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穩定幣認知:多維度分類框架助用戶選擇最適合的數字資產

重構穩定幣世界觀:多維度分類框架助力用戶選擇

隨着穩定幣逐步滲透至全球支付、DeFi、避險儲值等多個場景,它早已不再是一個統一敘事能定義的概念。不同用戶對穩定幣的理解與使用差異巨大 - 它可以是跨境轉帳的主力工具,也可以是鏈上收益的核心組件。

這意味着穩定幣的使用場景因人而異、因需而生。在多樣化需求推動下,一個立足於用戶意圖、風險信任與技術架構的多維分類框架,本質上已成爲理解穩定幣生態的關鍵起點。

本文試圖從用戶視角出發,嘗試從用戶目標、風險模型、技術架構三個維度,重構一份穩定幣世界觀,構建一套真正立足用戶需求、適配使用場景的穩定幣認知框架。

一、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幣全景圖

加密世界敘事喧囂,但穩定幣一直是永恆的主題。

在傳統的敘事中,市場長期以來都習慣以"錨定機制"爲核心,將穩定幣主要劃分爲三類:

  • 法幣抵押型:如USDT、USDC等,1:1錨定美元,具有強流動性與高接受度;
  • 加密抵押型:如DAI、RAI,通過超額抵押ETH等資產維持掛鉤,強調去中心化與抗審查;
  • 算法穩定幣:如已崩盤的UST,依賴機制設計與市場預期調控價格,無需真實資產抵押;

此外,還有以黃金、歐元等非美元資產錨定的穩定幣,譬如近期頗受關注的Tether Gold(XAU₮),其每個代幣代表一盎司黃金,支持鏈上轉移與實物贖回,當前由某公司存儲於瑞士自建金庫中,持倉規模已達80億美元,成爲全球最大黃金私有持有者之一。

過去數年,這個分類框架爲我們提供了初步了解穩定幣的切入點,但在使用層面,這種按錨定機制劃分的方式,實際上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多元化用戶的理解與選擇需求。

核心原因便是伴隨着穩定幣的破圈出界,使用者並不都是鏈上交易者或DeFi玩家,這使得單一錨定機制維度已難以回答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它適合我麼""用起來安全麼""能在我常用的鏈上用麼"。

譬如USDT與USDC均爲法幣抵押型穩定幣,但其儲備結構、合規程度與市場信任度差異巨大,同時新法規(如GENIUS法案、MiCA)也正在以用途與合規作爲分類依據,進一步使得傳統劃分難以匹配實際政策框架。

二、新變量下的穩定幣分類困境

前不久,某知名穩定幣發行方的CEO解釋道:2020年以來的經濟下行期間,一些發展中國家受衝擊很大,物價飛漲、本幣貶值與高失業率,使得大量家庭面臨財務困境,而USDT等穩定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這些家庭需求,被用於儲值、跨境匯款及日常支付。

正因如此,在拉美、中東、南亞等地區,許多用戶成爲首次接觸加密世界的全球用戶,他們因本幣貶值、跨境轉帳困難而使用穩定幣,因此僅關心其穩定性、費用與能否隨時取現。

相比之下,Crypto原生玩家們 - 經驗豐富的鏈上用戶、套利者、機構級交易者,對穩定幣的關注點則完全不同,他們更多地追求的是原生流動性、協議支持度、組合效率與套利路徑,而非僅僅錨定機制。

這也意味着用戶羣體的分化日益明顯,穩定幣賽道到了必須跳出"法幣抵押/加密抵押/算法錨定"的傳統框架,從用戶視角重構分類邏輯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看,穩定幣的"變",本質上是用戶需求與市場生態共同推動的結果。

其中既包括穩定幣應用場景的爆發(從DeFi質押到跨境工資發放),又離不開用戶羣體與使用需求的分化(從保本到高收益),以及宏觀意義上監管框架的完善(從歐盟MiCA到美國GENIUS法案),因此使用者眼中也早已分裂成若幹個穩定幣世界:

  • 加密新手需要"簡單安全"的穩定幣,能放心存放資金並逐步學習;
  • DeFi愛好者盯着"收益潛力",用穩定幣在Aave借貸、Curve流動性挖礦;
  • 資深交易者追求"極致流動性",需要在主流交易所快速兌換的穩定幣;
  • 全球用戶則更看重"低成本跨境支付",鏈上費用與到帳速度是核心指標;

這注定傳統的分類體系在如今日益多樣化的需求背景下,逐漸失效。

簡言之,對當下的Web3世界與穩定幣賽道來說,不存在一個"最好"的穩定幣,只存在"最適合某個特定目標"的穩定幣。

三、如何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穩定幣世界觀?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爲了讓每個用戶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穩定幣,業內提出一個由三條核心軸構成的穩定幣分類框架:

從用戶目標(爲什麼用)、風險信任(有多安全)、技術架構(在哪用&怎麼用)三個層面,旨在對每一種穩定幣給出清晰畫像,幫助用戶在復雜場景中做出有依據的判斷。

1.用戶意圖與財務目標(爲什麼用)

這是從用戶動機出發的分類軸,明確穩定幣的使用場景,直接回答"爲什麼用"的問題。

衆所周知,穩定幣的功能早已多元化,不同場景對應不同選擇:

  • 支付與價值轉移:如USDT(Tron),低費用、廣覆蓋、便於跨境匯款;
  • 資本保值與風險對沖:如USDC,適合用作鏈上美元帳戶或熊市避險;
  • 收益生成與財富增值:如USDe,通過掛鉤機制與衍生品對沖模型生成原生收益;
  • 抵押與槓杆用途:如DAI、USDC、USDT,DeFi協議中最常用的抵押資產,便於借貸與交易;

這種分類能直接回應用戶最常見的問題:我想做X,應該選哪個穩定幣?

