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到2017年,比特幣經歷了一場被稱爲“區塊大小戰爭”的內部衝突。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硬核支持者圍繞着他們各自認爲正確的比特幣網路擴容策略展開激烈爭論,目的是確保網路能夠隨着時間的推移滿足需求的增長。
這場辯論的雙方被稱爲大區塊支持者(Big Blockers)和小區塊支持者(Small Blockers)。
最終,小區塊支持者提出了一種名爲SegWit(隔離見證)的替代方案,這種方案優化了一個區塊內可以容納的交易數量,而不是直接增加區塊大小。SegWit還爲在比特幣核心協議之外的擴展解決方案,也就是第二層(Layer)擴展打開了大門。
小區塊支持者希望通過兩種方式實現擴展:
因此,這就是辯論的焦點:我們是應該增加區塊的大小?還是應該保持區塊的限制,並強迫擴展到更高的層次?
區塊大小的辯論一直回響在加密貨幣歷史的走廊中,直到今天仍在持續。
我們不再將這些團體稱爲大區塊支持者或小區塊支持者;如今,人們更傾向於識別更現代的部落,通常由特定的一級鏈(L1)定義。盡管如此,這兩個陣營表達的不同哲學觀點可以在每一個L1部落的文化和信仰體系中找到,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
在現代,小區塊支持者與大區塊支持者的辯論體現在以太坊與Solana的爭論中。
🟣 Solana陣營認爲,以太坊過於昂貴和緩慢,無法將世界帶入鏈上。消費者不會使用加密貨幣,直到交易瞬間完成且免費,我們需要在L1中盡可能多地增加容量。
🔵 以太坊陣營則認爲這是對去中心化和可信中立性的根本妥協,它創造了一個固定的贏家和輸家名單,並最終產生了我們試圖擺脫的相同的社會-財務階層劃分。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增加L1區塊的密度和價值,並將擴展強制到L2層。
這場辯論並不新鮮。加密貨幣領域不斷變化、適應和發展,但關於小區塊與大區塊哲學的辯論始終如一。
以太坊最初的創新之處在於在區塊鏈中加入了一臺虛擬機。在以太坊之前的所有鏈條都缺少這一關鍵元素,而是試圖將功能作爲各個操作碼(op-codes)加入,而不是一個完全表達的虛擬機。
早期的比特幣支持者並不贊同這種選擇,因爲它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和攻擊面,同時也提高了區塊驗證的難度。
盡管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小區塊”哲學的鏈條,虛擬機的增加範圍仍然在這兩個社區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分歧。快進到今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區塊鏈哲學中一些最大部落的明確分界線。
‘區塊大小’包含兩個變量:區塊的大小和每單位時間的區塊數量。區塊大小實際上是‘吞吐量’或‘每秒數據量’。
雖然這種看法可能會被困在2024年,但我看到這四個L1區塊鏈佔據了L1架構中四種不同類型的合理邏輯結論。
我的加密投資論點是,設計中同時融合了小區塊和大區塊理念的區塊鏈將最終贏得加密貨幣的權力遊戲。
小區塊支持者和大區塊支持者都是正確的。他們都有合理的觀點。爭論誰是對的沒有意義——重點是要構建一個能夠最大化兩者優勢的系統。
比特幣的架構無法同時適應大區塊支持者和小區塊支持者。比特幣的小區塊支持者聲稱擴展將在第二層發生,並將大區塊支持者引向閃電網絡,以便他們仍然可以在比特幣系統中作爲比特幣用戶存在。但是,由於比特幣第一層的功能限制,閃電網絡未能獲得推動力,大區塊支持者無處可去。
2019年,Vitalik的一篇題爲“基礎層與功能逃逸速度”的文章闡述了這些相同的情況,並主張最小化地增加第一層的功能,以便能夠產生功能性的第二層。
“雖然第一層不能太強大,因爲更大的力量意味着更大的復雜性,從而導致更大的脆弱性,但第一層也必須足夠強大,以便人們希望構建的位於其上的第二層協議首先成爲可能。”
“保持第一層簡單,通過第二層來補償”並非區塊鏈可擴展性和功能性問題的普遍答案,因爲它沒有考慮到第一層區塊鏈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可擴展性和功能性,這樣‘在其上構建’才真正成爲可能。
我的總結:
我們需要擴大第一層(L1)區塊的範圍,超出“小區塊極端主義”,以確保第二層(L2)能夠實現“功能逃逸速度”。
我們需要區塊的復雜化。
我們不應將第一層區塊的範圍擴大到達到“第二層功能逃逸速度”之後,因爲這會不必要地妥協第一層的去中心化和公信力。任何額外的第一層實用性都可以推向第二層。
我們應該保持小區塊理念。
這代表了雙方的妥協。小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他們的區塊變得更復雜和(邊際上)更難驗證,大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分層擴展方法。
一旦達成這種妥協,協同效應就會顯現。
以太坊是一個信任的根基。
以太坊L1通過利用密碼學的進步保持其小區塊理念,從而在更高層次產生功能逃逸速度。通過接受來自更高層的欺詐證明和有效性證明,以太坊能夠將無限的交易壓縮成一個易於驗證的數據包,然後由分散的消費者硬件網路進行驗證。
這種設計架構保留了加密行業對社會的基本承諾。普通的驗證者Joe可以檢查專家和精英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訪問系統。沒有人是特權方。沒有人被神聖化。
加密行業作出了哲學承諾,而以太坊通過密碼學研究和傳統的工程技術將這一哲學變爲現實。
想象一下,底層是小區塊,頂層是大區塊,即在L1層是去中心化的、公信力強的、消費者可驗證的區塊,而在L2層是高可擴展的、即時的、低成本的交易!
