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合规漫谈:币圈收益如何纳税

撰文:FinTax

进行本期对谈时,全球范围内对加密资产的监管合规热度持续升温,各国陆续加强对链上资产、境外账户及跨境交易的税务信息交换与追踪。在本期对谈中,Calix和William结合各自的跨境税务实操经验和链上业务经历,围绕加密资产全球税务合规、税务安排与监管博弈等热点话题展开了讨论。两位对谈人还分享了对未来理想Web3税制形态的畅想,并结合真实案例,讨论了交易所合规、DeFi、挖矿、空投等多种场景下的纳税逻辑。

跨境收入该向谁交税?

Calix:William,我想先请教一个「灵魂问题」。你平时也从事挖矿,公司有时也会以加密货币形式发放奖金。像这类收入,你通常会如何履行纳税义务?

William: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非常认同你之前提到的一个观点:既然我们在享受某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履行纳税义务本身就是合理的。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像我们公司的客户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等多个市场,这笔收入背后依赖的是多地提供的条件,很难完全归属到某一个地方。

虽然我主要对接的是美国客户,收入大部分也来自美国市场,但这笔税具体该交给谁,其实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总的来说,我是有纳税意愿的,只是对于这类收入,钱该交给谁,确实没那么容易说清楚。毕竟这笔收入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人在什么地方。

Calix:是的,我觉得你这个回答确实点到了关键。Web3项目本身就是跨国跨地区的,收入很难准确归属于某一个地方。经济活动既和客户来源有关,也和所使用的平台、网络及基础设施紧密相关。所以这笔税款最终该缴给谁,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说实话,虽然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税务相关工作,但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一直有困惑。按现行税法,我可能是大陆税务居民,也可能涉及新加坡的纳税义务,但我的业务又主要面向北美,有时还有通过香港公司发放的薪酬。如果完全按税法规定去做,也许表面上答案是清楚的,但要说什么方式更合理,确实值得琢磨。对Web3从业者来说,这些讨论往往已经超出了传统税收框架能完全覆盖的范围。

William:没错,我觉得核心问题在于,全球税务监管体系的演进速度确实很难跟上技术和行业发展的步伐。监管一直在尝试追赶,但行业变化和技术革新总是走在前面。这种「被追赶」的状态可能会长期存在,监管与行业之间永远是一种动态平衡。

案例讨论:中国内地个人炒币补税

Calix:最近在推特中文区有两个比较热的话题,其中一个就是浙江税务局发布的公告,说有个人因炒币被要求补税。后来我们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实际上是CRS信息交换后,税务局发现他海外银行卡里有异常余额,要求他说明资金来源。他解释说这部分是投资所得,因此需要补税,刚好这笔投资涉及到加密货币。

对我来说,这种案例并不意外,毕竟这就是我的专业领域,所以我觉得它很正常,也很有代表性。William,你一直在做链上项目,像DeFi、挖矿等,你怎么看这个案例?

William:确实很有代表性。我们自己其实也很早就判断过,炒币迟早会被纳入征税范围。但当这个事真正发生在身边,尤其对很多华人来说,冲击还是挺大的。传统的DeFi或一些纯链上的活动,监管起来一直比较难,很多时候还依赖用户的自觉性。过去也确实存在一些监管障碍,导致税务部门对这些相对小众、分散、难追溯的链上活动并没有特别强的执行力度。

我觉得为什么现在会发生得这么「及时」,也跟行业里其他趋势有关。最近有不少消息显示,有些美股投资者收到了要求补税的通知短信或电话,说明监管开始更严密地追踪个人的境外收入,而第一个切口就是海外证券投资。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楚:美股和币圈的交集越来越大。从Robinhood到亚洲这边的老虎证券、富途,甚至国泰君安国际,很多券商都在和加密资产打交道,美股和加密资产的联系已经很难分开看了。一旦要全面看境外所得,只要查美股,就很容易把币圈也纳入视野,更何况现在加密资产的体量已经不小了。

而且这种「股币结合」也不是短期现象。比如在美国,有公司在尝试把美股股票代币化;在亚洲,反过来会把加密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用于带动股价、获取溢价,推动二级市场表现。这种结合背后有利益驱动,无论是「股变币」还是「币装股」,都会进一步强化两者的联系,自然也会让「炒币要交税」变得不可避免。

