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cle Network V2:首個以意圖爲中心的Web3模塊化訪問層,隱私和效率並重的全新突破

中級3/29/2024, 4:10:41 AM
Particle Network V2 是首個以用戶意圖爲中心的 Web3 模塊化訪問層,提供隱私保護和效率優化的新突破。該系統引入了 隱私登入 和 隱私交易 兩個新的探索,允許用戶在不犧牲登入體驗的情況下進行地址隱藏和交易隱藏。此外,通過 Intent Fusion Protocol,Particle Network V2 可以自動理解、拆解和執行用戶的意圖,從而抽象化交互過程,用戶可以專注於他們的目標,而不是繁瑣的技術細節。該系統的創新設計有望推動 Web3 從工程師友好的金融行業向用戶友好的消費級行業轉變,爲 Web3 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熊市 Build,牛市爆發,是大部分 Web3 從業者的普遍共識。

但問題在於,在市場冷清、資金撤出、應用模式無本質創新的環境下,Build 什麼才能在下一個週期裏獲得持續成功?還有哪些熱點和敘事值得關注?

面對這個問題,或許能從近期熱議的前沿話題中獲得啓示:

  • 年初,ERC-4337 部署到主網,基於帳戶抽象的 AA 錢包迎來突破;
  • 幾個月前,Paradigm 提出“以意圖爲中心”是行業應該關注的十大趨勢之一;
  • 幾天前,V 神則在與巴塞爾大學聯合發布的新論文中提出名爲 Privacy Pool 的方案,力求用技術手段尋求用戶隱私和監管的平衡….

不同人的探索看似獨立無關。但如果把這些探索放在一起來看,卻暗含着共性問題:如何讓用戶在 Web3 中的隱私保護和交互效率變得更高?

目前,底層區塊鏈協議在努力讓交易性能變得更好;基礎設施層在爲支撐特定類型的應用場景創造更穩定的條件;應用層則在 UI/UX 下功夫來打磨自家產品的體驗。

但是當 L2 越來越多,L1 速度變得更快,基礎設施變得更加完備,應用變得越來越多… 用戶今天訪問 Web3,在理解成本、操作便利性和隱私安全等共性問題方面,是否達真的有質的飛躍?

答案是否定的。

不同層級都以各自業務半徑和能力出發,分散且碎片化的在解決某些體驗和交互問題。

因此,在 9 月 12 日舉行的 InfraCon @Token 2049 的開發者會議上,Particle Network 發布了 V2,打造一個以意圖爲中心,模塊化的 Web3 訪問層。從用戶引入便捷性,交互高效性,數據自主性以及模塊化適配性等涵蓋用戶整個交互週期的角度推動用戶與鏈的交互效率。

在本期內容中,我們對 Particle Network V2 進行了深入解析,從產品的迭代動機、設計邏輯和未來的影響出發,對其解決方案進行梳理,爲更多行業從業者提供參考。

Particle Network V1:以 WaaS 爲核心的訪問層,打造用戶與鏈高效交互的基石

Particle Network 於去年 10 月底正式推出了 V1 產品,基於 MPC-TSS 的 Wallet-as-a-Service (錢包即服務)產品,並且在 ERC-4337 正式推出的的時候,上線了 MPC+AA(多方計算+帳戶抽象)的錢包即服務方案。

這種方案帶來的好處是,用戶以熟悉的 Web2 方式登入,無需擔心私鑰和助記詞的理解和保管問題;同時基於 MPC 安全的密鑰碎片管理和執行環境,基於 AA 來完善錢包使用的體驗,如統一 gas 費,批量操作等。

從最終用戶體驗上來看,Wallet-as-a-Service(下稱 WaaS)提高了與鏈交互的效率。因爲使用社交登入後,所有的鏈籤名也都發生在集成了 WaaS 方案的合作方應用中,用戶不需要進行跳出操作,減少了體驗上的割裂感和底層技術邏輯的外露。

同時,從 Web3 項目的視角來看,WaaS 方案受到了廣泛青睞。

V1 上線後的 10 個月時間,有數百個各類型的 dApp 集成了 Particle Network 的產品及服務,包括 Xter.io, Hooked Protocol, ApeX, 1inch 以及 CyberConnect 等,基本上涵蓋各個賽道的頭部項目。

這是一種典型的 B2B2C 的合作模式:Particle Network 提供 WaaS 解決方案,項目方集成後共同提升終端用戶的體驗。

而在這種模式下,與合作方和開發者的開放共建就顯得更加重要。

Particle Network 在推進業務的過程中保持了極大的開放性,與 Linea,BNB Chain 等生態夥伴緊密合作。並且通過發起 InfraCon 等開發者會議,連接了超過 500 名行業內知名的建設者。

總體上看 Particle Network 的 V1 產品,基本上解決了用戶訪問 Web3 門檻高的問題,並且已經初具規模與行業影響力。

堅守 Web3 核心原則,打造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

WaaS(錢包即服務)的解決方案,給用戶的訪問和交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並且始終堅持了核心原則:堅守用戶的數據和隱私自主權。

用戶自己始終掌控着對資產、數據和隱私的訪問權。MPC-TSS 的自托管設計下,解決方案提供商、dApps 和其他第三方,都沒有辦法越過用戶來獲取對帳戶的控制權。

但目前 WaaS 行業中仍有隱私和交互效率相關的問題尚未解決,例如:

  • 其一,使用 Web2 社交登入,與 Web3 的鏈上錢包地址之間存在着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既是一種隱私,同時也是存儲和管理時所面臨的挑戰。
  • 其二,用戶所有的鏈上交易記錄對所有人可見,完全的透明性背後也有着隱私焦慮。並非所有用戶都希望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他人可以肆意查看這些記錄。

其實,自主權不僅關乎個體私鑰的控制權,也關乎用戶在整個 Web3 行業中對自身隱私的控制能力。

當自主權有了更廣的內核與外延,面向未來的 Web3 基礎設施應該如何演進?

