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 揭祕:關於 DeFi 的停滯、以太坊的十字路口以及加密領域的構建藝術

進階4/22/2025, 6:53:26 AM
YFI 創始人 AC 直面 SEC 監管、DeFi 停滯、以太坊方向迷失等行業問題,分享其對構建、創新與理想主義的真實思考。

重回DeFi的AC,對Web3的發展有什麼新洞察?

在瞬息萬變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Andre Cronje 的名字無疑舉足輕重。作爲 YFI、Solidly、Fantom 等多個項目的幕後推手,如今他又以CTO的身份引領 Sonic 的發展,AC 在加密金融的前沿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在本期 The DCo Podcast 訪談中,AC坦誠地揭示了他眼中的 DeFi 發展瓶頸、以太坊生態面臨的挑戰,以及在這個理想主義與逐利行爲並存的領域中,建設者所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從與監管機構的博弈,到在去中心化與用戶體驗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他的洞察既是對行業建設者的警醒,也是對所有懷揣 DeFi 夢想之人的啓迪。

以下爲正文:

01 應對加密資產的監管挑戰

The DCo Podcast:歡迎來到節目,Andre。你因創建 Yearn Finance、Solidly、Phantom 而聞名,現在你是 Sonic 的 CTO。過去幾年加密領域經歷了瘋狂的旅程。你能分享一下過去三年對你來說是怎樣的,特別是你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你是如何應對的嗎?我猜你現在應該更多地專注於code,而不是處理監管問題。

Andre Cronje:感謝邀請我。說實話,我希望我能說我專注於代碼,但監管和法律問題仍然佔據了我大量時間。過去四年是一個陡峭的學習曲線。我不得不處理像 Eminence 漏洞這樣的事情,這對公開構建是一個重要的教訓。然後在 Solidly 項目中,我意識到加密領域正在轉變——人們不再那麼關心真正的去中心化或不可變性。

除此之外,盡管我是一個在南非本地開發、沒有向任何人籌資,也沒有出售Token的南非人,我還是與 SEC 進行了鬥爭。他們給我發了大量信件和請求,令人筋疲力盡。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不少,但過程很艱難。你有具體想深入探討的話題嗎,還是我們保持廣泛討論?

The DCo Podcast:我很想了解更多關於你們如何處理那些 SEC 信件的情況。你們有法律幫助嗎?你們是如何應對這個過程的,尤其是聽起來一開始非常讓人不知所措?

Andre Cronje:起初,我很天真。最初的信件看起來很簡單——只是請求提供信息,並帶有如果我不配合就會升級的暗示性威脅。他們問了諸如“你把Token賣給了誰?”這樣的問題。答案很簡單:我沒有賣給任何人。或者,“你如何從協議中賺錢?”同樣簡單:我沒有。

我以爲事情就此結束。但第二封信更詳細了,到第五或第六封時,很明顯他們了解 DeFi、Token以及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感覺他們是在試圖抓我犯錯,而不是真正尋求信息。

到了第三封信時,我意識到我需要幫助。我沒有籌集資金,所以不得不依靠我的人脈。我聯系了 Lex Node 的 Gabriel,他是一位多產的加密律師,曾與許多 DAO 合作。他非常出色,提供了大量支持。通過他,我認識了 Steven Palley,另一個在這個領域的資深人士,真的很懂行。

Gabe 在早期承擔了大部分工作,Steven 則在後期大量介入。他們非常關鍵,因爲這不僅僅是你提供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表達。你需要使用特定的法律語言來保護自己。

這個過程隨着時間演變。起初,他們關注的是Token——我是否賣出了,賣給了誰,等等。當他們意識到這方面沒有突破口時,他們轉而關注我如何從協議中獲得收入。當這也行不通時,他們辯稱金庫本身是證券,引用了 Howey Test,聲稱用戶向第三方提供資金以期望獲得回報。這令人沮喪,因爲他們經常要求我證明否定的事情——就像證明聖誕老人不存在一樣。你無法明確做到這一點。

信件之所以停止,是因爲即將到來的選舉。大約在選舉前六到八個月,我收到了最後一封信。一個月前,我收到了一封最終信件,表示他們不再採取進一步的執法行動,這讓我松了一口氣。但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簡直瘋狂。

有一段時間,連續三周,我除了爲他們收集數據什麼都沒做——有時甚至是我根本沒有的資料,比如我沒有協議的第三方托管服務提供商的日志。這種消耗讓我幾乎無法做其他任何事情。

02 DeFi 的演變與停滯

The DCo Podcast:聽起來非常緊張。你之前提到了去中心化,並暗示人們不再優先考慮它。你認爲將加密項目作爲可持續業務運營與確保其保持去中心化之間存在矛盾嗎?這是否就是我們如今看到對去中心化關注減少的原因?

