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是刀,货币是盾:一次「美元霸权裂解」与「稳定币崛起」的机会

进阶4/15/2025, 11:34:33 AM
美元不仅控制着全球贸易,更成为了一个隐秘的经济武器,谁控制了美元,谁就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战争将会从商品领域蔓延到货币领域,一场全球性的货币贬值竞赛正在上演。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每个人的钱包里都已经响起了警报。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掀起了一场关税风暴,全球经济瞬间被卷入了一场剧烈震荡。美股暴跌,市值两天蒸发 5 万亿美元,比特币也难以幸免。但你知道吗?这场关税战的真正杀伤力,其实藏在我们最熟悉、却又最常被忽视的一样东西里——货币。

美国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地举起关税大棒,并非仅凭贸易逆差这张牌,更关键的底牌是美元霸权。美元不仅控制着全球贸易,更成为了一个隐秘的经济武器,谁控制了美元,谁就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战争将会从商品领域蔓延到货币领域,一场全球性的货币贬值竞赛正在上演。

那么,普通人又该如何面对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呢?让我们一层层揭开这场战争的真相,看看谁才是最终的赢家?不卖关子,直接先说答案:

出乎很多人意料,最终的赢家或许不是国家,而是去中心化的稳定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对各国对美国加税的反应。

1. 强硬的与温和的

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于 2025 年 4 月 2 日宣布的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 34% 关税的决定,中国迅速作出强硬回应。​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于 4 月 4 日宣布,自 4 月 10 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 34% 关税。​此外,中国还对中重稀土等关键资源实施出口管制,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指责美国的关税措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这一系列措施显示了中国在贸易争端中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立场。

随后,美国又宣布如果中国不撤回报复性的 34% 关税,就会再加征 50% 的关税。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

与中国的强硬相比,越南选择了温和政策。

作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越南面临着美国高达 46% 的关税。​越南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寻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苏林与特朗普总统进行了电话会谈,表达了将越南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降至零的意愿,以换取美国取消对越南的高额关税。 ​

此外,越南政府请求美国将关税实施日期推迟 45 天,以便双方有时间进行谈判。 ​越南副总理胡德福被派往美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关税问题。 ​

越南总理范明政在紧急内阁会议上强调,尽管面临挑战,越南仍将坚持 8% 或更高的 GDP 增长目标。 ​他指出,这一挑战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旨在实现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拓展市场,优化供应链。​

其他国家的反应:

  • 欧盟:​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愿意与美国进行谈判,寻求工业品相互零关税,但同时警告,如果谈判失败,欧盟将采取反制措施。
  • 日本:​日本贸易部长武藤洋二对美国的关税决定表示遗憾,称将考虑采取适当措施应对。
  •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批评美国的关税措施,称其“毫无根据”,但表示澳大利亚不会采取报复性关税。 ​

现在看来,除了中国的反应强烈外,其他国家相对温和。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尤其是越南总理范明政说,这一挑战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有点化压力为动力的味道,尤其值得细品。

其实,并不是越南胆子小,而是因为这场关税战带来的后果实在是其难以承受的。真要开打,不但美国难以承受,中国也难以承受,越南的温和实属不得已。

2. 关税战:割裂全球经济的两把刀

关税战,真要打起来,将会像两把尖刀一样去割裂全球经济的脉络,去无情地撕裂全球经济的肌理。

2.1 刀一:供应链重构之痛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其最直接、最显性的效应,莫过于对全球供应链的剧烈冲击。高额关税就像一堵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瞬间抬高了进口商品的成本。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开支,也使得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

为了规避高昂的关税,全球产业链将被迫开始又一场浩浩荡荡的重构。过去三年(2022-2024年)的数据算是一场预演:

  • 东南亚的崛起: 正如世界银行的报告所显示,东盟地区成为了这场供应链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24 年,东盟地区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较 2020 年激增近 30%。这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看到,电子、纺织、轻工等产业正加速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例如,韩国三星电子就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关闭,加大了在越南和印度的投资。日本的服装品牌优衣库也开始增加在东南亚的生产比例,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些企业的迁徙,直接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 越南、墨西哥的“上位”: 越南和墨西哥凭借其地理位置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逐渐成为美国企业在中国之外的重要制造备选地。以越南为例,其对美国的出口额在过去三年内持续攀升,尤其是在纺织品、鞋类、电子元件等领域。墨西哥则因其与美国的地理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虽然在 2020 年被美墨加协定取代,但其影响仍在)的便利,吸引了大量汽车零部件、家电等产业的投资。短期来看,这些国家确实享受到了产业转移带来的红利。

如今,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并对来自中国的商品额外征收高达 50% 多的关税,之前看似“双赢”的产业链转移格局将再次面临严峻的冲击。这就像地震后的地壳再次发生剧烈震荡,原本已经开始迁移的“板块”又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对于那些已经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墨西哥等地的企业来说,新的关税政策无疑是当头一棒。虽然他们可能规避了对华高达 50% 以上的额外关税,但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的10% 关税仍然会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削弱其价格竞争力。

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些企业在越南或墨西哥的生产仍然依赖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那么这些中间产品的成本也会因为中国高达 50% 以上的关税而大幅上升,最终导致其整体生产成本不降反升。

这场新的关税冲击还将加速全球供应链的进一步分散化和区域化。企业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在更靠近最终消费市场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在多个国家布局产能,以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全球贸易格局更加复杂,供应链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并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总而言之,新的关税政策就像一把更加锋利的刀,不仅会加剧原有的供应链重构之痛,还会对全球经济的各个环节造成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原本已经开始适应新格局的企业和国家,又将被迫面对新一轮的调整和挑战。

2.2 刀二:“滞胀陷阱”的威胁

正如著名投资家 Ray Dalio 所警示的那样,关税就像给全球经济注入了一种“滞胀”的毒药。出口国因为需求减少而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而进口国则因为商品价格上涨而感受到通货膨胀的痛苦。这种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正是经济学家最为头疼的“滞胀陷阱”。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和主要出口国的实际数据表现:

  • 美国通胀的“节节攀升”: 自 2024 年底美国关税政策进一步升级以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持续上涨。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2 月,美国 CPI 指数较 2024 年底累计上涨了 0.684%。其中,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商品,如电子产品、服装、家具等,价格涨幅更为显著。这直接导致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实际购买力下降。美国的年化通胀率约为 2.8%~3.0%,远高于 2% 的控制目标。
  • 出口国的“寒意”: 对于像中国、韩国、德国等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来说,美国加征的关税无疑是一记重拳。短期内,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企业订单减少,生产放缓。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一些企业不得不降价销售,从而面临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困境。这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甚至可能引发裁员潮,加剧失业风险。以中国为例,根据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分析,预计中国的 GDP 增长率在 2025-2027 年可能降低 0.6%~2.5%,具体取决于关税强度。