從 0 到 1000 萬用戶,和 1000 萬用戶之後,關於以上問題的考慮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因此,這也成爲了 Particle Network 產品迭代的關鍵思考:如何在降低門檻的同時,保障用戶完全的隱私和數據自主權;以及如何在用戶與鏈交互的體驗之上提高用戶真實需求的執行效率?

Particle Network V2:融合zk與意圖計算,全鏈支持的模塊化Web3訪問層

9 月 12 日發布的 Particle Network V2 版本,對上述問題做出了回應。

首先,面對數據隱私問題,V2 版本給出的解決方案是:zkWaaS (零知識證明錢包即服務)。

所謂 zkWaaS,是在已有 V1 版本 MPC 和 AA 的基礎上,將 WaaS 增加了零知識證明技術棧,以提供 Confidential Login(隱私登入)和 Confidential Transaction(隱私交易)的能力。

前者可以隱匿 Web2 帳號登入與鏈上錢包地址的聯系;後者則可以解決鏈上交易記錄全公開的隱私問題。而具體的設計方法,在後文中會有詳細描述。

此外,面對交互效率問題,V2 版本給出的解決方案是:Intent Fusion Protocol(意圖融合協議)。

該協議的主要作用是,將當前 Web3 交互中大量復雜的操作步驟(如籤名,跨鏈,轉 gas..),轉變成一個最簡化的操作,直接完成用戶最初的意圖,不需要用戶再自己去一步一步地執行。

Particle Network 將以上方案總稱爲一個“以意圖爲中心,模塊化的 Web3 訪問層”。

爲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對這一概念進行拆解,顯示出其中的關鍵特性:

  • 支撐所有訪問交互場景:當前 Web3 用戶的訪問場景,大致可以分爲錢包、去中心化應用和類似 GPT 的 AI 工具。而 V2 版本對所有這些可能的訪問場景均提供支持。
  • 隱私自主權不妥協:在以上場景的訪問與交互過程中,不犧牲任何隱私與安全性(包括帳號與地址對應關係,基於地址的交易記錄等)
  • 操作最小化:以最簡潔高效的方式完成用戶任意的真實交互意圖,而非當前的逐步籤名、層層授權和自己去思考如何用多個操作達到一個目的。
  • 全鏈適配:對 EVM 和非 EVM 鏈來說,以上特性全部支持。
  • 模塊化:提升解耦和互操作性,顯著提升 dApp 或者協議間以及與 Particle Network 之間的可組合能力。

如果仍然覺得技術概念過於抽象,或許可以從用戶最直觀的感知上舉例,來理解集成了 Particle Network V2 的應用,能給用戶帶來的體驗。

  1. 用戶以谷歌帳戶,登入了一個 ETH 鏈上的收益聚合器 dApp,並在無感知的情況下創建了一個錢包地址,沒有私鑰和助記詞;
  2. 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感知到他的谷歌帳戶與錢包地址的對應關係;
  3. 用戶希望能夠把手上的 ETH 投入到任意 L1/L2 上最佳的鏈上收益產品中,並且在收益達到特定金額的時候,進行自動贖回,然後質押到 Lido 獲取無風險收益;
  4. 用戶以文字形式輸入以上需求,收益聚合器自動理解、拆解和執行用戶意圖;
  5. 用戶在投入、贖回和質押的過程中,在鏈上產生的交易記錄,對外界不可見。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在隱私和效率上都遠超當前 Web3 主流體驗的場景,也正是 V2 版本中的 zkWaaS(零知識證明錢包即服務)和 Intent Fusion Protocol(意圖融合協議)在支撐這一場景的實現。

但上面的例子過於簡化和抽象。落到實處,zkWaaS 和 Intent Fusion Protocol 具體是怎麼設計和考慮的?

Confidential Auth:無感隱藏 Web2 帳戶與地址對應關係的先鋒探索

關於隱藏 Web2 社交帳戶與鏈上地址的對應關係,近期大火的 SocialFi應用 Friend.Tech 能爲我們提供一些啓示。

最近有消息指出, Twitter ID 和 Friend tech 的用戶錢包關係被泄露。其原因在於,Friend.tech 的查詢 API 是公開的,直接外露在網站上,意味着任何人可以通過 API 查詢,得到用戶的 Twitter 和其Friend.tech 錢包的地址的關聯。

雖然部分名人大佬並不介意自己鏈下的社媒帳號被暴露,但並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不介意。

而更爲嚴重的問題在於,因爲某些產品的設計缺陷,這一切都可以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完成。

因此,整個 Web3 行業需要一種方法,能夠隱匿錢包地址和 Web2 帳戶的對應關係,但又不損失 Web2 帳戶登入的便利性。

而行業中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將 Web2 帳戶的登入憑證生成一個對應的 Web3 版本,要驗證的時候把這個版本拿出來,用零知識證明的方式去比對。成型的解決方案,如 Holonym,Polygon ID,Chainlink 的 CanDID 等。

