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雲端 Openmesh 主打「成本省 80%、無須許可」,真能挑戰 AWS 等中心化巨頭?

新手4/17/2025, 1:14:09 PM
Openmesh Network 定位自身爲去中心化、無需許可的雲端與預言機網絡,通過全球分布式節點(Xnode)提供計算、存儲與 API 服務,致力於成爲 Web3 時代的AWS替代方案。它以 DSMP 協議爲核心,協調節點間資源調度與任務執行,並結合 PoS、PoR與BFT等共識機制確保網絡穩定。2024 年,Openmesh發放價值億美元的雲端資源補貼,展現其高達 80% 的成本節省潛力。然而,面對技術延遲、代幣風險與監管挑戰,Openmesh 需要建立更健全的合規框架,以實現其去中心化願景。

在 Web3 世界中,「去中心化」是核心信仰,但實際上,多數應用仍然依賴如 AWS、Google Cloud 等傳統雲端服務,這也讓整個「去中心化生態系」顯得有些諷刺。當雲端本身就是 Web3 基礎設施的命脈,那麼它的集中化問題會成爲未爆彈嗎?

Openmesh Network 的誕生,正是爲了破解這道難題。這個新興項目主打「去中心化無許可雲端」,目標是打造 Web3 原生、開放式的計算與儲存網路,讓任何人都能參與建構全球雲端平台,挑戰中心化雲巨頭的壟斷地位。


圖、Openmesh 官網標語
(資料來源:https://docs.openmesh.network/)

一、Openmesh Network 是什麼?

Openmesh Network 是一個去中心化、無須許可的雲端與預言機網路,致力於成爲 Web3 時代的 AWS 替代方案。它透過全球分散的節點(稱爲 Xnode)提供運算、資料儲存與 API 存取等服務,讓開發者與應用無需依賴傳統雲端平台即可順利運作。

2024 年,Openmesh 宣布將釋出價值「1 億美元的去中心化雲端資源」補助 Web3 專案,以推動 DePIN(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生態發展,吸引更多項目遷移至 Openmesh,並展示其高達 80% 的成本節省潛力。

同年,Openmesh 也正式加入 Chainlink 的 CCIP(跨鏈互通協議)生態系,強化其作爲預言機與跨鏈資料基礎層的角色,可支援更先進的去中心化應用,如 DeFi、區塊鏈遊戲、實體資產上鏈(RWA)與 DePIN 等場景。


圖、Openmesh 整合 Chainlink CCIP(跨鏈互通協議)
(資料來源:https://www.openmesh.network/litepaper#basics

二、核心技術架構:讓每個人都能成爲雲端供應商

Openmesh 的技術核心圍繞「Xnode 技術」,借此建構一個無需信任的全球分布式雲端架構,其組成包括:

  • 分散式 Xnodes:Openmesh 用分散式節點網路取代傳統資料中心,任何人都能透過自己的電腦、伺服器甚至雲端虛擬機架設 Xnode 節點。這些節點提供算力與儲存空間,並可自由上架至網路中,被其他人租用。
  • Xnode操作系統:每個節點都運行基於 NixOS(一種可重現性的 Linux 系統)所客制開發的作業系統 XnodeOS,這確保了節點系統狀態的可重現性與可驗證性,是網路一致性的基礎。
  • Xnode工作室:一個基於網頁的操作介面,使用者可以透過它部署和管理去中心化應用(如以太坊節點),並可將閒置的電腦資源出租給全球其他用戶使用。
  • DVM(去中心化虛擬機):提供等同 3,500 美元傳統雲端效能的去中心化虛擬機,透過 NFT 控管使用權限,讓開發者能快速部署 Web3 應用。
  • 以太坊錢包驗證:Openmesh 以錢包爲登入機制,確保使用者主權、身份安全與無須許可(無需傳統帳密登入)。
  • 開源代碼庫:所有基礎代碼皆完全開源,社羣可自由審查、貢獻與改善,符合 Web3 精神。

此外,Openmesh 自研了去中心化服務管理協議-DSMP(Decentralized Service Mesh Protocol),它的作用就像 Web3 世界中的「服務調度中心」,協助整個 Openmesh 網路中的節點(Xnodes)彼此協作、交換資源、執行應用任務。 DSMP 結合多種技術:

