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機制的演進之旅:Hyperliquid、Monad 與 Sonic 的集體突圍

進階4/22/2025, 3:39:05 AM
每條區塊鏈都在嘗試解決“區塊鏈三難困境”——速度、安全性與去中心化之間的平衡。然而,大多數項目往往只能在三者中優先考慮兩者,犧牲第三項。

1. 共識機制能否拯救區塊鏈?

共識機制確保網絡中所有節點對哪些交易是有效的、並應被添加到帳本中,達成一致。這一機制基於一套統一的共識規則運行。

“區塊鏈三難困境”一直是區塊鏈架構設計的核心難題: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三者往往難以兼得。項目通常只能在其中兩項中做出取舍。

共識機制的存在意義,在於防止惡意行爲者對網絡或數據篡改,避免雙重支付,確保所有節點對交易順序保持一致性。可以將其理解爲一套去中心化的“遊戲規則”,推動網絡內的所有參與者走向統一的“真相”。

常見的共識機制包括:

工作量證明(PoW):礦工通過算力解題來打包區塊並獲得獎勵,安全性高,但效率低、能耗大(如比特幣、2022 年前的以太坊)。

權益證明(PoS):驗證者通過質押代幣獲得出塊權,能耗低、速度快,但可能導致“富者愈富”(如以太坊合並後、Cardano)。

委托權益證明(DPoS):持幣者投票選出代表進行驗證,提升效率和可擴展性,但去中心化程度下降(如 EOS、Tron)。

權威證明(PoA):由已知身份的節點驗證交易,速度快但中心化程度較高(如 VeChain)。

盡管區塊鏈承諾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但在實際性能上仍有巨大差距,尤其是藍籌鏈:

比特幣 TPS 僅約爲 7
合並後的以太坊 TPS 爲 15–30
對比之下,Visa 平均日 TPS 爲 1,700

這種性能差距帶來了延遲、擁堵和高昂費用,暴露了可擴展性的挑戰。

1.2 新興共識模型

新一代 Layer 1 區塊鏈(如 @Hyperliquidx@Monad_xyz@Soniclabs)正在開發更高效的共識機制,旨在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提升速度、擴展性與影響力,同時增強用戶信任。

本文將深入解析這些項目如何在共識設計上突破傳統束縛,探索它們對“區塊鏈三難困境”的應對方案,包括:項目背景、共識機制、與以太坊的關系、擴容解決方案、實際應用、融資與治理模式,以及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

2. Hyperliquid

Hyperliquid 是一條專爲高速、低成本去中心化交易而生的 L1 區塊鏈。其架構由兩大核心組成:

HyperCore:支持永續合約與現貨訂單簿的一體化鏈上引擎,具備“一塊即最終確認”的特性。
HyperEVM:與以太坊兼容的智能合約平台。

面對傳統 L1 在去中心化、性能與可用性上的權衡,Hyperliquid 試圖通過高度性能化、完全鏈上的交易生態系統予以突破。

HyperCore 理論上可處理高達每秒 20 萬筆訂單,並隨着節點軟件升級而進一步提升。
HyperEVM 將以太坊智能合約生態引入 Hyperliquid,開放 HyperCore 的流動性和金融工具資源。
團隊的願景是實現 dApp 與區塊鏈模塊之間的無縫協作,同時保持效率與用戶體驗。

2.1 共識機制

Hyperliquid 最初採用 Tendermint 共識算法,但由於高頻交易場景的需求,其後發展出更先進的機制:

HyperBFT:結合 PoS 與拜佔庭容錯(BFT)的混合共識機制,專爲高吞吐、低延遲與強安全性而優化。
PoS 基於 HotStuff 協議,驗證者需質押 $HYPE 代幣才能出塊。
HyperBFT 相較傳統 PoW 更節能,且不犧牲安全性。

2.2 可擴展性與速度

HyperBFT 平均達成最終確認時間僅需 0.2 秒,延遲控制在 0.9 秒以內。
鏈上訂單簿精度媲美中心化交易所,支持 50 倍槓杆、一鍵下單、止損設置等功能。
在不採用分片的前提下,Hyperliquid 已能實現 20 萬 TPS 並發處理,目前的瓶頸主要在於網絡延遲與驗證者分布。

2.3 當前挑戰

驗證者數量偏少(安全性問題):Hyperliquid 當前的驗證者數量僅有 16 個,相較於以太坊超過 80 萬個驗證者的龐大網絡,其結構仍較爲中心化。項目方計劃隨着網絡的發展逐步擴展驗證者集合,以實現其去中心化的長期目標。

尚未經受重大網絡攻擊的考驗,其長期去中心化與抗風險能力仍存疑。當前的中心化結構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尤其是橋接合約中高達 23 億美元的 $USDC 曾在 2024 年遭遇黑客攻擊嘗試,暴露出系統脆弱性。

