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AI與加密技術交織 構建新一代互聯網生態
AI與加密技術如何改變互聯網的未來?
a16z Growth合夥人David George與a16z crypto合夥人Chris Dixon進行對話,探討了他們對新互聯網的願景,包括加密貨幣去中心化AI基礎設施;啓動網路效應,AI將成爲這個時代的原生媒體形式等。這次對話還探討了爲什麼互聯網最初的商業模式正在瓦解,以及新的互聯網如何爲創作者引入全新的商業模式。
技術如何演變
David George: 你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加密領域。你怎麼看待加密技術和AI之間的關係?
Chris Dixon: 我的宏觀觀點是,技術浪潮往往是成對或成三出現的。十五年前,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和雲計算是三大趨勢。移動互聯網讓擁有計算設備的用戶從數億增長到數十億;社交網絡是吸引用戶的"殺手級應用";雲計算則是支撐這一切的基礎設施。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當時人們爭論哪個更好,但事實證明,它們都很重要。
我認爲AI、加密技術和新型設備(比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和VR)是當前最有趣的三大趨勢。它們也是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加密技術是一種新的事物,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互聯網架構方式,用來構建網路。它有一些獨特的特性,能讓過去無法實現的事情變成現實。很多人一提到加密,就會想到比特幣或meme幣。但對我和許多真正懂加密的專業人士來說,加密的本質遠不止於此。它與AI有很多交集。其中一種最基礎的結合方式就是用加密架構來構建AI系統。我們已經在這個方向投入了很多。
我們在公司內部討論過一個核心問題:AI的未來是會被少數大公司掌控,還是會由更廣泛的社區共同管理?這裏首要的問題就是:AI是否開源?AI領域變得如此封閉,真的讓我很震驚。十年前,所有AI研究都是公開的,都會發表在論文上。但後來,這個行業突然變得封閉起來。他們聲稱這樣做是出於安全考慮,但我認爲這是爲了他們自己的競爭優勢。幸好,現在還有一些開源項目,比如Llama、Flux和Mistral。但我有點擔心,這種開源模式有些脆弱,因爲很多項目並不公開它們的模型權重。這些真的算開源嗎?有些模型是開源的,但它們的數據管道並不是。它真的可以被自由復現嗎?他們明天可能就改了模型,你也沒辦法。這些AI模型每個月都在進步,但如果它們不再保持前沿,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David George: 至少目前來看AI非常依賴大公司。
加密貨幣與AI如何互動
Chris Dixon: 我們投資的一些項目專注於建立一個適用於AI生態的去中心化互聯網服務架構。舉個例子,有個名叫Jensen的項目在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計算資源網路。它的模式類似Airbnb,允許用戶提交計算任務,並分配到全球閒置的計算資源上,從而優化算力供需。這個網路就像一個經濟帳本,管理着計算資源的供應和需求。
另一個例子是Story Protocol,它是一種註冊知識產權的新方式。假設你是一個創作者,你可以將圖片、視頻或音樂登記到區塊鏈上,區塊鏈會記錄媒體及其所有權利。它使用現有的版權法,明確其版權歸屬。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在遵守協議的前提下使用這些內容,你可能會說:"你可以使用這個混音,你可以創作衍生作品,但你必須支付我10%的收入。"
David George: ......或者任何比例。
Chris Dixon: 在區塊鏈裏你可以設定條款,創建一個開放的市場。但目前的市場上,你只能自己聯繫公司並嘗試談判。這導致人們要麼竊取內容,要麼幹脆不使用,或者只有大型公司才能達成版權交易。區塊鏈創建了一個廣泛的民主資源,小型創作者可以設定自己的條款。
加密技術的一個核心優勢是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開源軟件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它允許開發者在已有模塊上組合疊加創新。Linux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90年代幾乎0%的市場份額,發展到如今佔據超過90%的服務器市場,就是因爲其可組合性。人們爲系統貢獻(哪怕很小),使其變得更好。這也像維基百科作爲一個知識集成系統一樣。
說回Story Protocol,它也讓創意內容也能像樂高積木一樣自由組合。比如某人創造一個角色,另一個人編故事,再有人用AI生成動畫,你可以創建一個新的超級英雄宇宙,只要資金回流,最後大家都能分一杯羹。
David George: 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透明且公平的。
Chris Dixon: 這樣創作者既能使用AI工具提升效率,同時又能獲得經濟回報,而不是被免費利用。這是一個偉大的願景------它激勵人們使用這些新工具,同時提供經濟模型。我們投資中經常思考,如何在AI驅動的世界中爲創意工作者找到新的經濟模型。這是AI+Crypto這個交叉點最令我興奮的領域。
David George: 過去社交平台獲取了100%的廣告收入,而創作者只能依賴流量變現。而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創作者可以自由定價、自由交易的新體系。這樣能帶動更多的創新。
Chris Dixon: 以此爲基礎說開,我們正在看到更多這種'衆包'方式來做AI。從數據的角度來看,AI需要更多的數據。而加密技術的突破點在於,它能夠設計新的激勵系統。關鍵是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系統來收集更多的AI訓練數據?數據既可以作爲AI的輸入,也可以用於模型評估,或者其他用途。這與Scale AI做的事情類似,但區別在於我們希望用去中心化的方式來完成,而不是由一個中心化公司來控制整個流程。
