲得的獎勵,會帶來自我驅動的成長速度。

代幣讓獲客變得更有節奏感,所以才有“技術好不好,看價格漲不漲”的說法。如果這種反饋機制能持續下去,區塊鏈本土的網絡效應,甚至能超過傳統的病毒式增長模式。

超流動性

Blur和Blast:機械化流動性提取

@blur_io精確地執行了客戶獲取作爲工具的策略。

積分不只是忠誠徽章,而是發行期貨,基於排行榜和時間加權。每個用戶成爲微型市場制造者,在衰減的激勵曲線下競爭。

排行榜不僅是遊戲化,而是鏈上的價格發現,看看誰能在壓力下交易得最激烈。我們可以責怪Blur瓦解了NFT市場,甚至可能是整個NFT金融。分形凸性意味着所有資產、所有集合和所有行動都緊密相關。

但這個系統完全實現了@PacmanBlur的意圖:積極地壟斷市場。

深度流動性。沒有客戶獲取成本的消耗。完美的信息不對稱。這不是營銷,而是爲流動性和注意力的結構化拍賣。

Blast進一步推動了這一點——客戶獲取不僅是成本,它成爲一個元遊戲。

早期的Blast時代是許多dApp用戶在加密貨幣中最有趣的時期之一。它深深地依賴於承保用戶行爲並將這種承保顯性金融化。圍繞Blast Gold和積分形成了OTC市場。團隊通過發貨和捕獲注意力來競爭流量。元遊戲是多方參與的,零和的,設計上是投機性的。

關於Blast團隊做得好的和不好的事情已經有很多討論,但顯而易見的是,Blast系統對代幣激勵設計空間產生了重大影響。規則明確,投機被接受,並圍繞用戶行爲的未來價值創建了新市場,這些行爲在周期性和系統性基礎上被承保。

Abstract: 用遊戲化方式爲用戶行爲“兜底”

帶有不確定性的投機遊戲,本質上都帶有很高的上升空間。在代幣上線(TGE)前,大家越了解項目,投機熱度反而會慢慢降溫。越接近 TGE,大家的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會變小。Blast 的深度用戶在今年五月、六月應該都有這種明顯的感受。所以聰明的項目現在都在借鑑其他領域的方法。

@AbstractChain“”>@AbstractChain的激勵機制不像 Blast 那樣直接和錢掛鉤,但通過吸收一些遊戲設計的思路,反而讓投機興趣持續升溫。大多數加密玩家都很熟悉遊戲裏的獎勵體系,比如成就、稱號、裝備等等。

Abstract 這個項目本身定位就是服務大衆消費級加密應用的通用 L2,所以它的 Abstract Portal 自然就把鏈上交互做成了顯式的遊戲化體驗,同時還通過 XP 積分“隱性”承保用戶行爲。從我的觀察看,這種方法更可持續。

雖然大家對未來代幣價格的炒作和故事少了,但用戶增長速度很快,鏈上的應用也有了真實活躍的用量。通過徽章、成就等激勵,給用戶和“薅羊毛黨”制造了持續的興奮感,讓項目在激勵活動和正式發幣之間有了緩衝期——這樣團隊不用急着發幣,也能積累足夠多的真實用戶,爲後續產品市場契合度(PMF)打下基礎。

胖協議理論:CAC 成爲核心資產

“胖協議”理論認爲,底層基礎設施會積累大部分價值。這種觀點可能還沒錯,但現在 CAC(用戶獲取成本)的新模型帶來了不同的思路:

應用本身就像資產負債表,這些不僅僅是單純的產品,更像是虛擬經濟體,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激勵機制和共識市場。比如 Blur、friend.tech、Blast,這些項目都通過獨特的 CAC 機制,同時推動了流動性、用戶增長和故事敘述。

CAC 不再只是花出去的成本,而是通過代幣實現的增長承保模型。代幣本質上就像虛擬股權一樣,代表着項目的未來價值。

CAC現在是一種金融工具

在加密行業,CAC不再是你要盡量降低的成本,而是你要合理定價的東西。你不再需要花錢吸引用戶,而是設計一些機制,讓用戶能從自己的行爲中獲得收益。

這就是爲什麼最成功的加密項目,往往更像遊戲、對沖基金或者文化運動,而不像傳統的初創公司。它們本質上是:

用遊戲方式吸引注意力

通過金融機制產生自我強化效應

像結構化金融產品一樣推動增長

雖然我依然覺得“用戶引導”這個說法有點像個梗,而且目前行業裏最成功的一些協議本身也很封閉,但我認爲我們正迎來轉折點。通過遊戲化設計,普通用戶也能切身感受到協議或產品爲他們行爲“兜底”帶來的好處,也能體會到金融遊戲的樂趣。

說“用戶引導”是個梗,是因爲很多外來者總想做一些非投機性的加密應用。但實際上,在普通用戶層面,加密就是投機。我們應該多聽聽真正的交易者、流動性提供者和實際用戶的聲音,而不是那些只是想趁新公鏈融資風口“混飯喫”的人。

用戶引導不會靠一堆普通人被拉進鏈上應用就實現。只有當爲用戶行爲提供金融保障的技術、知識和設計,真正融入到每一個消費類應用,並且這種趨勢成爲大家在“金融無意義”和不確定時代下的共同選擇時,用戶引導才會真正發生。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Lauris],著作權歸屬原作者 [Lauris].,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