Andre Cronje:這完全取決於市場參與者。早在我推出 Yearn 的時候,去中心化、自我托管和不可變性非常重要。那時市場充滿了技術無政府主義者——純粹主義者,他們是爲了理念而非數百萬美元而參與的。那個老梗“我參與是爲了技術”當時是毫無諷刺意味的真實。

但參與者基礎已經改變。流動性挖礦、NFT 熱潮,現在還有Meme幣降低了入門門檻。你不再需要懂技術——只需安裝一個錢包,點擊幾下,或者用指紋登入一個應用。我認爲今天市場上 90%的人並不認同技術理念。他們是爲了Token升值或收益,而非理念。

這會導致不匹配。如果你在構建基礎的 DeFi 原語——其他人可以基於它們構建的東西——它們需要是不可變的。你不能讓某人基於你的原語建立一家公司,然後你更改它,導致他們的系統崩潰。例如,90%的 DeFi 仍然建立在 Uniswap V2 上,因爲它是可預測且不可變的。如果 Uniswap 讓 V2 支持代理升級並一夜之間更改了 LP 邏輯,DeFi 就會崩潰。

但如今,項目更加孤立。每個人都在構建自己的 AMM 或借代市場,而不是使用第三方原語,因爲那些第三方系統通常是可升級的。如果你構建了一個依賴於可升級系統的不可變產品,當他們升級時,你的產品可能會崩潰。因此,可組合性和對第三方的依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市場已經從構建不可變且可組合的原語轉向構建專注於收入或Token價值的公司。這是一個滾雪球效應:越多項目優先考慮收入,基礎設施的不可變性就越少可供構建,因此更多項目跟隨這種趨勢。2019 年,我寫過我們用錢投票。我們把錢投向哪裏,就決定了我們得到什麼。2021 年初,大家紛紛把錢投入 Uniswap 和 Compound 的分叉項目,因爲它們“安全”。

新的原語風險較高——存在被黑客攻擊或漏洞利用的高風險——因此創新停滯。這也是爲什麼現在 memecoin 如此受歡迎。自 2022 年以來,DeFi 創新停滯不前。我們開發了更好的產品,比如 Hyperliquid,但它們不是新的原語——只是現有原語的迭代。

The DCo Podcast:你之前提到 DeFi 創新已經停滯,組合性——在其他產品基礎上構建——也逐漸消退。由於流動性不共享,跨協議使用一種資產作爲抵押品等操作變得困難。是否有足夠的激勵打破這種孤立的方式,我們該如何實現?

Andre Cronje: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自負,但問題是你需要一種罕見的技能組合:既能編程,又能提出創新的想法和原語,並且不需要資金支持。這樣的交集非常小。我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例子,但這很罕見。大多數建設者都需要資金,但籌資和建設是完全不同的技能。

我嘗試過籌集資金——這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選擇不依賴資金進行建設。其他人有很棒的想法,但在推介或社交方面遇到困難。與此同時,你會看到同一個項目的第 99 個分支一夜之間籌集了 5000 萬美元,因爲他們認識合適的人。

真正的建設者很難獲得所需的資金。大多數人無法承受六個月沒有收入來支付帳單。Hyperliquid 是個例外——他們沒有籌集資金,因爲他們的團隊之前有一個成功的做市業務,擁有資源來建設甚至進行大規模空投。

但如果你籌集資金,就要面對風險投資的壓力。風險投資是爲了投資回報率,而不是因爲他們相信你的願景。這是他們的職責,也導致了目標的不一致。

歷史上,在傳統金融或 Web 1/Web 2 中,公司建立了穩定的業務,並分拆出小型研發團隊來測試新想法。我們在加密領域也看到了一些類似的情況——比如 Aave 推出 GHO、Lens 或 Family——但還不夠。社會和聲譽風險太高。如果一個子產品被利用,即使只有 50 美元,頭條新聞也會說主項目被黑了。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

所以,這是一個難題,短期內沒有解決方案。大多數開發者敢於嘗試已經很瘋狂了——要應對漏洞利用和聲譽損害,需要一種受虐傾向。

The DCo Podcast:讓我們重新審視 DeFi 原語。你提到正在開發新的原語。DeFi 在其基礎構建模塊方面處於什麼階段,我們可以構建哪些即時原語來推動其發展?

Andre Cronje:DeFi 仍處於初期階段。即使是像自動做市商(AMMs)這樣的基本原語也還未完善。我們停留在像 X*Y=K 這樣的恆定乘積公式。Curve Finance 引入了穩定交換,而我通過 Solidly 引入了 X3Y,但創新在那裏停滯了。

隨着區塊鏈速度的提升,動態流動性做市商(DLMMs)正在出現,這是一個進步。AMMs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新的曲線、交易方法和流動性提供策略。

下一個重大突破是鏈上預言機。DeFi 因爲擔心被利用而避免使用它們,但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實現方法使其安全。沒有預言機,我們就缺乏關鍵數據,如波動率、隱含波動率或訂單簿數據。一旦我們擁有了強大的鏈上預言機,就可以構建合適的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計算以及歐式或美式期權。這將開啓鏈上永續合約和 Delta 中性策略,而這些現在是不可能的。

看看傳統金融:期貨和期權佔主導地位,但它們幾乎不在鏈上。路線圖很清晰——你首先需要數據,但每個人都害怕去構建它。你可以完全在鏈上實現強安全性的方案,或者使用帶有零知識證明或去中心化方法的鏈下預言機,以避免信任中介。

除此之外,保險原語還缺失。DeFi 有一片巨大的未開發領域。這還是早期階段,如果我們能克服對創新的恐懼,潛力將是巨大的。

03 平衡去中心化與用戶體驗

The DCo Podcast:你認爲用戶體驗(UX)和去中心化本質上是矛盾的嗎?這是否是問題的一部分?

