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布斯
4月7日清晨,随着“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恐慌,全球金融市场瞬间陷入恐慌性抛售。从股票、原油到贵金属,再到加密货币,几乎无一幸免。在亚洲市场,美股期货延续上周跌势,纳斯达克100期货暴跌5%,标普500和道琼斯期货也分别下跌超过4%。欧洲市场也难逃冲击,德国DAX期货大跌近5%,STOXX 50与英国富时指数期货均重挫超4%。
亚太地区开盘即被“砸盘”:韩国KOSPI 200期货一度重挫5%,触发熔断;澳洲股指在开盘两小时内下跌6%;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单日暴跌7.29%,创下新纪录。中东市场提前进入“黑色星期日”,沙特Tadawul指数单日大跌6.1%,卡塔尔与科威特等产油国股市也分别下跌超5.5%。
商品市场也陷入哀嚎:WTI原油跌破60美元心理防线,创下两年来新低,单日跌幅达4%;黄金失守3010美元关口,白银一周跌幅扩大至13%。加密市场同样血流成河,比特币跌破关键支撑,以太坊一日重挫10%,彻底击碎了“数字资产是避险天堂”的幻想。
近期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加密市场带来了剧烈冲击。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启动加密监管框架并着手研究设立国家加密资产储备,这一政策释放出积极信号,刺激市场信心,加密货币总市值在当月底升至3.65万亿美元,单月涨幅达到9.14%。但好景不长,2月关税政策的落地让市场迅速“翻车”。尤其是在2月3日宣布对中、加、墨三国征收长期进口关税后,加密货币价格出现“股市联动式”暴跌:比特币24小时内下跌8%,以太坊重挫超10%,导致9亿美元爆仓,31万个账户被强平。
关税政策对加密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贸易战加剧导致全球市场更不稳定,美元避险属性凸显,资本大量回流美国,冲击了加密等风险资产。其次,机构投资者为了控制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往往会选择先卖出波动大的加密资产,用以弥补其他亏损。最后,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压缩了消费者的支出能力,使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下降,而高波动的加密市场因此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
虽然短期内市场遭遇剧烈震荡,但从长期看,关税政策或许反而为加密货币市场埋下结构性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来源:Marketwatch
在特朗普眼中,所谓“贸易逆差”不是复杂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一场买卖关系中的价格失衡——就像一个甲方觉得合同价格太贵,要重新叫供应商过来“谈谈合作条款”。经济学家付鹏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医药行业里的集中招标。而特朗普的手法,本质上正是一种典型的招标策略。
如果把关税看作一种“标价限制”,那么特朗普设定的高关税,就是提前抛出的心理锚点:谁想接单,就得压到这个价位以下来竞争。虽然这套操作听上去简单粗暴、武断非常,但在政府主导的大型采购项目中其实并不罕见。
有人可能怀疑这是特朗普的“拍脑袋”决策,像是随便从 Excel 表里掏出来的价格,但其实这套策略非常清晰——关键在于人为设立一个谈判门槛,把所有对手逼到谈判桌前。谁不谈,就直接被关在市场门外;不接受“出价”,就面临惩罚性关税,被排除在外。
在这种局势下,想要参与“竞标”的国家就必须坐下来和美国谈——怎么降低关税,怎么分配产品份额,怎么调整规则。看起来像一场贸易对抗,实际上是一轮轮博弈推动下的商业谈判。正如花旗银行亚洲交易策略主管Mohamed Apabhai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特朗普玩的是一种典型的谈判术。
对小国家/小供应商来说,他们基本没有什么议价能力——根本谈不了。而特朗普的策略就是先从这些外围小角色下手,用他们的让步去逼迫核心大玩家也坐下来“谈判”。所谓“围点打援”,就是用边缘的退让换取中心的妥协。
所以说,所谓“关税战”,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打赢”,而是为了逼对方“不得不谈”。这就是特朗普最擅长的那一套——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逼你出局。
尽管美国以其健全的宪政制度与民主传统自豪,特朗普在执政期间却屡次被批评有“独裁倾向”。这种评价并非夸大,而是基于他对美国体制规则、民主程序、舆论环境乃至权力结构的多次挑战。虽然他未真正颠覆宪法秩序,但其执政风格无疑带有明显的“独裁者”特征——打破制度红线、压制不同声音、强化个人权威。