总的来说,加密资产和股票市场已经高度绑定,随着这个趋势继续发展,炒币的税务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刚性,回避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Calix:这个视角确实挺新颖的,我之前也没从「股币联动」这个角度深入想过。毕竟对于股票投资,在哪个市场赚的钱、在哪个地方纳税,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管是资本利得税还是量化投资带来的营业所得,框架都相对清晰。

但放到加密货币上,一些地区,尤其是大陆,确实在「要不要交税、交什么税」上还存在模糊地带。不过从股票和代币的业务演变来看,这条推演路径其实很有启发性,也确实提醒了大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新问题。

监管和避税的长期博弈

William:Calix,按你这么多年的一线税务实操经验来看,现在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头,你觉得会不会有人因为担心税务风险,就开始避开加密货币?还是说仍然会有人顶着风险想办法避税,甚至干脆不报税,继续在币圈里大举操作?这会对整个行业风向带来什么影响?

Calix:这是个很典型的现实问题。我一直认为,监管与「抗监管」是一直存在的,这不仅是币圈的特性,传统行业也一样。对税务局或者任何监管机构来说,当然希望把应收的税款尽可能征收完整;而站在纳税人立场,不管是在哪个地区,大家都希望能尽量合法节税或降低税负,这两种诉求本身就是天然对立的。

从我的经验看,这种动态很像刻在人性里的矛盾点,总是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中前进。尤其这几年,监管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数字化。就拿大陆来说,税务监管能力这几年确实提升很快,信息化水平也在增强。但与此同时,避税的手段也在演化。早期可能只是现金交易、隐匿收入、洗钱这类传统方式,我这里说的「避税」,是指不合规的逃税行为。

后来有了加密货币,对一些纳税人来说,相当于多了一个新的可操作空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加密货币确实比较难被税务机关追踪。就算有些监管机构有链上追踪能力,真正落实到税务执行时,力度往往还不够,所以一些人确实在这段时间里尝到了「甜头」。

但未来的核心还是看体量。比如在币圈早期(2013年到2017年),很多大矿场、矿工其实很重视财务和税务合规,合规是经营底线。但也确实存在规模很大、仍然愿意冒险逃税的玩家,这两种情况一直是并存的。

从趋势上看,早期「草莽」阶段对合规的重视度低,越到今天,越多大型机构会把合规放在第一位。毕竟在香港、新加坡、欧美这些主流市场,监管部门特别是税务机关对加密资产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是不可逆的趋势。

至于个体投资者,比如散户或者Web3项目员工,能否合规,更多还得看实际金额。如果体量太小,基本完成一些必要的申报动作就足够了。执法上也要考虑成本收益比,除非出现一些带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比如最近在推特上讨论的「补了十几万税」的事件,金额不大,但有一定警示作用。

所以整体来看,大型机构对合规的重视只会越来越高,因为这是可持续运营的前提;而C端个人和现实世界一样,本质上还是跟金额体量直接相关。

不正当收入与资产合规的界限

William: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很多人也觉得,纳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证明财产或收入合法性的一种方式。但在币圈,说得直白点,有不少「割韭菜」的行为,如果用法律语言来说,就是一些不正当的金融操作。这些行为也可能带来高额收益。那如果这些人按规定纳了税,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是在用纳税把本质上不正当的钱「洗白」了?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敏感,你怎么看?

Calix: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自己也时常会思考这个界限。我觉得纳税与否,最多只能证明履行了税收义务,但不能从根本上证明这笔资金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合法的。如果一笔钱本身同时还触犯了其他金融监管法规,比如SEC的相关规定,或者涉及欺诈等金融违法行为,即使把税补上了,也不影响其他监管机构对这笔资金来源的处罚和追溯。

再比如,如果资金涉及洗钱、涉黑或涉灰,触及到国际反洗钱法规,或者人在香港还违反了当地海关、金管局等其他法律规定,那在香港交了税,也不能简单理解成这笔钱就不算「黑钱」。税收合规和资金合法性在法律上是两个层面,不能简单画等号。

William:我同意。我补充一点,我一直觉得「税」这个问题应该被更早放在台面上讨论,因为要先承认一笔资产是合法的,才谈得上纳税。如果这笔钱连资产属性都无法被有效确认,它甚至都不能被当作可计价的财产,自然也就谈不上要申报和缴税。

在中国的整体环境下,这块一直比较模糊,主要是因为很多时候资产合法性本身就没被充分确认过,所以大家很难建立纳税习惯,监管也难以真正推进。但放到全球范围看,尤其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密资产的合法性已经比较明确了。只要法律地位确定,当地税务局就会要求这部分收入履行纳税义务。