Andre Cronje:絕對是,100%。真正的去中心化意味着沒有網站,沒有第三方瀏覽器——只是下載節點軟件,運行本地節點,並通過命令行界面(CLI)提交交易以與不可變的智能合約交互。這需要深厚的技術知識——同步軟件,使用 64 進制哈希編碼交易,而不僅僅是調用 JSON RPC。全球可能只有 1 萬人能做到,甚至更少。

另一方面,出色的用戶體驗意味着用戶不需要私鑰或燃氣費。看看成功的 Solana 應用:你下載一個移動應用,用 Google 或 Face ID 登入,然後點擊一個按鈕。這與去中心化相去甚遠,完全是另一回事。

如今成功的應用對用戶隱藏了更多內容——例如,代表用戶管理私鑰。Hyperliquid 雖然很棒,但一旦你存入資金,它就不再去中心化。你的資金存放在他們控制的錢包中,私鑰保存在他們的服務器上。這是很好的用戶體驗,但卻是中心化的。

我的方法是首先爲去中心化理想構建——原始的鏈上合約,CLI 用戶可以在自己的節點上與之交互。然後我在其上添加抽象層:一個簡化操作的 API,免去用戶使用錢包的通行密鑰,或是燃氣費抽象。最終,你會得到一個用戶只需點擊按鈕的界面,它通過 API 和籤名錢包將操作轉換爲智能合約的交易。

這是“正確”的方式,但對於能使用 CLI 的少數人來說,這需要大量額外的基礎設施,可能顯得徒勞。去中心化和用戶體驗就像安全和用戶體驗一樣——真正的安全需要復雜密碼、隔離系統和密鑰輪換,但用戶不會爲一個免費的遊戲應用這麼做。歷史上,當安全與可用性衝突時,可用性總是勝出。去中心化也將如此。

目標是讓用戶不知道自己在使用區塊鏈——沒有錢包,沒有燃氣費。現在,這通過集中式的變通方法實現,比如 API 或後端服務器。但我相信我們可以讓這些功能成爲區塊鏈的一級公民,這樣用戶就能獲得出色的用戶體驗,而無需信任第三方。

我們現在通過這些集中式解決方案手動實現,但我們會將它們編纂成去中心化系統。這就像我剛開始編程時:先手動操作,然後自動化。我們只需要時間。

The DCo Podcast:兩個後續問題:第一,我們如何實現那個去中心化但又用戶友好的未來?第二,如果去中心化和用戶體驗存在衝突,你會在哪個點上爲了更好的用戶體驗而妥協去中心化?

Andre Cronje: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界限取決於用戶願意容忍的程度,這因應用而異。對於免費手機遊戲,用戶期望零摩擦——安裝即可玩。如果需要用戶名、密碼或社交帳號綁定,他們不會費心,因爲感知價值低。

但對於擁有 10 萬美元的銀行應用,用戶可以接受雙因素認證或額外步驟,因爲價值很高。每個應用都必須根據用戶賦予的心理價值找到那個平衡點。

目前,加密應用程序選擇不多。無論是遊戲還是 DeFi 協議,都需要下載錢包、保護密鑰、爲其充值 gas 並籤署消息。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我們在 2010 年代中期的網絡安全中看到過類似的情況——網站要求 32 位帶符號的密碼,但用戶忘記密碼,重置密碼變得麻煩。最終,應用程序允許用戶自行決定安全級別,同時提供一些後端保護。加密領域也將類似地發展。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到達那裏——我們需要願意執行的建設者。以太坊長期以來一直是領先者,他們的研究,如以太坊改進提案(EIPs),爲未來五年制定了藍圖。像操作捆綁和帳戶抽象這樣的功能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它們還不是一等公民——你需要第三方基礎設施或深厚的知識才能使用它們。

即將到來的 PCRA 升級將使它們成爲原生功能,這非常重要。路線圖已經存在;關鍵在於執行。但很少有團隊願意或能夠做到這一點。想法很便宜——執行才是一切。我認爲今年我們會看到重大改進,比如完整的鏈上 gas 和帳戶抽象,意味着無需錢包或 gas。這是一次巨大的用戶體驗飛躍——用戶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個區塊鏈上,也不需要使用 MetaMask。它正在到來,可能是今年或明年,但路線圖很清晰。