但這種解決方案的問題在於,用戶需要自己保存這個 Web3 版的憑證,在感知上存在心理和執行的負擔。

因此,在 Particle Network 的 zkWaaS中,做了一個名爲 Confidential Login(隱私登入)的新探索:用戶在不犧牲登入體驗的情況下,0 負擔完成地址與 Web2 帳戶關係的隱匿。

這種 0 負擔,是指背後的技術細節和處理用戶沒有感知。具體的實現步驟是:

1.用戶還是可以使用熟知的郵件/電話驗證碼進行登入,也可以使用已有社交帳戶登入;驗證通過後會生成與 Web2 登入方式對應的錢包;

2.將在手機/郵箱登入時的驗證碼和社交帳戶登入時生成的 Token, zkWaaS 會提交給在可信執行環境 TEE 中的憑證發行器;

3.憑證發行器驗證用戶提交的驗證碼和 Token 的真實性;

4.若驗證爲真,向用戶發放一個 Web3 的令牌/證書,以證明用戶通過 Web2 方式,完成了身分驗證;

5.zkWaaS 默認會將這個 Web3 令牌/證書進行加密存儲;

6.以上步驟,建立了用戶錢包與 Web2 登入方式的對應關係,但因爲 Web3 的令牌/證書被加密,外部無法感知到這層關係;

7.用戶需要驗證這層關係的時候才會用零知識證明的方式拿出來驗證,但普通情況下由於加密存儲,這層關係對外不可見。

以上過程除去第一步,接下來的整個過程都是無感知的,用戶沒有額外的認知負擔和操作。

Confidential Transaction: 當鏈上記錄不再是毫無隱私的明牌

上文提到的隱私登入方案,讓地址與鏈下 Web2 帳戶的關係得以被隱藏,但鏈上的隱私問題仍未被解決:基於公鏈的公開特性,任何交易公開可見、可查和可追溯。

有些時候,透明是一把雙刃劍。

基於公開透明,我們可以做鏈上數據分析,了解巨鯨的一舉一動,爲投資決策提供參考。但如果對於消費級或者非金融場景,一切交易記錄都等於“裸奔”,而這其中是否考慮過隱私和感受問題?

Vitalik 早在今年 1 月,就在其研究文章《An incomplete guide to stealth addresses》中表達過這種擔憂:使用以太坊的應用,可能會涉及將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公之於衆;

面對這類隱私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案可以分爲資產維度的隱私保護,以及地址維度的隱私保護。

資產維度的隱私保護,典型的例如 Tornado Cash 等混幣協議,針對加密資產本身進行混淆設計,將自己的錢與他人的進行混合,以增加識別資金流向的難度。

但這種方案給不法分子利用空間,洗錢和黑客事件極易招致監管惱怒。Tornado Cash 被美國財政部制裁就是表現之一。

而地址維度的隱私保護,一種原始的解決方案是一個用戶持有多個地址來進行不同交易的隔離,這種方法會增加用戶的管理壓力,在用戶體驗上並不及格。此外,持有多個地址也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地址可以被窺探的問題。

另一種方法,如 Vitalik 在先前的論文探索,建立一個 Stealth Address(隱身地址系統):用戶在交互時會生成一次性臨時地址,以此來進行交易等操作。

但問題在於,臨時生成的地址裏面沒有餘額,無法支付 gas 費作爲交易執行的啓動金,容易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中。

基於上述情況,Particle Network 的 zkWaaS 在 Vitalik 的 Stealth Address(隱身地址系統)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了 Smart Stealth Address (智能隱身地址),用於支持隱私交易(Confidential Transaction):使用隱身地址,通過結合 gas station 解決初始 gas 費問題,並確保外部觀察者無法確定接收到的資產是發往哪個具體的地址的。


具體實現流程如下:

1.當 Alice 想要向 Bob 發送資產時,Bob 接收到資產後,他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是他收到了這些資產。可以隱藏接收者是誰,但無法隱藏轉帳已經發生。

2.隱身交易提供了這樣的方案。Bob 可以基於公私鑰生成一個隱身地址,並將其提供給 Alice,Alice 可以向這個地址發送資產並驗證是 Bob 的,但只有 Bob 可以控制這些資產。

3.通過 Gas Station,另一個帳戶可以願意爲隱身地址的交易支付 gas 費用,從而使隱身地址的交易得以執行。

從設計和理解成本看,基於地址維度的隱私保護思路更優。因爲採用這種方案沒有額外的工作成本,不需要寫新的合約,修改共識算法,只需要錢包層支持隱身地址這類形式即可。

而使用 Particle Network V2,即可直接集成鏈上交易隱私保護的能力,dApp 也無需自己做適配,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成本也大大降低。

Intent Fusion Protocol :讓交互專注於一個結果,而非多個過程

Paradigm 在 7 月介紹了自己當前着重關注的 10 大趨勢,其中第一項即爲“以意圖爲中心的(intent-centric)”的協議及基礎設施。

隨後,”意圖”這一新概念逐漸進入視野。

但實際上,新概念背後仍舊是 Web3 交互效率低下的老問題:把你希望發生的事情以最終聲明(declaritive)的形式表達,而不是以命令式的步驟來逐個執行。

而如果我們將這個概念變得再簡單一點,Web3 的交互體驗應該是:所想即所得。

當前大部分 Web3 應用的交互體驗,都是以步驟爲中心——要實現一個最終的意圖,用戶需要經過多個流程,逐次授權和籤名。

而更爲重要的是,用戶需要自己去拆解這些過程,自己去規劃達到最終意圖的路徑。例如用戶需要在一條新的 L2 上進行交互以購買某個 NFT,從錢包下載到鏈的切換,從資產的跨鏈到 gas 費存入再到授權交易…整個過程冗長且復雜,對用戶的知識和操作要求都很高。

