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17年間,比特幣經歷了一場被稱爲“區塊大小戰爭”的內訌。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一場關鍵衝突,持不同立場的人爭論着他們認爲是比特幣網路正確的擴容策略,以確保其能夠隨着時間的推移滿足需求。
辯論的兩個陣營被稱爲大區塊派和小區塊派。
小區塊派最終提出了一條稱爲隔離見證(Segregated Witness)的替代路徑,該路徑將優化可以容納在一個區塊中的交易數量,而不是直接增加區塊大小。隔離見證還將爲核心比特幣協議之外的擴展解決方案,即第二層擴展,打開大門。
爲了充分強調這些觀點,小區塊派希望以兩種方式進行擴展:
這就是辯論的內容:我們應該增加區塊的大小嗎?還是保持區塊的限制,強制擴展到更高的層面?
區塊大小的辯論在加密貨幣歷史中回響不斷,至今仍然存在。
我們不再稱這些派別爲大區塊派或小區塊派;如今,人們會找到更現代的派別來認同,通常由特定的L1定義。盡管如此,這兩個陣營所表達的不同理念在每個L1派別的文化和信仰系統中都可以找到,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
在現代,小區塊派與大區塊派的辯論在以太坊與索拉納的辯論中體現出來。
🟣Solana陣營表示,以太坊的交易成本太高、速度太慢,無法將世界帶入鏈上。消費者不會使用加密貨幣,直到交易瞬時且免費,因此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將容量工程化到Solana的Layer 1中。
🔵以太坊陣營表示,這是對去中心化和可信中立性的基本妥協,會造成一組明確的贏家和輸家,並且最終產生與我們試圖擺脫的社會金融分層相同的一套。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增加L1區塊的密度和價值,並強制將擴容推向L2層。這場辯論並不新鮮。加密貨幣領域在變化、適應和發展,但關於小區塊與大區塊理念的辯論卻依然存在。
以太坊的重大“從零到一”的創新是在區塊鏈內部添加了一個虛擬機。在以太坊之前的所有鏈都缺少了這個關鍵要素,而是試圖將功能添加爲單獨的操作碼,而不是一個完全表達式的虛擬機。
早期的比特幣者哲學不同意這種選擇,因爲它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和攻擊面,以及增加了區塊驗證的難度。
盡管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小區塊”哲學鏈,但虛擬機的增加範圍仍然在這兩個社區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分歧。快進到今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現代區塊鏈哲學中最大的部落的軸線。
“區塊大小”包含兩個變量:區塊大小和單位時間內的區塊數量。區塊大小實際上是“吞吐量”或“每秒數據”。
雖然這個觀點有可能停留在2024年,但我認爲這四個L1區塊鏈佔據了L1架構中四種不同類型的有效邏輯結論。
我的加密貨幣投資理論是,將小塊和大塊哲學都納入設計的區塊鏈最終將贏得加密貨幣的權力遊戲。
小塊哲學者和大塊哲學者都是正確的。他們都有合理的觀點。爭論誰是對的沒有意義——關鍵是要構建一個最大程度滿足雙方需求的系統。
比特幣作爲一個架構不能同時滿足小塊哲學者和大塊哲學者。比特幣小塊哲學者聲稱,擴展將在第二層上發生,並將大塊哲學者指向閃電網絡,告訴他們可以在比特幣系統中仍然是比特幣用戶的地方。但是,由於比特幣 L1 的功能限制,閃電網絡無法獲得發展,並且比特幣大塊哲學者無處可去。
維塔利克於2019年發表的一篇名爲“基礎層和功能逃逸速度”的文章闡明了同樣的情況,並主張最小程度地增加 L1 的功能以便能夠生成功能性的 L2。
“雖然第一層不能太強大,因爲更強大意味着更大的復雜性,因此更容易出錯,但第一層必須足夠強大,以至於人們想要構建的第二層協議實際上是可能的”
“在第二層彌補第一層的簡化”並不是解決區塊鏈可擴展性和功能性問題的通用答案,因爲它沒有考慮到第一層區塊鏈本身必須具有足夠的可擴展性和功能性,才能使這種“在上面構建”真正成爲可能。”
我的總結:
這代表了雙方之間的妥協。小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他們的塊變得更加復雜,並且(在邊緣情況下)更難驗證,而大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分層擴展的方法。
一旦達成了這種妥協,協同效應就會蓬勃發展。
以太坊是一個信任之根。
以太坊的L1通過利用密碼學的進步,在更高層次實現功能逃逸速度,從而保持了其小區塊的理念。通過接受來自更高層次的欺詐證明和有效性證明,以太坊可以將實際上是無限的交易有效壓縮成一個易於驗證的捆綁包,然後由分散的消費者硬件網路進行驗證。
這種設計架構保留了加密行業對社會所作的基本承諾。普通驗證人員可以檢查專家和精英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訪問系統。沒有人是特權方。沒有人被奉爲神聖。
加密行業做出了哲學上的承諾,以太坊通過密碼學研究和傳統的工程技術將這一理念變成了現實。
可以將這種理念看作是在底層使用小區塊,在頂層構建大區塊結構,也就是在L1上使用安全和分散的小區塊作爲基礎,而在L2上實現高度可擴展、即時、廉價的交易!
