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DEX五年演变史:从边缘工具到生态枢纽
DEX:从边缘工具到生态枢纽的五年演变史
在加密金融生态中,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一直扮演着耐人寻味的角色。它似乎永远在线 - 不宕机、不审查、不跑路,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界面复杂、流动性不足、缺乏话题性,既不是意见领袖关注的焦点,也不是热门项目优先入驻的平台。DeFi 爆发时期,它被视为中心化交易所的替代品;熊市来临后,又被贴上"安全、自托管"的标签,成为DeFi时代的遗产。在行业更关注公链、人工智能、实物资产代币化、铭文等新叙事时,DEX 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感。
然而,当我们拉长时间维度、展开整体结构时会发现:DEX一直在悄然发展,并开始撼动链上金融的底层逻辑。曾经风靡一时的Uniswap只是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而从历史长河中衍生出的Curve、Balancer、Raydium、Velodrome等项目也只是它的衍生形态。当我们看到所有AMM、聚合器、二层DEX的演进变化时,背后共同推动的其实是去中心化金融底层的自我进化过程。
因此,本文试图跳出"产品对比"与"赛道趋势"的视角,回归历史长线,阐述DEX的结构演变逻辑:
这是DEX的进化史,也是对去中心化"功能外溢"的结构性观察,更是一条完整历史路径的展开。本文也尝试回答一个如今越来越难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在Web3时代,每个项目似乎都无法逃避DEX?
一、五年DEX简史:从边缘角色到叙事中枢
1. 第一代DEX:反中心化的表达(EtherDelta时代)
2017年前后,当中心化交易所如日中天之际,一批加密极客在链上默默启动了一个奇特的实验:EtherDelta。
与同期的币安、OKEx等中心化交易所相比,EtherDelta的交易体验堪称灾难级:交易需手动输入复杂的链上数据,交互延迟极高,用户界面简陋得如同上世纪的原始网页,几乎让普通交易者望而却步。
但EtherDelta的诞生,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易用性,而是要彻底摆脱"中心化信任":交易资产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订单撮合完全在以太坊链上完成,无需中介托管,无需信任第三方。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甚至公开表达过对这种模式的期待,认为链上去中心化交易是区块链真正落地应用的方向之一。
虽然EtherDelta本身最终因技术和用户体验的困境逐渐淡出视野,但它在区块链历史中留下了一条不可忽视的路径:DEX从此开始不再只是交易工具,而成为一种反对中心化的实践表达。
它或许不是当时市场的宠儿,但为日后的Uniswap、Balancer、Raydium等项目埋下了基因种子:用户资产自持、订单撮合链上、无需托管信任 - 正是这些特质,成为日后DEX不断进化、衍生、扩展的基础框架。
2. 第二代DEX:技术范式转变(AMM的出现)
如果说EtherDelta代表了去中心化交易的"第一性原则",那么Uniswap的诞生,则是让这个理想第一次具备了可规模化的实现路径。
2018年,Uniswap发布v1版本,并首次在链上引入自动做市商(AMM)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订单簿撮合模式的限制。其底层交易逻辑简单却具有革命性 - x * y = k:这个公式是Uniswap的核心创新,允许流动性池自动定价,无需对手方或挂单。只要你往池子里放入一种资产,便可以按照恒定乘积曲线自动获得另一种资产。无需对手方、无需挂单、无需撮合,交易行为本身就等同于定价行为。
这种模型的突破性在于,它不仅解决了早期DEX"没人挂单"就无法交易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更彻底改变了链上交易的流动性来源: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流动性提供者(LP),为市场注入资产并赚取手续费。
Uniswap的成功也激发了其他AMM机制的变体创新:
Balancer引入了多资产+自定义权重池,允许项目自设资产权重与分布;
Curve针对稳定币高滑点问题,设计了优化曲线,实现更低成本的资产交换;
SushiSwap则在Uniswap的基础上加入了代币激励与治理机制,开启了"流动性挖矿+社区主权"的叙事;
这些变体共同推动了AMM DEX进入了"协议产品化"阶段。不同于第一代DEX主要是理念驱动、形态粗糙,第二代DEX已经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产品逻辑与用户行为闭环:它们不仅能交易,更是资产流通的结构基础、用户参与流动性的入口,甚至是项目生态启动的一环。
可以说,从Uniswap开始,DEX第一次真正变成了能被使用、能生长、能积累用户与资本的"产品" - 不再是概念落地的附属物,而开始成为结构构建者本身。