一国之内的“滞胀陷阱”的可怕之处在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往往难以同时解决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的问题。如果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而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又可能会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这使得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面临两难的选择。

你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次关税战造成的“滞涨”不是一国之内的滞胀,而是全球性的,对于进口国来说是通胀,对于出口国来说是停滞。解决这种全球性滞胀的难题,其复杂性远超一国之内的困境。

对于进口国而言,如美国,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不断攀升的物价。为了抑制通胀,传统的做法是提高利率。然而,在经济增长已经因为关税和供应链中断而放缓的情况下,加息可能会进一步打击经济活动,甚至引发衰退。

而对于出口国,如中国,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通常会采取降息、增加信贷投放等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在全球贸易紧张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进一步加剧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因此,这种全球性的滞胀困境,使得任何单一国家的政策都难以奏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进口国和出口国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政策困境,任何一方的单边行动都难以找到平衡点,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 Ray Dalio 等经济学家对这种局面感到担忧的原因,因为它预示着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长期低增长、高通胀的艰难时期。

2.3 小结

综上所述,这场关税战,正如两把无形利刃,悄无声息地撕裂着全球经济的神经。

  • 第一把刀,供应链重构之痛,使得全球企业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调整生产布局,效率降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更高的价格。
  • 第二把刀,“滞胀陷阱”的威胁,则让各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既要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又要避免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捉襟见肘。

面对供应链的断裂和滞胀的风险,一些国家可能会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唯一盾牌——货币。一场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竞赛,或许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3. 货币之盾:饮鸩止渴的毒药

历史的迷雾深处,经济的时光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相似的故事。人类总是习惯于从历史中获得教训,却又往往忽视这些教训。货币战争,这个看似专业且复杂的术语,其实早已反复地在人类经济史中上演过。

今天,这把“货币之盾”再次被各国所用,似乎能够暂时缓解经济的剧痛,但历史告诉我们,它其实是一剂名副其实的饮鸩止渴的毒药。

3.1 大萧条中的货币贬值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各国经济纷纷陷入低迷与通货紧缩的困境。为了刺激出口、拯救经济,各国争相贬值自己的货币。1931 年,英国率先离开金本位制,允许英镑自由浮动。英镑兑美元迅速贬值约 30%,随之而来的,是英国出口价格优势大增,出口出现短暂回升。

英国此举在全球掀起了一场狂风骤雨。法国、德国、意大利纷纷跟进,将货币贬值作为经济恢复的工具。这场竞争性贬值引发了连锁反应,各国之间互相筑起高额的关税壁垒,试图保护国内市场。但现实却异常残酷,全球贸易量因此剧烈下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从 1929 年到 1933 年,全球贸易规模下降超过 60%,加剧了经济衰退,使各国失业率飙升,美国的失业率甚至超过了 25%。

3.2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货币贬值

如果说大萧条时代的教训尚且遥远,那么最近的货币战争就不得不提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亚洲诸多经济体经历了高速增长后积累了巨额外债,热钱涌入导致资产价格飞涨。当外资闻风撤离时,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东南亚货币纷纷崩盘。

泰国首先于 1997 年 7 月宣布放弃汇率盯住美元政策,泰铢短时间内暴跌超过 50%。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其他国家迅速跟进贬值,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猛烈的资金外逃。韩国在短短几个月内外汇储备耗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高达 580 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贬值的货币带来了短暂的出口竞争力,却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印尼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社会动荡,总统苏哈托被迫下台。数据显示,印尼在危机期间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 70%,失业率剧增,社会陷入了混乱。

历史的回响警示我们:货币贬值看似简单的经济工具,实际却隐藏着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一旦各国竞相贬值货币,不仅出口优势短暂且不可持续,更会带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动荡,造成经济长期的衰退与失衡。

但是,货币之盾的短期有效性,将会诱惑更多的国家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3.3 货币贬值:不得不抓的救命稻草

在今天这场关税战中,各国再次被推到了货币贬值的悬崖边缘。面对出口急剧萎缩、失业潮逼近的威胁,贬值货币成了各国政府眼中迫不得已的“救命稻草”。但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根稻草并非救赎,而是经济恶化的催化剂。

回看最近的数据,2025 年 4 月关税新政出台后,人民币兑美元从 1 美元兑 7.05 元迅速跌至 7.20,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越南盾也迅速跟随,兑美元贬值超过 6%;韩元、新台币、马来西亚林吉特甚至欧元等货币,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竞争性贬值的逻辑简单而残酷: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显得更为廉价,从而暂时提振出口。

但这种短期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隐患。一旦货币持续贬值,本国资产的实际价值必然缩水,外资出于避险心理,会迅速撤离。以 2024 年土耳其为例,里拉在一年内贬值超过 40%,随即引发外资大规模撤离,外汇储备迅速消耗,通货膨胀率飙升至 85% 以上,社会生活成本急剧上涨,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货币贬值变成全球各国不得不采取的防守手段时,全球资本市场会陷入恐慌性的流动,资金大量涌入美元资产。此时,美国自身将陷入“美元陷阱”,美元的迅速升值压垮美国的本土制造业,全球经济的流动性枯竭,“双输”局面将不可避免地降临。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其他任何国家,如果不想做带头大哥了,提出对等关税都是一种合理的要求。但是,美国不一样,因为美元霸权的存在,所谓的贸易逆差并不像美国说的那样不公平,或者说贸易逆差只是部分真相。

4. 美元霸权下的贸易逆差

要理解美元霸权,我们首先要追溯到二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地位,使得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然而,这个体系在 1971 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瓦解。

那么,美元是如何在金本位崩溃后依然保持其霸主地位的呢?

4.1 美元霸权的形成

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沙特阿拉伯同意以美元作为其石油出口的唯一结算货币,而美国则承诺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由于石油是全球经济的命脉,这项协议使得全球大部分的石油交易都必须以美元进行。

想象一下,世界各国都需要购买石油来维持经济运转。而购买石油的唯一方式就是拥有美元。这就像在一个大型的国际市场里,只有一种通用的“入场券”——美元。为了获得这张“入场券”,各国就必须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来赚取美元,或者持有美元资产。

除了石油美元体系,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也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各国央行为了应对国际收支平衡、干预外汇市场以及作为国家财富的储存,都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国经济体量庞大、金融市场发达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美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国央行的首选储备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 2024 年底,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然高达 57.8% 左右,远超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其他货币,见上图。这意味着,全球超过一半的外汇储备都是以美元形式存在的。如果你对美元霸权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推荐看一下《逃离「通货陷阱」,回到「时间本位」》,这里不只是美元这一个通货,而是几乎把所有的通货的历史都梳理了一下。