與將小區塊和大區塊連續體視爲水平權衡譜線不同,以太坊垂直翻轉了這個連續體,並在安全和分散的小區塊基礎上構建了大區塊結構。
以太坊是大區塊宇宙中的小區塊錨定點。
以太坊允許1,000個大區塊網路蓬勃發展,並從一個保持連貫和可組合的生態系統中產生協同效應,而不是分散到許多L1的碎片化。
好,Cosmos在這個論點中如何定位?Cosmos並沒有嚴格遵循網路設計的任何方向。畢竟,不存在‘Cosmos’網路 - Cosmos只是一個理念。
這個理念是一個互連的主權鏈網路。各個鏈擁有最大化的、不受影響的主權,並通過共享的技術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團結起來,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抽象化彼此的復雜性。
Cosmos的問題在於,它對主權的基本承諾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Cosmos鏈沒有能夠協調和組織自己的成功。過度關注主權會爲Cosmos的擴展帶來太多混亂。過度強調主權意外地優化了無政府狀態。在沒有中央協調結構的情況下,Cosmos理念始終保持着一種小衆的吸引力。
類似於Vitalik提出的“功能性逃逸速度”概念,我相信還存在一種“主權逃逸速度”現象。爲了讓Cosmos理念真正扎根並蓬勃發展,它需要在網路主權上做出微小妥協,以最大程度發揮其潛力。
Cosmos理念和以太坊L2願景基本上是相同的。這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的鏈條的水平景觀,它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命運。
來自《哈利·波特》中牢不可破的誓言場景🤓
核心區別在於,以太坊的Layer網路犧牲了一些主權,將它們的狀態根據發布到了Layer 1的橋接合約上。這個小小的改變將以前的內部操作外部化,通過選擇一個中心化的Layer 1來進行本地橋接的結算。
通過通過密碼學證明擴展Layer 1的安全性和結算保證,從以太坊基礎衍生出來的無限的Layer網路成爲了功能上相同的全球結算網路。這就是小區塊與大區塊哲學之間卓越的協同效應發生的地方。
L2鏈不必爲自己的經濟安全性付費,從而消除了來自其基礎資產的網路通脹的一大來源,將每年3-7%的通脹保留在其各自代幣的價值中。
以Optimism爲例:在其140億美元的全球淨值基礎上,假設每年的安全預算爲5%,這實際上意味着每年有7億美元未支付給第三方外部安全提供商。實際上,Optimism Mainnet在過去一年內向以太坊L1支付了5700萬美元的燃氣費用,這是在4844之前衡量的一個指標,之後降低了L2的費用超過95%!