因此,我們也需要一種方法,自動理解、拆解和執行用戶任意的最終意圖,從而抽象掉交互過程。

實際上,部分 DeFi 協議是響應這類需求的急先鋒,例如 DEX 裏的限價訂單就是一種典型的所想即所得的設計。當價格達到預設條件時,就能以更好的價格進行代幣交換,從而達到最終意圖。

但這種探索僅限制在 Web3 金融場景中,意圖的設計並不是通用的。針對各類需求場景,需要一種更具通用性的意圖處理方案。

而這也正是 Particle Network V2 版本中探索的另一個方向:通過 Intent Fusion Protocol (意圖融合協議),整合不同應用領域可能的意圖模式,對用戶意圖自動進行結構化、拆解、和執行。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對意圖模式的整合是無許可和普適性的。

即任意鏈上或鏈下的意圖,Intent Fusion Protocol 的解決方案都可以進行整合,沒有過多的權限控制設計,也不挑意圖可能產生的場景。無論是 DeFi、遊戲或是社交,Intent Fusion Protocol 形成了統一的意圖處理框架。

拆解這套意圖處理框架,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共同的步驟:

1.用戶表達意圖:用戶通過特定的應用或界面,如 zkWaaS 支持的dApp、Wallet 等,來告訴系統他們想要做什麼。爲了順利識別用戶的表達,Particle Network 在用戶側和開發者側都提供了相應的工具。

  • Intent DSL (領域特定語言):爲了讓用戶更容易地表達他們的意圖,設計特定的語言或格式。
  • DApps Intent Framework: 一個爲開發者提供的框架,使開發者能夠容易地理解和結構化用戶的意圖。

2.拆解意圖:結構化的用戶意圖會被送到”Intent Bidder Network”,這個網路結合了鏈上和鏈下的 Bidder,將意圖最優化地拆解成一個加密對象(Confidential Intent Object),包含了詳細和明確的指令,告訴系統如何執行用戶的意圖。

3.執行意圖:用戶對加密對象籤名,Intent Solver Network 負責確保用戶的意圖正確且高效執行。該網路中存在競爭機制,鏈上或鏈下的 solver 競爭爲用戶實現意圖並獲取獎勵。這種競爭越激烈,效率越高。最後,意圖執行完畢,得到用戶期望的結果。

但是,僅有意圖融合協議並不能解決問題,協議的執行還需要依賴配套的環境提供支持:

  • Particle zkEVM:核心的組件之一,負責爲用戶提供多鏈帳號抽象。這種抽象化使得用戶可以進行一次籤名並在多個鏈上執行。此外,zkEVM 還負責統一的 Intent Mempool,這個 mempool 通過 IntentVM 可以將結構化的 Confidential Intent Object 傳遞給 Solver,使其可以構建和執行交易。
  • Intent Mempool:通過 IntentVM,傳輸結構化的“Confidential Intent Object”給 Solver,使得 Solver 可以進行交易的構建和執行。
  • Staking Manager 和 Intent Registry:這兩個部分是安全性及鏈上和鏈下的共識機制的基礎。它們涉及到獎勵機制,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和協作。

總體上看,Particle Network V2 提供一套完備的意圖協議+執行環境,用戶只需關注他們的初衷或意圖,而所有的技術和協議細節(如意圖的結構化、拆解、執行等)都可以被自動化處理。

最終在體驗上,用戶可以像類似在 ChatGPT 的聊天窗輸入文字描述訴求那樣,輸入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在 Base 上購買 NFT),而應用通過對意圖的理解直接生成用戶想要的結果,用戶也不必感知其中的繁瑣流程。

Web3 訪問層,駛向廣闊藍海的新引擎

回到文章開篇的問題,如何讓用戶在 Web3 的體驗變得更好?

用戶在不斷的訪問和交互中增加熟練度固然重要,但我們並不能苛求每一位用戶都是具備豐富經驗的技術極客,又或者對隱私事項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警惕。

Web3 的訪問和交互體驗,本應該服務於更多普通人,秉持這一理念,才是承接下一輪用戶增長的關鍵。

最後我們可以再來總結一下,由 Particle Network V2 率先提出和打造的模塊化訪問層,是如何適配更多的用戶與場景的:

  • 最底層(網路):由 Particle Network 提供帳戶抽象能力和意圖解決網路,爲交易和交互的效率打基礎;
  • 中間層(協議):各類隱私授權、隱私交易和意圖融合協議,並有模塊化設計,項目可以抽出其中的部分協議或全部進行集成;
  • 最上層(應用):各類 dApp,通過協議層的集成和基建層能力的提供,使應用通過 SDK 和框架的調用,直接使用錢包即服務,並獲取 zk 和意圖的能力,最終達到更加極致的用戶訪問和交互體驗。

在這樣的設計下,訪問層更像是一臺引擎,推動着不同層級的應用和協議形成合力,共同讓 Web3 從工程師友好的金融行業,逐漸向用戶友好的消費級行業轉變。

最終,當整個行業在體驗上做好了承接增量用戶的萬全準備,Web3 才會迎來前所未有的萬千可能。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techflow深潮],著作權歸屬原作者[深潮 TechFlow],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Particle Network V2:首個以意圖爲中心的Web3模塊化訪問層,隱私和效率並重的全新突破

