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與中國在經貿領域持續摩擦。從加徵關稅、出口管制、稀土與晶片爭端,到農產品互不信任,雙方均在尋求突破。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變化、供應鏈重組加速,以及兩國元首與高層多次通話推動,談判正式進入「關鍵窗口期」。根據官方通報,10 月 25 至 26 日,兩國經貿代表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展開磋商,並就多項議題「達成基本共識」。
本次磋商,雙方針對農產品貿易、稀土及關鍵礦產出口管制、美國對華關稅暫緩推進、造船及海事物流等議題進行深入對話。中國商務部表示,雙方已就各自關切的解決安排達成「基本共識」,並同意「敲定具體細節」、啟動國內審批流程。美國方面也表達願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展開合作。例如,中國同意考慮延後實施稀土出口限制,並恢復自美國大量採購大豆。
本輪談判突破不僅影響中美兩國,更可能深刻改變全球供應鏈格局。研究顯示,在地緣政治、高科技出口管制、農產品採購等多重層面,供應鏈正加速「重組」。若雙方達成協議,意味相關供應鏈風險將有所緩和。對依賴中美貿易的國家與企業而言,這是正面訊號;但也意味競爭格局可能加劇,例如中國有望進一步鞏固其高科技、稀土等上游優勢,美國農業與出口產業則可能獲得新機會,同時面臨中國尋找替代來源的競爭。英國《經濟學人》分析指出,中國過去已轉向巴西、阿根廷採購大豆,顯示其準備充足。
儘管已達「基本共識」,但仍有多項難題待解:
觀察建議:可關注兩國元首會晤、官方通報、農產品採購數據及股市反應。總結而言,本輪中美貿易談判邁出關鍵一步,但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對新手而言,掌握「大方向+幾個關鍵節點」即可洞悉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