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在結構性摩擦中,如何能重新獲得「避風港」的角色?
美中之間的博弈再次進入實質對抗階段,汽車關稅一口氣拉到 125%。這類關稅戰並不新鮮,但這次的「升級版」確實讓資本市場重新感受到了那種典型的「全球共振」壓力。
股票、商品、債市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避險動作。與此同時,加密市場的表現反倒沒那麼劇烈。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DeFi 在這種結構性摩擦中,是否正在重新獲得「避風港」的角色?
我過去對這個說法是保留的,但現在想法在慢慢轉變。下面是一些我的觀察和思考:
3 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對 DeFi 用戶非常友好的決議:
暫時推翻 IRS 要求鏈上協議上報用戶交易的規定。
這其實是個挺重要的信號。盡管不能完全理解爲「免稅」,但意味着鏈上交互的稅務合規壓力在短期內得到了緩釋。
這釋放出一個很微妙但關鍵的窗口:用戶可以在一個監管摩擦更小的環境中,重新建立鏈上資產配置的信心。
對我來說,這就像過去國際資本利用離岸市場作爲「低摩擦通道」一樣,DeFi 很可能正在承擔這種角色的雛形。
市場不確定性越大,資金就越傾向尋找「結構確定」的路徑——哪怕收益沒那麼高。
這就是 Staking 類產品開始重新獲得關注的原因。你把資產質押在主網上,獲得協議層的獎勵,邏輯清晰,路徑可預測,波動性相對小。
尤其是在像 Avalanche 這樣的生態裏,鏈上質押代幣(比如 sAVAX)可以繼續參與其他 DeFi 活動,比如借貸或流動性挖礦。這樣用戶既保留了 Staking 收益,也沒有完全犧牲流動性。
這其實形成了一種更接近「結構性理財」的鏈上邏輯:
收益來自基礎協議,風險集中在主網安全和 DeFi 合約層,路徑和預期可復用,可追蹤。
未來稅務怎麼收、怎麼監管我們誰都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鏈上記錄完整、結構清晰的協議,一定比那些灰度操作更有長期生存力。
我最近比較關注的 BENQI,就算不上什麼爆款項目,但它的路徑很標準:
用戶質押 AVAX → 獲得 sAVAX → 可以再用於抵押、借貸、流動性池,整個資產路徑可查、合約行爲公開,對未來合規接軌很友好。
這種「結構性 + 透明度」的組合,其實在當前階段反而是一種護城河。你不一定馬上能靠它獲得超高收益,但能獲得時間維度上的穩定性。
以前很多人用 DeFi 是「找工具套利」,今天越來越多人在搭「資產結構」。
比如說:
整套路徑並不復雜,但它背後已經不是「投機行爲」,而是一個鏈上的結構性收益模型,甚至可以類比爲「主動管理的組合資產」。
從這個角度看,DeFi 正在慢慢脫離「高風險高波動」印象,往更成熟的金融工具進化。
我現在對 DeFi 的態度是:
它不是暴利的窗口期,但可能是下一輪慢牛啓動前,最值得構建結構、積累倉位的階段。
如果你相信宏觀不確定性會持續;
如果你不想把全部資產放在高波動標的裏;
如果你希望未來稅務、合規、鏈上收益都能逐步打通一套體系——
那麼,搭建一個鏈上的「結構性收益組合」,可能會是一個值得開始的動作。
BENQI、sAVAX 並不一定是最優解,但它們的路徑、機制確實具備了「可解釋、可組合、可迭代」的特性,能成爲這種結構實驗的一部分。
下一個周期什麼時候來不知道,但現在開始構建結構,總不會是錯的方向。
DeFi 在結構性摩擦中,如何能重新獲得「避風港」的角色?
美中之間的博弈再次進入實質對抗階段,汽車關稅一口氣拉到 125%。這類關稅戰並不新鮮,但這次的「升級版」確實讓資本市場重新感受到了那種典型的「全球共振」壓力。
股票、商品、債市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避險動作。與此同時,加密市場的表現反倒沒那麼劇烈。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DeFi 在這種結構性摩擦中,是否正在重新獲得「避風港」的角色?
我過去對這個說法是保留的,但現在想法在慢慢轉變。下面是一些我的觀察和思考:
3 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對 DeFi 用戶非常友好的決議:
暫時推翻 IRS 要求鏈上協議上報用戶交易的規定。
這其實是個挺重要的信號。盡管不能完全理解爲「免稅」,但意味着鏈上交互的稅務合規壓力在短期內得到了緩釋。
這釋放出一個很微妙但關鍵的窗口:用戶可以在一個監管摩擦更小的環境中,重新建立鏈上資產配置的信心。
對我來說,這就像過去國際資本利用離岸市場作爲「低摩擦通道」一樣,DeFi 很可能正在承擔這種角色的雛形。
市場不確定性越大,資金就越傾向尋找「結構確定」的路徑——哪怕收益沒那麼高。
這就是 Staking 類產品開始重新獲得關注的原因。你把資產質押在主網上,獲得協議層的獎勵,邏輯清晰,路徑可預測,波動性相對小。
尤其是在像 Avalanche 這樣的生態裏,鏈上質押代幣(比如 sAVAX)可以繼續參與其他 DeFi 活動,比如借貸或流動性挖礦。這樣用戶既保留了 Staking 收益,也沒有完全犧牲流動性。
這其實形成了一種更接近「結構性理財」的鏈上邏輯:
收益來自基礎協議,風險集中在主網安全和 DeFi 合約層,路徑和預期可復用,可追蹤。
未來稅務怎麼收、怎麼監管我們誰都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鏈上記錄完整、結構清晰的協議,一定比那些灰度操作更有長期生存力。
我最近比較關注的 BENQI,就算不上什麼爆款項目,但它的路徑很標準:
用戶質押 AVAX → 獲得 sAVAX → 可以再用於抵押、借貸、流動性池,整個資產路徑可查、合約行爲公開,對未來合規接軌很友好。
這種「結構性 + 透明度」的組合,其實在當前階段反而是一種護城河。你不一定馬上能靠它獲得超高收益,但能獲得時間維度上的穩定性。
以前很多人用 DeFi 是「找工具套利」,今天越來越多人在搭「資產結構」。
比如說:
整套路徑並不復雜,但它背後已經不是「投機行爲」,而是一個鏈上的結構性收益模型,甚至可以類比爲「主動管理的組合資產」。
從這個角度看,DeFi 正在慢慢脫離「高風險高波動」印象,往更成熟的金融工具進化。
我現在對 DeFi 的態度是:
它不是暴利的窗口期,但可能是下一輪慢牛啓動前,最值得構建結構、積累倉位的階段。
如果你相信宏觀不確定性會持續;
如果你不想把全部資產放在高波動標的裏;
如果你希望未來稅務、合規、鏈上收益都能逐步打通一套體系——
那麼,搭建一個鏈上的「結構性收益組合」,可能會是一個值得開始的動作。
BENQI、sAVAX 並不一定是最優解,但它們的路徑、機制確實具備了「可解釋、可組合、可迭代」的特性,能成爲這種結構實驗的一部分。
下一個周期什麼時候來不知道,但現在開始構建結構,總不會是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