中級3/29/2024, 4:10:41 AM
Particle Network V2 是首個以用戶意圖爲中心的 Web3 模塊化訪問層,提供隱私保護和效率優化的新突破。該系統引入了 隱私登入 和 隱私交易 兩個新的探索,允許用戶在不犧牲登入體驗的情況下進行地址隱藏和交易隱藏。此外,通過 Intent Fusion Protocol,Particle Network V2 可以自動理解、拆解和執行用戶的意圖,從而抽象化交互過程,用戶可以專注於他們的目標,而不是繁瑣的技術細節。該系統的創新設計有望推動 Web3 從工程師友好的金融行業向用戶友好的消費級行業轉變,爲 Web3 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熊市 Build,牛市爆發,是大部分 Web3 從業者的普遍共識。

但問題在於,在市場冷清、資金撤出、應用模式無本質創新的環境下,Build 什麼才能在下一個週期裏獲得持續成功?還有哪些熱點和敘事值得關注?

面對這個問題,或許能從近期熱議的前沿話題中獲得啓示:

  • 年初,ERC-4337 部署到主網,基於帳戶抽象的 AA 錢包迎來突破;
  • 幾個月前,Paradigm 提出“以意圖爲中心”是行業應該關注的十大趨勢之一;
  • 幾天前,V 神則在與巴塞爾大學聯合發布的新論文中提出名爲 Privacy Pool 的方案,力求用技術手段尋求用戶隱私和監管的平衡….

不同人的探索看似獨立無關。但如果把這些探索放在一起來看,卻暗含着共性問題:如何讓用戶在 Web3 中的隱私保護和交互效率變得更高?

目前,底層區塊鏈協議在努力讓交易性能變得更好;基礎設施層在爲支撐特定類型的應用場景創造更穩定的條件;應用層則在 UI/UX 下功夫來打磨自家產品的體驗。

但是當 L2 越來越多,L1 速度變得更快,基礎設施變得更加完備,應用變得越來越多… 用戶今天訪問 Web3,在理解成本、操作便利性和隱私安全等共性問題方面,是否達真的有質的飛躍?

答案是否定的。

不同層級都以各自業務半徑和能力出發,分散且碎片化的在解決某些體驗和交互問題。

因此,在 9 月 12 日舉行的 InfraCon @Token 2049 的開發者會議上,Particle Network 發布了 V2,打造一個以意圖爲中心,模塊化的 Web3 訪問層。從用戶引入便捷性,交互高效性,數據自主性以及模塊化適配性等涵蓋用戶整個交互週期的角度推動用戶與鏈的交互效率。

在本期內容中,我們對 Particle Network V2 進行了深入解析,從產品的迭代動機、設計邏輯和未來的影響出發,對其解決方案進行梳理,爲更多行業從業者提供參考。

Particle Network V1:以 WaaS 爲核心的訪問層,打造用戶與鏈高效交互的基石

Particle Network 於去年 10 月底正式推出了 V1 產品,基於 MPC-TSS 的 Wallet-as-a-Service (錢包即服務)產品,並且在 ERC-4337 正式推出的的時候,上線了 MPC+AA(多方計算+帳戶抽象)的錢包即服務方案。

這種方案帶來的好處是,用戶以熟悉的 Web2 方式登入,無需擔心私鑰和助記詞的理解和保管問題;同時基於 MPC 安全的密鑰碎片管理和執行環境,基於 AA 來完善錢包使用的體驗,如統一 gas 費,批量操作等。

從最終用戶體驗上來看,Wallet-as-a-Service(下稱 WaaS)提高了與鏈交互的效率。因爲使用社交登入後,所有的鏈籤名也都發生在集成了 WaaS 方案的合作方應用中,用戶不需要進行跳出操作,減少了體驗上的割裂感和底層技術邏輯的外露。

同時,從 Web3 項目的視角來看,WaaS 方案受到了廣泛青睞。

V1 上線後的 10 個月時間,有數百個各類型的 dApp 集成了 Particle Network 的產品及服務,包括 Xter.io, Hooked Protocol, ApeX, 1inch 以及 CyberConnect 等,基本上涵蓋各個賽道的頭部項目。

這是一種典型的 B2B2C 的合作模式:Particle Network 提供 WaaS 解決方案,項目方集成後共同提升終端用戶的體驗。

而在這種模式下,與合作方和開發者的開放共建就顯得更加重要。

Particle Network 在推進業務的過程中保持了極大的開放性,與 Linea,BNB Chain 等生態夥伴緊密合作。並且通過發起 InfraCon 等開發者會議,連接了超過 500 名行業內知名的建設者。

總體上看 Particle Network 的 V1 產品,基本上解決了用戶訪問 Web3 門檻高的問題,並且已經初具規模與行業影響力。

堅守 Web3 核心原則,打造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

WaaS(錢包即服務)的解決方案,給用戶的訪問和交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並且始終堅持了核心原則:堅守用戶的數據和隱私自主權。

用戶自己始終掌控着對資產、數據和隱私的訪問權。MPC-TSS 的自托管設計下,解決方案提供商、dApps 和其他第三方,都沒有辦法越過用戶來獲取對帳戶的控制權。

但目前 WaaS 行業中仍有隱私和交互效率相關的問題尚未解決,例如:

  • 其一,使用 Web2 社交登入,與 Web3 的鏈上錢包地址之間存在着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既是一種隱私,同時也是存儲和管理時所面臨的挑戰。
  • 其二,用戶所有的鏈上交易記錄對所有人可見,完全的透明性背後也有着隱私焦慮。並非所有用戶都希望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他人可以肆意查看這些記錄。

其實,自主權不僅關乎個體私鑰的控制權,也關乎用戶在整個 Web3 行業中對自身隱私的控制能力。

當自主權有了更廣的內核與外延,面向未來的 Web3 基礎設施應該如何演進?