4.2 美元霸权带来的“特权”:低成本融资与铸币税

正是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得以享受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特权”。其中最显著的两个方面就是低成本融资和铸币税。

低成本融资: 由于全球对美元资产(如美国国债)的需求巨大,美国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这就像一个信誉极佳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其他国家如果出现贸易逆差,往往会面临本国货币贬值、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但美国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这种压力相对较小。

举个例子,即使在美国政府债务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全球投资者依然愿意购买美国国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美国的借贷成本。想象一下,如果其他国家出现如此庞大的债务,其国债收益率很可能会大幅飙升。

铸币税: 铸币税是指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对于美国来说,由于美元是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许多国家都需要持有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可以“无偿”地获得一部分财富,因为其他国家为了持有美元,需要向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拥有全球通用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家”,他只需要印制钞票,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虽然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简单,但美元的全球地位确实赋予了美国一定的“铸币税”收益。

4.3 贸易逆差只是部分真相

当我们讨论贸易逆差时,往往只关注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但实际上,国际贸易还包括资本的流动。在美元霸权下,美国的贸易逆差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净流入。

这是因为,当美国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美元会流向这些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会将赚取的美元重新投资到美国的金融市场,例如购买美国国债、股票、房地产等。这种资本的回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顾客(其他国家)在美国的商店(美国经济)里购买商品,然后又把赚到的钱存回了购物中心自己的银行(美国的金融体系)。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多年来,美国一直保持着贸易逆差,但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账户却呈现出顺差,这意味着流入美国的资本超过了流出的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可以长期维持贸易逆差而不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4.4 特里芬难题:美元霸权下的内在矛盾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其地位本身就蕴含着一个著名的经济学难题——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这个难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

特里芬指出,为了满足全球经济发展对美元不断增长的需求,美国必须持续地输出美元,这也就意味着美国需要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因为只有通过贸易逆差,美元才能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

然而,持续的贸易逆差最终会导致美国的债务不断累积,美元的信誉也会受到质疑。如果美元的信誉下降,各国可能会减少持有美元,转而选择其他货币作为储备,这将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

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为了维持全球经济的流动性,美国需要保持贸易逆差;但长期的贸易逆差又会威胁到美元的长期稳定。

一句话,带头大哥不好做。

4.5 小结:美元霸权下的贸易逆差

总而言之,在美元霸权的背景下,美国的贸易逆差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差额,更与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地位息息相关。美元霸权赋予了美国诸多经济上的“特权”,但也带来了内在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

回到当前的关税战。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要通过加征关税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认为这可以保护美国的就业和产业。但从美元霸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真实意图可能更加复杂。

一些分析认为,美国发起关税战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而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通过对特定国家和行业的关税施压,美国可能希望迫使这些国家在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方面做出让步。

此外,关税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地缘政治工具,用于调整与特定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简单说,那就是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关税正在被“武器化”。

对于世界来说,解决美元霸权才是解决美国关税武器化的根本解。

5. 美元霸权的“阿喀琉斯之踵”

美元的霸权犹如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无论外表多么强大,也总有一个致命弱点。美元霸权强大的背后,正隐藏着多个致命的经济和政治漏洞。一旦这些漏洞被市场力量或政治变化所刺穿,美国及全球经济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

5.1 过度负债的不可持续性

要理解美元霸权的问题,我们首先来看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超过 36.56 万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24% 以上。这个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美国政府每年产生的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其全年经济生产的总和。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美国巨额债务并未带来更高的融资成本。相反,过去几十年来,美国依靠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压低了借款利率,使得举债成本异常低廉。美国国债收益率长期维持低位——比如,2020-2024 年间,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仅为 2% 左右,而其他负债较高国家,如巴西,其同期国债收益率动辄超过 10% 甚至更高。

这种巨额债务和低成本融资看似美好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难以为继的经济奇迹。一旦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债务偿还能力失去信心,债务成本便会快速上升,美元信用将遭遇严峻考验。

2008 年次贷危机,正是美元霸权第一次被严重怀疑的时刻。虽然最后美联储凭借超大规模的量化宽松(QE)救场,美国暂时渡过难关,但也埋下了更深的债务和通胀风险。

从 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和美联储又进行了超过 4.5 万亿美元的 QE。如此惊人的“印钞机”式放水操作,再次让美元信誉置于悬崖边缘。

5.2 对美元体系的全球抵制浪潮

美国长期以来通过美元体系实施经济制裁与贸易限制,这导致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严重不满。数据显示,仅 2010 至 2024 年间,美国财政部通过美元清算体系对其他国家、企业、个人实施超过 2 万次金融制裁和资产冻结。

举个最近的例子,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迅速对俄罗斯实施了史上最严厉的金融制裁:冻结俄罗斯约 3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禁止俄罗斯银行进入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美元清算体系。

面对美元的“金融霸权”,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主动寻求替代方案,试图绕过美元清算体系。以金砖国家为例(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2023 年以来加速推进非美元贸易结算协议。数据显示,仅 2024 年,中俄贸易中非美元结算占比已超过 70%;印度与阿联酋2023年签订协议,用卢比结算双边贸易;巴西和阿根廷则积极推进本币交易,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更进一步,2024 年 8 月,金砖峰会上正式提出建立“金砖共同货币”,这一构想虽然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无疑显示出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蔓延。

5.3 去中心化货币的挑战

如果说各国的去美元化努力还仅仅是初步尝试,那么数字货币的迅猛发展则为全球金融市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因其去中心化、无法被单一国家控制的特点,逐渐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投资者、企业乃至政府的关注。根据剑桥大学2024年的研究报告,全球已有超过 3 亿人口拥有或使用过加密货币。

比特币虽然尚未真正挑战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但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财富储存和跨境支付方案。萨尔瓦多于2021年成为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定为法定货币的国家,随后中非共和国于2022年效仿。尽管这些国家规模不大,但此类行动向全球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货币主权未必必须依赖美元体系。

5.4 美元霸权终结的可能路径

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哪一种货币的霸权是永恒不变的。曾经的西班牙银元、荷兰盾、英镑,都曾在历史舞台上风光无限,却最终衰落。美元虽仍强大,但不可避免地也会遭遇周期性挑战。

专家认为可能导致美元霸权终结的路径,大致有三条:

第一,全球多极化趋势持续加速。美国国际经济地位逐渐下降,全球经济重心转移至东亚、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更多国家基于自身利益,推动非美元结算机制普及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逐步减少,美元霸权被稀释。

第二,美债信用体系被市场严重质疑,美国无法持续低成本融资,债务利率飙升导致政府债务危机爆发,美元信誉遭遇空前危机。这种情况下,全球资本市场将抛售美元资产,促使美元信用崩溃,美元体系瞬间瓦解。