04 以太坊的挑戰與對開發者的建議

The DCo Podcast:你提到了以太坊。你如何看待它目前的狀態?有很多批評認爲它沒有方向,缺乏實施重點,或者僅通過二層(L2)擴展導致一切變得支離破碎。

Andre Cronje:我一直直言不諱地認爲 L2 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的資源和資金是我之前提到的錯位問題的一部分——我們用錢投票。當只有已知應用的分叉獲得資金時,我們看到的也只有這些。現在,L2 正在吸收資本,但它們在聲稱與以太坊保持一致的同時,變得更加中心化。

我的問題不是 L2 存在——我認爲它們最終對於擴展是必要的。但以太坊離其可擴展性極限還遠得很。它可能只用了最大容量的 2%。基礎層還有很大空間。像 Sonic、Avalanche 和 Solana 這樣的區塊鏈展示了無需 L2 也能在基礎層實現高吞吐量。對 L2 的關注爲時過早,並且分裂了生態系統,損害了組合性和用戶體驗。

L2 本應是可組合且互動的,但它們變成了一堆帶有中心化排序器提取費用以獲利的側鏈。這並非最初的設想。更大的問題是爲什麼會這樣。以太坊經歷了典型的公司生命周期:起初靈活,研發快速,快速構建,過程中不斷試錯。隨着其獲得關注和成長,它變得謹慎——增加了合規、監督、測試、委員會和董事會。

這種官僚主義使其變慢,現在已經停滯不前,體量太大而無法快速行動。處於這一階段的公司要麼剝離多餘部分,重新聚焦技術根基,要麼被更快的競爭對手超越。以太坊正處於這一十字路口。我們看到內部震蕩——CEO 更替、董事會重組、Vitalik 試圖表態。我希望他們能重新聚焦,因爲我忠於以太坊;這也是我參與 DeFi 的原因。但我們不能等他們解決問題。

他們的研究,像以太坊改進提案一樣,仍然爲未來兩到五年設定了標準,特別是在用戶體驗、帳戶抽象和鏈上預言機方面。但其中大部分內容是在 2018 年至 2020 年間撰寫的。理念已經存在;實現卻滯後。在可擴展性方面,以太坊的基礎層僅使用了 2%的容量。即使沒有二層解決方案,也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我在 Phantom(現爲 Sonic)的工作證明了這一點。在以太坊使用工作量證明時,我們看到其通過設置區塊時間限制限制了吞吐量。我們重新設計了共識機制,採用異步拜佔庭容錯(BFT)系統,實現了每秒 5 萬到 6 萬筆交易。但以太坊虛擬機(EVM)成爲瓶頸,將我們限制在每秒 200 筆交易。

我們分析了 EVM,發現了明顯的改進點。最大的問題是數據庫——LevelDB、PebbleDB 等——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讀寫操作上。這些數據庫對於區塊鏈來說是大材小用,設計時考慮的是通用查詢,而不是 EVM 那種簡單的地址-nonce-數據結構。我們構建了 SonicDB,一個爲區塊鏈定制的扁平文件數據庫,使 EVM 吞吐量提升了八倍,存儲需求減少了 98%。以太坊明天就能實現這一點,並獲得巨大的收益。

我們還做了其他調整——新的編譯器、超集等——但數據庫是最容易實現的改進。爲什麼他們不做?因爲他們風險厭惡。他們的技術處理着數百億美元的資產,任何變動都讓人感到害怕。權衡之下是失去 SQL 查詢功能,但實際上沒有人在大規模區塊鏈數據中使用 SQL 查詢——像 Dune 或 Tenderly 這樣的工具是單獨處理交易的。這並不是真正的損失,但以太坊對變革的抵觸如此強烈,甚至連低風險的改進都被擱置了。

The DCo Podcast:你提到了鏈上信用評分等想法,我們下次可以深入探討。但最後,請問你對這個領域的新建設者有什麼最重要的建議?

Andre Cronje:我的建議已經演變了。說實話,在加密領域開發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其他領域更簡單、更有保障、負面影響也更少。但如果你決定要做,就公開投入。把你的工作分享到 Twitter,開源你的 GitHub,讓人們看到並測試你的代碼。建立一個貢獻的社區,而不僅僅是利用漏洞的社區。

如果漏洞注定會發生,最好是在早期,當風險只有 50 美元,而不是後來開放時的 5000 萬美元。建立社交資料,溝通你在做什麼以及如何做,邀請測試——希望是白帽子,而不是黑帽子。小漏洞是可以恢復的;大漏洞則不行。

如果你能獲得資金,優先考慮安全。與 TRM、Chainalysis 或 Seal Team 6 等團隊合作,進行審計和紅隊演練。像 SlowMist 這樣的公司的審計至關重要。盡早學習如何處理安全披露和緊急情況。

這個領域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在遇到第一次危機時就離開了,因爲壓力太大。公開構建是一個試金石:你會很快知道自己是否適合。接受它,你要麼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麼意識到這不適合你。

The DCo Podcast:感謝你的時間,Andre。我很喜歡這次交流,希望我們能很快再做一次。

Andre Cronje:非常榮幸。告訴我一聲,我們會再來一次。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Hellobtc 白話區塊鏈],著作權歸屬原作者 [The DCo Podcast],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AC 揭祕:關於 DeFi 的停滯、以太坊的十字路口以及加密領域的構建藝術

進階4/22/2025, 6:53:26 AM
YFI 創始人 AC 直面 SEC 監管、DeFi 停滯、以太坊方向迷失等行業問題,分享其對構建、創新與理想主義的真實思考。

重回DeFi的AC,對Web3的發展有什麼新洞察?