從 0 到 1000 萬用戶,和 1000 萬用戶之後,關於以上問題的考慮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因此,這也成爲了 Particle Network 產品迭代的關鍵思考:如何在降低門檻的同時,保障用戶完全的隱私和數據自主權;以及如何在用戶與鏈交互的體驗之上提高用戶真實需求的執行效率?

Particle Network V2:融合zk與意圖計算,全鏈支持的模塊化Web3訪問層

9 月 12 日發布的 Particle Network V2 版本,對上述問題做出了回應。

首先,面對數據隱私問題,V2 版本給出的解決方案是:zkWaaS (零知識證明錢包即服務)。

所謂 zkWaaS,是在已有 V1 版本 MPC 和 AA 的基礎上,將 WaaS 增加了零知識證明技術棧,以提供 Confidential Login(隱私登入)和 Confidential Transaction(隱私交易)的能力。

前者可以隱匿 Web2 帳號登入與鏈上錢包地址的聯系;後者則可以解決鏈上交易記錄全公開的隱私問題。而具體的設計方法,在後文中會有詳細描述。

此外,面對交互效率問題,V2 版本給出的解決方案是:Intent Fusion Protocol(意圖融合協議)。

該協議的主要作用是,將當前 Web3 交互中大量復雜的操作步驟(如籤名,跨鏈,轉 gas..),轉變成一個最簡化的操作,直接完成用戶最初的意圖,不需要用戶再自己去一步一步地執行。

Particle Network 將以上方案總稱爲一個“以意圖爲中心,模塊化的 Web3 訪問層”。

爲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對這一概念進行拆解,顯示出其中的關鍵特性:

  • 支撐所有訪問交互場景:當前 Web3 用戶的訪問場景,大致可以分爲錢包、去中心化應用和類似 GPT 的 AI 工具。而 V2 版本對所有這些可能的訪問場景均提供支持。
  • 隱私自主權不妥協:在以上場景的訪問與交互過程中,不犧牲任何隱私與安全性(包括帳號與地址對應關係,基於地址的交易記錄等)
  • 操作最小化:以最簡潔高效的方式完成用戶任意的真實交互意圖,而非當前的逐步籤名、層層授權和自己去思考如何用多個操作達到一個目的。
  • 全鏈適配:對 EVM 和非 EVM 鏈來說,以上特性全部支持。
  • 模塊化:提升解耦和互操作性,顯著提升 dApp 或者協議間以及與 Particle Network 之間的可組合能力。

如果仍然覺得技術概念過於抽象,或許可以從用戶最直觀的感知上舉例,來理解集成了 Particle Network V2 的應用,能給用戶帶來的體驗。

  1. 用戶以谷歌帳戶,登入了一個 ETH 鏈上的收益聚合器 dApp,並在無感知的情況下創建了一個錢包地址,沒有私鑰和助記詞;
  2. 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感知到他的谷歌帳戶與錢包地址的對應關係;
  3. 用戶希望能夠把手上的 ETH 投入到任意 L1/L2 上最佳的鏈上收益產品中,並且在收益達到特定金額的時候,進行自動贖回,然後質押到 Lido 獲取無風險收益;
  4. 用戶以文字形式輸入以上需求,收益聚合器自動理解、拆解和執行用戶意圖;
  5. 用戶在投入、贖回和質押的過程中,在鏈上產生的交易記錄,對外界不可見。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在隱私和效率上都遠超當前 Web3 主流體驗的場景,也正是 V2 版本中的 zkWaaS(零知識證明錢包即服務)和 Intent Fusion Protocol(意圖融合協議)在支撐這一場景的實現。

但上面的例子過於簡化和抽象。落到實處,zkWaaS 和 Intent Fusion Protocol 具體是怎麼設計和考慮的?

Confidential Auth:無感隱藏 Web2 帳戶與地址對應關係的先鋒探索

關於隱藏 Web2 社交帳戶與鏈上地址的對應關係,近期大火的 SocialFi應用 Friend.Tech 能爲我們提供一些啓示。

最近有消息指出, Twitter ID 和 Friend tech 的用戶錢包關係被泄露。其原因在於,Friend.tech 的查詢 API 是公開的,直接外露在網站上,意味着任何人可以通過 API 查詢,得到用戶的 Twitter 和其Friend.tech 錢包的地址的關聯。

雖然部分名人大佬並不介意自己鏈下的社媒帳號被暴露,但並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不介意。

而更爲嚴重的問題在於,因爲某些產品的設計缺陷,這一切都可以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完成。

因此,整個 Web3 行業需要一種方法,能夠隱匿錢包地址和 Web2 帳戶的對應關係,但又不損失 Web2 帳戶登入的便利性。

而行業中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將 Web2 帳戶的登入憑證生成一個對應的 Web3 版本,要驗證的時候把這個版本拿出來,用零知識證明的方式去比對。成型的解決方案,如 Holonym,Polygon ID,Chainlink 的 CanDID 等。