中心化的影響:2025 年 3 月,Hyperliquid 爆發了一起 $JELLY 代幣事件。一名交易者通過創建三個帳戶進行槓杆操控:兩個帳戶做多,總計持倉 405 萬美元;一個帳戶做空,持倉 410 萬美元。該操作導致 $JELLY 期貨價格飆漲 400%,隨後該交易者自我清算,造成 Hyperliquid 金庫持有 600 萬美元的空頭倉位,令流動性提供者產生約 70 萬至 1000 萬美元的未實現虧損。不過,Hyperliquid 介入後,最終該金庫實現了 70 萬美元的盈利——項目方通過下架 $JELLY 合約進行處理,此舉引發了社區對去中心化程度與治理透明度的廣泛討論。

高槓杆交易風險:2025 年 3 月 13 日,一位鯨魚用戶利用高槓杆交易清算了 $ETH 多頭倉位,導致 HLP 金庫損失約 400 萬美元。此類事件凸顯平台在應對市場操縱方面的脆弱性,以及對更強大風險管理機制的迫切需求。

競爭壓力:Hyperliquid 的閉原始碼和缺乏自動驗證者懲罰機制,在透明度與抗攻擊能力上存在不足。而來自 Solana 等高吞吐量平台、新興 L1 項目(如 Monad、MegaETH)以及高性能 DEX(如 dYdX)的競爭日益加劇,對其構成不小挑戰。

可擴展性表現:Hyperliquid 專爲可擴展性設計,可實現每秒高達 20 萬筆交易、亞秒級最終確認。但在極端市場情況下,如大規模槓杆交易,可能會帶來流動性緊張或驗證者協調延遲等問題,對系統穩定性構成挑戰。

3. Monad

Monad 是一個與 EVM 兼容的 L1,使用並行執行和 MonadBFT,實現可擴展性和性能。

Monad 的目標是高達 10k TPS,每 500 毫秒生成塊並在一秒內完成。它促進去中心化,同時解決以太坊的瓶頸(例如速度慢、費用高和可擴展性有限)。 其測試網於 2025 年 2 月 19 日啓動,據猜測主網將於 2025 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啓動。

3.1 共識機制

Monad 的架構核心是其定制的 MonadBFT 共識機制,這是對 HotStuff BFT 協議的優化演進版本。

它通過流水線執行與高效通信機制,從傳統區塊鏈架構中脫穎而出:

MonadBFT: 將原本 HotStuff 的三階段流程簡化爲兩階段,從而提升驗證者速度。驗證者會輪流擔任出塊領導者:領導者提出新區塊,並將前一輪投票打包成一個「法定證明」(Quorum Certificate, QC),以此作爲對前一區塊的共識認證。如果某個領導者失效,超時機制可確保網絡依舊正常運行,增強在部分同步環境下的安全性。
並行執行: Monad 實現了交易順序先確定,再通過多線程並發執行。通過這種樂觀執行模型(optimistic execution),它既保證執行結果與順序一致,又顯著提高吞吐量。
權益證明(PoS): 驗證者需質押代幣以參與共識,借助經濟激勵確保網絡安全。該 PoS 機制在保障速度與安全之間達成平衡,抵御惡意行爲。

MonadBFT 減少了通信開銷,爲實時 dApp 提供更具可擴展性和可靠性的最終確認。

下圖展示了 MonadBFT 的流水線流程,說明了驗證者(如 Alice、Bob、Charlie、David 等)如何在多個輪次中提出、投票並最終確認區塊(例如第 N、N+1、N+2 區塊):

每個區塊都依序經歷「提案 → 投票 → 最終確認」階段,驗證者輪流擔任領導者並生成 QC,以完成共識流程。

3.2 可擴展性與速度

Monad 結合了高效的 MonadBFT 和並行執行能力,能在無需分片的情況下實現高吞吐量與快速確認,超越傳統 Layer 1 區塊鏈的性能瓶頸。盡管理論上支持每秒 1 萬 TPS 和亞秒級最終性,實際表現仍受網絡延遲與驗證者分布等因素影響,真實表現仍待主網上線後驗證。

3.3 挑戰

執行復雜性: Monad 的樂觀並行執行存在一致性錯誤、回滾或邊界漏洞的風險。其架構復雜,尤其是 MonadBFT 與並行執行機制,對開發與維護提出更高要求,可能阻礙小型團隊的使用與安全維護,使其更受資源豐富、經驗豐富的開發團隊青睞。

網絡延遲: 實際 TPS 與最終確認速度高度依賴驗證者分布與網絡延遲,若分布不均或延遲高,可能達不到預期性能。

規模未經實測: 主網上線前,Monad 所聲稱的 1 萬 TPS 尚未經大規模實測,仍可能存在性能瓶頸或隱藏漏洞。

競爭激烈: 同樣主打高吞吐量的平台如 Sonic、Arbitrum 與 Solana,將對 Monad 的開發者吸引力與用戶採用構成挑戰。

學習曲線: 雖然兼容 EVM,但 Monad 的獨特系統(如 MonadBFT 與 MonadDB)可能拖慢開發者上手速度。

中心化問題: 項目初期由基金會主導,代幣分配結構較爲集中,可能導致治理權力過度集中,影響長期去中心化與安全性。

4. Sonic

Sonic 是一個與 EVM 兼容的 Layer1 區塊鏈,專爲高吞吐量和亞秒級交易最終性而設計,源自 Fantom Opera 生態系統的演進版本。

Sonic 引入了多項運行效率的重大升級:其最新的共識協議 SonicCS 2.0 實現了共識速度提升兩倍,且每個紀元的內存使用量下降了 68%(從 420MB 降至 135MB),顯著降低了驗證者的資源負擔並增強了可擴展性。