第三,数字货币迅速普及,使全球跨境贸易不再高度依赖美元清算体系。尤其是类似数字人民币、去中心化数字货币比特币等成为主流国际支付工具后,全球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美元不再具备绝对的“金融武器”功能,霸权自动终结。

但是,去中心化的稳定币,尤其是与美元资产无关的去中心化化稳定币,将会成为替代美元的有力竞争者。

6. 去中心化稳定币终结美元霸权

过去十年,加密货币的迅速兴起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货币体系之外的更多可能性。而在这一趋势中,稳定币凭借其相对稳定的价值锚定、便捷的跨境支付功能,以及去中心化潜力,逐渐成为改变现有货币格局的重要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稳定币都有资格成为未来终结美元霸权的“候选者”。

6.1 稳定币的分类及其运作机制

为了深入理解稳定币,我们先把稳定币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法币抵押型稳定币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顾名思义,是指以美元、欧元等传统法定货币为抵押,发行的与这些货币保持 1:1 价值锚定的代币。最著名的例子包括 USDT(Tether)和 USDC(USD Coin)。截至 2025 年 4 月 9 日,USDT 市值高达 1400 亿美元,USDC 则为 600 亿美元,两者合计占据了稳定币市场超过85%的份额,详见下图。

这类稳定币的最大优势在于易理解且风险较低,只要发行方真实持有与发行量等额的法币资产,其代币价格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稳定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度依赖于中心化机构(例如 Tether、Circle)的信用。

然而,问题的核心正在此处——中心化的机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力量、司法管辖和金融监管的制约。

第二类: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

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以其他加密资产(如 ETH、BTC)作为抵押,通过超额抵押保证价格稳定,代表性的有 DAI(MakerDAO)以及近年兴起的 LUSD(Liquity)等去中心化稳定币。

MakerDAO 在 2024 年 8 月进行了重大品牌重塑,将其名称更改为 Sky,同时将其稳定币 DAI 更名为 USDS。为了讲述方便,我们暂且还是延用老的名称。

截至2025年3月底,DAI + USDS 的市值超过了 108 亿美元,是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的领头羊,见上图。这类稳定币在去中心化程度上远胜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因为其抵押品是去中心化的加密资产,而抵押和发行过程也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理论上不存在人为操纵空间。

第三类:算法稳定币(无抵押型)

算法稳定币的概念最早由 Basis 和后来的 TerraUSD(UST)提出,这类稳定币并无任何法币或其他资产做直接抵押,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自动调节供应量,尝试将价值锚定到法币(通常是美元)。2022 年 TerraUSD 的崩溃曾导致市场剧烈动荡,市场一度认为算法稳定币已失败,但近期的 Frax 和 Reflexer 等新算法稳定币尝试逐渐恢复市场信心。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真实资产背书,算法稳定币的长期稳定性仍未得到市场认可。

6.2 为什么 USDT 和 USDC 无法终结美元霸权?

回到本文最核心的问题——USDT 和 USDC 这些以美元资产背书的稳定币为何难以取代美元成为新霸权货币?

关键原因在于:它们的价值根基仍然牢牢绑定于美元资产,而美元资产的控制权归属于美国政府及其监管机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的数据和例子:

2022 年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对俄罗斯发起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制裁,冻结了俄罗斯超过 30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就包括大量通过美元资产支持的金融工具。随后,美国财政部更是明确发出警告,要求所有受美国管辖的稳定币发行机构冻结任何与俄罗斯实体相关的账户。

Circle 公司(USDC发行方)随即迅速响应,冻结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 USDC 账户。这一举动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事实:USDC 及类似的美元资产抵押型稳定币本质上只是美元的区块链版本,本质并未改变——其资产依旧受到美国监管当局的强大管辖。

再来看 USDT。2021年至2024年,USDT先后应美国司法部(DOJ)与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NYAG)的要求,冻结了数十个地址,总金额达数亿美元。这也表明,即便 USDT 的发行公司 Tether 宣称其注册在英属维京群岛,且不受美国司法管辖,但在全球美元结算网络的制裁压力下,Tether 仍然必须“低头”配合执行冻结措施。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权力实际上与传统金融系统的 SWIFT 系统一模一样。美国只需要向任何美元资产支持的稳定币发行商下达命令,即可迅速冻结账户、切断资金链路。这就意味着,以美元资产为抵押的稳定币,根本无法脱离美元霸权的直接管控,也就无法真正取代美元在全球贸易与金融中的霸权地位。

6.3 真正能够终结美元霸权的稳定币——无美元资产抵押的去中心化稳定币

那么,真正能够打破这一僵局的稳定币,必然是与美元资产完全脱钩的、不可封禁的、彻底去中心化的稳定币。

这样的稳定币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以 MakerDAO 的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 为起点,未来的理想稳定币模型可能是:

  • 抵押资产多样化且去中心化:不再以美元或美元金融资产为主要抵押品,而是以 BTC、ETH 等去中心化资产为核心,甚至可能是黄金或其他非美元资产的代币化形式。
  • 彻底的去中心化治理机制:抵押、铸币、清算机制完全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任何中心化主体或国家力量都无法单方面控制或冻结资产。
  • 无监管单点失败风险:所有抵押资产分布于全球不同的节点,没有一个政府或机构能够单独冻结或掌控,这也意味着这种稳定币将完全脱离美国的金融霸权影响。

当稳定币的抵押资产完全去美元化时,美国实际上被踢出了这个货币游戏的舞台中心,直接导致其一直以来享受的铸币税收入彻底消失。

铸币税本质上是美国依靠发行美元,让全球主动持有美元资产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例如美国政府每年依靠美元全球储备地位节省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利息成本(仅2023年美国国债利息节约成本估算便超过2500亿美元)。

但当稳定币完全转向 BTC、ETH 或黄金等非美元资产后,全球各国和机构不再需要持有美元或美元债券作为抵押资产,这意味着美国失去了以零成本印制美元“纸票”来换取全球真实商品的权利。

从此刻起,美国财政部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凭借美元的全球结算货币地位发行国债,轻易地获得全球资金以低成本融资。这种稳定币新格局实际上是釜底抽薪,直接斩断了美国依靠铸币税及低成本融资收割全球财富的隐形经济通道。

6.4 小结:去中心化稳定币是终结法币霸权的关键

一旦这样的去中心化稳定币真正被广泛采用,将彻底颠覆现有金融格局:

  • 各国贸易将无需再经美元清算系统(如SWIFT),摆脱了制裁和冻结的威胁。
  • 全球资金的自由流动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资金不会被任意封锁或冻结,也不会被用作地缘政治斗争的武器。
  • 资金成本大幅降低,不再需要向美元霸权缴纳隐形的“铸币税”和“美元税”。

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治理机制的成熟,未来全球经济或许将逐渐从美元霸权的阴影中挣脱出来,迎来真正自由和开放的金融新时代。