在瞬息萬變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Andre Cronje 的名字無疑舉足輕重。作爲 YFI、Solidly、Fantom 等多個項目的幕後推手,如今他又以CTO的身份引領 Sonic 的發展,AC 在加密金融的前沿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在本期 The DCo Podcast 訪談中,AC坦誠地揭示了他眼中的 DeFi 發展瓶頸、以太坊生態面臨的挑戰,以及在這個理想主義與逐利行爲並存的領域中,建設者所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從與監管機構的博弈,到在去中心化與用戶體驗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他的洞察既是對行業建設者的警醒,也是對所有懷揣 DeFi 夢想之人的啓迪。

以下爲正文:

01 應對加密資產的監管挑戰

The DCo Podcast:歡迎來到節目,Andre。你因創建 Yearn Finance、Solidly、Phantom 而聞名,現在你是 Sonic 的 CTO。過去幾年加密領域經歷了瘋狂的旅程。你能分享一下過去三年對你來說是怎樣的,特別是你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你是如何應對的嗎?我猜你現在應該更多地專注於code,而不是處理監管問題。

Andre Cronje:感謝邀請我。說實話,我希望我能說我專注於代碼,但監管和法律問題仍然佔據了我大量時間。過去四年是一個陡峭的學習曲線。我不得不處理像 Eminence 漏洞這樣的事情,這對公開構建是一個重要的教訓。然後在 Solidly 項目中,我意識到加密領域正在轉變——人們不再那麼關心真正的去中心化或不可變性。

除此之外,盡管我是一個在南非本地開發、沒有向任何人籌資,也沒有出售Token的南非人,我還是與 SEC 進行了鬥爭。他們給我發了大量信件和請求,令人筋疲力盡。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不少,但過程很艱難。你有具體想深入探討的話題嗎,還是我們保持廣泛討論?

The DCo Podcast:我很想了解更多關於你們如何處理那些 SEC 信件的情況。你們有法律幫助嗎?你們是如何應對這個過程的,尤其是聽起來一開始非常讓人不知所措?

Andre Cronje:起初,我很天真。最初的信件看起來很簡單——只是請求提供信息,並帶有如果我不配合就會升級的暗示性威脅。他們問了諸如“你把Token賣給了誰?”這樣的問題。答案很簡單:我沒有賣給任何人。或者,“你如何從協議中賺錢?”同樣簡單:我沒有。

我以爲事情就此結束。但第二封信更詳細了,到第五或第六封時,很明顯他們了解 DeFi、Token以及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感覺他們是在試圖抓我犯錯,而不是真正尋求信息。

到了第三封信時,我意識到我需要幫助。我沒有籌集資金,所以不得不依靠我的人脈。我聯系了 Lex Node 的 Gabriel,他是一位多產的加密律師,曾與許多 DAO 合作。他非常出色,提供了大量支持。通過他,我認識了 Steven Palley,另一個在這個領域的資深人士,真的很懂行。

Gabe 在早期承擔了大部分工作,Steven 則在後期大量介入。他們非常關鍵,因爲這不僅僅是你提供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表達。你需要使用特定的法律語言來保護自己。

這個過程隨着時間演變。起初,他們關注的是Token——我是否賣出了,賣給了誰,等等。當他們意識到這方面沒有突破口時,他們轉而關注我如何從協議中獲得收入。當這也行不通時,他們辯稱金庫本身是證券,引用了 Howey Test,聲稱用戶向第三方提供資金以期望獲得回報。這令人沮喪,因爲他們經常要求我證明否定的事情——就像證明聖誕老人不存在一樣。你無法明確做到這一點。

信件之所以停止,是因爲即將到來的選舉。大約在選舉前六到八個月,我收到了最後一封信。一個月前,我收到了一封最終信件,表示他們不再採取進一步的執法行動,這讓我松了一口氣。但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簡直瘋狂。

有一段時間,連續三周,我除了爲他們收集數據什麼都沒做——有時甚至是我根本沒有的資料,比如我沒有協議的第三方托管服務提供商的日志。這種消耗讓我幾乎無法做其他任何事情。

02 DeFi 的演變與停滯

The DCo Podcast:聽起來非常緊張。你之前提到了去中心化,並暗示人們不再優先考慮它。你認爲將加密項目作爲可持續業務運營與確保其保持去中心化之間存在矛盾嗎?這是否就是我們如今看到對去中心化關注減少的原因?

