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Yangz,Techub News 門羅幣(Monero),這個在行業走向主流,擁抱合規的潮流下逐漸被貼上「邊緣化」標籤的老牌隱私幣,昨日因一場來自無名小卒的「和平佔領」吸引了諸多目光。然而,這束聚光燈對其來說,更像是一種「羞辱」。 昨日傍晚,一個由 IOTA 前聯合創始人 Sergey Ivancheglo(外號 Come-From-Beyond)領導的 Layer1 Qubic 轉發各大媒體推文,稱「門羅幣(XMR)實驗正按計劃順利進行,一切都會在適當的時候揭曉。」而所謂的實驗指的是對門羅幣發起 51%「攻擊」,成功引發了人們對加密貨幣最具破壞性的網路威脅之一的擔憂。消息流出後,XMR 價格應聲下跌,一小時內跌幅達 4.5%。 三小時後,Qubic 再次發文,正式宣布成功控制門羅幣網路 51% 的算力。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場歷時一個月的「佔領」活動並非蓄意破壞:Qubic 既沒有發起雙花攻擊,也沒有實施破壞性硬分叉。相反,這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證明,證明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代碼的堅固也敵不過人性的逐利,只要提供足夠誘人的經濟收益,礦工們就會自願「倒戈」。 Qubic:一個爲 AI 而生的「無名小卒」 據 Qubic 介紹,其誕生初衷不是成爲又一個高速公鏈或金融基礎設施,而是爲了承載一個完全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 AI 模型——AIGarth。爲實現這一目標,Qubic 採用了輕量化設計,允許驗證節點在 RAM 中運行。它採用 Quorum 共識機制,並通過「有用工作量證明」(Useful Proof of Work, uPoW)將算力用於實際計算任務,而非無意義的哈希碰撞。 此外,Qubic 的核心創新在於「外包計算」(Outsourced Computations)。簡單來說,Qubic 的礦工不僅可以維護網路安全,還能將算力「出租」給外部任務(如訓練 AI 或爲其他鏈提供算力),從而獲得更高收益。然而,理論需要實踐驗證,爲了展示其 uPoW 及外包計算的能力,Qubic 選擇了以隱私性和抗 ASIC 著稱的門羅幣作爲實驗對象。 實驗:用經濟激勵「和平佔領」門羅幣 Qubic 的「門羅幣挖礦計劃」大致可以分爲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試探性布局中,Qubic 將算力分配給兩部分。一部分繼續訓練 AIGarth,另一部分用於挖礦門羅幣。由於 uPoW 的高效率,這種挖礦的收益一度達到單純門羅幣挖礦的 3 倍,吸引了大量礦工加入 Qubic 網路;隨後,Qubic 社區通過投票對收益分配機制進行了關鍵性調整,將原本 100% 用於回購銷毀 QUBIC 代幣的挖礦收益,改爲 50% 銷毀代幣、50% 直接獎勵驗證者的新模式。這一調整讓礦工收益肉眼可見地提升,進一步吸走了門羅原有礦池的算力。 當然了,這一「佔領」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根據 Qubic 的描述,其於 8 月 2 日首次嘗試佔據 51% 的算力優勢時便遭遇了門羅幣社區的抵抗。Qubic 的部分驗證節點報告稱遭遇 DDoS 攻擊,而據 Qubic 總結稱,這一攻擊長達一周。Ivancheglo 將矛頭指向門羅幣挖礦軟件 XMRig 的主要開發者 Sergei Chernykh(暱稱 sech1),暗示其可能牽涉其中,但 sech1 隨即在 Reddit 發表聲明,明確表示與此次事件無關。 盡管遭遇阻力,Qubic 的實驗仍在繼續推進。8 月 11 日,Qubic 部署了更復雜的「自私挖礦」(Selfish Mining)策略,通過有選擇性地暫緩區塊廣播、人爲制造孤立區塊,並在關鍵時刻釋放私藏的最長鏈,最終成功測試了對門羅幣網路的重組。Qubic 首席開發人員 dkat 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關鍵的 122 個區塊測試窗口中,Qubic 挖出了 63 個區塊,佔比達 51.6%,超額完成了預定目標。