去中心化、去美元化的稳定币,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货币、一个不会形成新的霸权的世界货币。

结语

美元的时代或将终结,并非因为美国不再强大,而是因为全球已不愿将自身命运交给一张可以随时变成武器的纸币。

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货币的背后从来都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人类的信任与自由。当美元一次次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将全球经济拉入割裂和滞胀的深渊时,一个新的金融秩序将悄然崛起。

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出现,不仅意味着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人类货币自由精神的觉醒。真正安全的财富,从来不是依靠强权保障,而是依托技术和共识打造。未来的全球经济,注定属于那些无法被任何强权冻结和封禁的去中心化货币。

当稳定币不再依赖美元资产作为抵押,美元霸权也将随之黯然失色。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拐点上,见证的不仅是一场关税战争的输赢,更是货币霸权终结的历史性时刻。

稳定币不再依赖美元,最应该依赖什么呢?比特币,这个原生的加密货币。现在,开头那个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的问题?答案也就自然浮现了。很简单,从现在开始,留足生活费 DCA 比特币。更多详细的内容可以看一下《比特币:长期主义者的终极避险方案?》

或许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首今日时,会惊叹地发现:

原来货币自由的黎明,就是在这样一场无声的战争中悄然开启的。

或许它并不轰烈,却将深刻改变世界。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Mirror],著作权归属原作者 [Daii],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 لا يُقصد من المعلومات أن تكون أو أن تشكل نصيحة مالية أو أي توصية أخرى من أي نوع تقدمها منصة Gate.io أو تصادق عليها .
* لا يجوز إعادة إنتاج هذه المقالة أو نقلها أو نسخها دون الرجوع إلى منصة Gate.io. المخالفة هي انتهاك لقانون 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وقد تخضع لإجراءات قانونية.

关税是刀,货币是盾:一次「美元霸权裂解」与「稳定币崛起」的机会

进阶4/15/2025, 11:34:33 AM
美元不仅控制着全球贸易,更成为了一个隐秘的经济武器,谁控制了美元,谁就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战争将会从商品领域蔓延到货币领域,一场全球性的货币贬值竞赛正在上演。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每个人的钱包里都已经响起了警报。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掀起了一场关税风暴,全球经济瞬间被卷入了一场剧烈震荡。美股暴跌,市值两天蒸发 5 万亿美元,比特币也难以幸免。但你知道吗?这场关税战的真正杀伤力,其实藏在我们最熟悉、却又最常被忽视的一样东西里——货币。

美国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地举起关税大棒,并非仅凭贸易逆差这张牌,更关键的底牌是美元霸权。美元不仅控制着全球贸易,更成为了一个隐秘的经济武器,谁控制了美元,谁就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战争将会从商品领域蔓延到货币领域,一场全球性的货币贬值竞赛正在上演。

那么,普通人又该如何面对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呢?让我们一层层揭开这场战争的真相,看看谁才是最终的赢家?不卖关子,直接先说答案:

出乎很多人意料,最终的赢家或许不是国家,而是去中心化的稳定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对各国对美国加税的反应。

1. 强硬的与温和的

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于 2025 年 4 月 2 日宣布的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 34% 关税的决定,中国迅速作出强硬回应。​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于 4 月 4 日宣布,自 4 月 10 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 34% 关税。​此外,中国还对中重稀土等关键资源实施出口管制,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指责美国的关税措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这一系列措施显示了中国在贸易争端中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立场。

随后,美国又宣布如果中国不撤回报复性的 34% 关税,就会再加征 50% 的关税。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

与中国的强硬相比,越南选择了温和政策。

作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越南面临着美国高达 46% 的关税。​越南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寻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苏林与特朗普总统进行了电话会谈,表达了将越南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降至零的意愿,以换取美国取消对越南的高额关税。 ​

此外,越南政府请求美国将关税实施日期推迟 45 天,以便双方有时间进行谈判。 ​越南副总理胡德福被派往美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关税问题。 ​

越南总理范明政在紧急内阁会议上强调,尽管面临挑战,越南仍将坚持 8% 或更高的 GDP 增长目标。 ​他指出,这一挑战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旨在实现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拓展市场,优化供应链。​

其他国家的反应:

  • 欧盟:​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愿意与美国进行谈判,寻求工业品相互零关税,但同时警告,如果谈判失败,欧盟将采取反制措施。
  • 日本:​日本贸易部长武藤洋二对美国的关税决定表示遗憾,称将考虑采取适当措施应对。
  •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批评美国的关税措施,称其“毫无根据”,但表示澳大利亚不会采取报复性关税。 ​

现在看来,除了中国的反应强烈外,其他国家相对温和。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尤其是越南总理范明政说,这一挑战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有点化压力为动力的味道,尤其值得细品。

其实,并不是越南胆子小,而是因为这场关税战带来的后果实在是其难以承受的。真要开打,不但美国难以承受,中国也难以承受,越南的温和实属不得已。

2. 关税战:割裂全球经济的两把刀

关税战,真要打起来,将会像两把尖刀一样去割裂全球经济的脉络,去无情地撕裂全球经济的肌理。

2.1 刀一:供应链重构之痛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其最直接、最显性的效应,莫过于对全球供应链的剧烈冲击。高额关税就像一堵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瞬间抬高了进口商品的成本。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开支,也使得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

为了规避高昂的关税,全球产业链将被迫开始又一场浩浩荡荡的重构。过去三年(2022-2024年)的数据算是一场预演:

  • 东南亚的崛起: 正如世界银行的报告所显示,东盟地区成为了这场供应链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24 年,东盟地区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较 2020 年激增近 30%。这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看到,电子、纺织、轻工等产业正加速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例如,韩国三星电子就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关闭,加大了在越南和印度的投资。日本的服装品牌优衣库也开始增加在东南亚的生产比例,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些企业的迁徙,直接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 越南、墨西哥的“上位”: 越南和墨西哥凭借其地理位置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逐渐成为美国企业在中国之外的重要制造备选地。以越南为例,其对美国的出口额在过去三年内持续攀升,尤其是在纺织品、鞋类、电子元件等领域。墨西哥则因其与美国的地理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虽然在 2020 年被美墨加协定取代,但其影响仍在)的便利,吸引了大量汽车零部件、家电等产业的投资。短期来看,这些国家确实享受到了产业转移带来的红利。

如今,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并对来自中国的商品额外征收高达 50% 多的关税,之前看似“双赢”的产业链转移格局将再次面临严峻的冲击。这就像地震后的地壳再次发生剧烈震荡,原本已经开始迁移的“板块”又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对于那些已经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墨西哥等地的企业来说,新的关税政策无疑是当头一棒。虽然他们可能规避了对华高达 50% 以上的额外关税,但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的10% 关税仍然会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削弱其价格竞争力。

