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特朗普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发行个人相关的加密货币,再次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吸引到数字资产市场。如果重返白宫,特朗普可能会开启美国加密监管的新时代,推动更多机构投身数字创新浪潮。某交易平台的美国政策负责人近期表示,特朗普发出信号,表明美国已经回归,准备好引领这个行业。这对其他国家来说意味着需要警惕,否则可能会落后。### 传统机构参与度决定资产代币化的发展速度资产代币化正从概念走向落地,并被称为"资产管理的第三次革命",预计未来五年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有研究预测,非稳定币类代币化资产在2025年就将突破300亿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也正积极拥抱资产代币化浪潮。2024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推动资产代币化及数字货币生态建设,香港金管局也推出"数码债券资助计划",以鼓励资本市场采用代币化技术。这些举措表明香港希望通过代币化重塑金融竞争力,并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权。然而,目前推动全球代币化创新的主要力量仍来自于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机构,在通过比特币现货ETF通道让传统资金流向区块链的同时,也正借助代币化加速传统金融资产与业务上链。多家顶级金融机构正掀起第一波代币化浪潮,并将影响力辐射全球。某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债代币化基金规模已超6.3亿美元,另一家大型银行也通过其平台引领美国国债和货币基金等传统资产代币化。相比之下,香港在代币化领域尚未出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机构或项目。尽管香港在代币化政策推动方面表现积极,但与由头部金融机构主导创新的美国相比,香港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感相对较低,且对新兴金融科技行业仍保持谨慎态度,更多是处于观望状态。这使得香港尽管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但在代币化创新中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香港传统机构对代币化的保守态度主要源于合规要求。合规是必要的,但不应成为创新的障碍。代币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机构参与。传统机构的参与度将很大程度决定代币化市场的早期繁荣度。某交易平台近期提出的股票代币化计划虽仍处于战略设想阶段,但一旦成功就可能快速复制,甚至打造出"链上证券交易所",为代币化市场注入巨大增量。这也表明只有更多资源丰富的机构主动参与,才能推动代币化市场更快发展。在短期无法改变现有模式的情况下,香港应通过更开放的代币化沙盒机制,吸引更多传统机构参与其中,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前沿实践。同时为避免沙盒碎片化,香港可以将稳定币、分布式账本技术等相关探索共同纳入沙盒进行联合试点;并鼓励更多机构根据自身禀赋自由探索代币化应用,不论是代币化基金和股票,还是其他资产,只要有意愿和能力都可以在沙盒中进行小范围试点,并在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增强机构在代币化领域的创新意愿与能力。只有更多有资源、有资产的机构主动参与代币化创新,香港才能在变革中占据更多主动权,从而避免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被快速拉开差距。### 聚焦标准化金融资产,方能做大实物资产代币化市场体量除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在代币化资产层面香港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心。全球代币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标准化金融资产,而香港在基金和债券代币化方面此前虽有探索,但如目前最受关注的却是新能源、农产品等非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这些探索虽有助于代币化生态长期发展,但短期难以建立市场优势。正如某研究机构此前提出的,不同资产的代币化进程将存在明显时间差:债券、基金等具有稳定回报且规模可观的标准化金融资产是现阶段最适合代币化的资产类别,且这些标准化资产的代币化经验,也将为后续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或技术挑战更严峻的资产类别代币化奠定基础。因此香港短期内应聚焦最合适代币化的标准化金融资产,并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所拥有地理与制度优势,重点关注贸易与跨境相关场景中的代币化应用,快速做大香港的实物资产代币化市场规模。另外,技术虽不是决定代币化成败的关键,但开放的技术体系更有助于代币化创新。部分海外机构因监管选择私有链,但更多金融与科技巨头正在拥抱公链。公链在全球流动性和开放性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技术体系,已成为60%以上代币化债券和基金的首选平台。在安全性方面,得益于数据开放性和链上分析技术的发展,公链上的资产追踪和审查正变得更容易。加上代币化资产大多在链下托管,真正的风险实际上更多集中在链下,链上则主要确保业务合规性。所以在合规的前提下,香港应更放心地公链探索代币化应用与创新,逐步将其作为代币化创新的重点方向。最后,实物资产代币化作为两种不同金融体系的融合产物,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要让现实资产加速向链上迁移,又不能让其价值只限于链上,最终还是要服务和反馈现实。面对华尔街机构在代币化领域的积极行动,留给香港的时间窗口并不多了。如果香港能借助制度与市场优势加速拥抱创新,在给予传统机构更多创新空间的同时探索与监管合规的平衡,同时依靠内地所能提供的万亿资产支撑,香港必将会在代币化领域拥有绝对优势,未来前景广阔。有咨询公司测算,香港潜在代币化的资产规模已高达36万亿港元。我们期待香港在2025年跑出实物资产代币化领域"加速度"。
特朗普加密货币引关注 香港金融迎代币化新机遇