這些升級旨在解決多個區塊鏈常見難題:

交易處理速度慢
運營成本高
生態系統碎片化

通過品牌重塑,Sonic 推出了交易費變現計劃(Fee Monetization Program,簡稱 FeeM),最多可將 90% 的網絡交易費用回饋給開發者,以激勵 dApp 的構建與應用推廣。

4.1 共識機制

Sonic 的 Lachesis 共識結合了有向無環圖(DAG)與異步拜佔庭容錯機制(ABFT),在 Fantom Opera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性能。

ABFT(Asynchronous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允許驗證者異步處理交易並交換區塊,擺脫了傳統 PBFT(實用拜佔庭容錯)系統中的順序性延遲,提升吞吐量與抗故障能力。
DAG(有向無環圖):交易以“頂點”形式記錄,依賴關系則以“邊”表示,使得多個區塊可並行添加,大幅加快驗證速度,相比線性鏈結構更高效。
PoS(權益證明):驗證者需質押至少 50 萬枚 $S 代幣以參與網絡,將交易打包爲事件區塊,形成本地 DAG。當足夠多的驗證者將這些事件確認爲“主鏈根”,即視爲達成共識,實現亞秒級最終性。該 PoS 機制在速度、安全性與去中心化之間取得平衡,同時通過質押機制遏制惡意行爲。

下圖爲某個節點的 DAG 示意圖:

橙色事件爲候選領導者事件
黃色事件爲已提交領導者事件
領導者事件之間的事件可串聯爲區塊鏈條,從而提取交易列表構建區塊

4.2 SonicCS 2.0:最新共識機制升級

Sonic 於 2025 年 3 月 27 日正式推出 SonicCS 2.0,這是其最新的 DAG 驅動共識升級版本,採用重疊選舉機制來減少計算成本與內存開銷(下降 68%)。通過對 200 個主網紀元數據的實測,該協議平均加速達 2.04 倍(範圍從 1.37 倍到 2.62 倍),並顯著提高了內存效率,爲實現超過 10,000 TPS 的吞吐量與亞秒級最終性奠定基礎。SonicCS 2.0 即將上線主網,詳細技術報告也將發布。

4.3 可擴展性與性能表現

Sonic 的 Lachesis 共識融合了 DAG 的靈活性與 ABFT 的數據一致性,提供無需分片的快速、安全的交易最終性。隨着網絡需求增加,其設計支持無縫擴容。

SonicCS 2.0 有望推動 Sonic 主網接近理論 TPS 上限(396,825 TPS)。不過需要指出,實際表現仍取決於網絡延遲與驗證者分布。據 @AndreCronjetech 稱,Sonic 當前實測的 TPS 峯值已達到 5,140,表現相當亮眼。

Sonic 完全兼容 EVM,通過在現有架構上優化性能而非引入獨立虛擬機。SonicCS 2.0 中的向量化操作與重疊選舉機制顯著提升驗證者效率與 dApp 性能。


來源:Chainspect

4.4 面臨的挑戰

共識機制復雜度:在高負載下,Sonic 的共識機制可能導致復雜的依賴關系或驗證延遲,進而帶來效率瓶頸或潛在攻擊面。

開發者適應難度:盡管兼容 EVM,Sonic 的高級特性(如 SonicCS 2.0 的向量化投票)仍可能迫使開發者調整工作流,影響採納速度。

網絡延遲:亞秒級最終性與 10k TPS 表現依賴於驗證者地理分布與網絡延遲,實際表現可能下降。

規模尚未驗證:在主網完全部署 SonicCS 2.0 之前,10,000 TPS 的理論能力仍未完全經受實戰驗證,潛在瓶頸或漏洞尚未顯現。

L2 競爭壓力:Ethereum 的 L2 方案(如 Optimism、zkSync)在更低成本下提供類似性能,且具備龐大的流動性與開發者基礎。雖然 Sonic 提供了 Sonic Gateway 跨鏈橋以提升互操作性,但作爲獨立 L1 平台仍面臨激烈競爭。

中心化風險:高達 50 萬枚 $S 的質押門檻與早期由 Sonic 基金會主導的網絡控制,可能導致權力集中,疏遠重視去中心化的用戶,並在代幣分布不均時削弱網絡安全性。

5. 對比表

6. 以太坊生態的賦能價值

Hyperliquid、Monad 與 Sonic 都通過 EVM 兼容性,允許開發者使用熟悉的工具和智能合約,在高性能基礎設施上部署 dApp。這使得開發者可以無需重寫代碼,享受低成本、高吞吐的交易與強大安全性,同時借力以太坊生態系統。

支持多樣化 dApp 的能力

這幾條 L1 鏈提供亞秒級交易確認與高 TPS 上限,適合快速部署的多種 dApp 場景:

Hyperliquid 提供高性能的鏈上訂單簿 DEX 體驗,匹配中心化交易所的精度與擴展能力。
Sonic 帶來快速最終性,提升 DeFi 應用的處理效率,交易秒內確認。
Monad 提供 10,000 TPS、1 秒區塊時間與單槽最終性,進一步提升處理能力。

不止 Web3:面向企業級場景的潛力

這些網絡的速度與可擴展性,也使其適合應用於金融、供應鏈、支付等企業領域。

零售商可以以更低成本處理大量支付,而醫療機構則能安全處理實時病患數據,並與現有系統兼容。

7. L2:以太坊應對擴容難題的答案

那 L2 呢?
我們爲什麼一開始還要構建那些採用炫酷共識機制的新 L1 公鏈?