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些企业在越南或墨西哥的生产仍然依赖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那么这些中间产品的成本也会因为中国高达 50% 以上的关税而大幅上升,最终导致其整体生产成本不降反升。

这场新的关税冲击还将加速全球供应链的进一步分散化和区域化。企业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在更靠近最终消费市场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在多个国家布局产能,以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全球贸易格局更加复杂,供应链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并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总而言之,新的关税政策就像一把更加锋利的刀,不仅会加剧原有的供应链重构之痛,还会对全球经济的各个环节造成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原本已经开始适应新格局的企业和国家,又将被迫面对新一轮的调整和挑战。

2.2 刀二:“滞胀陷阱”的威胁

正如著名投资家 Ray Dalio 所警示的那样,关税就像给全球经济注入了一种“滞胀”的毒药。出口国因为需求减少而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而进口国则因为商品价格上涨而感受到通货膨胀的痛苦。这种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正是经济学家最为头疼的“滞胀陷阱”。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和主要出口国的实际数据表现:

  • 美国通胀的“节节攀升”: 自 2024 年底美国关税政策进一步升级以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持续上涨。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2 月,美国 CPI 指数较 2024 年底累计上涨了 0.684%。其中,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商品,如电子产品、服装、家具等,价格涨幅更为显著。这直接导致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实际购买力下降。美国的年化通胀率约为 2.8%~3.0%,远高于 2% 的控制目标。
  • 出口国的“寒意”: 对于像中国、韩国、德国等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来说,美国加征的关税无疑是一记重拳。短期内,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企业订单减少,生产放缓。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一些企业不得不降价销售,从而面临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困境。这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甚至可能引发裁员潮,加剧失业风险。以中国为例,根据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分析,预计中国的 GDP 增长率在 2025-2027 年可能降低 0.6%~2.5%,具体取决于关税强度。

一国之内的“滞胀陷阱”的可怕之处在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往往难以同时解决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的问题。如果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而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又可能会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这使得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面临两难的选择。

你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次关税战造成的“滞涨”不是一国之内的滞胀,而是全球性的,对于进口国来说是通胀,对于出口国来说是停滞。解决这种全球性滞胀的难题,其复杂性远超一国之内的困境。

对于进口国而言,如美国,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不断攀升的物价。为了抑制通胀,传统的做法是提高利率。然而,在经济增长已经因为关税和供应链中断而放缓的情况下,加息可能会进一步打击经济活动,甚至引发衰退。

而对于出口国,如中国,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通常会采取降息、增加信贷投放等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在全球贸易紧张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进一步加剧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因此,这种全球性的滞胀困境,使得任何单一国家的政策都难以奏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进口国和出口国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政策困境,任何一方的单边行动都难以找到平衡点,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 Ray Dalio 等经济学家对这种局面感到担忧的原因,因为它预示着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长期低增长、高通胀的艰难时期。

2.3 小结

综上所述,这场关税战,正如两把无形利刃,悄无声息地撕裂着全球经济的神经。

  • 第一把刀,供应链重构之痛,使得全球企业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调整生产布局,效率降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更高的价格。
  • 第二把刀,“滞胀陷阱”的威胁,则让各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既要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又要避免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捉襟见肘。

面对供应链的断裂和滞胀的风险,一些国家可能会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唯一盾牌——货币。一场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竞赛,或许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3. 货币之盾:饮鸩止渴的毒药

历史的迷雾深处,经济的时光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相似的故事。人类总是习惯于从历史中获得教训,却又往往忽视这些教训。货币战争,这个看似专业且复杂的术语,其实早已反复地在人类经济史中上演过。

今天,这把“货币之盾”再次被各国所用,似乎能够暂时缓解经济的剧痛,但历史告诉我们,它其实是一剂名副其实的饮鸩止渴的毒药。

3.1 大萧条中的货币贬值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各国经济纷纷陷入低迷与通货紧缩的困境。为了刺激出口、拯救经济,各国争相贬值自己的货币。1931 年,英国率先离开金本位制,允许英镑自由浮动。英镑兑美元迅速贬值约 30%,随之而来的,是英国出口价格优势大增,出口出现短暂回升。

英国此举在全球掀起了一场狂风骤雨。法国、德国、意大利纷纷跟进,将货币贬值作为经济恢复的工具。这场竞争性贬值引发了连锁反应,各国之间互相筑起高额的关税壁垒,试图保护国内市场。但现实却异常残酷,全球贸易量因此剧烈下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从 1929 年到 1933 年,全球贸易规模下降超过 60%,加剧了经济衰退,使各国失业率飙升,美国的失业率甚至超过了 25%。

3.2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货币贬值

如果说大萧条时代的教训尚且遥远,那么最近的货币战争就不得不提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亚洲诸多经济体经历了高速增长后积累了巨额外债,热钱涌入导致资产价格飞涨。当外资闻风撤离时,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东南亚货币纷纷崩盘。

泰国首先于 1997 年 7 月宣布放弃汇率盯住美元政策,泰铢短时间内暴跌超过 50%。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其他国家迅速跟进贬值,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猛烈的资金外逃。韩国在短短几个月内外汇储备耗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高达 580 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贬值的货币带来了短暂的出口竞争力,却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印尼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社会动荡,总统苏哈托被迫下台。数据显示,印尼在危机期间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 70%,失业率剧增,社会陷入了混乱。

历史的回响警示我们:货币贬值看似简单的经济工具,实际却隐藏着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一旦各国竞相贬值货币,不仅出口优势短暂且不可持续,更会带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动荡,造成经济长期的衰退与失衡。

但是,货币之盾的短期有效性,将会诱惑更多的国家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3.3 货币贬值:不得不抓的救命稻草

在今天这场关税战中,各国再次被推到了货币贬值的悬崖边缘。面对出口急剧萎缩、失业潮逼近的威胁,贬值货币成了各国政府眼中迫不得已的“救命稻草”。但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根稻草并非救赎,而是经济恶化的催化剂。

回看最近的数据,2025 年 4 月关税新政出台后,人民币兑美元从 1 美元兑 7.05 元迅速跌至 7.20,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越南盾也迅速跟随,兑美元贬值超过 6%;韩元、新台币、马来西亚林吉特甚至欧元等货币,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竞争性贬值的逻辑简单而残酷: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显得更为廉价,从而暂时提振出口。

但这种短期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隐患。一旦货币持续贬值,本国资产的实际价值必然缩水,外资出于避险心理,会迅速撤离。以 2024 年土耳其为例,里拉在一年内贬值超过 40%,随即引发外资大规模撤离,外汇储备迅速消耗,通货膨胀率飙升至 85% 以上,社会生活成本急剧上涨,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货币贬值变成全球各国不得不采取的防守手段时,全球资本市场会陷入恐慌性的流动,资金大量涌入美元资产。此时,美国自身将陷入“美元陷阱”,美元的迅速升值压垮美国的本土制造业,全球经济的流动性枯竭,“双输”局面将不可避免地降临。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其他任何国家,如果不想做带头大哥了,提出对等关税都是一种合理的要求。但是,美国不一样,因为美元霸权的存在,所谓的贸易逆差并不像美国说的那样不公平,或者说贸易逆差只是部分真相。

4. 美元霸权下的贸易逆差

要理解美元霸权,我们首先要追溯到二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地位,使得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然而,这个体系在 1971 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瓦解。

那么,美元是如何在金本位崩溃后依然保持其霸主地位的呢?