正文
特朗普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发行个人相关的加密货币,再次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吸引到数字资产市场。如果重返白宫,特朗普可能会开启美国加密监管的新时代,推动更多机构投身数字创新浪潮。某交易平台的美国政策负责人近期表示,特朗普发出信号,表明美国已经回归,准备好引领这个行业。这对其他国家来说意味着需要警惕,否则可能会落后。
传统机构参与度决定资产代币化的发展速度
资产代币化正从概念走向落地,并被称为"资产管理的第三次革命",预计未来五年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有研究预测,非稳定币类代币化资产在2025年就将突破300亿美元。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也正积极拥抱资产代币化浪潮。2024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推动资产代币化及数字货币生态建设,香港金管局也推出"数码债券资助计划",以鼓励资本市场采用代币化技术。这些举措表明香港希望通过代币化重塑金融竞争力,并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然而,目前推动全球代币化创新的主要力量仍来自于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机构,在通过比特币现货ETF通道让传统资金流向区块链的同时,也正借助代币化加速传统金融资产与业务上链。多家顶级金融机构正掀起第一波代币化浪潮,并将影响力辐射全球。某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债代币化基金规模已超6.3亿美元,另一家大型银行也通过其平台引领美国国债和货币基金等传统资产代币化。
相比之下,香港在代币化领域尚未出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机构或项目。尽管香港在代币化政策推动方面表现积极,但与由头部金融机构主导创新的美国相比,香港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感相对较低,且对新兴金融科技行业仍保持谨慎态度,更多是处于观望状态。这使得香港尽管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但在代币化创新中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香港传统机构对代币化的保守态度主要源于合规要求。合规是必要的,但不应成为创新的障碍。代币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机构参与。传统机构的参与度将很大程度决定代币化市场的早期繁荣度。某交易平台近期提出的股票代币化计划虽仍处于战略设想阶段,但一旦成功就可能快速复制,甚至打造出"链上证券交易所",为代币化市场注入巨大增量。这也表明只有更多资源丰富的机构主动参与,才能推动代币化市场更快发展。
在短期无法改变现有模式的情况下,香港应通过更开放的代币化沙盒机制,吸引更多传统机构参与其中,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前沿实践。同时为避免沙盒碎片化,香港可以将稳定币、分布式账本技术等相关探索共同纳入沙盒进行联合试点;并鼓励更多机构根据自身禀赋自由探索代币化应用,不论是代币化基金和股票,还是其他资产,只要有意愿和能力都可以在沙盒中进行小范围试点,并在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增强机构在代币化领域的创新意愿与能力。
只有更多有资源、有资产的机构主动参与代币化创新,香港才能在变革中占据更多主动权,从而避免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被快速拉开差距。
聚焦标准化金融资产,方能做大实物资产代币化市场体量
除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在代币化资产层面香港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心。全球代币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标准化金融资产,而香港在基金和债券代币化方面此前虽有探索,但如目前最受关注的却是新能源、农产品等非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这些探索虽有助于代币化生态长期发展,但短期难以建立市场优势。
正如某研究机构此前提出的,不同资产的代币化进程将存在明显时间差:债券、基金等具有稳定回报且规模可观的标准化金融资产是现阶段最适合代币化的资产类别,且这些标准化资产的代币化经验,也将为后续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或技术挑战更严峻的资产类别代币化奠定基础。因此香港短期内应聚焦最合适代币化的标准化金融资产,并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所拥有地理与制度优势,重点关注贸易与跨境相关场景中的代币化应用,快速做大香港的实物资产代币化市场规模。
另外,技术虽不是决定代币化成败的关键,但开放的技术体系更有助于代币化创新。部分海外机构因监管选择私有链,但更多金融与科技巨头正在拥抱公链。公链在全球流动性和开放性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技术体系,已成为60%以上代币化债券和基金的首选平台。在安全性方面,得益于数据开放性和链上分析技术的发展,公链上的资产追踪和审查正变得更容易。加上代币化资产大多在链下托管,真正的风险实际上更多集中在链下,链上则主要确保业务合规性。所以在合规的前提下,香港应更放心地公链探索代币化应用与创新,逐步将其作为代币化创新的重点方向。
最后,实物资产代币化作为两种不同金融体系的融合产物,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要让现实资产加速向链上迁移,又不能让其价值只限于链上,最终还是要服务和反馈现实。面对华尔街机构在代币化领域的积极行动,留给香港的时间窗口并不多了。如果香港能借助制度与市场优势加速拥抱创新,在给予传统机构更多创新空间的同时探索与监管合规的平衡,同时依靠内地所能提供的万亿资产支撑,香港必将会在代币化领域拥有绝对优势,未来前景广阔。有咨询公司测算,香港潜在代币化的资产规模已高达36万亿港元。
我们期待香港在2025年跑出实物资产代币化领域"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