像 Arbitrum、Optimism 和 Base 這樣的 L2 方案通過鏈下處理交易,大幅提升了以太坊主鏈的可擴展性。Arbitrum 的吞吐量可達每秒 4,000 筆交易,Base 則計劃在 2025 年中前實現 0.2 秒的 Flashblocks,目標是數千 TPS。

然而,L2 是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它們依賴於以太坊的安全性和最終性,因此也繼承了以太坊的優點與限制。比如,在樂觀 Rollup 架構中,系統需要依賴欺詐證明機制(Fraud Proofs),這會導致交易確認延遲。以 Optimism OP Stack 爲例,鏈上的交易必須等其數據被包含進以太坊的最終區塊後才能真正被認爲“完成”。這會影響用戶體驗,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即時確認的應用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像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等新興 L1 區塊鏈,則通過先進的共識機制來解決這些問題。它們並不依賴以太坊基礎設施,而是在原生架構上就具備高性能,避免了欺詐證明、主鏈區塊確認延遲等復雜性。

當然,打造一個新 L1 也面臨風險——可能會影響去中心化程度,或者帶來更高的成本。雖然 L1 區塊鏈從底層提供了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保障,但由於共識機制和區塊容量的限制,依然存在擴展性瓶頸。

此外,新 L1 還缺乏以太坊那種久經考驗的性能歷史和開發者信任基礎。

在已有衆多 L2 方案的情況下,是否仍有必要開發新的 L1?這是推特上在持續討論的話題:

L2 雖然緩解了 L1 擁堵,但它們的可擴展性仍被以太坊的限制所束縛。L2 的速度再快,也無法繞過一個事實——最終交易確認依然取決於以太坊主鏈的區塊確認時間。

與此同時,新 L1 則承諾完全的獨立性和更高的速度,但它們必須證明自己能在安全前提下真正實現面向數十億用戶的擴展。

L1 與 L2 的博弈,實質上觸及了區塊鏈未來架構的核心問題: 我們究竟是應該依賴新型共識機制來解決 L1 的擴容問題?還是在接受 L2 先天權衡的基礎上繼續推進?

這也說明,整個區塊鏈行業仍需要持續的研究、探索和討論,來平衡可擴展性、安全性與去中心化之間的三角關系。

結論與思考

當前市場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是流動性稀薄且不斷輪動,這既影響了新用戶,也阻礙了老用戶的持續參與。在注意力稀缺的環境下,想要爭奪用戶心智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推動 Web3 的採用,必須優先考慮開發者與用戶的實際需求。

說白了,大多數用戶並不關心底層的技術細節,而是更在乎產品能否好用。他們需要的是流暢的使用體驗——交易要快、手續費要低、尤其是在小額交易頻繁的場景下必須足夠“絲滑”。

安全同樣是底線——用戶希望他們的資產與數據受到強力保護,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信任這個系統。當然,鏈上也需要有足夠“好玩的事”,去滿足不同用戶的使用動機。

不論是 L1 還是 L2,如果想保持長期競爭力,就必須圍繞這些實際利益展開博弈。不應該只執着於“技術最先進”,或者在共識機制上無限“過度優化”,而應該務實地爲用戶和開發者提供一個真正適合構建和使用應用的網絡。

總結來說,像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這樣的新 L1,雖然擺脫了對 L2 的依賴,但也面臨現實挑戰。以 Hyperliquid 爲例,其初期僅有 4 個驗證節點,這大幅提升了串謀風險,暴露了系統性脆弱性。未來可以通過增加驗證者數量、加強橋接安全、引入更高的治理門檻、實時監控和異常檢測等方式,來提升系統彈性。

只有通過積極的風險管理,在安全性、可擴展性和去中心化之間找到平衡,DeFi 的持續增長才有保障。也提醒我們:用戶需要仔細審視平台的安全機制,開發者則需要把“強健防御”放在優先級更高的位置。

讓開發者發揮作用——讓他們去背負技術權衡的重擔,專注於定義共識機制、優化系統結構,並持續探索最佳的平衡解法。

當然,也別忘了那些用戶:他們只是想要一個快速、響應及時、去中心化且安全的鏈上世界。

這些新設計正在不斷突破傳統共識模型在速度、安全性和互操作性上的邊界。

而隨着 Monad(以及其他新競品)即將上線,它們如何演化、如何與現有體系融合,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Castle Labs]。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cryptorinweb3]。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他們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將文章翻譯成其他語言。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復制、分發或抄襲翻譯文章。

共識機制的演進之旅:Hyperliquid、Monad 與 Sonic 的集體突圍

進階4/22/2025, 3:39:05 AM
每條區塊鏈都在嘗試解決“區塊鏈三難困境”——速度、安全性與去中心化之間的平衡。然而,大多數項目往往只能在三者中優先考慮兩者,犧牲第三項。

1. 共識機制能否拯救區塊鏈?