我們投資的一個項目是WorldCoin,這個項目由Sam Altman共同創立。它的核心理念是,在AI可以僞造人類身分和內容的世界裏,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證明一個人是真實存在的,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區塊鏈,以加密技術來完成身分驗證。WorldCoin設計了一套激勵機制,讓用戶可以註冊並獲得身分認證,如球形掃描儀(orb)來掃描虹膜,但這一做法引發了一些爭議。現在他們提供了其他方式,比如通過護照進行身分驗證。一旦你完成身分驗證,就可以在區塊鏈上獲得一個加密憑證,這個憑證可以用在各種服務中。
一個簡單的應用場景是驗證(CAPTCHA)。目前的驗證碼已經變得非常復雜,以至於可能連人類自己都無法輕鬆通過。相比這些繁瑣的反欺詐系統,我們可以使用加密驗證方式。用戶可以收到一個加密代碼,證明自己是人類,然後在此基礎上增加額外的驗證層級。這是另一個有趣的交叉點。
在基礎設施層面去中心化的AI還有很多機會,比如把中心化的AI系統拆解,使其在代碼和服務層面都變得去中心化。還有一些全新的可能性,比如機器對機器支付(Machine-to-Machine Payments)。等等。
我認爲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是在AI時代探索新的商業模型,尤其是針對創作者的商業模型。
打破互聯網的經濟契約
David George: 你在ChatGPT時刻後立即向我指出"嘿,我們有可能在打破互聯網的契約",我認爲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Chris Dixon: 書中有一章是關於這個的,接近結尾。我稱之爲新契約。如果你考慮激勵系統,互聯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有一個非常聰明的激勵系統。你如何在沒有中央權威的情況下讓50億人加入一個系統?這是因爲互聯網的激勵機制。
ChatGPT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經濟契約可能被打破的跡象。過去20年,互聯網形成了一種隱性的經濟契約: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獲取內容的權限,作爲回報,創作者能獲得流量。比如旅行網站、食譜網站、插畫等,都會讓Google抓取內容,以換取搜索流量。這種模式支撐了互聯網的發展。但現在AI直接生成內容,用戶甚至不用點擊連結,Google也不用再把流量分給網站。這樣一來,創作者的收入來源就被切斷了,互聯網的原有經濟模式也隨之瓦解。
以前,Google還會把一部分流量分出去,比如用戶搜索問題時,Google會展示摘要,但仍然會引導用戶訪問網站獲取更多信息。但後來,Google開始"截流",比如StackOverflow的內容,Google直接把答案展示在搜索結果中,而不是讓用戶訪問原網站。這導致許多網站的流量下降,變現能力受到影響。Google也在旅行、餐飲等行業做類似的事情,甚至會優先展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獨立創作者的內容。雖然這些問題早就存在,但AI時代讓這個問題更加嚴重了。
但如果AI能夠直接生成插畫、食譜、旅行建議,用戶根本不需要再訪問那些內容網站。這對於用戶來說,可能是更好的體驗,但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這是毀滅性的打擊。未來,我們可能只剩下幾個AI巨頭,而原來的獨立網站和創作者將失去生存空間。
這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AI時代的互聯網,是否仍然能夠支持創新和創業?如果我們不解決這個問題,互聯網可能會變成70年代的電視行業,只有幾個巨頭控制所有內容。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互聯網未來。
所以新的網站該如何崛起?新的事物該如何被創造出來?我們還沒有真正思考清楚這個問題。
我並不認爲我有唯一的答案,而且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不一定必須依賴加密技術。但我們需要認識到這正在破壞互聯網原本的激勵機制。其次,我們需要思考:這是一件好事嗎?我認爲不是。我們需要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我們是否應該創造新的激勵機制?
這也是爲什麼我一直專注於投資和思考新的激勵系統,比如Story Protocol這樣的項目。我們需要探索新的方式,在現有系統之上,疊加新的經濟結構,以確保互聯網能夠持續創新和發展。
從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和雲計算,到加密、AI和硬件
David George: 你談到的一件事是同時出現的三種技術產品------生成式AI、加密貨幣和新硬件平台。你如何看待這三者的結合?
Chris Dixon: 類比當然是移動、社交和雲計算。在上一波浪潮它們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我們今天已經看到了一些這樣的結合。
現在,我們正處於另一波科技浪潮之中,這次的核心技術是AI、加密技術和新型硬件,比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和VR。這些技術並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互相補充,共同形成新的生態。新的硬件設備,比如AR和VR眼鏡,依賴AI來提供更好的交互體驗,比如像電影《她》那樣的智能助手。自動駕駛汽車、特斯拉的機器人技術,以及各種人形機器人項目,也都正在將AI技術部署在物理環境應用到現實世界中。而加密技術則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讓去中心化的網路能夠支撐這些AI應用。所以我感興趣的一個領域是D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最突出的例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