绕开国会,强化总统集权,冲击三权分立
在总统任期内,特朗普频繁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动政策,包括修建美墨边境墙、颁布“穆斯林禁令”、削弱环保法规等。当国会拒绝为修墙拨款时,他直接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启用军费资金,公然绕开立法程序。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美国“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衡的宪政原则,也让总统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高度集权的执政格局。
特朗普频繁攻击主流媒体,将CNN、《纽约时报》等批评他的媒体斥为“假新闻”,甚至贴上“人民公敌”的标签。他多次在社交媒体上点名羞辱记者、主持人和评论员,煽动支持者对新闻机构的敌意。在政治传播中,这种“削弱媒体公信力”的手法是独裁领导人用来控制舆论话语的常见策略,意在削弱公众对多元信息来源的信任,从而建立对官方信息的垄断。
特朗普多次公然攻击法院系统,尤其是当法院裁决阻碍其政策时,他甚至会点名法官并进行人身攻击。例如,他曾讽刺反对其移民禁令的法官是“墨西哥人”,暗示其裁决有种族偏见。在高层任命上,特朗普更是频繁更换司法部长、FBI局长等关键职位,严重损害司法独立性。
2020年败选后,特朗普坚称“大选被偷”,不断要求重新计票、推翻结果。他的言论更直接引发2021年1月6日的“国会冲击事件”——大批支持者暴力闯入国会,试图阻止拜登当选结果的正式认证。该事件被广泛视为美国民主的“黑暗时刻”,也是对和平交权制度的严重干扰,展现出明显的独裁特征。
特朗普在党内及政府中推行高度个人化的执政风格,要求绝对忠诚。他在集会上常夸耀自己,称自己是“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并暗示“没有我国家就会崩溃”。这种政治话术强化了“救世主”神话,淡化制度和集体治理的作用,导致政权日益偏向个人崇拜与民粹主义倾向。
唐纳德·特朗普,这位白手起家的房地产大亨,在2016年意外入主白宫,震惊全球。他的非典型政客身份,让很多人质疑: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商人,凭什么能坐上世界权力巅峰?回顾他执政期间的诸多表现,如果把他视作一位“商人”甚至“独裁者”,也许还不够精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特朗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总统”,而是一位超级投机者——他把权力、舆论、资本市场当作交易工具,把白宫变成华尔街交易室,把政策当成操盘逻辑,靠制造波动收割利润,俨然一位“政治版股神”。若从“交易员”的视角重新解读他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或许一切都说得通了。
特朗普是一位典型的商人型总统。他在商界摸爬滚打数十年,擅长制造舆论话题、引导民意走向,也精于各种投机套利。他治理国家的方式并不遵循传统政治逻辑,而是将美国乃至全球事务看作一场大型商业博弈。他不追求制度建设,也不在意全球领导地位,他要的,是“交易结果”。所谓“美国优先”,其实就是“利润优先”。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也展现出强烈的“独裁者”倾向,尤其是在操控舆论、集中权力方面。他通过社交媒体把控信息节奏,屡次用一句推文搅动全球市场,比如:“我们将与中国达成重大协议”、“美联储该降息了”等言论,往往引爆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换作一般总统,这些话也许只是外交辞令;但对特朗普这样一个自带“操盘思维”的人来说,这些就是精准的市场操控工具。
如果说独裁者的特征之一是“信息控制力”,那么特朗普绝对是靠话术撬动市场的顶级高手。他并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封锁或媒体打压,而是用“制造不确定性”成为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源。
在推特这个放大器时代,他仿佛一位拥有话语权的“财经主播”,时不时抛出几句重磅言论:
虽然这些话都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每一句都能让道琼斯指数、标普500、黄金、石油等关键资产剧烈震荡。他精准把握时机,话术分量拿捏得当,连用词都像在精心设计一套市场操作剧本。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翻脸比翻书还快”的能力。今天夸中美谈判顺利,明天就宣布加税;上午喊话美联储要放水,下午又嫌美元太软。这种“来回拉扯”看似情绪化,实则极具控制力——他通过不断制造情绪波动,精准调动市场情绪,把波动变成套利机会。