共識機制確保網絡中所有節點對哪些交易是有效的、並應被添加到帳本中,達成一致。這一機制基於一套統一的共識規則運行。

“區塊鏈三難困境”一直是區塊鏈架構設計的核心難題: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三者往往難以兼得。項目通常只能在其中兩項中做出取舍。

共識機制的存在意義,在於防止惡意行爲者對網絡或數據篡改,避免雙重支付,確保所有節點對交易順序保持一致性。可以將其理解爲一套去中心化的“遊戲規則”,推動網絡內的所有參與者走向統一的“真相”。

常見的共識機制包括:

工作量證明(PoW):礦工通過算力解題來打包區塊並獲得獎勵,安全性高,但效率低、能耗大(如比特幣、2022 年前的以太坊)。

權益證明(PoS):驗證者通過質押代幣獲得出塊權,能耗低、速度快,但可能導致“富者愈富”(如以太坊合並後、Cardano)。

委托權益證明(DPoS):持幣者投票選出代表進行驗證,提升效率和可擴展性,但去中心化程度下降(如 EOS、Tron)。

權威證明(PoA):由已知身份的節點驗證交易,速度快但中心化程度較高(如 VeChain)。

盡管區塊鏈承諾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但在實際性能上仍有巨大差距,尤其是藍籌鏈:

比特幣 TPS 僅約爲 7
合並後的以太坊 TPS 爲 15–30
對比之下,Visa 平均日 TPS 爲 1,700

這種性能差距帶來了延遲、擁堵和高昂費用,暴露了可擴展性的挑戰。

1.2 新興共識模型

新一代 Layer 1 區塊鏈(如 @Hyperliquidx@Monad_xyz@Soniclabs)正在開發更高效的共識機制,旨在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提升速度、擴展性與影響力,同時增強用戶信任。

本文將深入解析這些項目如何在共識設計上突破傳統束縛,探索它們對“區塊鏈三難困境”的應對方案,包括:項目背景、共識機制、與以太坊的關系、擴容解決方案、實際應用、融資與治理模式,以及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

2. Hyperliquid

Hyperliquid 是一條專爲高速、低成本去中心化交易而生的 L1 區塊鏈。其架構由兩大核心組成:

HyperCore:支持永續合約與現貨訂單簿的一體化鏈上引擎,具備“一塊即最終確認”的特性。
HyperEVM:與以太坊兼容的智能合約平台。

面對傳統 L1 在去中心化、性能與可用性上的權衡,Hyperliquid 試圖通過高度性能化、完全鏈上的交易生態系統予以突破。

HyperCore 理論上可處理高達每秒 20 萬筆訂單,並隨着節點軟件升級而進一步提升。
HyperEVM 將以太坊智能合約生態引入 Hyperliquid,開放 HyperCore 的流動性和金融工具資源。
團隊的願景是實現 dApp 與區塊鏈模塊之間的無縫協作,同時保持效率與用戶體驗。

2.1 共識機制

Hyperliquid 最初採用 Tendermint 共識算法,但由於高頻交易場景的需求,其後發展出更先進的機制:

HyperBFT:結合 PoS 與拜佔庭容錯(BFT)的混合共識機制,專爲高吞吐、低延遲與強安全性而優化。
PoS 基於 HotStuff 協議,驗證者需質押 $HYPE 代幣才能出塊。
HyperBFT 相較傳統 PoW 更節能,且不犧牲安全性。

2.2 可擴展性與速度

HyperBFT 平均達成最終確認時間僅需 0.2 秒,延遲控制在 0.9 秒以內。
鏈上訂單簿精度媲美中心化交易所,支持 50 倍槓杆、一鍵下單、止損設置等功能。
在不採用分片的前提下,Hyperliquid 已能實現 20 萬 TPS 並發處理,目前的瓶頸主要在於網絡延遲與驗證者分布。

2.3 當前挑戰

驗證者數量偏少(安全性問題):Hyperliquid 當前的驗證者數量僅有 16 個,相較於以太坊超過 80 萬個驗證者的龐大網絡,其結構仍較爲中心化。項目方計劃隨着網絡的發展逐步擴展驗證者集合,以實現其去中心化的長期目標。

尚未經受重大網絡攻擊的考驗,其長期去中心化與抗風險能力仍存疑。當前的中心化結構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尤其是橋接合約中高達 23 億美元的 $USDC 曾在 2024 年遭遇黑客攻擊嘗試,暴露出系統脆弱性。