Andre Cronje:這完全取決於市場參與者。早在我推出 Yearn 的時候,去中心化、自我托管和不可變性非常重要。那時市場充滿了技術無政府主義者——純粹主義者,他們是爲了理念而非數百萬美元而參與的。那個老梗“我參與是爲了技術”當時是毫無諷刺意味的真實。

但參與者基礎已經改變。流動性挖礦、NFT 熱潮,現在還有Meme幣降低了入門門檻。你不再需要懂技術——只需安裝一個錢包,點擊幾下,或者用指紋登入一個應用。我認爲今天市場上 90%的人並不認同技術理念。他們是爲了Token升值或收益,而非理念。

這會導致不匹配。如果你在構建基礎的 DeFi 原語——其他人可以基於它們構建的東西——它們需要是不可變的。你不能讓某人基於你的原語建立一家公司,然後你更改它,導致他們的系統崩潰。例如,90%的 DeFi 仍然建立在 Uniswap V2 上,因爲它是可預測且不可變的。如果 Uniswap 讓 V2 支持代理升級並一夜之間更改了 LP 邏輯,DeFi 就會崩潰。

但如今,項目更加孤立。每個人都在構建自己的 AMM 或借代市場,而不是使用第三方原語,因爲那些第三方系統通常是可升級的。如果你構建了一個依賴於可升級系統的不可變產品,當他們升級時,你的產品可能會崩潰。因此,可組合性和對第三方的依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市場已經從構建不可變且可組合的原語轉向構建專注於收入或Token價值的公司。這是一個滾雪球效應:越多項目優先考慮收入,基礎設施的不可變性就越少可供構建,因此更多項目跟隨這種趨勢。2019 年,我寫過我們用錢投票。我們把錢投向哪裏,就決定了我們得到什麼。2021 年初,大家紛紛把錢投入 Uniswap 和 Compound 的分叉項目,因爲它們“安全”。

新的原語風險較高——存在被黑客攻擊或漏洞利用的高風險——因此創新停滯。這也是爲什麼現在 memecoin 如此受歡迎。自 2022 年以來,DeFi 創新停滯不前。我們開發了更好的產品,比如 Hyperliquid,但它們不是新的原語——只是現有原語的迭代。

The DCo Podcast:你之前提到 DeFi 創新已經停滯,組合性——在其他產品基礎上構建——也逐漸消退。由於流動性不共享,跨協議使用一種資產作爲抵押品等操作變得困難。是否有足夠的激勵打破這種孤立的方式,我們該如何實現?

Andre Cronje: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自負,但問題是你需要一種罕見的技能組合:既能編程,又能提出創新的想法和原語,並且不需要資金支持。這樣的交集非常小。我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例子,但這很罕見。大多數建設者都需要資金,但籌資和建設是完全不同的技能。

我嘗試過籌集資金——這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選擇不依賴資金進行建設。其他人有很棒的想法,但在推介或社交方面遇到困難。與此同時,你會看到同一個項目的第 99 個分支一夜之間籌集了 5000 萬美元,因爲他們認識合適的人。

真正的建設者很難獲得所需的資金。大多數人無法承受六個月沒有收入來支付帳單。Hyperliquid 是個例外——他們沒有籌集資金,因爲他們的團隊之前有一個成功的做市業務,擁有資源來建設甚至進行大規模空投。

但如果你籌集資金,就要面對風險投資的壓力。風險投資是爲了投資回報率,而不是因爲他們相信你的願景。這是他們的職責,也導致了目標的不一致。

歷史上,在傳統金融或 Web 1/Web 2 中,公司建立了穩定的業務,並分拆出小型研發團隊來測試新想法。我們在加密領域也看到了一些類似的情況——比如 Aave 推出 GHO、Lens 或 Family——但還不夠。社會和聲譽風險太高。如果一個子產品被利用,即使只有 50 美元,頭條新聞也會說主項目被黑了。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

所以,這是一個難題,短期內沒有解決方案。大多數開發者敢於嘗試已經很瘋狂了——要應對漏洞利用和聲譽損害,需要一種受虐傾向。

The DCo Podcast:讓我們重新審視 DeFi 原語。你提到正在開發新的原語。DeFi 在其基礎構建模塊方面處於什麼階段,我們可以構建哪些即時原語來推動其發展?

Andre Cronje:DeFi 仍處於初期階段。即使是像自動做市商(AMMs)這樣的基本原語也還未完善。我們停留在像 X*Y=K 這樣的恆定乘積公式。Curve Finance 引入了穩定交換,而我通過 Solidly 引入了 X3Y,但創新在那裏停滯了。

隨着區塊鏈速度的提升,動態流動性做市商(DLMMs)正在出現,這是一個進步。AMMs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新的曲線、交易方法和流動性提供策略。

下一個重大突破是鏈上預言機。DeFi 因爲擔心被利用而避免使用它們,但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實現方法使其安全。沒有預言機,我們就缺乏關鍵數據,如波動率、隱含波動率或訂單簿數據。一旦我們擁有了強大的鏈上預言機,就可以構建合適的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計算以及歐式或美式期權。這將開啓鏈上永續合約和 Delta 中性策略,而這些現在是不可能的。

看看傳統金融:期貨和期權佔主導地位,但它們幾乎不在鏈上。路線圖很清晰——你首先需要數據,但每個人都害怕去構建它。你可以完全在鏈上實現強安全性的方案,或者使用帶有零知識證明或去中心化方法的鏈下預言機,以避免信任中介。

除此之外,保險原語還缺失。DeFi 有一片巨大的未開發領域。這還是早期階段,如果我們能克服對創新的恐懼,潛力將是巨大的。

03 平衡去中心化與用戶體驗

The DCo Podcast:你認爲用戶體驗(UX)和去中心化本質上是矛盾的嗎?這是否是問題的一部分?

