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的實際應用場域
全球金融體系仰賴大量中介機構構成的複雜網絡,每天處理數兆美元交易。此架構曾支撐全球貿易與資本流動,但也造成效率低落、通道阻塞和系統性風險累積。
科技持續演進,然傳統機構根基深厚,並於政治及社會層面影響甚大。部分機構被視為「大到不能倒」,部分則逐步消失。即使多數機構具備良好聲譽,其歷史卻不乏監管違規與利益衝突。
這些數據不僅揭示監管縫隙,更直接暴露出系統設計上的根本缺陷。
更嚴峻的是,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邊界常常模糊。前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曾在高盛服務長達 18 年後進入監管華爾街;聯準會主席 Jerome Powell 在投資銀行累積財富後制定貨幣政策;Janet Yellen 擔任財政部長前,曾從其後續監管的金融機構收取 700 萬美元演講費。
事實上,專業人才往返公私部門早已成業界常態,「旋轉門」現象司空見慣。
聯準會於 1913 年多起銀行擠兌事件後成立,由 J.P. Morgan 等金融家主導設計。其為半官方機構,理論上向國會負責,實際運作則保持獨立。
1977 年,聯準會雙重職責正式確立:
貨幣政策持續演化,但核心工具基本未變:利率調整、資產負債表擴張、公開市場操作。
自 2012 年起,聯準會明確以 2% 年通膨做為目標,此目標深刻影響資產價格與美元購買力。歷史趨勢顯示,利率持續走低。
隨著金融系統日益複雜且高度連結,資金成本不斷下降。
自 2008 年以來,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和標普 500 指數的關聯性顯著提高,引發市場對貨幣擴張長期影響的憂慮。
部分觀點認為,美國憑藉全球主導地位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大量印鈔,美元為儲備貨幣與對美國制度的信任可緩解通膨壓力,但此「特權」並非所有國家具備。於多數地區,尤其商品及服務未以美元或歐元結算的國家,DeFi 已成為金融剛性需求而非備選方案。
發達經濟體的民眾或仍爭辯去中心化的理論價值,但全球數十億人正面臨傳統銀行無法或不願解決的現實難題:貨幣貶值、資本管制、金融基礎設施缺失、政局動盪等,這些問題已遠超出傳統架構所能處理的範疇。
2021 年至 2022 年,土耳其爆發嚴重經濟危機,年通膨率高達 78.6%。
當地居民在銀行體系中無法獲得有效保障,然而 DeFi 讓人能透過穩定幣及自主管理錢包保值資產、完成全球轉帳並避開不公平的資本管制,而這一切僅憑開源基礎工具即可實現。
這類錢包不需銀行帳戶或繁瑣程序,只要有私鑰或助記詞即可安全存取鏈上資產。
2022 年初,中國河南多家農村銀行凍結 15 億美元客戶存款。抗議民眾聚集後,相關單位把其健康碼由綠碼轉為紅碼,限制出行、打壓異議。至 7 月時,已有逾 40 萬用戶無法取回資金。
中心化體系無法保障金融自主權,DeFi 則以開放原始碼為主的基礎設施打造全新模式,擺脫地域政策的束縛。
DeFi 協議重新定義了金融基礎模組,包括借貸、交易、保險等,但同時也帶來全新風險。
部分協議倒閉、惡意行為曝光後,市場逐漸淘汰不可持續的創新。目前市場認可的自動化做市商(AMM)與流動性池,恰好突顯 DeFi 優勢:打造透明、低門檻基礎設施,將手續費直接分配給流動性提供者,不再被少數中介壟斷做市收益。
(出處:https://coincentral.com/defi-liquidity-pool-guide/)
這與傳統金融形成強烈對比:傳統市場門檻高,做市機制封閉且不透明。
短期內,金融體系不會完全去中心化或極端中心化,而將呈現混合模式。DeFi 並非全然取代傳統金融,而是在可近性、防審查性與透明度等領域,補齊傳統架構遺漏的空隙。受高通膨或金融壓抑影響的經濟體,DeFi 已在日常生活中解決現實問題。
像美國這類銀行體系健全國家,傳統金融仍具顯著優勢,但這些優勢在實務面多屬理論層次。穩定經濟體的用戶更能享受傳統銀行帶來的便利、保障和信賴,這是現階段 DeFi 尚未完全具備的。一旦傳統金融系統將區塊鏈納入結算層,這項理論優勢將真正推廣至社會大眾。
目前市場同時存在追求財務自主的個體、前沿創新的創業者,還有善用 DeFi 基礎工具提升風險調整報酬的專業投資者,也不乏迷因幣與空投套利等現象。
「DeFi 的目標不是替代傳統金融,而是打造一套開放、可近且彼此補充的金融體系。」
—— Vitalik Buterin(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DeFi 協議帶來金融基礎設施的典範革新,賦予傳統金融服務可編程且透明的新選項。」
—— Fabian Schär 博士(巴塞爾大學 DLT 教授)
「即便 DeFi 平台具備潛在技術創新,仍須在保障投資人權益與維護市場完整性的監管框架下運作。」
—— Gary Gensler(前 SEC 主席)
在全球經濟波動與體制信任弱化下,去中心化系統結合區塊鏈技術正推進傳統支付和金融服務革新。
DeFi 架構具備無需授權、全球化及高度透明,釋放全新金融自由。它突破地域、身分與機構藩籬。智能合約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減少摩擦,傳統基礎設施難以匹敵。
風險仍在,但產業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