但這種解決方案的問題在於,用戶需要自己保存這個 Web3 版的憑證,在感知上存在心理和執行的負擔。

因此,在 Particle Network 的 zkWaaS中,做了一個名爲 Confidential Login(隱私登入)的新探索:用戶在不犧牲登入體驗的情況下,0 負擔完成地址與 Web2 帳戶關係的隱匿。

這種 0 負擔,是指背後的技術細節和處理用戶沒有感知。具體的實現步驟是:

1.用戶還是可以使用熟知的郵件/電話驗證碼進行登入,也可以使用已有社交帳戶登入;驗證通過後會生成與 Web2 登入方式對應的錢包;

2.將在手機/郵箱登入時的驗證碼和社交帳戶登入時生成的 Token, zkWaaS 會提交給在可信執行環境 TEE 中的憑證發行器;

3.憑證發行器驗證用戶提交的驗證碼和 Token 的真實性;

4.若驗證爲真,向用戶發放一個 Web3 的令牌/證書,以證明用戶通過 Web2 方式,完成了身分驗證;

5.zkWaaS 默認會將這個 Web3 令牌/證書進行加密存儲;

6.以上步驟,建立了用戶錢包與 Web2 登入方式的對應關係,但因爲 Web3 的令牌/證書被加密,外部無法感知到這層關係;

7.用戶需要驗證這層關係的時候才會用零知識證明的方式拿出來驗證,但普通情況下由於加密存儲,這層關係對外不可見。

以上過程除去第一步,接下來的整個過程都是無感知的,用戶沒有額外的認知負擔和操作。

Confidential Transaction: 當鏈上記錄不再是毫無隱私的明牌

上文提到的隱私登入方案,讓地址與鏈下 Web2 帳戶的關係得以被隱藏,但鏈上的隱私問題仍未被解決:基於公鏈的公開特性,任何交易公開可見、可查和可追溯。

有些時候,透明是一把雙刃劍。

基於公開透明,我們可以做鏈上數據分析,了解巨鯨的一舉一動,爲投資決策提供參考。但如果對於消費級或者非金融場景,一切交易記錄都等於“裸奔”,而這其中是否考慮過隱私和感受問題?

Vitalik 早在今年 1 月,就在其研究文章《An incomplete guide to stealth addresses》中表達過這種擔憂:使用以太坊的應用,可能會涉及將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公之於衆;

面對這類隱私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案可以分爲資產維度的隱私保護,以及地址維度的隱私保護。

資產維度的隱私保護,典型的例如 Tornado Cash 等混幣協議,針對加密資產本身進行混淆設計,將自己的錢與他人的進行混合,以增加識別資金流向的難度。

但這種方案給不法分子利用空間,洗錢和黑客事件極易招致監管惱怒。Tornado Cash 被美國財政部制裁就是表現之一。

而地址維度的隱私保護,一種原始的解決方案是一個用戶持有多個地址來進行不同交易的隔離,這種方法會增加用戶的管理壓力,在用戶體驗上並不及格。此外,持有多個地址也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地址可以被窺探的問題。

另一種方法,如 Vitalik 在先前的論文探索,建立一個 Stealth Address(隱身地址系統):用戶在交互時會生成一次性臨時地址,以此來進行交易等操作。

但問題在於,臨時生成的地址裏面沒有餘額,無法支付 gas 費作爲交易執行的啓動金,容易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中。

基於上述情況,Particle Network 的 zkWaaS 在 Vitalik 的 Stealth Address(隱身地址系統)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了 Smart Stealth Address (智能隱身地址),用於支持隱私交易(Confidential Transaction):使用隱身地址,通過結合 gas station 解決初始 gas 費問題,並確保外部觀察者無法確定接收到的資產是發往哪個具體的地址的。


具體實現流程如下:

1.當 Alice 想要向 Bob 發送資產時,Bob 接收到資產後,他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是他收到了這些資產。可以隱藏接收者是誰,但無法隱藏轉帳已經發生。

2.隱身交易提供了這樣的方案。Bob 可以基於公私鑰生成一個隱身地址,並將其提供給 Alice,Alice 可以向這個地址發送資產並驗證是 Bob 的,但只有 Bob 可以控制這些資產。

3.通過 Gas Station,另一個帳戶可以願意爲隱身地址的交易支付 gas 費用,從而使隱身地址的交易得以執行。

從設計和理解成本看,基於地址維度的隱私保護思路更優。因爲採用這種方案沒有額外的工作成本,不需要寫新的合約,修改共識算法,只需要錢包層支持隱身地址這類形式即可。

而使用 Particle Network V2,即可直接集成鏈上交易隱私保護的能力,dApp 也無需自己做適配,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成本也大大降低。

Intent Fusion Protocol :讓交互專注於一個結果,而非多個過程

Paradigm 在 7 月介紹了自己當前着重關注的 10 大趨勢,其中第一項即爲“以意圖爲中心的(intent-centric)”的協議及基礎設施。

隨後,”意圖”這一新概念逐漸進入視野。

但實際上,新概念背後仍舊是 Web3 交互效率低下的老問題:把你希望發生的事情以最終聲明(declaritive)的形式表達,而不是以命令式的步驟來逐個執行。

而如果我們將這個概念變得再簡單一點,Web3 的交互體驗應該是:所想即所得。

當前大部分 Web3 應用的交互體驗,都是以步驟爲中心——要實現一個最終的意圖,用戶需要經過多個流程,逐次授權和籤名。

而更爲重要的是,用戶需要自己去拆解這些過程,自己去規劃達到最終意圖的路徑。例如用戶需要在一條新的 L2 上進行交互以購買某個 NFT,從錢包下載到鏈的切換,從資產的跨鏈到 gas 費存入再到授權交易…整個過程冗長且復雜,對用戶的知識和操作要求都很高。