对于很多华人来说,如果这笔钱是确定的海外应税收入,理论上想要完全绕开也很难。现在会发生在这个时间点,也和国际制度的差距有关。过去大家觉得链上有技术门槛、隐蔽性强,监管可能很难追踪,所以心里抱有「幻想」。但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RegTech(监管科技)的发展。它在不断提升监管机构的信息掌握和数据分析能力,很多服务型公司也在提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逐渐弥合监管和行业之间的信息差。

企业与个人的币圈税筹空间

William:我想请教你一个现实问题。既然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笔税其实很难完全「躲掉」,那还有没有可能通过合规手段做一些税务筹划?从你的实际经验来看,企业和个人在币圈里做税筹的空间大不大?

Calix:这个话题我先给个比较「扎心」的结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税务筹划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普通人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工资、奖金或一些少量补贴,这些在公司端都有完整记录,一旦企业如实申报,个人很难再有额外「优化」的余地。

所以对普通个体来说,更多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所在地税法里本来就有的优惠政策,比如免征额、子女抚养、赡养老人、婚姻抵扣等。能把这些基本的减免用到位,把该做的合规申报做扎实,已经算是「最优解」了。

William:是的,听起来确实空间有限。

Calix:但对于高净值个体或企业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收入形态和结构通常更复杂,来源多样,交易规模也大,跨境涉税事项更多。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天然就带来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简单来说,不同收入类型适用的税率和征税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工资是全额计税,而资本利得或分红股息往往有相对更优惠的税率或减免条件。再叠加不同地区之间税制的差异,比如大陆、香港、新加坡、美国或加拿大之间,制度设计和税负差异都很明显,跨境安排中就可能出现可利用的「套利空间」。

而且别忘了,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判例法系,税法的底层都是通过文本来表达的,法律条文里往往会留出一些「灰度地带」。对于高净值人群和大型机构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和专业顾问团队去研究、利用这些空间,做到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最大化地优化税负。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中产其实是最辛苦的群体之一:收入看上去不低,在公司或大厂里努力工作,年包几十万、经常加班,但收入结构单一、可操作空间有限,节税余地极小;相比之下,高净值人群和大机构赚得多,可操作的工具也更多。

所以无论在哪个国家,中产通常都是税务重点关注的群体——收入过了敏感阈值,但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合法对冲,在执行上最容易被「精准锁定」。

挖矿、空投、DeFi等收益潜在纳税义务与优化空间

William:Calix,你刚才提到收入结构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过去大家的收入来源确实比较单一,就是工资、奖金。但币圈确实给了很多中产和普通人一个更多样化的收入渠道,比如挖矿、空投、质押、DeFi收益等。像一台矿机可能只要2000美元,买几台对中产来说也能承担,算是一个小型「企业」行为了。这种收入带来了新的复杂度,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不同形式可能涉及哪些税务义务?

Calix:我觉得直接跟大家聊「怎么交税」,不如稍微多说一句,看看这些行为里有没有一些合法的空间,虽然这块话题确实比较敏感,但我觉得还是可以简单讲一下。

很多普通人看起来收入形式多了,但从税务上,核心问题是:收入主体一般还是你自己,没有信托、公司或基金那样的多层结构去分散税负。比如挖矿在大多数地区会被认定为经营性收入;空投,如果只是拿到但没处置,一般暂时不会触发纳税义务,只有转成法币或换币后,产生了实际收益,才需要申报。质押或DeFi收益在一些司法区可以算作资本利得,而资本利得税率通常比经营所得低,有些地区甚至不征收。

所以这块的确存在「合理定义」的空间,比如能否把某些高税负的经营收入,按当地税法合理解释为资本利得或其他优惠税率的收入类型。但这个前提是税法留了灰度,且执行中监管还无法完全精准追踪链上活动。否则一旦数据可查,空间会缩小很多。

所以本质上,普通人想做很大规模的税务筹划并不现实,因为所有收入都挂在个人名下,很容易被认定为经营所得或高税负类别。相对来说,像空投、分叉这类,如果当地政策允许,可能可以作为低税负或递延处理。很多人会研究如何把高税负的部分合理转化成税率更低、待遇更优的类别,这需要具体看当地法律有没有留足空间,以及操作是否合规。

数字游民身份规划的现实考量

William:那我还想追问一个点:现在币圈有不少人自称「数字游民」,以前可能没太在意,觉得只要不做违法操作,在国内报税就行了。但你觉得未来会不会有更多人主动把自己转成某个海外地区的税务居民?比如想通过双边税务协定,做到「我在新加坡交了税,就不用在大陆再交」。这条路会成为更多人选择的合法筹划方向吗?