2.風險狀況與信任模型(有多安全)

這決定了用戶在選擇時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其核心要素包括儲備構成、審計狀況、監管牌照等。

其中最高梯隊的是銀行級與受監管的穩定幣,其信譽根植於政府監管和傳統金融體系,典型代表是USDC和PYUSD,其次是市場主導與系統性的穩定幣,如USDT,其信任主要來自巨大的網路效應和無可匹敵的流動性,盡管其監管地位和儲備金透明度存在爭議。

再次是去中心化與鏈上可驗證的穩定幣,如MakerDAO的DAI,用戶信任的是公開可審計的代碼和社區共識,而非某個中心化實體;最後是代表前沿探索的合成資產與算法驅動的穩定幣,如Ethena的USDe,其信任基於復雜的經濟模型,同時也伴隨着尚未經過長期檢驗的新型風險。

監管評級機構S&P已對USDC評爲"強",對USDT評爲"受限",也印證了這種分層框架的現實基礎。

3.技術架構與生態適配(在哪用&怎麼用)

第三個分類軸關注技術架構與生態系統,它決定了穩定幣"在哪用以及怎麼用"。

說白了,不同鏈上部署方式決定了其可用性、安全性和費用結構,其中原生與跨鏈部署的區別至關重要 - 原生穩定幣由官方直接發行(如Base上的USDC),更安全;跨鏈版本則依賴跨鏈橋機制,存在智能合約攻擊風險;

其次,一個穩定幣主導的生態系統決定了其核心應用場景,譬如以太坊主網因其高安全性更適合結算,Solana等高性能L1以其低費用和高速度吸引了大量支付和轉帳活動,而Arbitrum、Base等以太坊L2則因其低廉的Gas費和與以太坊的兼容性,正迅速成爲DeFi活動的主要場所。

這意味着用戶可依據鏈上成本與使用需求,在不同網路間選擇最合適的版本。

截止發文時,某知名錢包已基於上述思考打造了代幣集合功能,將穩定幣劃分爲多個可探索子集合:

  • 主流穩定幣Bluechip Stables:USDT、USDC等頭部資產;
  • DeFi協議穩定幣DeFi Stables:DAI、crvUSD、USDe等具備廣泛DeFi場景的穩定幣;
  • 全球支付穩定幣Remit Stables:以Tron-USDT、TUSD等面向結算的穩定幣;
  • 合規穩定幣Legal Stables:PYUSD、FDUSD等受監管資產;
  • 收益型穩定幣Yield Stables:USDe、USDS、USDB等自帶收益機制的穩定幣;
  • 非美元穩定幣Non-USD Stables:EURC、XAU₮、PAXG等貨幣多樣化探索;

該代幣集合根據用戶意圖對穩定幣分類(如新手入門、DeFi收益、全球支付),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財務目標、所在地區的可用性,快速匹配最合適的穩定幣組合。

穩定幣世界觀:如何構建用戶視角下的穩定幣分類框架?

小結

穩定幣的本質,是服務於人的工具。

從傳統分類到多維度世界觀,變化的不僅是分類方式,更是服務於用戶實際需求,因此沒有全能穩定幣,只有適配場景的穩定幣:

譬如對USDC的完整描述將是在用戶意圖上兼具"資本保值"和"抵押品"屬性;在風險狀況上屬於第一梯隊,"銀行級與受監管";在技術架構上,它在衆多主流L1和L2上都提供原生版本。

這就遠比一句簡單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要豐富和實用得多,能夠真正幫助用戶理解不同穩定幣在安全性、收益潛力、可組合性和交易效率等方面的權衡,從而根據自身需求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一言以蔽之,我們相信穩定幣的終極價值,來自於"服務於人"的能力,它不應只是加密敘事的衍生物,而應成爲用戶資產管理工具箱中最貼近實際的那一個。

在Web3世界裏,最好的選擇,永遠是"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穩定幣世界觀:如何構建用戶視角下的穩定幣分類框架?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BearEatsAllvip
· 18小時前
早已看淡币圈混沌
回復0
薛定谔钱包vip
· 18小時前
USDT yyds 稳住江湖
回復0
Wallet_Whisperervip
· 18小時前
看懂了更赚钱哦
回復0
MetaNomadvip
· 18小時前
稳定币变化真快
回復0
绿蜡烛收集家vip
· 18小時前
稳定币才是龙头
回復0
ponzi_poetvip
· 18小時前
稳定币还得看用途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