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眾多 L2 方案紛紛宣傳 自己的區塊時間越來越短,但這真的那麼重要嗎?是時候來 拆解 L2 區塊的本質,看看它與 L1 區塊的核心區別,以及 為什麼我們無需過度關注 L2 的區塊時間,即便它在技術層面有一定的討論價值。
回到 “區塊鏈” 這個詞真正有意義的時代(大約 2009 年),區塊的概念被引入,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 將一組交易提交至共識機制的單位。
例如,在 比特幣網絡中,每個區塊生產者都會嘗試 找到一個符合工作量證明(PoW)要求的交易排列方式,然後將該區塊廣播到網絡中。其他節點會驗證這個區塊是否真的符合 PoW 要求。在 以太坊中(目前採用 PoS 機制,並基於賬戶模型),區塊生產者會在 每個區塊執行完畢後計算區塊鏈狀態的哈希值(即狀態承諾),而驗證者會重新計算該值,以便快速驗證區塊的有效性。
整個過程基本相同:
在 L1 區塊鏈(Layer-1 鏈) 中,區塊至關重要:區塊是驗證鏈完整性的核心單位; 區塊是管理分叉(forks)的關鍵層級。
總結(TL;DR):區塊是共識機制的基本構造單元。
L2 存在的原因是 共識機制運行緩慢,而去中心化需要兼容運行速度較慢的計算機和網絡。L2 的方法是 將交易處理轉移到最快的可用機器,然後 將可驗證的執行摘要提交到 L1 進行共識。簡而言之,當今大多數 L2 本質上是一個“偽裝成區塊鏈”的中心化系統,但這完全沒問題。
這也是 L2 區塊時間概念變得模糊的原因。L2 仍然構建區塊,主要是為了 兼容 L1 的軟件架構,但本質上 這些區塊的存在是人為設計的。在將執行摘要提交到 L1 時,L2 通常會批量提交多個區塊,以降低成本。儘管 狀態承諾在某些情況下對欺詐證明或有效性證明很重要,但 它們並不需要在每個區塊中出現。因此,L2 區塊基本上是無用的。
當某個 L2 宣稱自己有 極快的區塊時間,其實只是 調整了系統配置參數 來 人為縮短區塊時間。儘管 L2 仍需在每個區塊內處理一定數量的交易,但其本質並沒有改變。
作為用戶,你唯一關心的時間因素是 交易的往返時間。換句話說,你的交易從 發送到 L2 排序器、執行完成,到最終在你所使用的 RPC 節點上可見 需要多少時間?讓我們聚焦於最後一個部分:從交易執行到 RPC 接收到結果需要多久?
較慢的區塊鏈通常會 等待整個區塊完成後,再將其發送給網絡中的其他節點。Solana 率先提出了流式區塊的概念,即 在處理交易後立即將其發送給其他驗證者,而不必等到區塊結束。Solana 採用 Entry 機制(最多 64 筆交易的分組),並將其拆分為 Shreds 以便在網絡上傳輸。如果你對此感興趣,我們有一篇詳細介紹該機制的文章。這種方法使得 在區塊最終確定之前,交易執行結果就已經可以傳播。
如今,L2 們也開始採用這一機制。例如:
通過這些方式,用戶的交易執行時間被大幅縮短,從而改善了 用戶體驗(UX)。
但需要明確的是:真正的改進在於“減少網絡通信的時間間隔”,這與 區塊本身是否更好 毫無關係。實際上,我們只是 將區塊拆分成更小的部分,並與執行過程並行流式傳輸。無論這些部分被稱為區塊、迷你區塊 還是 碎片,都不重要,核心目標是 更快的通信,而不是更好的區塊。
Пригласить больше голосов
Содержание
如今,眾多 L2 方案紛紛宣傳 自己的區塊時間越來越短,但這真的那麼重要嗎?是時候來 拆解 L2 區塊的本質,看看它與 L1 區塊的核心區別,以及 為什麼我們無需過度關注 L2 的區塊時間,即便它在技術層面有一定的討論價值。
回到 “區塊鏈” 這個詞真正有意義的時代(大約 2009 年),區塊的概念被引入,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 將一組交易提交至共識機制的單位。
例如,在 比特幣網絡中,每個區塊生產者都會嘗試 找到一個符合工作量證明(PoW)要求的交易排列方式,然後將該區塊廣播到網絡中。其他節點會驗證這個區塊是否真的符合 PoW 要求。在 以太坊中(目前採用 PoS 機制,並基於賬戶模型),區塊生產者會在 每個區塊執行完畢後計算區塊鏈狀態的哈希值(即狀態承諾),而驗證者會重新計算該值,以便快速驗證區塊的有效性。
整個過程基本相同:
在 L1 區塊鏈(Layer-1 鏈) 中,區塊至關重要:區塊是驗證鏈完整性的核心單位; 區塊是管理分叉(forks)的關鍵層級。
總結(TL;DR):區塊是共識機制的基本構造單元。
L2 存在的原因是 共識機制運行緩慢,而去中心化需要兼容運行速度較慢的計算機和網絡。L2 的方法是 將交易處理轉移到最快的可用機器,然後 將可驗證的執行摘要提交到 L1 進行共識。簡而言之,當今大多數 L2 本質上是一個“偽裝成區塊鏈”的中心化系統,但這完全沒問題。
這也是 L2 區塊時間概念變得模糊的原因。L2 仍然構建區塊,主要是為了 兼容 L1 的軟件架構,但本質上 這些區塊的存在是人為設計的。在將執行摘要提交到 L1 時,L2 通常會批量提交多個區塊,以降低成本。儘管 狀態承諾在某些情況下對欺詐證明或有效性證明很重要,但 它們並不需要在每個區塊中出現。因此,L2 區塊基本上是無用的。
當某個 L2 宣稱自己有 極快的區塊時間,其實只是 調整了系統配置參數 來 人為縮短區塊時間。儘管 L2 仍需在每個區塊內處理一定數量的交易,但其本質並沒有改變。
作為用戶,你唯一關心的時間因素是 交易的往返時間。換句話說,你的交易從 發送到 L2 排序器、執行完成,到最終在你所使用的 RPC 節點上可見 需要多少時間?讓我們聚焦於最後一個部分:從交易執行到 RPC 接收到結果需要多久?
較慢的區塊鏈通常會 等待整個區塊完成後,再將其發送給網絡中的其他節點。Solana 率先提出了流式區塊的概念,即 在處理交易後立即將其發送給其他驗證者,而不必等到區塊結束。Solana 採用 Entry 機制(最多 64 筆交易的分組),並將其拆分為 Shreds 以便在網絡上傳輸。如果你對此感興趣,我們有一篇詳細介紹該機制的文章。這種方法使得 在區塊最終確定之前,交易執行結果就已經可以傳播。
如今,L2 們也開始採用這一機制。例如:
通過這些方式,用戶的交易執行時間被大幅縮短,從而改善了 用戶體驗(UX)。
但需要明確的是:真正的改進在於“減少網絡通信的時間間隔”,這與 區塊本身是否更好 毫無關係。實際上,我們只是 將區塊拆分成更小的部分,並與執行過程並行流式傳輸。無論這些部分被稱為區塊、迷你區塊 還是 碎片,都不重要,核心目標是 更快的通信,而不是更好的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