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eb3 的世界裏可能看過很多項目,一開始火熱,mint 秒光,幾天後地板價直接對折,社羣瞬間安靜下來,也有一些項目,沒有大預算、沒有巨星聯名,卻靠着緊密的社羣慢慢壯大,走出了自己的敘事與價值,Web3 最本質的資產是共識,而不是圖片,共識來自社羣,社羣就是項目的命脈,本篇文章將聚焦在 NFT 世界中最關鍵的問題,如何從 0 到 1 建立一個有凝聚力、有信仰、有文化的 NFT 社羣,成爲 Web3 建設路上的參考。
一個 NFT 社羣的誕生,不應該是因爲可以炒一波,而是要有一個明確的 Why,項目可以有利潤邏輯,但第一步必須是價值敘事清晰且真誠,這個項目的存在,是爲了傳遞什麼理念?可能是一種審美、一種態度或是一種 Web3 文化象徵,想讓參與的人,獲得什麼樣的身份感? NFT 是文化媒介,不是賭場籌碼,越早定義這個核心價值,越能吸引對的人留下來。範例:
一個項目想要長遠發展不能只把 Discord 當成公布欄,它應該成爲文化發酵的空間,設計不同的頻道讓用戶互動(ex:早安區、貼圖區、NFT 曝光區),開放 meme、藝術創作、社羣提案的空間,定期舉辦活動,例如每日任務、語音聊天室 AMA、小遊戲賽事,同時加入角色制度,根據持有時間、參與度給予不同身分稱號(OG、Builder、創作者等),社羣參與不一定是說話,而是讓參與者感覺有被看到、有被接住。
X (原爲:Twitter) 是 NFT 的街頭也是敘事傳播與話題建構主戰場,要擅用:推文闡述項目理念,發布 meme 化內容提高分享率,同時與其他項目 / KOL 的 quote / interaction 建立社交鏈結,透過活動式內容(tag 轉推、創作比賽)帶動社羣共創感,不能只發公告,而要經營態度與獨特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該項目的特點以及想要表達的敘事情緒。
大多數社羣的成敗,不在於人數多寡,而是參與者的深度,需要思考的是怎麼讓一個路人,慢慢變成 Builder?以下有幾個做法參考:
當社羣成員覺得這個項目也有一部分功勞且能實際參與其中,那該成員自願留下來的概率也就變大了。
NFT 社羣不是一場爆紅,而是一場長跑,如何讓人不覺得冷了、沒戲了的關鍵在於節奏管理。以下幾點建議:
NFT 社羣需要的是動態敘事,讓成員感受到每次回來,社羣裏都變得不一樣!
如果一個社羣永遠都只圍繞着地板價,遲早會走向失速,真正長壽的 NFT 社羣,會把焦點放在: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圈?我們在鏈上發聲的角色是什麼?我們想一起做什麼,傳遞什麼?一個 PFP 項目,其實就是一種身份象徵,不論是項目方或是參與者都可以試着問問自己:擁有這張 NFT,代表什麼?文化可以超越價格,它可以成爲新的 Web3 認同與連結。
一個優質的 NFT 社羣,是一羣人願意一起走一段時間的旅程,打造 NFT 社羣不是 KOL 幫忙喊一波就完事,而是一種鏈上社會實驗,這並不是在招募粉絲,而是在建立一羣相信同一件事的人,這些人會創作、會參與、會傳播,會陪着項目從地板價到主流敘事,其中不需要很多人,但需要一羣對的人。
Partager
在 Web3 的世界裏可能看過很多項目,一開始火熱,mint 秒光,幾天後地板價直接對折,社羣瞬間安靜下來,也有一些項目,沒有大預算、沒有巨星聯名,卻靠着緊密的社羣慢慢壯大,走出了自己的敘事與價值,Web3 最本質的資產是共識,而不是圖片,共識來自社羣,社羣就是項目的命脈,本篇文章將聚焦在 NFT 世界中最關鍵的問題,如何從 0 到 1 建立一個有凝聚力、有信仰、有文化的 NFT 社羣,成爲 Web3 建設路上的參考。
一個 NFT 社羣的誕生,不應該是因爲可以炒一波,而是要有一個明確的 Why,項目可以有利潤邏輯,但第一步必須是價值敘事清晰且真誠,這個項目的存在,是爲了傳遞什麼理念?可能是一種審美、一種態度或是一種 Web3 文化象徵,想讓參與的人,獲得什麼樣的身份感? NFT 是文化媒介,不是賭場籌碼,越早定義這個核心價值,越能吸引對的人留下來。範例:
一個項目想要長遠發展不能只把 Discord 當成公布欄,它應該成爲文化發酵的空間,設計不同的頻道讓用戶互動(ex:早安區、貼圖區、NFT 曝光區),開放 meme、藝術創作、社羣提案的空間,定期舉辦活動,例如每日任務、語音聊天室 AMA、小遊戲賽事,同時加入角色制度,根據持有時間、參與度給予不同身分稱號(OG、Builder、創作者等),社羣參與不一定是說話,而是讓參與者感覺有被看到、有被接住。
X (原爲:Twitter) 是 NFT 的街頭也是敘事傳播與話題建構主戰場,要擅用:推文闡述項目理念,發布 meme 化內容提高分享率,同時與其他項目 / KOL 的 quote / interaction 建立社交鏈結,透過活動式內容(tag 轉推、創作比賽)帶動社羣共創感,不能只發公告,而要經營態度與獨特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該項目的特點以及想要表達的敘事情緒。
大多數社羣的成敗,不在於人數多寡,而是參與者的深度,需要思考的是怎麼讓一個路人,慢慢變成 Builder?以下有幾個做法參考:
當社羣成員覺得這個項目也有一部分功勞且能實際參與其中,那該成員自願留下來的概率也就變大了。
NFT 社羣不是一場爆紅,而是一場長跑,如何讓人不覺得冷了、沒戲了的關鍵在於節奏管理。以下幾點建議:
NFT 社羣需要的是動態敘事,讓成員感受到每次回來,社羣裏都變得不一樣!
如果一個社羣永遠都只圍繞着地板價,遲早會走向失速,真正長壽的 NFT 社羣,會把焦點放在: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圈?我們在鏈上發聲的角色是什麼?我們想一起做什麼,傳遞什麼?一個 PFP 項目,其實就是一種身份象徵,不論是項目方或是參與者都可以試着問問自己:擁有這張 NFT,代表什麼?文化可以超越價格,它可以成爲新的 Web3 認同與連結。
一個優質的 NFT 社羣,是一羣人願意一起走一段時間的旅程,打造 NFT 社羣不是 KOL 幫忙喊一波就完事,而是一種鏈上社會實驗,這並不是在招募粉絲,而是在建立一羣相信同一件事的人,這些人會創作、會參與、會傳播,會陪着項目從地板價到主流敘事,其中不需要很多人,但需要一羣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