中心化的影響:2025 年 3 月,Hyperliquid 爆發了一起 $JELLY 代幣事件。一名交易者通過創建三個帳戶進行槓杆操控:兩個帳戶做多,總計持倉 405 萬美元;一個帳戶做空,持倉 410 萬美元。該操作導致 $JELLY 期貨價格飆漲 400%,隨後該交易者自我清算,造成 Hyperliquid 金庫持有 600 萬美元的空頭倉位,令流動性提供者產生約 70 萬至 1000 萬美元的未實現虧損。不過,Hyperliquid 介入後,最終該金庫實現了 70 萬美元的盈利——項目方通過下架 $JELLY 合約進行處理,此舉引發了社區對去中心化程度與治理透明度的廣泛討論。

高槓杆交易風險:2025 年 3 月 13 日,一位鯨魚用戶利用高槓杆交易清算了 $ETH 多頭倉位,導致 HLP 金庫損失約 400 萬美元。此類事件凸顯平台在應對市場操縱方面的脆弱性,以及對更強大風險管理機制的迫切需求。

競爭壓力:Hyperliquid 的閉原始碼和缺乏自動驗證者懲罰機制,在透明度與抗攻擊能力上存在不足。而來自 Solana 等高吞吐量平台、新興 L1 項目(如 Monad、MegaETH)以及高性能 DEX(如 dYdX)的競爭日益加劇,對其構成不小挑戰。

可擴展性表現:Hyperliquid 專爲可擴展性設計,可實現每秒高達 20 萬筆交易、亞秒級最終確認。但在極端市場情況下,如大規模槓杆交易,可能會帶來流動性緊張或驗證者協調延遲等問題,對系統穩定性構成挑戰。

3. Monad

Monad 是一個與 EVM 兼容的 L1,使用並行執行和 MonadBFT,實現可擴展性和性能。

Monad 的目標是高達 10k TPS,每 500 毫秒生成塊並在一秒內完成。它促進去中心化,同時解決以太坊的瓶頸(例如速度慢、費用高和可擴展性有限)。 其測試網於 2025 年 2 月 19 日啓動,據猜測主網將於 2025 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啓動。

3.1 共識機制

Monad 的架構核心是其定制的 MonadBFT 共識機制,這是對 HotStuff BFT 協議的優化演進版本。

它通過流水線執行與高效通信機制,從傳統區塊鏈架構中脫穎而出:

MonadBFT: 將原本 HotStuff 的三階段流程簡化爲兩階段,從而提升驗證者速度。驗證者會輪流擔任出塊領導者:領導者提出新區塊,並將前一輪投票打包成一個「法定證明」(Quorum Certificate, QC),以此作爲對前一區塊的共識認證。如果某個領導者失效,超時機制可確保網絡依舊正常運行,增強在部分同步環境下的安全性。
並行執行: Monad 實現了交易順序先確定,再通過多線程並發執行。通過這種樂觀執行模型(optimistic execution),它既保證執行結果與順序一致,又顯著提高吞吐量。
權益證明(PoS): 驗證者需質押代幣以參與共識,借助經濟激勵確保網絡安全。該 PoS 機制在保障速度與安全之間達成平衡,抵御惡意行爲。

MonadBFT 減少了通信開銷,爲實時 dApp 提供更具可擴展性和可靠性的最終確認。

下圖展示了 MonadBFT 的流水線流程,說明了驗證者(如 Alice、Bob、Charlie、David 等)如何在多個輪次中提出、投票並最終確認區塊(例如第 N、N+1、N+2 區塊):

每個區塊都依序經歷「提案 → 投票 → 最終確認」階段,驗證者輪流擔任領導者並生成 QC,以完成共識流程。

3.2 可擴展性與速度

Monad 結合了高效的 MonadBFT 和並行執行能力,能在無需分片的情況下實現高吞吐量與快速確認,超越傳統 Layer 1 區塊鏈的性能瓶頸。盡管理論上支持每秒 1 萬 TPS 和亞秒級最終性,實際表現仍受網絡延遲與驗證者分布等因素影響,真實表現仍待主網上線後驗證。

3.3 挑戰

執行復雜性: Monad 的樂觀並行執行存在一致性錯誤、回滾或邊界漏洞的風險。其架構復雜,尤其是 MonadBFT 與並行執行機制,對開發與維護提出更高要求,可能阻礙小型團隊的使用與安全維護,使其更受資源豐富、經驗豐富的開發團隊青睞。

網絡延遲: 實際 TPS 與最終確認速度高度依賴驗證者分布與網絡延遲,若分布不均或延遲高,可能達不到預期性能。

規模未經實測: 主網上線前,Monad 所聲稱的 1 萬 TPS 尚未經大規模實測,仍可能存在性能瓶頸或隱藏漏洞。

競爭激烈: 同樣主打高吞吐量的平台如 Sonic、Arbitrum 與 Solana,將對 Monad 的開發者吸引力與用戶採用構成挑戰。

學習曲線: 雖然兼容 EVM,但 Monad 的獨特系統(如 MonadBFT 與 MonadDB)可能拖慢開發者上手速度。

中心化問題: 項目初期由基金會主導,代幣分配結構較爲集中,可能導致治理權力過度集中,影響長期去中心化與安全性。

4. Sonic

Sonic 是一個與 EVM 兼容的 Layer1 區塊鏈,專爲高吞吐量和亞秒級交易最終性而設計,源自 Fantom Opera 生態系統的演進版本。

Sonic 引入了多項運行效率的重大升級:其最新的共識協議 SonicCS 2.0 實現了共識速度提升兩倍,且每個紀元的內存使用量下降了 68%(從 420MB 降至 135MB),顯著降低了驗證者的資源負擔並增強了可擴展性。