經濟安全的成本降低到零,只留下DA作爲L2網路唯一有意義的持續運營成本。由於DA成本也接近於零,因此L2的淨成本也接近於零。
通過爲L2創建可持續性,以太坊可以釋放市場需求的所有鏈,從而創造出比Cosmos模型更多的總鏈主權。
Conduit.xyz 可以爲您建立一條連鎖店,每月費用爲 3,000 美元。
L2的客戶獲取成本也變得邊際化,因爲將密碼證明結算到L1提供了所有L2之間可信的連結。通過保留L1的結算保證,用戶可以在不必“試探”每個觸及的鏈的情況下瀏覽L2的景觀。自然而然,用戶本來也不會進行這種活動,而是提供鏈抽象服務的服務提供商(橋接器、意圖填充器、共享序列器等)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服務,如果他們對構建業務的基礎具有毫不妥協的安全保證。
此外,隨着越來越多的L2上線,每個L2都會吸引自己的邊際用戶進入更大的以太坊生態系統,創造出用戶共享的慶典。由於所有L2都將其用戶添加到堆棧中,隨着網路的增長,以太坊用戶的總“堆棧”也變得更大,這樣邊際L2就更容易找到足夠的用戶。
以太坊因被批評爲“分裂”而受到批評,諷刺的是,它實際上與此正好相反,因爲以太坊是唯一通過密碼證明將其他主權鏈連接在一起的網路。相比之下,許多L1空間完全而徹底地分裂 - 而以太坊的L2空間僅受延遲的影響而分裂。
所有這些好處都匯聚到了ETH資產的謝林點上。以太坊生態系統周圍的網路效應越多,對ETH作爲貨幣的尾部風就越強大。
ETH成爲所有L2網路的帳戶單位,因爲每個L2網路通過將安全性集中到以太坊L1中而產生規模經濟。
簡單來說,ETH作爲貨幣是以太坊結算網路的分形增長功能。
以太坊項目追求的是一個統一的架構,涵蓋了最廣泛的可能用例。這是一個建立來應付一切的網路。
小而強大的L1的結合是必要的基礎,可以在L2中開啓最廣闊的設計空間。一個早期的比特幣信徒的說法是“如果它有用,最終會在比特幣上建立起來。”我對這個概念深信不疑,但以太坊作爲網路進行了優化,這就是它的目的。
保持加密行業價值觀發生在L1。
去中心化、抗審查、無許可和可信中立。如果這些價值觀可以在L1上得以保留,那麼它們可以被功能性地擴展到無限數量的將自己與L1加密地綁定的L2。
在加密的權力遊戲中,以太坊的核心投資論點是,任何替代的L1要麼可以作爲L2建立得更好,要麼可以作爲L1的一個特性集成進來。
最終,一切都成爲以太坊樹上的一個分支。
Compartilhar
2015年至2017年間,比特幣經歷了一場被稱爲“區塊大小戰爭”的內訌。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一場關鍵衝突,持不同立場的人爭論着他們認爲是比特幣網路正確的擴容策略,以確保其能夠隨着時間的推移滿足需求。
辯論的兩個陣營被稱爲大區塊派和小區塊派。
小區塊派最終提出了一條稱爲隔離見證(Segregated Witness)的替代路徑,該路徑將優化可以容納在一個區塊中的交易數量,而不是直接增加區塊大小。隔離見證還將爲核心比特幣協議之外的擴展解決方案,即第二層擴展,打開大門。
爲了充分強調這些觀點,小區塊派希望以兩種方式進行擴展:
這就是辯論的內容:我們應該增加區塊的大小嗎?還是保持區塊的限制,強制擴展到更高的層面?
區塊大小的辯論在加密貨幣歷史中回響不斷,至今仍然存在。
我們不再稱這些派別爲大區塊派或小區塊派;如今,人們會找到更現代的派別來認同,通常由特定的L1定義。盡管如此,這兩個陣營所表達的不同理念在每個L1派別的文化和信仰系統中都可以找到,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
在現代,小區塊派與大區塊派的辯論在以太坊與索拉納的辯論中體現出來。
🟣Solana陣營表示,以太坊的交易成本太高、速度太慢,無法將世界帶入鏈上。消費者不會使用加密貨幣,直到交易瞬時且免費,因此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將容量工程化到Solana的Layer 1中。