Andre Cronje:絕對是,100%。真正的去中心化意味着沒有網站,沒有第三方瀏覽器——只是下載節點軟件,運行本地節點,並通過命令行界面(CLI)提交交易以與不可變的智能合約交互。這需要深厚的技術知識——同步軟件,使用 64 進制哈希編碼交易,而不僅僅是調用 JSON RPC。全球可能只有 1 萬人能做到,甚至更少。

另一方面,出色的用戶體驗意味着用戶不需要私鑰或燃氣費。看看成功的 Solana 應用:你下載一個移動應用,用 Google 或 Face ID 登入,然後點擊一個按鈕。這與去中心化相去甚遠,完全是另一回事。

如今成功的應用對用戶隱藏了更多內容——例如,代表用戶管理私鑰。Hyperliquid 雖然很棒,但一旦你存入資金,它就不再去中心化。你的資金存放在他們控制的錢包中,私鑰保存在他們的服務器上。這是很好的用戶體驗,但卻是中心化的。

我的方法是首先爲去中心化理想構建——原始的鏈上合約,CLI 用戶可以在自己的節點上與之交互。然後我在其上添加抽象層:一個簡化操作的 API,免去用戶使用錢包的通行密鑰,或是燃氣費抽象。最終,你會得到一個用戶只需點擊按鈕的界面,它通過 API 和籤名錢包將操作轉換爲智能合約的交易。

這是“正確”的方式,但對於能使用 CLI 的少數人來說,這需要大量額外的基礎設施,可能顯得徒勞。去中心化和用戶體驗就像安全和用戶體驗一樣——真正的安全需要復雜密碼、隔離系統和密鑰輪換,但用戶不會爲一個免費的遊戲應用這麼做。歷史上,當安全與可用性衝突時,可用性總是勝出。去中心化也將如此。

目標是讓用戶不知道自己在使用區塊鏈——沒有錢包,沒有燃氣費。現在,這通過集中式的變通方法實現,比如 API 或後端服務器。但我相信我們可以讓這些功能成爲區塊鏈的一級公民,這樣用戶就能獲得出色的用戶體驗,而無需信任第三方。

我們現在通過這些集中式解決方案手動實現,但我們會將它們編纂成去中心化系統。這就像我剛開始編程時:先手動操作,然後自動化。我們只需要時間。

The DCo Podcast:兩個後續問題:第一,我們如何實現那個去中心化但又用戶友好的未來?第二,如果去中心化和用戶體驗存在衝突,你會在哪個點上爲了更好的用戶體驗而妥協去中心化?

Andre Cronje: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界限取決於用戶願意容忍的程度,這因應用而異。對於免費手機遊戲,用戶期望零摩擦——安裝即可玩。如果需要用戶名、密碼或社交帳號綁定,他們不會費心,因爲感知價值低。

但對於擁有 10 萬美元的銀行應用,用戶可以接受雙因素認證或額外步驟,因爲價值很高。每個應用都必須根據用戶賦予的心理價值找到那個平衡點。

目前,加密應用程序選擇不多。無論是遊戲還是 DeFi 協議,都需要下載錢包、保護密鑰、爲其充值 gas 並籤署消息。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我們在 2010 年代中期的網絡安全中看到過類似的情況——網站要求 32 位帶符號的密碼,但用戶忘記密碼,重置密碼變得麻煩。最終,應用程序允許用戶自行決定安全級別,同時提供一些後端保護。加密領域也將類似地發展。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到達那裏——我們需要願意執行的建設者。以太坊長期以來一直是領先者,他們的研究,如以太坊改進提案(EIPs),爲未來五年制定了藍圖。像操作捆綁和帳戶抽象這樣的功能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它們還不是一等公民——你需要第三方基礎設施或深厚的知識才能使用它們。

即將到來的 PCRA 升級將使它們成爲原生功能,這非常重要。路線圖已經存在;關鍵在於執行。但很少有團隊願意或能夠做到這一點。想法很便宜——執行才是一切。我認爲今年我們會看到重大改進,比如完整的鏈上 gas 和帳戶抽象,意味着無需錢包或 gas。這是一次巨大的用戶體驗飛躍——用戶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個區塊鏈上,也不需要使用 MetaMask。它正在到來,可能是今年或明年,但路線圖很清晰。