這些升級旨在解決多個區塊鏈常見難題:

交易處理速度慢
運營成本高
生態系統碎片化

通過品牌重塑,Sonic 推出了交易費變現計劃(Fee Monetization Program,簡稱 FeeM),最多可將 90% 的網絡交易費用回饋給開發者,以激勵 dApp 的構建與應用推廣。

4.1 共識機制

Sonic 的 Lachesis 共識結合了有向無環圖(DAG)與異步拜佔庭容錯機制(ABFT),在 Fantom Opera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性能。

ABFT(Asynchronous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允許驗證者異步處理交易並交換區塊,擺脫了傳統 PBFT(實用拜佔庭容錯)系統中的順序性延遲,提升吞吐量與抗故障能力。
DAG(有向無環圖):交易以“頂點”形式記錄,依賴關系則以“邊”表示,使得多個區塊可並行添加,大幅加快驗證速度,相比線性鏈結構更高效。
PoS(權益證明):驗證者需質押至少 50 萬枚 $S 代幣以參與網絡,將交易打包爲事件區塊,形成本地 DAG。當足夠多的驗證者將這些事件確認爲“主鏈根”,即視爲達成共識,實現亞秒級最終性。該 PoS 機制在速度、安全性與去中心化之間取得平衡,同時通過質押機制遏制惡意行爲。

下圖爲某個節點的 DAG 示意圖:

橙色事件爲候選領導者事件
黃色事件爲已提交領導者事件
領導者事件之間的事件可串聯爲區塊鏈條,從而提取交易列表構建區塊

4.2 SonicCS 2.0:最新共識機制升級

Sonic 於 2025 年 3 月 27 日正式推出 SonicCS 2.0,這是其最新的 DAG 驅動共識升級版本,採用重疊選舉機制來減少計算成本與內存開銷(下降 68%)。通過對 200 個主網紀元數據的實測,該協議平均加速達 2.04 倍(範圍從 1.37 倍到 2.62 倍),並顯著提高了內存效率,爲實現超過 10,000 TPS 的吞吐量與亞秒級最終性奠定基礎。SonicCS 2.0 即將上線主網,詳細技術報告也將發布。

4.3 可擴展性與性能表現

Sonic 的 Lachesis 共識融合了 DAG 的靈活性與 ABFT 的數據一致性,提供無需分片的快速、安全的交易最終性。隨着網絡需求增加,其設計支持無縫擴容。

SonicCS 2.0 有望推動 Sonic 主網接近理論 TPS 上限(396,825 TPS)。不過需要指出,實際表現仍取決於網絡延遲與驗證者分布。據 @AndreCronjetech 稱,Sonic 當前實測的 TPS 峯值已達到 5,140,表現相當亮眼。

Sonic 完全兼容 EVM,通過在現有架構上優化性能而非引入獨立虛擬機。SonicCS 2.0 中的向量化操作與重疊選舉機制顯著提升驗證者效率與 dApp 性能。


來源:Chainspect

4.4 面臨的挑戰

共識機制復雜度:在高負載下,Sonic 的共識機制可能導致復雜的依賴關系或驗證延遲,進而帶來效率瓶頸或潛在攻擊面。

開發者適應難度:盡管兼容 EVM,Sonic 的高級特性(如 SonicCS 2.0 的向量化投票)仍可能迫使開發者調整工作流,影響採納速度。

網絡延遲:亞秒級最終性與 10k TPS 表現依賴於驗證者地理分布與網絡延遲,實際表現可能下降。

規模尚未驗證:在主網完全部署 SonicCS 2.0 之前,10,000 TPS 的理論能力仍未完全經受實戰驗證,潛在瓶頸或漏洞尚未顯現。

L2 競爭壓力:Ethereum 的 L2 方案(如 Optimism、zkSync)在更低成本下提供類似性能,且具備龐大的流動性與開發者基礎。雖然 Sonic 提供了 Sonic Gateway 跨鏈橋以提升互操作性,但作爲獨立 L1 平台仍面臨激烈競爭。

中心化風險:高達 50 萬枚 $S 的質押門檻與早期由 Sonic 基金會主導的網絡控制,可能導致權力集中,疏遠重視去中心化的用戶,並在代幣分布不均時削弱網絡安全性。

5. 對比表

6. 以太坊生態的賦能價值

Hyperliquid、Monad 與 Sonic 都通過 EVM 兼容性,允許開發者使用熟悉的工具和智能合約,在高性能基礎設施上部署 dApp。這使得開發者可以無需重寫代碼,享受低成本、高吞吐的交易與強大安全性,同時借力以太坊生態系統。

支持多樣化 dApp 的能力

這幾條 L1 鏈提供亞秒級交易確認與高 TPS 上限,適合快速部署的多種 dApp 場景:

Hyperliquid 提供高性能的鏈上訂單簿 DEX 體驗,匹配中心化交易所的精度與擴展能力。
Sonic 帶來快速最終性,提升 DeFi 應用的處理效率,交易秒內確認。
Monad 提供 10,000 TPS、1 秒區塊時間與單槽最終性,進一步提升處理能力。

不止 Web3:面向企業級場景的潛力

這些網絡的速度與可擴展性,也使其適合應用於金融、供應鏈、支付等企業領域。

零售商可以以更低成本處理大量支付,而醫療機構則能安全處理實時病患數據,並與現有系統兼容。

7. L2:以太坊應對擴容難題的答案

那 L2 呢?
我們爲什麼一開始還要構建那些採用炫酷共識機制的新 L1 公鏈?