4.1 美元霸权的形成

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沙特阿拉伯同意以美元作为其石油出口的唯一结算货币,而美国则承诺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由于石油是全球经济的命脉,这项协议使得全球大部分的石油交易都必须以美元进行。

想象一下,世界各国都需要购买石油来维持经济运转。而购买石油的唯一方式就是拥有美元。这就像在一个大型的国际市场里,只有一种通用的“入场券”——美元。为了获得这张“入场券”,各国就必须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来赚取美元,或者持有美元资产。

除了石油美元体系,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也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各国央行为了应对国际收支平衡、干预外汇市场以及作为国家财富的储存,都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国经济体量庞大、金融市场发达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美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国央行的首选储备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 2024 年底,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然高达 57.8% 左右,远超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其他货币,见上图。这意味着,全球超过一半的外汇储备都是以美元形式存在的。如果你对美元霸权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推荐看一下《逃离「通货陷阱」,回到「时间本位」》,这里不只是美元这一个通货,而是几乎把所有的通货的历史都梳理了一下。

4.2 美元霸权带来的“特权”:低成本融资与铸币税

正是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得以享受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特权”。其中最显著的两个方面就是低成本融资和铸币税。

低成本融资: 由于全球对美元资产(如美国国债)的需求巨大,美国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这就像一个信誉极佳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其他国家如果出现贸易逆差,往往会面临本国货币贬值、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但美国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这种压力相对较小。

举个例子,即使在美国政府债务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全球投资者依然愿意购买美国国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美国的借贷成本。想象一下,如果其他国家出现如此庞大的债务,其国债收益率很可能会大幅飙升。

铸币税: 铸币税是指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对于美国来说,由于美元是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许多国家都需要持有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可以“无偿”地获得一部分财富,因为其他国家为了持有美元,需要向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拥有全球通用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家”,他只需要印制钞票,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虽然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简单,但美元的全球地位确实赋予了美国一定的“铸币税”收益。

4.3 贸易逆差只是部分真相

当我们讨论贸易逆差时,往往只关注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但实际上,国际贸易还包括资本的流动。在美元霸权下,美国的贸易逆差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净流入。

这是因为,当美国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美元会流向这些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会将赚取的美元重新投资到美国的金融市场,例如购买美国国债、股票、房地产等。这种资本的回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顾客(其他国家)在美国的商店(美国经济)里购买商品,然后又把赚到的钱存回了购物中心自己的银行(美国的金融体系)。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多年来,美国一直保持着贸易逆差,但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账户却呈现出顺差,这意味着流入美国的资本超过了流出的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可以长期维持贸易逆差而不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4.4 特里芬难题:美元霸权下的内在矛盾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其地位本身就蕴含着一个著名的经济学难题——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这个难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

特里芬指出,为了满足全球经济发展对美元不断增长的需求,美国必须持续地输出美元,这也就意味着美国需要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因为只有通过贸易逆差,美元才能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

然而,持续的贸易逆差最终会导致美国的债务不断累积,美元的信誉也会受到质疑。如果美元的信誉下降,各国可能会减少持有美元,转而选择其他货币作为储备,这将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

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为了维持全球经济的流动性,美国需要保持贸易逆差;但长期的贸易逆差又会威胁到美元的长期稳定。

一句话,带头大哥不好做。

4.5 小结:美元霸权下的贸易逆差

总而言之,在美元霸权的背景下,美国的贸易逆差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差额,更与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地位息息相关。美元霸权赋予了美国诸多经济上的“特权”,但也带来了内在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

回到当前的关税战。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要通过加征关税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认为这可以保护美国的就业和产业。但从美元霸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真实意图可能更加复杂。

一些分析认为,美国发起关税战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而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通过对特定国家和行业的关税施压,美国可能希望迫使这些国家在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方面做出让步。

此外,关税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地缘政治工具,用于调整与特定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简单说,那就是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关税正在被“武器化”。

对于世界来说,解决美元霸权才是解决美国关税武器化的根本解。

5. 美元霸权的“阿喀琉斯之踵”

美元的霸权犹如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无论外表多么强大,也总有一个致命弱点。美元霸权强大的背后,正隐藏着多个致命的经济和政治漏洞。一旦这些漏洞被市场力量或政治变化所刺穿,美国及全球经济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

5.1 过度负债的不可持续性

要理解美元霸权的问题,我们首先来看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超过 36.56 万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24% 以上。这个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美国政府每年产生的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其全年经济生产的总和。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美国巨额债务并未带来更高的融资成本。相反,过去几十年来,美国依靠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压低了借款利率,使得举债成本异常低廉。美国国债收益率长期维持低位——比如,2020-2024 年间,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仅为 2% 左右,而其他负债较高国家,如巴西,其同期国债收益率动辄超过 10% 甚至更高。

这种巨额债务和低成本融资看似美好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难以为继的经济奇迹。一旦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债务偿还能力失去信心,债务成本便会快速上升,美元信用将遭遇严峻考验。

2008 年次贷危机,正是美元霸权第一次被严重怀疑的时刻。虽然最后美联储凭借超大规模的量化宽松(QE)救场,美国暂时渡过难关,但也埋下了更深的债务和通胀风险。

从 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和美联储又进行了超过 4.5 万亿美元的 QE。如此惊人的“印钞机”式放水操作,再次让美元信誉置于悬崖边缘。

5.2 对美元体系的全球抵制浪潮

美国长期以来通过美元体系实施经济制裁与贸易限制,这导致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严重不满。数据显示,仅 2010 至 2024 年间,美国财政部通过美元清算体系对其他国家、企业、个人实施超过 2 万次金融制裁和资产冻结。

举个最近的例子,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迅速对俄罗斯实施了史上最严厉的金融制裁:冻结俄罗斯约 3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禁止俄罗斯银行进入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美元清算体系。