当上总统后,特朗普的商业网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被赋予了更强的“合法身份”和实际影响力。他的家人——比如女婿库什纳和女儿伊万卡——继续活跃在政商一线,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科技投资和地产项目。多份报道显示,他家族的信托基金和核心投资圈,常通过提前获知政策风向,精准进行套利操作:
虽然无法确凿证明内幕交易,但在信息控制权和政策集中度极高的情况下,这些“套利通道”变得极具价值。总统身份已不仅是制度代表,更是一个拥有无限内部信息访问权和巨大市场影响力的“交易员”。
操盘三步法:制造混乱、引导情绪、精准收割
传统总统希望维稳,特朗普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擅长“搅局”,先让市场恐慌,再用几句话“抚平情绪”,掌控整个波动节奏,宛如操盘一轮行情:
别看这些发言看似随性、情绪化,实际上背后是一套对市场心理极为精准的操盘逻辑。他深知大众情绪的波动路径,就像一位超级市场操盘者那样,主宰全球投资者的集体心理。
即便离开白宫,特朗普对市场的影响依然不减。一旦他稍有“重返政坛”的暗示,能源、军工、社交媒体以及保守派科技等板块便迅速活跃,资本追捧热度飙升。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特朗普旗下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 借壳上市。虽然该公司基本没有盈利能力,但其股价却异常火爆,暴涨不止。这一现象再次印证——“特朗普”这个名字,已经不仅是政治标签,而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可交易资产”,成为他将个人品牌“金融化”的最直接体现。
来源:Al Jazeera 半岛电视台
如今的加密市场,早已偏离“去中心化”理想,正在逐步变成一个由美国资本和政策权力主导的“金融殖民地”。自比特币现货 ETF 放行后,华尔街巨头如贝莱德、富达和 MicroStrategy 等迅速重仓比特币现货,原本属于社区共建的资产,正被锁进传统金融巨头的保险柜中。从价格运行逻辑来看,如今的加密市场已高度金融化,行情波动不再源于市场供需,而是由美联储利率政策、SEC监管口风,甚至某位总统候选人一句“我支持加密”的发言所主导。
这背后的“美国化”本质,是把原本分散的去中心化资产,重新纳入美国金融霸权体系的中心。ETF机制也让比特币等资产和美股出现越来越强的联动,涨跌节奏受制于美国债市与 CPI 数据的起伏。比特币,这个曾被视为自由象征的资产,如今越来越像“带有延迟反应的纳斯达克科技股”。
特朗普时代悄然为比特币在美国的战略定位打下了基础。他不像传统政客那样高调“支持加密”,而是更为隐蔽地布局:推动矿机迁移、放宽监管模糊地带、强化挖矿基础设施,默默地把比特币纳入美国的金融战略资源版图。尤其是在美元信用体系逐渐失去全球信任的当下,比特币正被塑造成一种“非主权储备资产”——在动荡市场中,充当金融避险的平行方案。
这背后的逻辑非常“美式”:不打明牌,而是悄无声息地控制。美国如今掌握着比特币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力量(Coinbase、CME、贝莱德的ETF),稳定币USDC也成为美国主导链上结算的新武器。在全球出现动荡、资本出逃、信任迁移之际,美国已先一步“掌控了这类替代资产”的关键入口。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可能早已洞悉其中机会——他不在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信仰”,但他极擅长驯化其金融功能,把它转化为美国掌控“货币主权”的另一种工具。在美元受限、SWIFT系统失效、全球法币信用崩塌的场景下,比特币就成了另一种霸权续命的筹码。
首先必须承认一条最简单的市场逻辑:金融市场90%的时间都在横盘,只有“大波动”才能造就“大盈利”。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回过头来看,表面上的特朗普是一位总统,实则更像是一位以信息流驱动的超级交易员。他的目的很直接——制造波动,掌控节奏,然后从剧烈起伏中精准套利。
他非常擅长通过信息发布、情绪引导和流动性操作来干预市场节奏,进而操控行情走势:一方面,他高调宣称比特币是“美国战略储备”;另一方面,他又推出模因币 $TRUMP,从散户资金池中“吸血”。这是一种“信息+流动性”的双重操盘术。
更让人无力的是,加密市场的命运如今已被深度绑定在美国政治博弈中:美联储的一句表态、SEC的一纸通告、候选人一句口号、甚至一次国会听证,都能让市场翻天覆地。曾经去中心化的理想,如今却被美联储利率、华尔街资本结构、总统推文所主导。币圈,已经彻底沦为美国金融系统的“边境战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编排好的剧本:你以为市场自由,其实早已剧透;你看到价格波动,但真正推动行情的,是那些掌控着信息流和流动性的人。