像 Arbitrum、Optimism 和 Base 這樣的 L2 方案通過鏈下處理交易,大幅提升了以太坊主鏈的可擴展性。Arbitrum 的吞吐量可達每秒 4,000 筆交易,Base 則計劃在 2025 年中前實現 0.2 秒的 Flashblocks,目標是數千 TPS。

然而,L2 是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它們依賴於以太坊的安全性和最終性,因此也繼承了以太坊的優點與限制。比如,在樂觀 Rollup 架構中,系統需要依賴欺詐證明機制(Fraud Proofs),這會導致交易確認延遲。以 Optimism OP Stack 爲例,鏈上的交易必須等其數據被包含進以太坊的最終區塊後才能真正被認爲“完成”。這會影響用戶體驗,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即時確認的應用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像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等新興 L1 區塊鏈,則通過先進的共識機制來解決這些問題。它們並不依賴以太坊基礎設施,而是在原生架構上就具備高性能,避免了欺詐證明、主鏈區塊確認延遲等復雜性。

當然,打造一個新 L1 也面臨風險——可能會影響去中心化程度,或者帶來更高的成本。雖然 L1 區塊鏈從底層提供了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保障,但由於共識機制和區塊容量的限制,依然存在擴展性瓶頸。

此外,新 L1 還缺乏以太坊那種久經考驗的性能歷史和開發者信任基礎。

在已有衆多 L2 方案的情況下,是否仍有必要開發新的 L1?這是推特上在持續討論的話題:

L2 雖然緩解了 L1 擁堵,但它們的可擴展性仍被以太坊的限制所束縛。L2 的速度再快,也無法繞過一個事實——最終交易確認依然取決於以太坊主鏈的區塊確認時間。

與此同時,新 L1 則承諾完全的獨立性和更高的速度,但它們必須證明自己能在安全前提下真正實現面向數十億用戶的擴展。

L1 與 L2 的博弈,實質上觸及了區塊鏈未來架構的核心問題: 我們究竟是應該依賴新型共識機制來解決 L1 的擴容問題?還是在接受 L2 先天權衡的基礎上繼續推進?

這也說明,整個區塊鏈行業仍需要持續的研究、探索和討論,來平衡可擴展性、安全性與去中心化之間的三角關系。

結論與思考

當前市場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是流動性稀薄且不斷輪動,這既影響了新用戶,也阻礙了老用戶的持續參與。在注意力稀缺的環境下,想要爭奪用戶心智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推動 Web3 的採用,必須優先考慮開發者與用戶的實際需求。

說白了,大多數用戶並不關心底層的技術細節,而是更在乎產品能否好用。他們需要的是流暢的使用體驗——交易要快、手續費要低、尤其是在小額交易頻繁的場景下必須足夠“絲滑”。

安全同樣是底線——用戶希望他們的資產與數據受到強力保護,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信任這個系統。當然,鏈上也需要有足夠“好玩的事”,去滿足不同用戶的使用動機。

不論是 L1 還是 L2,如果想保持長期競爭力,就必須圍繞這些實際利益展開博弈。不應該只執着於“技術最先進”,或者在共識機制上無限“過度優化”,而應該務實地爲用戶和開發者提供一個真正適合構建和使用應用的網絡。

總結來說,像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這樣的新 L1,雖然擺脫了對 L2 的依賴,但也面臨現實挑戰。以 Hyperliquid 爲例,其初期僅有 4 個驗證節點,這大幅提升了串謀風險,暴露了系統性脆弱性。未來可以通過增加驗證者數量、加強橋接安全、引入更高的治理門檻、實時監控和異常檢測等方式,來提升系統彈性。

只有通過積極的風險管理,在安全性、可擴展性和去中心化之間找到平衡,DeFi 的持續增長才有保障。也提醒我們:用戶需要仔細審視平台的安全機制,開發者則需要把“強健防御”放在優先級更高的位置。

讓開發者發揮作用——讓他們去背負技術權衡的重擔,專注於定義共識機制、優化系統結構,並持續探索最佳的平衡解法。

當然,也別忘了那些用戶:他們只是想要一個快速、響應及時、去中心化且安全的鏈上世界。

這些新設計正在不斷突破傳統共識模型在速度、安全性和互操作性上的邊界。

而隨着 Monad(以及其他新競品)即將上線,它們如何演化、如何與現有體系融合,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Castle Labs]。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cryptorinweb3]。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他們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將文章翻譯成其他語言。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復制、分發或抄襲翻譯文章。
เริ่มตอนนี้
สมัครและรับรางวัล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