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新格局下 加密货币成避险新宠

robot
摘要生成中

关税战新局面下,加密货币受青睐的背后原因

5月中旬,中美在日内瓦的经贸会谈取得超预期成果,推动美股和加密货币市场上涨。然而,月底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一项裁决削弱了关税战的法律基础,引发了新一轮政策博弈。全球贸易规则的重塑正进入司法与行政力量角力的阶段,长期关税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加密资产因其去中心化和跨主权特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今年5月,美国经济数据呈现出积极态势。4月非农就业数据增长17.7万人,优于预期,显示劳动力市场保持稳健。中美经贸会谈达成的"关税暂停期"协议缓解了市场对全球供应链断裂的担忧,推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反弹。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飙升至98,较4月大幅上涨12.3点,创下四年来最大单月升幅。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然而,美国债券市场却面临挑战。5月下旬,3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5.1%以上,接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美国的财政前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众议院通过了旨在提高债务上限的新法案后。该法案可能推动美国债务占GDP比例从当前约98%飙升至125%,引发了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立场也增添了不确定性。5月会议纪要显示,几乎所有官员都认为通胀可能比预期更持久,因此维持了暂停降息的立场。这种政策环境使得美国经济处于"稳中有险"的状态:短期增长支撑市场,但更广泛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背景可能限制其上涨空间。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美股和加密市场表现出色。标普500指数全月累计上涨约6.15%,纳斯达克上涨约9.56%,道琼斯上涨约3.94%。科技巨头成为最大受益者,部分公司单日涨幅超过7%。然而,美债收益率的攀升也引发了对企业盈利空间可能受压的担忧,特别是对依赖低息环境的科技公司。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市场同样表现强劲。比特币从5月初的9.5万美元震荡区间一路上涨至月末的10.5万美元,单月涨幅达12%。这种与美股的共振效应表明,投资者正在政策不确定性中重新评估资产配置。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比特币ETF的表现尤为亮眼。过去五周内,美国比特币ETF吸引了超过9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而同期黄金基金遭遇超28亿美元的资金外流。这一趋势反映出投资者正将比特币视为新的价值储存和对冲工具。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监管环境的改善也为加密市场带来利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新任主席提出打造"全球加密货币之都"的目标,并宣布将转变监管模式。同时,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首个稳定币联邦监管框架的程序性投票,香港也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这些举措共同推动全球稳定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未来,传统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不会对加密货币形成单向压制,反而在特定阶段成为其上涨助力。短期内,美债收益率上升引发的市场担忧可能促使避险资金流入加密市场;长期来看,美国财政状况恶化可能提升加密资产的避险吸引力。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总的来说,5月的加密货币市场表现反映出,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比特币正在成为资本对冲传统金融体系风险的新选择。随着监管环境的改善,这种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尽管仍面临诸如美债收益率压制、监管政策反复等挑战,但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定位已逐渐被主流市场接受。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对等关税战新回合,全球为何加速拥抱加密货币?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分享
评论
0/400
MetaMiseryvip
· 15小时前
走好!追涨必被打!
回复0
链上福尔摩斯妹vip
· 15小时前
华尔街打太极,币圈搞现货,我吃瓜看戏
回复0
冷钱包守护者vip
· 15小时前
囤币硬顶就完事啦
回复0
StableBoivip
· 15小时前
又涨啦!躺着数钱真香
回复0
CoffeeNFTradervip
· 16小时前
看来避险还得看大饼啊!
回复0
LayerHoppervip
· 16小时前
传统金融嗝屁咯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