Compartilhar
来源:福布斯
4月7日清晨,随着“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恐慌,全球金融市场瞬间陷入恐慌性抛售。从股票、原油到贵金属,再到加密货币,几乎无一幸免。在亚洲市场,美股期货延续上周跌势,纳斯达克100期货暴跌5%,标普500和道琼斯期货也分别下跌超过4%。欧洲市场也难逃冲击,德国DAX期货大跌近5%,STOXX 50与英国富时指数期货均重挫超4%。
亚太地区开盘即被“砸盘”:韩国KOSPI 200期货一度重挫5%,触发熔断;澳洲股指在开盘两小时内下跌6%;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单日暴跌7.29%,创下新纪录。中东市场提前进入“黑色星期日”,沙特Tadawul指数单日大跌6.1%,卡塔尔与科威特等产油国股市也分别下跌超5.5%。
商品市场也陷入哀嚎:WTI原油跌破60美元心理防线,创下两年来新低,单日跌幅达4%;黄金失守3010美元关口,白银一周跌幅扩大至13%。加密市场同样血流成河,比特币跌破关键支撑,以太坊一日重挫10%,彻底击碎了“数字资产是避险天堂”的幻想。
近期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加密市场带来了剧烈冲击。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启动加密监管框架并着手研究设立国家加密资产储备,这一政策释放出积极信号,刺激市场信心,加密货币总市值在当月底升至3.65万亿美元,单月涨幅达到9.14%。但好景不长,2月关税政策的落地让市场迅速“翻车”。尤其是在2月3日宣布对中、加、墨三国征收长期进口关税后,加密货币价格出现“股市联动式”暴跌:比特币24小时内下跌8%,以太坊重挫超10%,导致9亿美元爆仓,31万个账户被强平。
关税政策对加密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贸易战加剧导致全球市场更不稳定,美元避险属性凸显,资本大量回流美国,冲击了加密等风险资产。其次,机构投资者为了控制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往往会选择先卖出波动大的加密资产,用以弥补其他亏损。最后,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压缩了消费者的支出能力,使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下降,而高波动的加密市场因此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
虽然短期内市场遭遇剧烈震荡,但从长期看,关税政策或许反而为加密货币市场埋下结构性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来源:Marketwatch
在特朗普眼中,所谓“贸易逆差”不是复杂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一场买卖关系中的价格失衡——就像一个甲方觉得合同价格太贵,要重新叫供应商过来“谈谈合作条款”。经济学家付鹏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医药行业里的集中招标。而特朗普的手法,本质上正是一种典型的招标策略。
如果把关税看作一种“标价限制”,那么特朗普设定的高关税,就是提前抛出的心理锚点:谁想接单,就得压到这个价位以下来竞争。虽然这套操作听上去简单粗暴、武断非常,但在政府主导的大型采购项目中其实并不罕见。
有人可能怀疑这是特朗普的“拍脑袋”决策,像是随便从 Excel 表里掏出来的价格,但其实这套策略非常清晰——关键在于人为设立一个谈判门槛,把所有对手逼到谈判桌前。谁不谈,就直接被关在市场门外;不接受“出价”,就面临惩罚性关税,被排除在外。
在这种局势下,想要参与“竞标”的国家就必须坐下来和美国谈——怎么降低关税,怎么分配产品份额,怎么调整规则。看起来像一场贸易对抗,实际上是一轮轮博弈推动下的商业谈判。正如花旗银行亚洲交易策略主管Mohamed Apabhai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特朗普玩的是一种典型的谈判术。
对小国家/小供应商来说,他们基本没有什么议价能力——根本谈不了。而特朗普的策略就是先从这些外围小角色下手,用他们的让步去逼迫核心大玩家也坐下来“谈判”。所谓“围点打援”,就是用边缘的退让换取中心的妥协。
所以说,所谓“关税战”,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打赢”,而是为了逼对方“不得不谈”。这就是特朗普最擅长的那一套——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逼你出局。
尽管美国以其健全的宪政制度与民主传统自豪,特朗普在执政期间却屡次被批评有“独裁倾向”。这种评价并非夸大,而是基于他对美国体制规则、民主程序、舆论环境乃至权力结构的多次挑战。虽然他未真正颠覆宪法秩序,但其执政风格无疑带有明显的“独裁者”特征——打破制度红线、压制不同声音、强化个人权威。