  • 木蘭雙氫睾酮:用來實現去中心化的服務發現(找服務)
  • Libp2p:建立節點之間的加密通訊與資源共享
  • 共識機制:結合 PoS(權益證明)、PoR(資源證明)和 BFT(拜佔庭容錯)三種共識機制,分別用來確保節點誠信執行任務、具備實際資源,以及在部分節點失效或作惡下仍能產出正確結果,全面保障網路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它還包含觀察與監控模組(Open Observability Protocol),可讓整個網路即時追蹤服務狀況(如延遲、失敗率、使用者數量),並在節點失效時自動將任務轉移給其他節點,確保服務不中斷。

這種架構設計讓任何人都可以成爲雲端基礎設施提供者,不論是開發者、企業,甚至是一般用戶,都能在 Openmesh 上參與運算資源的分享與應用部署。而背後關鍵的 DSMP 協議,則像是整個系統的「大腦」,負責指揮任務分配、節點協作與服務監控,確保這個去中心化的雲端網路能在沒有中心伺服器的情況下,依然穩定、可用、可持續。對 Web3 而言,這是一種跳脫中心化雲供應商依賴、真正落實去中心化理念的可行解法。

三、代幣經濟學:OPEN 代幣的三重角色

Openmesh 生態系統的原生代幣爲 OPEN,定位爲實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扮演以下三重角色:

  1. 節點激勵與質押:質押 OPEN 能成爲網路驗證者並獲取質押獎勵和手續費獎勵。
  2. 手續費支付:用戶部署應用、調用 API 或儲存資料時,需支付 OPEN。
  3. 治理參與:持幣者可參與 DAO 決策,影響協議升級與資源分配。

代幣分配重點:

  • 28% 用於節點營運與網路安全
  • 20% 給生態建設
  • 20% 團隊、顧問與支持者
  • 12% 募資與儲備
  • 8% 早期驗證節點
  • 8% 貢獻者
  • 4% 教育推廣、補助


圖、OPEN 代幣經濟分配
(資料來源:https://www.openmesh.network/litepaper#basics

四、團隊與融資:從 AWS 到 Openmesh

Openmesh 的創辦人 Ashton Hettiarachi 曾任職於 Fantom、Chainlink 和 AWS,擁有區塊鏈與傳統雲端的跨界經驗。除創辦人外,團隊還包括負責策略拓展與合作的主管 Lindsey Holt、兩位社羣經理(Previn Dale 和 Pradnyashil Gajbhiye)、生態系統發展策略顧問 Gabriele Zennaro,以及資深架構開發工程師 Andrew Ong 等。

自 2020 年底成立以來,Openmesh 完全由創辦團隊自籌資金,投入近 900 萬美元發展基礎架構,未曾接受外部 VC 融資,直到 2024 年底才首次啓動 OPEN 代幣私募,每枚價格爲 0.073 美元、初始流通市值爲 876 萬美元。

Openmesh 和 AWS 的比較與潛在機會


表、Openmesh vs AWS SWOT 分析表
(資料來源:自行繪制)

雖然 AWS 目前是全球最大、最穩定的中心化雲端服務商之一,幾乎涵蓋從小型開發者到大型企業的所有需求,但在資料主權、隱私保障與抗審查性上卻逐漸引起爭議。例如 2022 年 AWS 曾配合政府下架部分敏感內容,使得用戶對中心化雲端產生不信任感。而 Openmesh 的出現正好切中這個痛點。

以 Openmesh 爲例,它主打的去中心化資料儲存與運算,讓資料不再集中於某個資料中心,而是分散儲存在全球節點之中,用戶可以擁有資料的完整掌控權,這對於如 DePIN 項目、去中心化 AI 模型、跨國 NGO 或 Web3 新創團隊特別有吸引力。假設一個關注新聞自由的非營利媒體組織,若使用 AWS 上架敏感報導,未來可能面臨下架風險;但若改用 Openmesh,則可以透過協議層與分散式儲存,確保內容長久、不可審查地存在於網路上。