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隨着接管測試的完成,Qubic 團隊明確表示,他們不會真正接管門羅幣的共識機制。這一決定既包含對門羅幣價穩定性的考量,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此次行動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驗證性實驗。Qubic 團隊表示,他們希望最終與門羅幣達成雙贏:由 Qubic 礦工爲門羅提供安全保護,同時獎勵通過 Qubic 的礦池進行分配。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 Qubic 自稱目前已控制門羅幣網路 51% 算力,但社區對這一說法仍持質疑。慢霧創始人餘弦指出,目前社區普遍認爲 Qubic 最高僅控制門羅幣網路 33% 左右的算力。當然,也有觀點指出,「有了重組區塊,就說明攻擊已經成功,必須承認。雙不雙花純粹是個道德選擇。」 小結 盡管關於算力佔比的爭論尚無定論,但在這場「不流血的佔領」中,市值僅 3 億美元的 Qubic 成功讓市值 20 倍的隱私幣巨頭陷入危機。它向行業宣告的是,經濟激勵往往比技術信仰更具決定性力量。 此外,這場實驗更發人深省之處在於它的「非攻擊性」。Qubic 沒有作惡,只是平靜地證明了一個事實: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價值創造比強制控制更有力量。這像極了商業史上的經典顛覆案例。打敗柯達的不是更好的膠卷,而是數碼技術;顛覆出租車的不是更便宜的出租車,而是 Uber。 就像 Unstoppable Wallet 的研究員兼策略師 Dan Dadybayo 所指,「這不僅僅是門羅幣的故事。這是對所有 PoW 網路的警告。光有強大的數學能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韌性、激勵機制一致的基礎設施。否則,下一次『攻擊』看起來就完全不像攻擊了,只是一筆更好的交易。」
Qubic「和平佔領」門羅幣 51% 算力:只爲證明,不爲攻擊
撰文:Yangz,Techub News
門羅幣(Monero),這個在行業走向主流,擁抱合規的潮流下逐漸被貼上「邊緣化」標籤的老牌隱私幣,昨日因一場來自無名小卒的「和平佔領」吸引了諸多目光。然而,這束聚光燈對其來說,更像是一種「羞辱」。 昨日傍晚,一個由 IOTA 前聯合創始人 Sergey Ivancheglo(外號 Come-From-Beyond)領導的 Layer1 Qubic 轉發各大媒體推文,稱「門羅幣(XMR)實驗正按計劃順利進行,一切都會在適當的時候揭曉。」而所謂的實驗指的是對門羅幣發起 51%「攻擊」,成功引發了人們對加密貨幣最具破壞性的網路威脅之一的擔憂。消息流出後,XMR 價格應聲下跌,一小時內跌幅達 4.5%。
三小時後,Qubic 再次發文,正式宣布成功控制門羅幣網路 51% 的算力。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場歷時一個月的「佔領」活動並非蓄意破壞:Qubic 既沒有發起雙花攻擊,也沒有實施破壞性硬分叉。相反,這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證明,證明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代碼的堅固也敵不過人性的逐利,只要提供足夠誘人的經濟收益,礦工們就會自願「倒戈」。
Qubic:一個爲 AI 而生的「無名小卒」
據 Qubic 介紹,其誕生初衷不是成爲又一個高速公鏈或金融基礎設施,而是爲了承載一個完全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 AI 模型——AIGarth。爲實現這一目標,Qubic 採用了輕量化設計,允許驗證節點在 RAM 中運行。它採用 Quorum 共識機制,並通過「有用工作量證明」(Useful Proof of Work, uPoW)將算力用於實際計算任務,而非無意義的哈希碰撞。