以太坊沒有將小區塊、大區塊連續體視爲一個水平的權衡光譜,而是垂直翻轉這一連續體,在安全且去中心化的小區塊基礎上構建大區塊結構。
以太坊是大區塊Cosmos中的小區塊錨。以太坊使得1000個大區塊網路得以發展,從一個連貫且可組合的生態系統中,協同作用得以盛開,與許多L1的碎片化形成對比。
那麼,Cosmos在這一論點中如何定位呢?Cosmos並不堅持任何與網路設計嚴格對齊的原則。畢竟沒有所謂的“Cosmos”網路——Cosmos只是一個概念。
這一概念是一個由主權鏈組成的互聯網路。單個鏈擁有最大的、不受妥協的主權,並且通過共享技術標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團結在一起,抽象化它們的復雜性。
Cosmos的問題在於它非常根本地致力於主權,以至於Cosmos鏈條未能足夠協調和結構化,以分享彼此的成功。過度重視主權導致Cosmos概念無法擴展。最大化主權意外地優化了無政府狀態。沒有中央協調結構,Cosmos概念仍然只是一個小衆的誘惑點。
類似於Vitalik提出的“功能逃逸速度”概念,我相信也存在一個“主權逃逸速度”現象。爲了使Cosmos概念真正扎根並繁榮,它需要在網路主權上做出邊際妥協,以最大化其潛力。
Cosmos概念和以太坊L2願景基本上是同一回事。一個由獨立、擁有主權的鏈條組成的水平景觀,它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命運。
通過《哈利·波特》中的“堅不可摧的誓言”場景
核心區別在於以太坊L2s犧牲了部分主權給以太坊L1,通過在它們的L1橋接合約上發布狀態根。這一小改變使得之前的內部操作外化,通過選擇一個中央L1來結算它們的本土橋接。
通過擴展L1通過加密證明的安全和結算保證,從以太坊基礎上產生的無限L2實際上成爲同一全球結算網路。這是小區塊和大區塊哲學之間非凡協同效應盛開的地方。
協同效應#1:鏈安全
L2鏈條無需爲自身的經濟安全支付費用,從而消除了其基礎資產的一個主要通脹來源,保留了其各自代幣價值中的3-7%的年度通脹。
以Optimism爲例:在其140億美元的FDV和假設的5%年度安全預算下,實際上每年節省了7億美元,這些錢原本將支付給第三方外部安全提供者。實際上,過去一年Optimism主網向以太坊L1支付了5700萬美元的天然氣費,這一數據是在4844號提案實施前測量的,該提案將L2費用降低了超過95%!