不過, Openmesh 仍處於早期階段,面對如 AWS 的穩定性與龐大功能生態(如 Amazon SageMaker、Lambda、EC2、RDS 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企業在考量效能、技術成熟度與法遵時,可能仍傾向選擇 AWS。但若資料主權、去信任化與抗審查是優先考量,Openmesh 或許會是新世代的有力替代。

五、SEC 對去中心化基礎建設的監管升溫

雖然 Openmesh 所代表的去中心化雲端基礎設施提供了資料主權與抗審查的理想願景,但也逐漸成爲全球監管機構關注的對象。 2024 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 Coinbase 展開的一起訴訟引起廣泛關注。該案中,SEC 指控 Coinbase 的 Base 雲服務平台 涉嫌爲某些未註冊的代幣提供基礎設施支援,可能構成間接參與非法證券交易。雖然 Coinbase 主張其平台僅提供開放式協議與運算資源,不應受限於傳統金融監管邏輯,但此案明確揭示了去中心化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可能也被視爲金融中介的一環。

對 Openmesh 而言,若其代幣經濟模型中牽涉到節點營利分潤或被解讀爲提供未註冊資產的流通與儲存功能,則極可能被 SEC 或其他監管機構納入「金融性質基礎設施」的範疇。這也意謂着,雖然 Openmesh 從技術上強調去中心化,但實際運作中仍需面對一系列 合規挑戰、KYC/AML 要求與資料責任界線問題。

除了 2024 年 SEC 對 Coinbase 雲平台的訴訟案之外,許多 Web3 基礎建設項目也相繼被點名或調查,顯示 SEC 對該領域潛在的金融風險與法律灰區格外敏感。

例如:

  • 文件幣(FIL):作爲去中心化儲存平台的代表,FIL 雖未被 SEC 直接起訴,但美國金融機構普遍對其代幣持保留態度,多家交易所對 FIL 設下交易或上架限制。 SEC 也曾針對類似儲存型代幣提出風險警示,指出「若用戶透過節點提供儲存資源獲得報酬,可能構成投資合約」
  • 氦網絡(HNT):在 2023 年,Helium 被質疑其代幣銷售方式與節點激勵是否涉及「未註冊證券發行」。盡管最終未被起訴,但該事件促使 Helium 推動其網路基礎設施與代幣經濟分離,以降低法規風險
  • 阿卡什網絡(AKT):作爲去中心化雲端計算平台,Akash 雖主打開源協議與市場撮合機制,但仍面臨美國監管機構關於代幣激勵模式的詢問與風險備案,尤其在提供 AI 訓練資源與鏈上運算的場景中,更易被認定爲「服務提供者角色」

這些案例顯示,即便技術架構上去中心化,只要平台具備激勵機制、控制協議參數、或與代幣有經濟性連結,就可能被 SEC 認定爲「具有證券性質」的實體。對 Openmesh 而言,這表示其資料協議層、節點激勵機制、甚至 API 授權與代幣支付流程,未來都可能受到更嚴格的合規要求與監管審視。

因此,Openmesh 除了要維持其技術創新與去中心化願景,也應考慮建立 法遵合規架構(如:透明治理、代幣用途清晰化、協議與商業層分離),才能在全球市場中更穩健地發展。

六、Openmesh 能走出自己的去中心化雲路嗎?

Openmesh 作爲新一代去中心化雲端平台,確實提出了顛覆現有中心化雲端霸權的願景,但從實際執行層面來看,仍面臨不少關鍵挑戰與風險。

技術風險:全球節點延遲所帶來之服務不穩

Openmesh 雖主打全球分散式節點架構,能大幅提升抗審查與資料備援能力,但在實際部署層面,節點延遲差異造成的 API 回應不穩問題日益浮現。由於節點分布密度不一,用戶在不同地區調用相同服務時,可能出現明顯的連線延遲與資料同步緩慢,尤其在即時性高的應用場景(如 DeFi 訂單簿同步、AI 模型呼叫)中更容易暴露此類風險。

代幣經濟風險:高 APY 激勵恐反成拋壓來源

Openmesh 採用質押節點與代幣激勵機制來維持其網路運作與治理,但若回報率設計與實際平台需求脫節,恐怕會引發代幣經濟泡沫。參照 2023 年 Akash Network 的經驗,在當年第二季因節點收入降低與市場信心轉弱,節點數在短時間內大幅下滑,流失率一度超過 18%。這說明即使是技術成熟的平台,若無良好的獎勵/需求平衡機制,也可能造成用戶離場與生態系不穩。