04 以太坊的挑戰與對開發者的建議

The DCo Podcast:你提到了以太坊。你如何看待它目前的狀態?有很多批評認爲它沒有方向,缺乏實施重點,或者僅通過二層(L2)擴展導致一切變得支離破碎。

Andre Cronje:我一直直言不諱地認爲 L2 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的資源和資金是我之前提到的錯位問題的一部分——我們用錢投票。當只有已知應用的分叉獲得資金時,我們看到的也只有這些。現在,L2 正在吸收資本,但它們在聲稱與以太坊保持一致的同時,變得更加中心化。

我的問題不是 L2 存在——我認爲它們最終對於擴展是必要的。但以太坊離其可擴展性極限還遠得很。它可能只用了最大容量的 2%。基礎層還有很大空間。像 Sonic、Avalanche 和 Solana 這樣的區塊鏈展示了無需 L2 也能在基礎層實現高吞吐量。對 L2 的關注爲時過早,並且分裂了生態系統,損害了組合性和用戶體驗。

L2 本應是可組合且互動的,但它們變成了一堆帶有中心化排序器提取費用以獲利的側鏈。這並非最初的設想。更大的問題是爲什麼會這樣。以太坊經歷了典型的公司生命周期:起初靈活,研發快速,快速構建,過程中不斷試錯。隨着其獲得關注和成長,它變得謹慎——增加了合規、監督、測試、委員會和董事會。

這種官僚主義使其變慢,現在已經停滯不前,體量太大而無法快速行動。處於這一階段的公司要麼剝離多餘部分,重新聚焦技術根基,要麼被更快的競爭對手超越。以太坊正處於這一十字路口。我們看到內部震蕩——CEO 更替、董事會重組、Vitalik 試圖表態。我希望他們能重新聚焦,因爲我忠於以太坊;這也是我參與 DeFi 的原因。但我們不能等他們解決問題。

他們的研究,像以太坊改進提案一樣,仍然爲未來兩到五年設定了標準,特別是在用戶體驗、帳戶抽象和鏈上預言機方面。但其中大部分內容是在 2018 年至 2020 年間撰寫的。理念已經存在;實現卻滯後。在可擴展性方面,以太坊的基礎層僅使用了 2%的容量。即使沒有二層解決方案,也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我在 Phantom(現爲 Sonic)的工作證明了這一點。在以太坊使用工作量證明時,我們看到其通過設置區塊時間限制限制了吞吐量。我們重新設計了共識機制,採用異步拜佔庭容錯(BFT)系統,實現了每秒 5 萬到 6 萬筆交易。但以太坊虛擬機(EVM)成爲瓶頸,將我們限制在每秒 200 筆交易。

我們分析了 EVM,發現了明顯的改進點。最大的問題是數據庫——LevelDB、PebbleDB 等——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讀寫操作上。這些數據庫對於區塊鏈來說是大材小用,設計時考慮的是通用查詢,而不是 EVM 那種簡單的地址-nonce-數據結構。我們構建了 SonicDB,一個爲區塊鏈定制的扁平文件數據庫,使 EVM 吞吐量提升了八倍,存儲需求減少了 98%。以太坊明天就能實現這一點,並獲得巨大的收益。

我們還做了其他調整——新的編譯器、超集等——但數據庫是最容易實現的改進。爲什麼他們不做?因爲他們風險厭惡。他們的技術處理着數百億美元的資產,任何變動都讓人感到害怕。權衡之下是失去 SQL 查詢功能,但實際上沒有人在大規模區塊鏈數據中使用 SQL 查詢——像 Dune 或 Tenderly 這樣的工具是單獨處理交易的。這並不是真正的損失,但以太坊對變革的抵觸如此強烈,甚至連低風險的改進都被擱置了。

The DCo Podcast:你提到了鏈上信用評分等想法,我們下次可以深入探討。但最後,請問你對這個領域的新建設者有什麼最重要的建議?

Andre Cronje:我的建議已經演變了。說實話,在加密領域開發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其他領域更簡單、更有保障、負面影響也更少。但如果你決定要做,就公開投入。把你的工作分享到 Twitter,開源你的 GitHub,讓人們看到並測試你的代碼。建立一個貢獻的社區,而不僅僅是利用漏洞的社區。

如果漏洞注定會發生,最好是在早期,當風險只有 50 美元,而不是後來開放時的 5000 萬美元。建立社交資料,溝通你在做什麼以及如何做,邀請測試——希望是白帽子,而不是黑帽子。小漏洞是可以恢復的;大漏洞則不行。

如果你能獲得資金,優先考慮安全。與 TRM、Chainalysis 或 Seal Team 6 等團隊合作,進行審計和紅隊演練。像 SlowMist 這樣的公司的審計至關重要。盡早學習如何處理安全披露和緊急情況。

這個領域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在遇到第一次危機時就離開了,因爲壓力太大。公開構建是一個試金石:你會很快知道自己是否適合。接受它,你要麼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麼意識到這不適合你。

The DCo Podcast:感謝你的時間,Andre。我很喜歡這次交流,希望我們能很快再做一次。

Andre Cronje:非常榮幸。告訴我一聲,我們會再來一次。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Hellobtc 白話區塊鏈],著作權歸屬原作者 [The DCo Podcast],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今すぐ始める
登録して、
$100
のボーナスを獲得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