經濟安全的成本降至零,留下數據可用性(DA)作爲L2網路唯一有意義的持續運營成本。由於數據可用性成本也接近零,L2的淨成本也接近零。
通過爲L2創造可持續性,以太坊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釋放任意數量的鏈條,從而創造出比宇宙模型更多的總鏈主權。
Conduit.xyz每月可爲您構建一個鏈條,費用爲3000美元。
協同效應#2:可組合性
L2的客戶獲取成本也變得邊緣化,因爲對L1的加密證明的結算提供了所有L2之間的可信連接。通過保留L1的結算保證,用戶可以在L2景觀中導航,無需對每個接觸的鏈條“踢輪胎”。自然地,用戶無論如何都不會進行這種活動,而是提供鏈抽象服務的服務提供商(橋接、意圖填充器、共享排序器等)可以在他們對構建業務基礎的安全保證毫不妥協的情況下提供更強大的服務。
隨着越來越多的L2上線,每個L2都會吸引自己的邊際用戶到更大的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創造一個用戶的共享節日。由於所有L2都將其用戶添加到堆中,隨着網路的增長,以太坊用戶的總“堆”變得更大,使邊際L2更容易找到足夠的用戶。
以太坊因被視爲“碎片化”而受到批評,這實際上與它的真實情況完全相反,因爲以太坊是唯一通過加密證明將其他主權鏈條縫合在一起的網路。相比之下,許多L1空間是完全且徹底的碎片化——而以太坊的L2空間只是由延遲導致的碎片化。
協同效應#3:計價單位
所有這些優勢都匯集到ETH資產的Schelling點上。圍繞以太坊生態系統的網路效應越多,ETH作爲貨幣的尾風就越強。
ETH成爲其所有L2網路的計價單位,因爲每個L2網路通過將安全集中到以太坊L1中而產生規模經濟。
簡而言之,ETH成爲貨幣,這是以太坊作爲不斷增長的結算網路功能的結果。
以太坊項目旨在追求一個統一的架構,涵蓋最廣泛的可能用例。它是一個旨在全能的網路。
這種小而強大的L1與L2結合,是開放最宏偉設計空間所需的基礎。一個早期的比特幣支持者的老生常談是:“如果它有用,最終將在比特幣上構建。”我完全相信這個概念,只是把網路換成了以太坊,因爲這正是以太坊被優化的目的。
加密行業的價值在L1得以保存。
去中心化、抗審查、無需許可以及可信中立。如果這些能在L1保存,則它們可以在無限數量的L2中功能性地延伸,這些L2通過密碼學與L1綁定。
在加密界的權力遊戲中,中央以太坊投資論點是,任何替代的L1要麼可以作爲L2更好地構建,要麼可以作爲L1的功能集成入。
你想要光速的共識嗎?作爲L2會更快。
你想要一個完全私有的區塊鏈嗎?作爲L2會更有效。
作爲一個區塊鏈的DA?爲什麼不直接鑲嵌在L1。
最終,一切都成爲以太坊樹上的一個分支。
感謝Sam Hart, Mike Ippolito和Justin Drake對本文的審閱和改進!
從2015年到2017年,比特幣經歷了一場被稱爲“區塊大小戰爭”的內部衝突。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硬核支持者圍繞着他們各自認爲正確的比特幣網路擴容策略展開激烈爭論,目的是確保網路能夠隨着時間的推移滿足需求的增長。
這場辯論的雙方被稱爲大區塊支持者(Big Blockers)和小區塊支持者(Small Blockers)。
最終,小區塊支持者提出了一種名爲SegWit(隔離見證)的替代方案,這種方案優化了一個區塊內可以容納的交易數量,而不是直接增加區塊大小。SegWit還爲在比特幣核心協議之外的擴展解決方案,也就是第二層(Layer)擴展打開了大門。
小區塊支持者希望通過兩種方式實現擴展:
因此,這就是辯論的焦點:我們是應該增加區塊的大小?還是應該保持區塊的限制,並強迫擴展到更高的層次?
區塊大小的辯論一直回響在加密貨幣歷史的走廊中,直到今天仍在持續。
我們不再將這些團體稱爲大區塊支持者或小區塊支持者;如今,人們更傾向於識別更現代的部落,通常由特定的一級鏈(L1)定義。盡管如此,這兩個陣營表達的不同哲學觀點可以在每一個L1部落的文化和信仰體系中找到,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
在現代,小區塊支持者與大區塊支持者的辯論體現在以太坊與Solana的爭論中。
🟣 Solana陣營認爲,以太坊過於昂貴和緩慢,無法將世界帶入鏈上。消費者不會使用加密貨幣,直到交易瞬間完成且免費,我們需要在L1中盡可能多地增加容量。
