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信任里程碑:重复博弈优于不可篡改代码

robot
摘要生成中

Web3的信任之路:从代码不可篡改到无限重复博弈

在Web3领域,我们常认为"不可篡改"是终极信任的保障。然而,这仅仅是信任构建的起点。

对于资产本身,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确实足够。比特币21万个的固定总量建立了区块链世界的信心基石。ERC20代币余额、NFT所有权、跨链转账的完成,只要被链上记录,就已经足够可信,无需依赖人为因素。

然而,对于商业实体、金融机构、协议和项目方而言,不可篡改的账本只是基本功能。真正赢得信任的,不是它"无法更改",而是它"无法离开"且"不愿离开"的特性。

Web3的信任之道,不在于共识机制或节点分布,而在于各方之间的频繁交易。信任是通过交易培育出来的。

信任是重复博弈的产物,也是高违约成本的附加品。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共识",而是在一次次资金周转、担保履约中自然沉淀下来的默契。

在某些传统商业区域,真正的"信任层"不仅由血缘、地缘与人情关系构建,更在一次次交易中确立和巩固。金融信用的基础架构,不仅仅是账本,更不是简单的"自己人"rhetoric,而是多次博弈后形成的默契。信任与和平类似,只在相互制衡的范围内存在。

这些地区可能比华尔街更早意识到,了解客户背景(KYC/KYB)只是入门:真正的信任,不居住在去中心化节点里,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笔笔违约与守约的交易铸就的。

爱"博"才会赢:潮汕钱庄的重复博弈学,如何为Web3再造"敢不走"的信任根基?

高频率重复博弈与跨区域互保网络

某些地区地下金融网络的本质,是基于高频率、长期性交易积累出的信任网络。它的客户群并不局限于本地,而是覆盖从东南亚到北美的广泛侨民社区。

这种跨区域金融协作能够成立,依赖于一个核心结构:高密度重复博弈 + 跨区域互保网络。

一个在海外经营的商人,长期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国内家族或合伙人调动资金,时间久了,他与中间的金融中介、代理人之间会形成长期反复的交易行为。这种结构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给你100万,是因为我知道你明年还会再找我换100万"的预期之上。

这些交易网络并不依赖于正式合同,而依赖于信任的锁定结构:家族声誉、口碑传承、互保机制,使得即便跨越千里也能达成"远程履约"。

违约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信任并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违约成本之高,才让人"不敢违约"。

如果某笔交易违约,不仅会导致本地声誉扫地,还会通过家族网络、同乡关系、宗亲社群迅速传导,形成不可逆的社会性"清算"机制。它不通过正式法律渠道,但足以让人"在海外无法立足"。

这是一种"非正式制裁"的替代系统。它不是官方的,却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慑力。

你可以不信合同,但你不会不信一整个宗亲会的封杀令。

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无形的交易锁定结构

某些非正式金融网络的另一个核心机制,是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

不同的金融中介之间并非孤立运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对方的"通道"与"对冲"。

这就像一种自然形成的"Layer 2",通过不同节点间的资金流转,构建出一个高度弹性但强交易锁定的结构:

  • 资金在多点间流转,形成人情与利益的相互缠绕;

  • 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是一张"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体债权结构。

这种系统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链上桥接协议都更灵活、强韧,尽管它没有一行代码。

代码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门,锁仓后的"不离开"和敢于继续博弈才是核心

在Web3中,我们太多时候将"不可篡改的代码"当成终极信任,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资产本身,账本不可篡改足够了。但对一个商人、一个协议的信任,则有更高维度的逻辑和门槛。

我们不该问:"这协议有没有漏洞?" 而应该问:"这个协议敢不敢和我绑定4年?"并持续贡献和流动在这个生态中。

锁仓,是一种经济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区证明"我不跑路,我愿长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诺。

  • 你锁仓,我也锁仓,我们彼此锁住,才能形成稳定的互信;

  • 你敢反复博弈,我才相信你不会背刺------关键词是"敢";

  • 你敢不敢把资金都沉淀在这个生态中流通、不离开

注:这里说的锁仓,锁的不只是协议里划拨给项目方的token,还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资金、协议收入,甚至项目方founder个人的资金。你/我指的是商人之间,协议之间。

但大家不要误会,"锁仓"只是开始,只是承诺进入整个生态的"投名状"而已。重要的是后续的重复博弈 ------ 敢不敢把价值都留在生态中。

一个DeFi协议真正赢得信任,不在于是否开源,而在于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权利、并且持续把资产在生态中流通------ 敢于长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简而言之,一个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约,远不如一个不愿离开的对手更可信。

这些年我们追错的目标 - Web3的信任升级,不是模块,更是博弈设计

今天的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块化结算层、去中心化等等。但这些,并不能构建对产品、项目、协议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种技术指标,而是一种长期博弈关系的结构。

传统金融网络告诉我们:最可靠的关系不是写在合约里的规则,而是写在违约成本里的结构。

就像非正式金融网络的社会性清算系统,DeFi也应设计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声誉,还得被多边金融关系清算------锁仓机制、投票权、治理权绑定,就是这些"非正式清算机制"的链上翻译。

我们应该构建的是一个能让协议/商人,敢于无限重复博弈的环境。

记住,共识机制只是冰山上的协议,锁仓和重复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联盟。

"自己人",不是因为你说,而是你拿你的时间、金钱和信誉,与你的盟友,共赴深渊。

尾声:信任的未来,来自无法退出的联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绪口号,而是最具威慑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这种制度性的"无法退出","敢持续投入和沉淀"才是Web3应追求的终极信任结构。

技术,能造出账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无法不信。

后记

为了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本文只是注重在"重复博弈"的论述中。在没有了解背景和高违约成本的前提下,让参与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强行进入重复博弈的环境中也是一种局部最优解。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链上资深小透明vip
· 07-14 21:02
规矩太多会失去加密的本质好嘛
回复0
MEVHuntervip
· 07-14 12:17
哈哈,认为代码单独能建立信任……没有博弈论和内存池的掌握是不会成功的
查看原文回复0
分叉自由主义者vip
· 07-13 17:43
重复博弈永远无解 背叛是必然
回复0
shadowy_supercodervip
· 07-13 17:33
纯纯社区玩家啦
回复0
tokenomics_truthervip
· 07-13 17:33
离谱 现在还讲信任
回复0
链游脱坑专家vip
· 07-13 17:27
老生常谈了吧
回复0
DAO治理专员vip
· 07-13 17:26
*叹气* 博弈论101... 首先阅读奥斯特罗姆的作品
查看原文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