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00後Web3創業者的理性覺醒:從狂熱到冷思考
從 Web3 狂熱到理性思考:00 後創業者的成長之路
在當前 Web3 熱潮中,一批 00 後年輕人已經開始在這個新興領域闖蕩。他們中有的人入行很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接觸了比特幣;有的人則是近年才加入這個圈子,但很快就適應了快節奏的創業環境。這些年輕創業者經歷了從最初的好奇和興奮,到後來的冷靜思考,再到現在的理性看待,他們的故事折射出了 Web3 行業的另一面。
早早入局,青春期就開始探索
福建人 Meepo 出生於 2000 年,小學六年級時就接觸了比特幣挖礦。他的父母是金融博士,出於興趣嘗試挖礦,並鼓勵 Meepo 研究這項技術。雖然當時挖礦並未給 Meepo 帶來多少收益,但他從此對區塊鏈產生了濃厚興趣。
2003 年出生的 Zohar 高一時通過學校社團了解了比特幣,並自學了博弈論課程。他用 3000 元左右資金買比特幣"玩玩",雖然最後虧損,但並未泯滅他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出生於 2006 年的 Emma 11 歲時從父母那裏聽說了比特幣。她在加州聖何塞念高中,去年創造的互聯網項目入圍了 YC 訓練營前 10%。今年她將項目升級爲 Web3 項目,繼續衝擊 YC。
對這些年輕人來說,進入 Web3 領域並非刻意爲之,更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正如一位程序員所說:"年輕人喜歡的不就是未來嗎?"
Web3 的吸引力:"這裏沒有權威"
Emma 認爲,Web3 能實現她的理想 - 一個自由市場,任何受歡迎的內容都有投資空間。她觀察到,Web2 世界裏存在內容審查,而 Web3 中沒有中央權威,所有人都是區塊鏈的共同所有者。
對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非常感興趣的定慧,在加入 Web3 之前就已經在踐行類似的理念。他曾組建過一個數百人的網路社群,強調人人平等和自治。
Zohar 稱自己是"壞學生",喜歡做不一樣的事。他通過自學制定了獨立的學習計劃,最終成爲全市高考狀元。半年後,他從香港中文大學休學,投身 Web3 創業。
這些年輕人渴望顛覆權威,甚至成爲新的"權威"。他們相信在 Web3 浪潮中,每個人的影響力都可能被放大,實現階層跨越和財富積累的速度也會加快。
理想與現實:割韭菜的誘惑
然而,Web3 世界並非烏托邦。Meepo 坦言自己某種程度上也靠"割韭菜"實現了財富自由。他通過社群獲取內幕信息進行套利,"慢慢地就財富自由了"。
雖然 Meepo 不喜歡這種方式,但他認爲"個人利益高於一切"。他表示:"如果說要普度衆生的話,我首先需要去實現自己的一些追求和目標。"
定慧曾擔任過一個宗教文化類 NFT 項目的運營負責人,但後來發現投資方可能只想"撈一把就走"。他選擇加入是爲了獲取經驗,但最終還是退出了。
Zohar 指出,NFT 領域目前很大程度上靠聲量貢獻。一個項目能否賺錢,與其本身優劣並不完全掛鉤,更多取決於團隊的"市值管理能力"或"講故事的能力"。
重新審視:Web3 的未來在哪裏?
經歷了最初的狂熱後,這些年輕創業者開始更加冷靜地看待 Web3。Meepo 坦言對行業有些失望:"Web3 應該傾向於技術,而不是金融屬性或者炒作的東西。"他選擇加入互聯網大廠,希望學習 AI、元宇宙等技術,爲未來回歸 Web3 做準備。
定慧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了當前 DAO 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核心團隊集權統治、難以達成共識等。他認爲很多打着 DAO 旗號的組織"實際上啥也不是"。盡管如此,他仍在探索更好的 DAO 實現方式。
Zohar 表示,未來終究要回到學校做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他希望在校外積累更多關於市場的認知和經驗,與校內的學習形成互補。
對這些年輕人而言,Web3 並非終點,而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低成本冒險。他們在這個新興領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行業的問題。無論未來如何選擇,這段經歷都將成爲他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