🔵 以太坊陣營則認爲這是對去中心化和可信中立性的根本妥協,它創造了一個固定的贏家和輸家名單,並最終產生了我們試圖擺脫的相同的社會-財務階層劃分。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增加L1區塊的密度和價值,並將擴展強制到L2層。
這場辯論並不新鮮。加密貨幣領域不斷變化、適應和發展,但關於小區塊與大區塊哲學的辯論始終如一。
以太坊最初的創新之處在於在區塊鏈中加入了一臺虛擬機。在以太坊之前的所有鏈條都缺少這一關鍵元素,而是試圖將功能作爲各個操作碼(op-codes)加入,而不是一個完全表達的虛擬機。
早期的比特幣支持者並不贊同這種選擇,因爲它增加了系統的復雜性和攻擊面,同時也提高了區塊驗證的難度。
盡管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小區塊”哲學的鏈條,虛擬機的增加範圍仍然在這兩個社區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分歧。快進到今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區塊鏈哲學中一些最大部落的明確分界線。
‘區塊大小’包含兩個變量:區塊的大小和每單位時間的區塊數量。區塊大小實際上是‘吞吐量’或‘每秒數據量’。
雖然這種看法可能會被困在2024年,但我看到這四個L1區塊鏈佔據了L1架構中四種不同類型的合理邏輯結論。
我的加密投資論點是,設計中同時融合了小區塊和大區塊理念的區塊鏈將最終贏得加密貨幣的權力遊戲。
小區塊支持者和大區塊支持者都是正確的。他們都有合理的觀點。爭論誰是對的沒有意義——重點是要構建一個能夠最大化兩者優勢的系統。
比特幣的架構無法同時適應大區塊支持者和小區塊支持者。比特幣的小區塊支持者聲稱擴展將在第二層發生,並將大區塊支持者引向閃電網絡,以便他們仍然可以在比特幣系統中作爲比特幣用戶存在。但是,由於比特幣第一層的功能限制,閃電網絡未能獲得推動力,大區塊支持者無處可去。
2019年,Vitalik的一篇題爲“基礎層與功能逃逸速度”的文章闡述了這些相同的情況,並主張最小化地增加第一層的功能,以便能夠產生功能性的第二層。
“雖然第一層不能太強大,因爲更大的力量意味着更大的復雜性,從而導致更大的脆弱性,但第一層也必須足夠強大,以便人們希望構建的位於其上的第二層協議首先成爲可能。”
“保持第一層簡單,通過第二層來補償”並非區塊鏈可擴展性和功能性問題的普遍答案,因爲它沒有考慮到第一層區塊鏈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可擴展性和功能性,這樣‘在其上構建’才真正成爲可能。
我的總結:
我們需要擴大第一層(L1)區塊的範圍,超出“小區塊極端主義”,以確保第二層(L2)能夠實現“功能逃逸速度”。
我們需要區塊的復雜化。
我們不應將第一層區塊的範圍擴大到達到“第二層功能逃逸速度”之後,因爲這會不必要地妥協第一層的去中心化和公信力。任何額外的第一層實用性都可以推向第二層。
我們應該保持小區塊理念。
這代表了雙方的妥協。小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他們的區塊變得更復雜和(邊際上)更難驗證,大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分層擴展方法。
一旦達成這種妥協,協同效應就會顯現。
以太坊是一個信任的根基。
以太坊L1通過利用密碼學的進步保持其小區塊理念,從而在更高層次產生功能逃逸速度。通過接受來自更高層的欺詐證明和有效性證明,以太坊能夠將無限的交易壓縮成一個易於驗證的數據包,然後由分散的消費者硬件網路進行驗證。
這種設計架構保留了加密行業對社會的基本承諾。普通的驗證者Joe可以檢查專家和精英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訪問系統。沒有人是特權方。沒有人被神聖化。
加密行業作出了哲學承諾,而以太坊通過密碼學研究和傳統的工程技術將這一哲學變爲現實。
想象一下,底層是小區塊,頂層是大區塊,即在L1層是去中心化的、公信力強的、消費者可驗證的區塊,而在L2層是高可擴展的、即時的、低成本的交易!