Calix:其实这也算是比较正当的思路,合理利用不同税区安排来降低整体税负。但这里我也想提醒,不论在哪报税,平时一定要保留好出入金、交易记录这些材料,在税务问询时能作为关键凭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况且现在全球还有CRS(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机制,信息很难长期完全「隐藏」。从大趋势看,跨境身份规划是可以考虑的,但无论如何资料和记录一定要齐全,该申报的还得如实申报。

我再补充一点,就拿你提到的新加坡来说,最近我还有个朋友问了类似的问题。他人在新加坡工作,收入以USDT或法币结算,都在当地正常纳税。他就问:这样是否还需要回大陆申报?他的情况是每年在大陆待的时间不到183天。

从大陆税法来看,个人是否构成税收居民,核心标准是「183天」,但在更细的法规和实操里,还会看国籍、户籍、主要社会关系等因素。如果这些联系点都在国内,即使人在海外也有可能被视为中国税收居民,需要做完整汇算再抵扣已缴税款。而且你拿的身份是新加坡的EP(就业准证)、PR(永久居民)还是其他类型,也可能影响结果。这些都没有一个固定模板,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William:所以哪怕一年在大陆没住满183天,也不能简单认为就一定完全「安全」。

Calix:对,事情并不是那样绝对,国际税务里有个「加比规则」(tie-breaker rule),会看你的家庭关系、经济利益中心、日常生活轨迹等因素,逐层判断主要纳税地。

William:是的,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就算人在海外,签证或身份也在海外,但如果主要家庭和社会联系都还在国内,从「加比规则」看,往往最后还是会被认定为中国税收居民,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这部分。

对未来加密税制的畅想

Calix:好,William,最后我想请教一个更开放的问题,也算是这场对谈的收尾。

从你个人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在币圈深耕多年的从业者或者用户,你觉得什么样的税收制度对Web3的用户会更友好?或者说,你自己最理想、最期待的税制模型是什么样的?

William:这个问题多少带点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任何公司立场。

我其实一直挺认同「主权个人」这种加密原生的概念,也比较偏理想主义,比较赞同V神他们提到的「Network State」(网络国家)这种可能性。我相信在未来某个时点,这种形态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慢慢发芽,甚至可能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从物理世界转移到数字世界。对我来说,现在可能80%还在物理层面,20%是数字化的,但未来数字化基础设施对每个人的影响一定会超过传统物理环境。

就像以前互联网圈常说「硬件免费、软件收费」,曾经有厂商把手机免费送出去,但内容和服务是长期收费的。我觉得未来可能也是类似:物理世界的「硬件」部分可能负担更轻,而真正需要持续付费的,将是数字世界里的「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我很认同你之前提过的一个观点:区块链基础设施依赖的是电力、网络、芯片等物理资源,矿工和节点是消耗这些资源来提供网络服务,他们赚到的钱就应该对物理世界承担大部分的纳税责任。而对C端个人来说,享用的是这些节点和矿工提供的数字化服务,所以更多是通过Gas费等方式向网络支付「服务费」,再由矿工和节点对现实世界履行税务义务。

所以在我理想的模型里,大概会是一个两层结构:

第一层,基础设施提供方(矿工、节点)对物理世界缴税;

第二层,个人用户通过Gas费等形式,间接向网络缴纳费用,由网络再反哺到现实世界的纳税体系。

这样未来随着人类数字化支出的占比不断提高,物理世界的直接税负会逐步减少,而区块链网络内部则更像是一个自治的微型税收体系,通过Gas机制和分配结构来承担相应的现实义务。

Calix: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也挺有前瞻性的一种设想。我也相信,随着加密行业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承载越来越大的资产体量,并且和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会越来越快。未来它可能会替代一些传统金融中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的部分,届时也必然需要匹配新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框架。

今天你分享的很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性,我们做当前的业务时,其实也需要多去思考未来可能发生什么,甚至尽可能推动一些变化。我自己想补充一点RWA的方向,现在很多资产上链本质上还是通过层层打包、嵌套和合同映射实现的,链上和链下依然分离得比较远。但这可能只是过渡阶段,未来如果法律制度更完善,资产信息会更直接、透明地链上化,中间那些复杂嵌套也许会慢慢消失。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