除上述所提及之風險,Openmesh 所面對的競爭也不小。除了同樣主打去中心化雲的 ICP(自建公鏈、Canister 模型)、Quilibrium(結合 MPC 與 PoMW)、Akash、FIL 等,也要面對 AWS、GCP 等老牌巨頭在穩定性、功能深度、生態完整度上的優勢。

雖然 Openmesh 面臨諸多挑戰,但其發展藍圖展現出較爲務實且具體的執行策略。例如:

  • 2024 年底達成全球 5 萬個 Xnode 部署目標,用以增強整體資料穩定性與容錯率
  • 2025 年 Q2 實作 AWS S3 相容接口,降低 Web2 開發者進入門檻,提供熟悉的儲存調用環境

總結來說,Openmesh Network 最大特色是:不自建公鏈、不綁死開發者,而是作爲一個 DePIN(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聚合全球閒置資源,讓人人都能成爲雲端供應商。它以開放節點、Xnode Studio、DSMP 與開放 API 爲基礎,打造一個兼容 Web2 使用體驗與 Web3 架構的去中心化雲端平台。

Openmesh 所承載的不只是 Web3 技術演進,更是一場挑戰數據壟斷與重塑資料主權的社會運動。在 AWS 等巨頭壟斷雲端市場多年之後,Openmesh 嘗試以抗審查、開放治理、使用者掌控權爲核心價值進行破局。但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還取決於是否能妥善處理:

  • 技術穩定性與節點架構的擴展性
  • 合規與法規的長期回應策略
  • 可持續的代幣經濟模式與用戶信任建構
  • 應用落地的真實需求驅動力

若能克服上述挑戰,Openmesh 有潛力成爲「去中心化雲時代的 AWS」,開啓資料儲存與計算的新範式。

作者: Tomlu
譯者: Sonia
審校: KOWEI、Pow、Elisa
譯文審校: Ashley、Joyce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 Gate.io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複製、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版權法》,Gate.io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去中心化雲端 Openmesh 主打「成本省 80%、無須許可」,真能挑戰 AWS 等中心化巨頭?

新手4/17/2025, 1:14:09 PM
Openmesh Network 定位自身爲去中心化、無需許可的雲端與預言機網絡,通過全球分布式節點(Xnode)提供計算、存儲與 API 服務,致力於成爲 Web3 時代的AWS替代方案。它以 DSMP 協議爲核心,協調節點間資源調度與任務執行,並結合 PoS、PoR與BFT等共識機制確保網絡穩定。2024 年,Openmesh發放價值億美元的雲端資源補貼,展現其高達 80% 的成本節省潛力。然而,面對技術延遲、代幣風險與監管挑戰,Openmesh 需要建立更健全的合規框架,以實現其去中心化願景。

在 Web3 世界中,「去中心化」是核心信仰,但實際上,多數應用仍然依賴如 AWS、Google Cloud 等傳統雲端服務,這也讓整個「去中心化生態系」顯得有些諷刺。當雲端本身就是 Web3 基礎設施的命脈,那麼它的集中化問題會成爲未爆彈嗎?

Openmesh Network 的誕生,正是爲了破解這道難題。這個新興項目主打「去中心化無許可雲端」,目標是打造 Web3 原生、開放式的計算與儲存網路,讓任何人都能參與建構全球雲端平台,挑戰中心化雲巨頭的壟斷地位。


圖、Openmesh 官網標語
(資料來源:https://docs.openmesh.network/)

一、Openmesh Network 是什麼?