此外,Qubic 的核心創新在於「外包計算」(Outsourced Computations)。簡單來說,Qubic 的礦工不僅可以維護網路安全,還能將算力「出租」給外部任務(如訓練 AI 或爲其他鏈提供算力),從而獲得更高收益。然而,理論需要實踐驗證,爲了展示其 uPoW 及外包計算的能力,Qubic 選擇了以隱私性和抗 ASIC 著稱的門羅幣作爲實驗對象。
實驗:用經濟激勵「和平佔領」門羅幣
Qubic 的「門羅幣挖礦計劃」大致可以分爲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試探性布局中,Qubic 將算力分配給兩部分。一部分繼續訓練 AIGarth,另一部分用於挖礦門羅幣。由於 uPoW 的高效率,這種挖礦的收益一度達到單純門羅幣挖礦的 3 倍,吸引了大量礦工加入 Qubic 網路;隨後,Qubic 社區通過投票對收益分配機制進行了關鍵性調整,將原本 100% 用於回購銷毀 QUBIC 代幣的挖礦收益,改爲 50% 銷毀代幣、50% 直接獎勵驗證者的新模式。這一調整讓礦工收益肉眼可見地提升,進一步吸走了門羅原有礦池的算力。
當然了,這一「佔領」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根據 Qubic 的描述,其於 8 月 2 日首次嘗試佔據 51% 的算力優勢時便遭遇了門羅幣社區的抵抗。Qubic 的部分驗證節點報告稱遭遇 DDoS 攻擊,而據 Qubic 總結稱,這一攻擊長達一周。Ivancheglo 將矛頭指向門羅幣挖礦軟件 XMRig 的主要開發者 Sergei Chernykh(暱稱 sech1),暗示其可能牽涉其中,但 sech1 隨即在 Reddit 發表聲明,明確表示與此次事件無關。
盡管遭遇阻力,Qubic 的實驗仍在繼續推進。8 月 11 日,Qubic 部署了更復雜的「自私挖礦」(Selfish Mining)策略,通過有選擇性地暫緩區塊廣播、人爲制造孤立區塊,並在關鍵時刻釋放私藏的最長鏈,最終成功測試了對門羅幣網路的重組。Qubic 首席開發人員 dkat 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關鍵的 122 個區塊測試窗口中,Qubic 挖出了 63 個區塊,佔比達 51.6%,超額完成了預定目標。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隨着接管測試的完成,Qubic 團隊明確表示,他們不會真正接管門羅幣的共識機制。這一決定既包含對門羅幣價穩定性的考量,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此次行動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驗證性實驗。Qubic 團隊表示,他們希望最終與門羅幣達成雙贏:由 Qubic 礦工爲門羅提供安全保護,同時獎勵通過 Qubic 的礦池進行分配。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 Qubic 自稱目前已控制門羅幣網路 51% 算力,但社區對這一說法仍持質疑。慢霧創始人餘弦指出,目前社區普遍認爲 Qubic 最高僅控制門羅幣網路 33% 左右的算力。當然,也有觀點指出,「有了重組區塊,就說明攻擊已經成功,必須承認。雙不雙花純粹是個道德選擇。」
小結
盡管關於算力佔比的爭論尚無定論,但在這場「不流血的佔領」中,市值僅 3 億美元的 Qubic 成功讓市值 20 倍的隱私幣巨頭陷入危機。它向行業宣告的是,經濟激勵往往比技術信仰更具決定性力量。
此外,這場實驗更發人深省之處在於它的「非攻擊性」。Qubic 沒有作惡,只是平靜地證明了一個事實: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價值創造比強制控制更有力量。這像極了商業史上的經典顛覆案例。打敗柯達的不是更好的膠卷,而是數碼技術;顛覆出租車的不是更便宜的出租車,而是 Uber。
就像 Unstoppable Wallet 的研究員兼策略師 Dan Dadybayo 所指,「這不僅僅是門羅幣的故事。這是對所有 PoW 網路的警告。光有強大的數學能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韌性、激勵機制一致的基礎設施。否則,下一次『攻擊』看起來就完全不像攻擊了,只是一筆更好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