绕开国会,强化总统集权,冲击三权分立
在总统任期内,特朗普频繁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动政策,包括修建美墨边境墙、颁布“穆斯林禁令”、削弱环保法规等。当国会拒绝为修墙拨款时,他直接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启用军费资金,公然绕开立法程序。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美国“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衡的宪政原则,也让总统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高度集权的执政格局。
特朗普频繁攻击主流媒体,将CNN、《纽约时报》等批评他的媒体斥为“假新闻”,甚至贴上“人民公敌”的标签。他多次在社交媒体上点名羞辱记者、主持人和评论员,煽动支持者对新闻机构的敌意。在政治传播中,这种“削弱媒体公信力”的手法是独裁领导人用来控制舆论话语的常见策略,意在削弱公众对多元信息来源的信任,从而建立对官方信息的垄断。
特朗普多次公然攻击法院系统,尤其是当法院裁决阻碍其政策时,他甚至会点名法官并进行人身攻击。例如,他曾讽刺反对其移民禁令的法官是“墨西哥人”,暗示其裁决有种族偏见。在高层任命上,特朗普更是频繁更换司法部长、FBI局长等关键职位,严重损害司法独立性。
2020年败选后,特朗普坚称“大选被偷”,不断要求重新计票、推翻结果。他的言论更直接引发2021年1月6日的“国会冲击事件”——大批支持者暴力闯入国会,试图阻止拜登当选结果的正式认证。该事件被广泛视为美国民主的“黑暗时刻”,也是对和平交权制度的严重干扰,展现出明显的独裁特征。
特朗普在党内及政府中推行高度个人化的执政风格,要求绝对忠诚。他在集会上常夸耀自己,称自己是“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并暗示“没有我国家就会崩溃”。这种政治话术强化了“救世主”神话,淡化制度和集体治理的作用,导致政权日益偏向个人崇拜与民粹主义倾向。
唐纳德·特朗普,这位白手起家的房地产大亨,在2016年意外入主白宫,震惊全球。他的非典型政客身份,让很多人质疑: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商人,凭什么能坐上世界权力巅峰?回顾他执政期间的诸多表现,如果把他视作一位“商人”甚至“独裁者”,也许还不够精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特朗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总统”,而是一位超级投机者——他把权力、舆论、资本市场当作交易工具,把白宫变成华尔街交易室,把政策当成操盘逻辑,靠制造波动收割利润,俨然一位“政治版股神”。若从“交易员”的视角重新解读他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或许一切都说得通了。
特朗普是一位典型的商人型总统。他在商界摸爬滚打数十年,擅长制造舆论话题、引导民意走向,也精于各种投机套利。他治理国家的方式并不遵循传统政治逻辑,而是将美国乃至全球事务看作一场大型商业博弈。他不追求制度建设,也不在意全球领导地位,他要的,是“交易结果”。所谓“美国优先”,其实就是“利润优先”。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也展现出强烈的“独裁者”倾向,尤其是在操控舆论、集中权力方面。他通过社交媒体把控信息节奏,屡次用一句推文搅动全球市场,比如:“我们将与中国达成重大协议”、“美联储该降息了”等言论,往往引爆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换作一般总统,这些话也许只是外交辞令;但对特朗普这样一个自带“操盘思维”的人来说,这些就是精准的市场操控工具。
如果说独裁者的特征之一是“信息控制力”,那么特朗普绝对是靠话术撬动市场的顶级高手。他并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封锁或媒体打压,而是用“制造不确定性”成为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源。
在推特这个放大器时代,他仿佛一位拥有话语权的“财经主播”,时不时抛出几句重磅言论:
虽然这些话都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每一句都能让道琼斯指数、标普500、黄金、石油等关键资产剧烈震荡。他精准把握时机,话术分量拿捏得当,连用词都像在精心设计一套市场操作剧本。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翻脸比翻书还快”的能力。今天夸中美谈判顺利,明天就宣布加税;上午喊话美联储要放水,下午又嫌美元太软。这种“来回拉扯”看似情绪化,实则极具控制力——他通过不断制造情绪波动,精准调动市场情绪,把波动变成套利机会。