Openmesh Network 是一個去中心化、無須許可的雲端與預言機網路,致力於成爲 Web3 時代的 AWS 替代方案。它透過全球分散的節點(稱爲 Xnode)提供運算、資料儲存與 API 存取等服務,讓開發者與應用無需依賴傳統雲端平台即可順利運作。

2024 年,Openmesh 宣布將釋出價值「1 億美元的去中心化雲端資源」補助 Web3 專案,以推動 DePIN(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生態發展,吸引更多項目遷移至 Openmesh,並展示其高達 80% 的成本節省潛力。

同年,Openmesh 也正式加入 Chainlink 的 CCIP(跨鏈互通協議)生態系,強化其作爲預言機與跨鏈資料基礎層的角色,可支援更先進的去中心化應用,如 DeFi、區塊鏈遊戲、實體資產上鏈(RWA)與 DePIN 等場景。


圖、Openmesh 整合 Chainlink CCIP(跨鏈互通協議)
(資料來源:https://www.openmesh.network/litepaper#basics

二、核心技術架構:讓每個人都能成爲雲端供應商

Openmesh 的技術核心圍繞「Xnode 技術」,借此建構一個無需信任的全球分布式雲端架構,其組成包括:

  • 分散式 Xnodes:Openmesh 用分散式節點網路取代傳統資料中心,任何人都能透過自己的電腦、伺服器甚至雲端虛擬機架設 Xnode 節點。這些節點提供算力與儲存空間,並可自由上架至網路中,被其他人租用。
  • Xnode操作系統:每個節點都運行基於 NixOS(一種可重現性的 Linux 系統)所客制開發的作業系統 XnodeOS,這確保了節點系統狀態的可重現性與可驗證性,是網路一致性的基礎。
  • Xnode工作室:一個基於網頁的操作介面,使用者可以透過它部署和管理去中心化應用(如以太坊節點),並可將閒置的電腦資源出租給全球其他用戶使用。
  • DVM(去中心化虛擬機):提供等同 3,500 美元傳統雲端效能的去中心化虛擬機,透過 NFT 控管使用權限,讓開發者能快速部署 Web3 應用。
  • 以太坊錢包驗證:Openmesh 以錢包爲登入機制,確保使用者主權、身份安全與無須許可(無需傳統帳密登入)。
  • 開源代碼庫:所有基礎代碼皆完全開源,社羣可自由審查、貢獻與改善,符合 Web3 精神。

此外,Openmesh 自研了去中心化服務管理協議-DSMP(Decentralized Service Mesh Protocol),它的作用就像 Web3 世界中的「服務調度中心」,協助整個 Openmesh 網路中的節點(Xnodes)彼此協作、交換資源、執行應用任務。 DSMP 結合多種技術:

  • 木蘭雙氫睾酮:用來實現去中心化的服務發現(找服務)
  • Libp2p:建立節點之間的加密通訊與資源共享
  • 共識機制:結合 PoS(權益證明)、PoR(資源證明)和 BFT(拜佔庭容錯)三種共識機制,分別用來確保節點誠信執行任務、具備實際資源,以及在部分節點失效或作惡下仍能產出正確結果,全面保障網路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它還包含觀察與監控模組(Open Observability Protocol),可讓整個網路即時追蹤服務狀況(如延遲、失敗率、使用者數量),並在節點失效時自動將任務轉移給其他節點,確保服務不中斷。

這種架構設計讓任何人都可以成爲雲端基礎設施提供者,不論是開發者、企業,甚至是一般用戶,都能在 Openmesh 上參與運算資源的分享與應用部署。而背後關鍵的 DSMP 協議,則像是整個系統的「大腦」,負責指揮任務分配、節點協作與服務監控,確保這個去中心化的雲端網路能在沒有中心伺服器的情況下,依然穩定、可用、可持續。對 Web3 而言,這是一種跳脫中心化雲供應商依賴、真正落實去中心化理念的可行解法。

三、代幣經濟學:OPEN 代幣的三重角色

Openmesh 生態系統的原生代幣爲 OPEN,定位爲實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扮演以下三重角色:

  1. 節點激勵與質押:質押 OPEN 能成爲網路驗證者並獲取質押獎勵和手續費獎勵。
  2. 手續費支付:用戶部署應用、調用 API 或儲存資料時,需支付 OPEN。
  3. 治理參與:持幣者可參與 DAO 決策,影響協議升級與資源分配。

代幣分配重點:

  • 28% 用於節點營運與網路安全
  • 20% 給生態建設
  • 20% 團隊、顧問與支持者
  • 12% 募資與儲備
  • 8% 早期驗證節點
  • 8% 貢獻者
  • 4% 教育推廣、補助