3. 第三代DEX:从工具到枢纽,功能扩张与生态融合
进入2021年以后,DEX的演进开始脱离单一交易场景,进入了功能外溢与生态整合并行的"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DEX不再仅仅是一个"换币的地方",而逐渐成长为链上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核心、项目冷启动的入口,甚至是生态结构的调度器。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范式转变之一,便是Raydium的出现。
Raydium诞生于Solana链上,是首个尝试将AMM机制与链上订单簿深度整合的DEX。它不仅提供基于恒定乘积的流动性池,还能将交易同步至Serum的链上订单簿,形成"自动做市 + 被动挂单"共存的流动性结构。这种模式结合了AMM的简洁与订单簿的可见价格层级,在保持链上自主性的同时,大幅增强了资金效率与流动性利用率。
Raydium的结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AMM优化",而是DEX第一次在链上尝试引入"CEX体验"的分布式重建。对于Solana生态中的新项目来说,Raydium也不只是交易场所,更是启动场所 - 从初始流动性到代币分发、挂单深度、项目曝光,它是一级发行与二级交易的联动枢纽。
这一阶段,功能爆发远不止于Raydium:
SushiSwap在Uniswap模型上加入了交易挖矿、治理代币、社区治理与"Onsen"孵化池,形成了治理型DEX生态;
PancakeSwap则结合链游、NFT市场与链上彩票等功能,在BNB Chain上完成了DEX平台化运营;
Velodrome(Optimism)引入了基于veToken模型的"协议间流动性调度",让DEX成为协议之间的协调器而非仅仅服务用户;
Jupiter则在Solana生态中通过路径聚合器角色串联多个DEX与资产路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链上跨协议聚合器"。
这一阶段的共同特征是:DEX不再是协议的终点,而是连接资产、项目、用户与协议的中继网络。
它既要承担用户交易的"终端交互",又要内嵌项目发行的"初始引流",同时还需要对接治理、激励、定价、聚合等一整套链上行为系统。
DEX,从此脱离"孤岛协议"的身份,成为DeFi世界的枢纽节点(hub primitive) - 一种高适配性、高可组合性的链上共识组件。
4. 第四代DEX:多链洪流中的变形生长,是聚合、二层与跨链试验
如果说前两代DEX的演化是技术范式的突变,第三阶段的Raydium是功能模块的拼接尝试,那么从2021年开始,DEX进入了一个更难归类的阶段:它不再是某个团队在主导"版本升级",而是整个链上结构倒逼它做出适应性的变形。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部署在二层网络上的DEX。
Arbitrum和Optimism主网上线后,以太坊上的交易高Gas成本不再是唯一选择,Rollup结构开始成为新一代DEX生长的土壤。GMX在Arbitrum上采用预言机定价+永续合约的模式,以极简路径和无LP池的结构,回应了"AMM不足以解决深度"的问题。而在Optimism上,Velodrome则借助veToken模型,尝试在协议间建立起流动性激励的治理协调机制。这些DEX已经不再追求通用性,而是以"生态配套设施"的方式扎根于特定链上。
与此同时,另一类结构补丁也在同步成形:聚合器。
当DEX数量增多,流动性碎片化的问题很快放大,用户在链上"去哪交易"逐渐变成新的决策负担。从2020年上线的1inch到后来的Matcha、Jupiter,聚合器承担起一种新角色:它们不是DEX,却统筹了所有DEX的流动性路径。特别是Jupiter,在Solana链上的快速崛起,正是因为它精准填补了路径深度、资产跳转和交易体验上的空白。
但DEX的结构演化并未止步于链内适配。2021年之后,ThorChain、Router Protocol等项目陆续上线,提出了更激进的命题:能否让交易双方根本不在一条链上,也能完成互换?这类"跨链DEX"开始尝试通过自建验证层、消息中继或虚拟流动性池等方式,解决链间资产流通问题。虽然协议结构远比单链DEX复杂得多,但它们的出现释放出一个信号:DEX的演化路径,已经脱离某条公链,而走向链间协议协同的时代。
这一阶段的DEX很难再用"类型"来归类:它可能是流动性入口(1inch),也可能是协议协调器(Velodrome),更可能是链间互换机制(ThorChain)。它们不像上一代那样"设计出来",而更像是"被结构挤出来"的。
到了这一步,DEX已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环境反应 - 一个用来承接网络结构变迁、资产跨链跳转、协议间激励博弈的适配性产物。它不再是"产品更新",而是"结构演进"的体现。
二、当定价、流动性与叙事交汇:DEX如何"走进"Launch
回顾前四代DEX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一件事:它们之所以持续演化,从未是因为某个功能设计得更巧妙,而是它们不断在回应链上的真实需求 - 从撮合、做市,到聚合、跨链,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