当上总统后,特朗普的商业网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被赋予了更强的“合法身份”和实际影响力。他的家人——比如女婿库什纳和女儿伊万卡——继续活跃在政商一线,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科技投资和地产项目。多份报道显示,他家族的信托基金和核心投资圈,常通过提前获知政策风向,精准进行套利操作:
虽然无法确凿证明内幕交易,但在信息控制权和政策集中度极高的情况下,这些“套利通道”变得极具价值。总统身份已不仅是制度代表,更是一个拥有无限内部信息访问权和巨大市场影响力的“交易员”。
操盘三步法:制造混乱、引导情绪、精准收割
传统总统希望维稳,特朗普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擅长“搅局”,先让市场恐慌,再用几句话“抚平情绪”,掌控整个波动节奏,宛如操盘一轮行情:
别看这些发言看似随性、情绪化,实际上背后是一套对市场心理极为精准的操盘逻辑。他深知大众情绪的波动路径,就像一位超级市场操盘者那样,主宰全球投资者的集体心理。
即便离开白宫,特朗普对市场的影响依然不减。一旦他稍有“重返政坛”的暗示,能源、军工、社交媒体以及保守派科技等板块便迅速活跃,资本追捧热度飙升。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特朗普旗下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 借壳上市。虽然该公司基本没有盈利能力,但其股价却异常火爆,暴涨不止。这一现象再次印证——“特朗普”这个名字,已经不仅是政治标签,而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可交易资产”,成为他将个人品牌“金融化”的最直接体现。
来源:Al Jazeera 半岛电视台
如今的加密市场,早已偏离“去中心化”理想,正在逐步变成一个由美国资本和政策权力主导的“金融殖民地”。自比特币现货 ETF 放行后,华尔街巨头如贝莱德、富达和 MicroStrategy 等迅速重仓比特币现货,原本属于社区共建的资产,正被锁进传统金融巨头的保险柜中。从价格运行逻辑来看,如今的加密市场已高度金融化,行情波动不再源于市场供需,而是由美联储利率政策、SEC监管口风,甚至某位总统候选人一句“我支持加密”的发言所主导。
这背后的“美国化”本质,是把原本分散的去中心化资产,重新纳入美国金融霸权体系的中心。ETF机制也让比特币等资产和美股出现越来越强的联动,涨跌节奏受制于美国债市与 CPI 数据的起伏。比特币,这个曾被视为自由象征的资产,如今越来越像“带有延迟反应的纳斯达克科技股”。
特朗普时代悄然为比特币在美国的战略定位打下了基础。他不像传统政客那样高调“支持加密”,而是更为隐蔽地布局:推动矿机迁移、放宽监管模糊地带、强化挖矿基础设施,默默地把比特币纳入美国的金融战略资源版图。尤其是在美元信用体系逐渐失去全球信任的当下,比特币正被塑造成一种“非主权储备资产”——在动荡市场中,充当金融避险的平行方案。
这背后的逻辑非常“美式”:不打明牌,而是悄无声息地控制。美国如今掌握着比特币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力量(Coinbase、CME、贝莱德的ETF),稳定币USDC也成为美国主导链上结算的新武器。在全球出现动荡、资本出逃、信任迁移之际,美国已先一步“掌控了这类替代资产”的关键入口。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可能早已洞悉其中机会——他不在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信仰”,但他极擅长驯化其金融功能,把它转化为美国掌控“货币主权”的另一种工具。在美元受限、SWIFT系统失效、全球法币信用崩塌的场景下,比特币就成了另一种霸权续命的筹码。
首先必须承认一条最简单的市场逻辑:金融市场90%的时间都在横盘,只有“大波动”才能造就“大盈利”。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回过头来看,表面上的特朗普是一位总统,实则更像是一位以信息流驱动的超级交易员。他的目的很直接——制造波动,掌控节奏,然后从剧烈起伏中精准套利。
他非常擅长通过信息发布、情绪引导和流动性操作来干预市场节奏,进而操控行情走势:一方面,他高调宣称比特币是“美国战略储备”;另一方面,他又推出模因币 $TRUMP,从散户资金池中“吸血”。这是一种“信息+流动性”的双重操盘术。
更让人无力的是,加密市场的命运如今已被深度绑定在美国政治博弈中:美联储的一句表态、SEC的一纸通告、候选人一句口号、甚至一次国会听证,都能让市场翻天覆地。曾经去中心化的理想,如今却被美联储利率、华尔街资本结构、总统推文所主导。币圈,已经彻底沦为美国金融系统的“边境战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编排好的剧本:你以为市场自由,其实早已剧透;你看到价格波动,但真正推动行情的,是那些掌控着信息流和流动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