圖、OPEN 代幣經濟分配
(資料來源:https://www.openmesh.network/litepaper#basics

四、團隊與融資:從 AWS 到 Openmesh

Openmesh 的創辦人 Ashton Hettiarachi 曾任職於 Fantom、Chainlink 和 AWS,擁有區塊鏈與傳統雲端的跨界經驗。除創辦人外,團隊還包括負責策略拓展與合作的主管 Lindsey Holt、兩位社羣經理(Previn Dale 和 Pradnyashil Gajbhiye)、生態系統發展策略顧問 Gabriele Zennaro,以及資深架構開發工程師 Andrew Ong 等。

自 2020 年底成立以來,Openmesh 完全由創辦團隊自籌資金,投入近 900 萬美元發展基礎架構,未曾接受外部 VC 融資,直到 2024 年底才首次啓動 OPEN 代幣私募,每枚價格爲 0.073 美元、初始流通市值爲 876 萬美元。

Openmesh 和 AWS 的比較與潛在機會


表、Openmesh vs AWS SWOT 分析表
(資料來源:自行繪制)

雖然 AWS 目前是全球最大、最穩定的中心化雲端服務商之一,幾乎涵蓋從小型開發者到大型企業的所有需求,但在資料主權、隱私保障與抗審查性上卻逐漸引起爭議。例如 2022 年 AWS 曾配合政府下架部分敏感內容,使得用戶對中心化雲端產生不信任感。而 Openmesh 的出現正好切中這個痛點。

以 Openmesh 爲例,它主打的去中心化資料儲存與運算,讓資料不再集中於某個資料中心,而是分散儲存在全球節點之中,用戶可以擁有資料的完整掌控權,這對於如 DePIN 項目、去中心化 AI 模型、跨國 NGO 或 Web3 新創團隊特別有吸引力。假設一個關注新聞自由的非營利媒體組織,若使用 AWS 上架敏感報導,未來可能面臨下架風險;但若改用 Openmesh,則可以透過協議層與分散式儲存,確保內容長久、不可審查地存在於網路上。

不過, Openmesh 仍處於早期階段,面對如 AWS 的穩定性與龐大功能生態(如 Amazon SageMaker、Lambda、EC2、RDS 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企業在考量效能、技術成熟度與法遵時,可能仍傾向選擇 AWS。但若資料主權、去信任化與抗審查是優先考量,Openmesh 或許會是新世代的有力替代。

五、SEC 對去中心化基礎建設的監管升溫

雖然 Openmesh 所代表的去中心化雲端基礎設施提供了資料主權與抗審查的理想願景,但也逐漸成爲全球監管機構關注的對象。 2024 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 Coinbase 展開的一起訴訟引起廣泛關注。該案中,SEC 指控 Coinbase 的 Base 雲服務平台 涉嫌爲某些未註冊的代幣提供基礎設施支援,可能構成間接參與非法證券交易。雖然 Coinbase 主張其平台僅提供開放式協議與運算資源,不應受限於傳統金融監管邏輯,但此案明確揭示了去中心化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可能也被視爲金融中介的一環。

對 Openmesh 而言,若其代幣經濟模型中牽涉到節點營利分潤或被解讀爲提供未註冊資產的流通與儲存功能,則極可能被 SEC 或其他監管機構納入「金融性質基礎設施」的範疇。這也意謂着,雖然 Openmesh 從技術上強調去中心化,但實際運作中仍需面對一系列 合規挑戰、KYC/AML 要求與資料責任界線問題。

除了 2024 年 SEC 對 Coinbase 雲平台的訴訟案之外,許多 Web3 基礎建設項目也相繼被點名或調查,顯示 SEC 對該領域潛在的金融風險與法律灰區格外敏感。

例如:

  • 文件幣(FIL):作爲去中心化儲存平台的代表,FIL 雖未被 SEC 直接起訴,但美國金融機構普遍對其代幣持保留態度,多家交易所對 FIL 設下交易或上架限制。 SEC 也曾針對類似儲存型代幣提出風險警示,指出「若用戶透過節點提供儲存資源獲得報酬,可能構成投資合約」
  • 氦網絡(HNT):在 2023 年,Helium 被質疑其代幣銷售方式與節點激勵是否涉及「未註冊證券發行」。盡管最終未被起訴,但該事件促使 Helium 推動其網路基礎設施與代幣經濟分離,以降低法規風險
  • 阿卡什網絡(AKT):作爲去中心化雲端計算平台,Akash 雖主打開源協議與市場撮合機制,但仍面臨美國監管機構關於代幣激勵模式的詢問與風險備案,尤其在提供 AI 訓練資源與鏈上運算的場景中,更易被認定爲「服務提供者角色」