🔵以太坊陣營表示,這是對去中心化和可信中立性的基本妥協,會造成一組明確的贏家和輸家,並且最終產生與我們試圖擺脫的社會金融分層相同的一套。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增加L1區塊的密度和價值,並強制將擴容推向L2層。這場辯論並不新鮮。加密貨幣領域在變化、適應和發展,但關於小區塊與大區塊理念的辯論卻依然存在。
以太坊的重大“從零到一”的創新是在區塊鏈內部添加了一個虛擬機。在以太坊之前的所有鏈都缺少了這個關鍵要素,而是試圖將功能添加爲單獨的操作碼,而不是一個完全表達式的虛擬機。
早期的比特幣者哲學不同意這種選擇,因爲它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和攻擊面,以及增加了區塊驗證的難度。
盡管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小區塊”哲學鏈,但虛擬機的增加範圍仍然在這兩個社區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分歧。快進到今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現代區塊鏈哲學中最大的部落的軸線。
“區塊大小”包含兩個變量:區塊大小和單位時間內的區塊數量。區塊大小實際上是“吞吐量”或“每秒數據”。
雖然這個觀點有可能停留在2024年,但我認爲這四個L1區塊鏈佔據了L1架構中四種不同類型的有效邏輯結論。
我的加密貨幣投資理論是,將小塊和大塊哲學都納入設計的區塊鏈最終將贏得加密貨幣的權力遊戲。
小塊哲學者和大塊哲學者都是正確的。他們都有合理的觀點。爭論誰是對的沒有意義——關鍵是要構建一個最大程度滿足雙方需求的系統。
比特幣作爲一個架構不能同時滿足小塊哲學者和大塊哲學者。比特幣小塊哲學者聲稱,擴展將在第二層上發生,並將大塊哲學者指向閃電網絡,告訴他們可以在比特幣系統中仍然是比特幣用戶的地方。但是,由於比特幣 L1 的功能限制,閃電網絡無法獲得發展,並且比特幣大塊哲學者無處可去。
維塔利克於2019年發表的一篇名爲“基礎層和功能逃逸速度”的文章闡明了同樣的情況,並主張最小程度地增加 L1 的功能以便能夠生成功能性的 L2。
“雖然第一層不能太強大,因爲更強大意味着更大的復雜性,因此更容易出錯,但第一層必須足夠強大,以至於人們想要構建的第二層協議實際上是可能的”
“在第二層彌補第一層的簡化”並不是解決區塊鏈可擴展性和功能性問題的通用答案,因爲它沒有考慮到第一層區塊鏈本身必須具有足夠的可擴展性和功能性,才能使這種“在上面構建”真正成爲可能。”
我的總結:
這代表了雙方之間的妥協。小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他們的塊變得更加復雜,並且(在邊緣情況下)更難驗證,而大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分層擴展的方法。
一旦達成了這種妥協,協同效應就會蓬勃發展。
以太坊是一個信任之根。
以太坊的L1通過利用密碼學的進步,在更高層次實現功能逃逸速度,從而保持了其小區塊的理念。通過接受來自更高層次的欺詐證明和有效性證明,以太坊可以將實際上是無限的交易有效壓縮成一個易於驗證的捆綁包,然後由分散的消費者硬件網路進行驗證。
這種設計架構保留了加密行業對社會所作的基本承諾。普通驗證人員可以檢查專家和精英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訪問系統。沒有人是特權方。沒有人被奉爲神聖。
加密行業做出了哲學上的承諾,以太坊通過密碼學研究和傳統的工程技術將這一理念變成了現實。
可以將這種理念看作是在底層使用小區塊,在頂層構建大區塊結構,也就是在L1上使用安全和分散的小區塊作爲基礎,而在L2上實現高度可擴展、即時、廉價的交易!