以太坊沒有將小區塊、大區塊連續體視爲一個水平的權衡光譜,而是垂直翻轉這一連續體,在安全且去中心化的小區塊基礎上構建大區塊結構。
以太坊是大區塊Cosmos中的小區塊錨。以太坊使得1000個大區塊網路得以發展,從一個連貫且可組合的生態系統中,協同作用得以盛開,與許多L1的碎片化形成對比。
那麼,Cosmos在這一論點中如何定位呢?Cosmos並不堅持任何與網路設計嚴格對齊的原則。畢竟沒有所謂的“Cosmos”網路——Cosmos只是一個概念。
這一概念是一個由主權鏈組成的互聯網路。單個鏈擁有最大的、不受妥協的主權,並且通過共享技術標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團結在一起,抽象化它們的復雜性。
Cosmos的問題在於它非常根本地致力於主權,以至於Cosmos鏈條未能足夠協調和結構化,以分享彼此的成功。過度重視主權導致Cosmos概念無法擴展。最大化主權意外地優化了無政府狀態。沒有中央協調結構,Cosmos概念仍然只是一個小衆的誘惑點。
類似於Vitalik提出的“功能逃逸速度”概念,我相信也存在一個“主權逃逸速度”現象。爲了使Cosmos概念真正扎根並繁榮,它需要在網路主權上做出邊際妥協,以最大化其潛力。
Cosmos概念和以太坊L2願景基本上是同一回事。一個由獨立、擁有主權的鏈條組成的水平景觀,它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命運。
通過《哈利·波特》中的“堅不可摧的誓言”場景
核心區別在於以太坊L2s犧牲了部分主權給以太坊L1,通過在它們的L1橋接合約上發布狀態根。這一小改變使得之前的內部操作外化,通過選擇一個中央L1來結算它們的本土橋接。
通過擴展L1通過加密證明的安全和結算保證,從以太坊基礎上產生的無限L2實際上成爲同一全球結算網路。這是小區塊和大區塊哲學之間非凡協同效應盛開的地方。
協同效應#1:鏈安全
L2鏈條無需爲自身的經濟安全支付費用,從而消除了其基礎資產的一個主要通脹來源,保留了其各自代幣價值中的3-7%的年度通脹。
以Optimism爲例:在其140億美元的FDV和假設的5%年度安全預算下,實際上每年節省了7億美元,這些錢原本將支付給第三方外部安全提供者。實際上,過去一年Optimism主網向以太坊L1支付了5700萬美元的天然氣費,這一數據是在4844號提案實施前測量的,該提案將L2費用降低了超過95%!
經濟安全的成本降至零,留下數據可用性(DA)作爲L2網路唯一有意義的持續運營成本。由於數據可用性成本也接近零,L2的淨成本也接近零。
通過爲L2創造可持續性,以太坊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釋放任意數量的鏈條,從而創造出比宇宙模型更多的總鏈主權。
Conduit.xyz每月可爲您構建一個鏈條,費用爲3000美元。
協同效應#2:可組合性
L2的客戶獲取成本也變得邊緣化,因爲對L1的加密證明的結算提供了所有L2之間的可信連接。通過保留L1的結算保證,用戶可以在L2景觀中導航,無需對每個接觸的鏈條“踢輪胎”。自然地,用戶無論如何都不會進行這種活動,而是提供鏈抽象服務的服務提供商(橋接、意圖填充器、共享排序器等)可以在他們對構建業務基礎的安全保證毫不妥協的情況下提供更強大的服務。
隨着越來越多的L2上線,每個L2都會吸引自己的邊際用戶到更大的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創造一個用戶的共享節日。由於所有L2都將其用戶添加到堆中,隨着網路的增長,以太坊用戶的總“堆”變得更大,使邊際L2更容易找到足夠的用戶。
以太坊因被視爲“碎片化”而受到批評,這實際上與它的真實情況完全相反,因爲以太坊是唯一通過加密證明將其他主權鏈條縫合在一起的網路。相比之下,許多L1空間是完全且徹底的碎片化——而以太坊的L2空間只是由延遲導致的碎片化。
協同效應#3:計價單位
所有這些優勢都匯集到ETH資產的Schelling點上。圍繞以太坊生態系統的網路效應越多,ETH作爲貨幣的尾風就越強。
ETH成爲其所有L2網路的計價單位,因爲每個L2網路通過將安全集中到以太坊L1中而產生規模經濟。
簡而言之,ETH成爲貨幣,這是以太坊作爲不斷增長的結算網路功能的結果。
以太坊項目旨在追求一個統一的架構,涵蓋最廣泛的可能用例。它是一個旨在全能的網路。
這種小而強大的L1與L2結合,是開放最宏偉設計空間所需的基礎。一個早期的比特幣支持者的老生常談是:“如果它有用,最終將在比特幣上構建。”我完全相信這個概念,只是把網路換成了以太坊,因爲這正是以太坊被優化的目的。
加密行業的價值在L1得以保存。
去中心化、抗審查、無需許可以及可信中立。如果這些能在L1保存,則它們可以在無限數量的L2中功能性地延伸,這些L2通過密碼學與L1綁定。
在加密界的權力遊戲中,中央以太坊投資論點是,任何替代的L1要麼可以作爲L2更好地構建,要麼可以作爲L1的功能集成入。
你想要光速的共識嗎?作爲L2會更快。
你想要一個完全私有的區塊鏈嗎?作爲L2會更有效。
作爲一個區塊鏈的DA?爲什麼不直接鑲嵌在L1。
最終,一切都成爲以太坊樹上的一個分支。
感謝Sam Hart, Mike Ippolito和Justin Drake對本文的審閱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