這些案例顯示,即便技術架構上去中心化,只要平台具備激勵機制、控制協議參數、或與代幣有經濟性連結,就可能被 SEC 認定爲「具有證券性質」的實體。對 Openmesh 而言,這表示其資料協議層、節點激勵機制、甚至 API 授權與代幣支付流程,未來都可能受到更嚴格的合規要求與監管審視。

因此,Openmesh 除了要維持其技術創新與去中心化願景,也應考慮建立 法遵合規架構(如:透明治理、代幣用途清晰化、協議與商業層分離),才能在全球市場中更穩健地發展。

六、Openmesh 能走出自己的去中心化雲路嗎?

Openmesh 作爲新一代去中心化雲端平台,確實提出了顛覆現有中心化雲端霸權的願景,但從實際執行層面來看,仍面臨不少關鍵挑戰與風險。

技術風險:全球節點延遲所帶來之服務不穩

Openmesh 雖主打全球分散式節點架構,能大幅提升抗審查與資料備援能力,但在實際部署層面,節點延遲差異造成的 API 回應不穩問題日益浮現。由於節點分布密度不一,用戶在不同地區調用相同服務時,可能出現明顯的連線延遲與資料同步緩慢,尤其在即時性高的應用場景(如 DeFi 訂單簿同步、AI 模型呼叫)中更容易暴露此類風險。

代幣經濟風險:高 APY 激勵恐反成拋壓來源

Openmesh 採用質押節點與代幣激勵機制來維持其網路運作與治理,但若回報率設計與實際平台需求脫節,恐怕會引發代幣經濟泡沫。參照 2023 年 Akash Network 的經驗,在當年第二季因節點收入降低與市場信心轉弱,節點數在短時間內大幅下滑,流失率一度超過 18%。這說明即使是技術成熟的平台,若無良好的獎勵/需求平衡機制,也可能造成用戶離場與生態系不穩。

除上述所提及之風險,Openmesh 所面對的競爭也不小。除了同樣主打去中心化雲的 ICP(自建公鏈、Canister 模型)、Quilibrium(結合 MPC 與 PoMW)、Akash、FIL 等,也要面對 AWS、GCP 等老牌巨頭在穩定性、功能深度、生態完整度上的優勢。

雖然 Openmesh 面臨諸多挑戰,但其發展藍圖展現出較爲務實且具體的執行策略。例如:

  • 2024 年底達成全球 5 萬個 Xnode 部署目標,用以增強整體資料穩定性與容錯率
  • 2025 年 Q2 實作 AWS S3 相容接口,降低 Web2 開發者進入門檻,提供熟悉的儲存調用環境

總結來說,Openmesh Network 最大特色是:不自建公鏈、不綁死開發者,而是作爲一個 DePIN(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聚合全球閒置資源,讓人人都能成爲雲端供應商。它以開放節點、Xnode Studio、DSMP 與開放 API 爲基礎,打造一個兼容 Web2 使用體驗與 Web3 架構的去中心化雲端平台。

Openmesh 所承載的不只是 Web3 技術演進,更是一場挑戰數據壟斷與重塑資料主權的社會運動。在 AWS 等巨頭壟斷雲端市場多年之後,Openmesh 嘗試以抗審查、開放治理、使用者掌控權爲核心價值進行破局。但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還取決於是否能妥善處理:

  • 技術穩定性與節點架構的擴展性
  • 合規與法規的長期回應策略
  • 可持續的代幣經濟模式與用戶信任建構
  • 應用落地的真實需求驅動力

若能克服上述挑戰,Openmesh 有潛力成爲「去中心化雲時代的 AWS」,開啓資料儲存與計算的新範式。

作者: Tomlu
譯者: Sonia
審校: KOWEI、Pow、Elisa
譯文審校: Ashley、Joyce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 Gate.io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複製、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版權法》,Gate.io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