與將小區塊和大區塊連續體視爲水平權衡譜線不同,以太坊垂直翻轉了這個連續體,並在安全和分散的小區塊基礎上構建了大區塊結構。
以太坊是大區塊宇宙中的小區塊錨定點。
以太坊允許1,000個大區塊網路蓬勃發展,並從一個保持連貫和可組合的生態系統中產生協同效應,而不是分散到許多L1的碎片化。
好,Cosmos在這個論點中如何定位?Cosmos並沒有嚴格遵循網路設計的任何方向。畢竟,不存在‘Cosmos’網路 - Cosmos只是一個理念。
這個理念是一個互連的主權鏈網路。各個鏈擁有最大化的、不受影響的主權,並通過共享的技術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團結起來,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抽象化彼此的復雜性。
Cosmos的問題在於,它對主權的基本承諾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Cosmos鏈沒有能夠協調和組織自己的成功。過度關注主權會爲Cosmos的擴展帶來太多混亂。過度強調主權意外地優化了無政府狀態。在沒有中央協調結構的情況下,Cosmos理念始終保持着一種小衆的吸引力。
類似於Vitalik提出的“功能性逃逸速度”概念,我相信還存在一種“主權逃逸速度”現象。爲了讓Cosmos理念真正扎根並蓬勃發展,它需要在網路主權上做出微小妥協,以最大程度發揮其潛力。
Cosmos理念和以太坊L2願景基本上是相同的。這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的鏈條的水平景觀,它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命運。
來自《哈利·波特》中牢不可破的誓言場景🤓
核心區別在於,以太坊的Layer網路犧牲了一些主權,將它們的狀態根據發布到了Layer 1的橋接合約上。這個小小的改變將以前的內部操作外部化,通過選擇一個中心化的Layer 1來進行本地橋接的結算。
通過通過密碼學證明擴展Layer 1的安全性和結算保證,從以太坊基礎衍生出來的無限的Layer網路成爲了功能上相同的全球結算網路。這就是小區塊與大區塊哲學之間卓越的協同效應發生的地方。
L2鏈不必爲自己的經濟安全性付費,從而消除了來自其基礎資產的網路通脹的一大來源,將每年3-7%的通脹保留在其各自代幣的價值中。
以Optimism爲例:在其140億美元的全球淨值基礎上,假設每年的安全預算爲5%,這實際上意味着每年有7億美元未支付給第三方外部安全提供商。實際上,Optimism Mainnet在過去一年內向以太坊L1支付了5700萬美元的燃氣費用,這是在4844之前衡量的一個指標,之後降低了L2的費用超過95%!
經濟安全的成本降低到零,只留下DA作爲L2網路唯一有意義的持續運營成本。由於DA成本也接近於零,因此L2的淨成本也接近於零。
通過爲L2創建可持續性,以太坊可以釋放市場需求的所有鏈,從而創造出比Cosmos模型更多的總鏈主權。
Conduit.xyz 可以爲您建立一條連鎖店,每月費用爲 3,000 美元。
L2的客戶獲取成本也變得邊際化,因爲將密碼證明結算到L1提供了所有L2之間可信的連結。通過保留L1的結算保證,用戶可以在不必“試探”每個觸及的鏈的情況下瀏覽L2的景觀。自然而然,用戶本來也不會進行這種活動,而是提供鏈抽象服務的服務提供商(橋接器、意圖填充器、共享序列器等)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服務,如果他們對構建業務的基礎具有毫不妥協的安全保證。
此外,隨着越來越多的L2上線,每個L2都會吸引自己的邊際用戶進入更大的以太坊生態系統,創造出用戶共享的慶典。由於所有L2都將其用戶添加到堆棧中,隨着網路的增長,以太坊用戶的總“堆棧”也變得更大,這樣邊際L2就更容易找到足夠的用戶。
以太坊因被批評爲“分裂”而受到批評,諷刺的是,它實際上與此正好相反,因爲以太坊是唯一通過密碼證明將其他主權鏈連接在一起的網路。相比之下,許多L1空間完全而徹底地分裂 - 而以太坊的L2空間僅受延遲的影響而分裂。
所有這些好處都匯聚到了ETH資產的謝林點上。以太坊生態系統周圍的網路效應越多,對ETH作爲貨幣的尾部風就越強大。
ETH成爲所有L2網路的帳戶單位,因爲每個L2網路通過將安全性集中到以太坊L1中而產生規模經濟。
簡單來說,ETH作爲貨幣是以太坊結算網路的分形增長功能。
以太坊項目追求的是一個統一的架構,涵蓋了最廣泛的可能用例。這是一個建立來應付一切的網路。
小而強大的L1的結合是必要的基礎,可以在L2中開啓最廣闊的設計空間。一個早期的比特幣信徒的說法是“如果它有用,最終會在比特幣上建立起來。”我對這個概念深信不疑,但以太坊作爲網路進行了優化,這就是它的目的。
保持加密行業價值觀發生在L1。
去中心化、抗審查、無許可和可信中立。如果這些價值觀可以在L1上得以保留,那麼它們可以被功能性地擴展到無限數量的將自己與L1加密地綁定的L2。
在加密的權力遊戲中,以太坊的核心投資論點是,任何替代的L1要麼可以作爲L2建立得更好,要麼可以作爲L1的一個特性集成進來。
最終,一切都成爲以太坊樹上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