因此,我們也需要一種方法,自動理解、拆解和執行用戶任意的最終意圖,從而抽象掉交互過程。

實際上,部分 DeFi 協議是響應這類需求的急先鋒,例如 DEX 裏的限價訂單就是一種典型的所想即所得的設計。當價格達到預設條件時,就能以更好的價格進行代幣交換,從而達到最終意圖。

但這種探索僅限制在 Web3 金融場景中,意圖的設計並不是通用的。針對各類需求場景,需要一種更具通用性的意圖處理方案。

而這也正是 Particle Network V2 版本中探索的另一個方向:通過 Intent Fusion Protocol (意圖融合協議),整合不同應用領域可能的意圖模式,對用戶意圖自動進行結構化、拆解、和執行。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對意圖模式的整合是無許可和普適性的。

即任意鏈上或鏈下的意圖,Intent Fusion Protocol 的解決方案都可以進行整合,沒有過多的權限控制設計,也不挑意圖可能產生的場景。無論是 DeFi、遊戲或是社交,Intent Fusion Protocol 形成了統一的意圖處理框架。

拆解這套意圖處理框架,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共同的步驟:

1.用戶表達意圖:用戶通過特定的應用或界面,如 zkWaaS 支持的dApp、Wallet 等,來告訴系統他們想要做什麼。爲了順利識別用戶的表達,Particle Network 在用戶側和開發者側都提供了相應的工具。

  • Intent DSL (領域特定語言):爲了讓用戶更容易地表達他們的意圖,設計特定的語言或格式。
  • DApps Intent Framework: 一個爲開發者提供的框架,使開發者能夠容易地理解和結構化用戶的意圖。

2.拆解意圖:結構化的用戶意圖會被送到”Intent Bidder Network”,這個網路結合了鏈上和鏈下的 Bidder,將意圖最優化地拆解成一個加密對象(Confidential Intent Object),包含了詳細和明確的指令,告訴系統如何執行用戶的意圖。

3.執行意圖:用戶對加密對象籤名,Intent Solver Network 負責確保用戶的意圖正確且高效執行。該網路中存在競爭機制,鏈上或鏈下的 solver 競爭爲用戶實現意圖並獲取獎勵。這種競爭越激烈,效率越高。最後,意圖執行完畢,得到用戶期望的結果。

但是,僅有意圖融合協議並不能解決問題,協議的執行還需要依賴配套的環境提供支持:

  • Particle zkEVM:核心的組件之一,負責爲用戶提供多鏈帳號抽象。這種抽象化使得用戶可以進行一次籤名並在多個鏈上執行。此外,zkEVM 還負責統一的 Intent Mempool,這個 mempool 通過 IntentVM 可以將結構化的 Confidential Intent Object 傳遞給 Solver,使其可以構建和執行交易。
  • Intent Mempool:通過 IntentVM,傳輸結構化的“Confidential Intent Object”給 Solver,使得 Solver 可以進行交易的構建和執行。
  • Staking Manager 和 Intent Registry:這兩個部分是安全性及鏈上和鏈下的共識機制的基礎。它們涉及到獎勵機制,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和協作。

總體上看,Particle Network V2 提供一套完備的意圖協議+執行環境,用戶只需關注他們的初衷或意圖,而所有的技術和協議細節(如意圖的結構化、拆解、執行等)都可以被自動化處理。

最終在體驗上,用戶可以像類似在 ChatGPT 的聊天窗輸入文字描述訴求那樣,輸入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在 Base 上購買 NFT),而應用通過對意圖的理解直接生成用戶想要的結果,用戶也不必感知其中的繁瑣流程。

Web3 訪問層,駛向廣闊藍海的新引擎

回到文章開篇的問題,如何讓用戶在 Web3 的體驗變得更好?

用戶在不斷的訪問和交互中增加熟練度固然重要,但我們並不能苛求每一位用戶都是具備豐富經驗的技術極客,又或者對隱私事項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警惕。

Web3 的訪問和交互體驗,本應該服務於更多普通人,秉持這一理念,才是承接下一輪用戶增長的關鍵。

最後我們可以再來總結一下,由 Particle Network V2 率先提出和打造的模塊化訪問層,是如何適配更多的用戶與場景的:

  • 最底層(網路):由 Particle Network 提供帳戶抽象能力和意圖解決網路,爲交易和交互的效率打基礎;
  • 中間層(協議):各類隱私授權、隱私交易和意圖融合協議,並有模塊化設計,項目可以抽出其中的部分協議或全部進行集成;
  • 最上層(應用):各類 dApp,通過協議層的集成和基建層能力的提供,使應用通過 SDK 和框架的調用,直接使用錢包即服務,並獲取 zk 和意圖的能力,最終達到更加極致的用戶訪問和交互體驗。

在這樣的設計下,訪問層更像是一臺引擎,推動着不同層級的應用和協議形成合力,共同讓 Web3 從工程師友好的金融行業,逐漸向用戶友好的消費級行業轉變。

最終,當整個行業在體驗上做好了承接增量用戶的萬全準備,Web3 才會迎來前所未有的萬千可能。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techflow深潮],著作權歸屬原作者[深潮 TechFlow],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Начните торговать сейчас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сейчас и получите ваучер на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