面对美元的“金融霸权”,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主动寻求替代方案,试图绕过美元清算体系。以金砖国家为例(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2023 年以来加速推进非美元贸易结算协议。数据显示,仅 2024 年,中俄贸易中非美元结算占比已超过 70%;印度与阿联酋2023年签订协议,用卢比结算双边贸易;巴西和阿根廷则积极推进本币交易,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更进一步,2024 年 8 月,金砖峰会上正式提出建立“金砖共同货币”,这一构想虽然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无疑显示出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蔓延。

5.3 去中心化货币的挑战

如果说各国的去美元化努力还仅仅是初步尝试,那么数字货币的迅猛发展则为全球金融市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因其去中心化、无法被单一国家控制的特点,逐渐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投资者、企业乃至政府的关注。根据剑桥大学2024年的研究报告,全球已有超过 3 亿人口拥有或使用过加密货币。

比特币虽然尚未真正挑战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但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财富储存和跨境支付方案。萨尔瓦多于2021年成为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定为法定货币的国家,随后中非共和国于2022年效仿。尽管这些国家规模不大,但此类行动向全球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货币主权未必必须依赖美元体系。

5.4 美元霸权终结的可能路径

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哪一种货币的霸权是永恒不变的。曾经的西班牙银元、荷兰盾、英镑,都曾在历史舞台上风光无限,却最终衰落。美元虽仍强大,但不可避免地也会遭遇周期性挑战。

专家认为可能导致美元霸权终结的路径,大致有三条:

第一,全球多极化趋势持续加速。美国国际经济地位逐渐下降,全球经济重心转移至东亚、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更多国家基于自身利益,推动非美元结算机制普及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逐步减少,美元霸权被稀释。

第二,美债信用体系被市场严重质疑,美国无法持续低成本融资,债务利率飙升导致政府债务危机爆发,美元信誉遭遇空前危机。这种情况下,全球资本市场将抛售美元资产,促使美元信用崩溃,美元体系瞬间瓦解。

第三,数字货币迅速普及,使全球跨境贸易不再高度依赖美元清算体系。尤其是类似数字人民币、去中心化数字货币比特币等成为主流国际支付工具后,全球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美元不再具备绝对的“金融武器”功能,霸权自动终结。

但是,去中心化的稳定币,尤其是与美元资产无关的去中心化化稳定币,将会成为替代美元的有力竞争者。

6. 去中心化稳定币终结美元霸权

过去十年,加密货币的迅速兴起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货币体系之外的更多可能性。而在这一趋势中,稳定币凭借其相对稳定的价值锚定、便捷的跨境支付功能,以及去中心化潜力,逐渐成为改变现有货币格局的重要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稳定币都有资格成为未来终结美元霸权的“候选者”。

6.1 稳定币的分类及其运作机制

为了深入理解稳定币,我们先把稳定币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法币抵押型稳定币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顾名思义,是指以美元、欧元等传统法定货币为抵押,发行的与这些货币保持 1:1 价值锚定的代币。最著名的例子包括 USDT(Tether)和 USDC(USD Coin)。截至 2025 年 4 月 9 日,USDT 市值高达 1400 亿美元,USDC 则为 600 亿美元,两者合计占据了稳定币市场超过85%的份额,详见下图。

这类稳定币的最大优势在于易理解且风险较低,只要发行方真实持有与发行量等额的法币资产,其代币价格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稳定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度依赖于中心化机构(例如 Tether、Circle)的信用。

然而,问题的核心正在此处——中心化的机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力量、司法管辖和金融监管的制约。

第二类: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

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以其他加密资产(如 ETH、BTC)作为抵押,通过超额抵押保证价格稳定,代表性的有 DAI(MakerDAO)以及近年兴起的 LUSD(Liquity)等去中心化稳定币。

MakerDAO 在 2024 年 8 月进行了重大品牌重塑,将其名称更改为 Sky,同时将其稳定币 DAI 更名为 USDS。为了讲述方便,我们暂且还是延用老的名称。

截至2025年3月底,DAI + USDS 的市值超过了 108 亿美元,是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的领头羊,见上图。这类稳定币在去中心化程度上远胜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因为其抵押品是去中心化的加密资产,而抵押和发行过程也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理论上不存在人为操纵空间。

第三类:算法稳定币(无抵押型)

算法稳定币的概念最早由 Basis 和后来的 TerraUSD(UST)提出,这类稳定币并无任何法币或其他资产做直接抵押,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自动调节供应量,尝试将价值锚定到法币(通常是美元)。2022 年 TerraUSD 的崩溃曾导致市场剧烈动荡,市场一度认为算法稳定币已失败,但近期的 Frax 和 Reflexer 等新算法稳定币尝试逐渐恢复市场信心。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真实资产背书,算法稳定币的长期稳定性仍未得到市场认可。

6.2 为什么 USDT 和 USDC 无法终结美元霸权?

回到本文最核心的问题——USDT 和 USDC 这些以美元资产背书的稳定币为何难以取代美元成为新霸权货币?

关键原因在于:它们的价值根基仍然牢牢绑定于美元资产,而美元资产的控制权归属于美国政府及其监管机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的数据和例子:

2022 年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对俄罗斯发起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制裁,冻结了俄罗斯超过 30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就包括大量通过美元资产支持的金融工具。随后,美国财政部更是明确发出警告,要求所有受美国管辖的稳定币发行机构冻结任何与俄罗斯实体相关的账户。

Circle 公司(USDC发行方)随即迅速响应,冻结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 USDC 账户。这一举动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事实:USDC 及类似的美元资产抵押型稳定币本质上只是美元的区块链版本,本质并未改变——其资产依旧受到美国监管当局的强大管辖。

再来看 USDT。2021年至2024年,USDT先后应美国司法部(DOJ)与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NYAG)的要求,冻结了数十个地址,总金额达数亿美元。这也表明,即便 USDT 的发行公司 Tether 宣称其注册在英属维京群岛,且不受美国司法管辖,但在全球美元结算网络的制裁压力下,Tether 仍然必须“低头”配合执行冻结措施。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权力实际上与传统金融系统的 SWIFT 系统一模一样。美国只需要向任何美元资产支持的稳定币发行商下达命令,即可迅速冻结账户、切断资金链路。这就意味着,以美元资产为抵押的稳定币,根本无法脱离美元霸权的直接管控,也就无法真正取代美元在全球贸易与金融中的霸权地位。

6.3 真正能够终结美元霸权的稳定币——无美元资产抵押的去中心化稳定币

那么,真正能够打破这一僵局的稳定币,必然是与美元资产完全脱钩的、不可封禁的、彻底去中心化的稳定币。

这样的稳定币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以 MakerDAO 的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 为起点,未来的理想稳定币模型可能是:

  • 抵押资产多样化且去中心化:不再以美元或美元金融资产为主要抵押品,而是以 BTC、ETH 等去中心化资产为核心,甚至可能是黄金或其他非美元资产的代币化形式。
  • 彻底的去中心化治理机制:抵押、铸币、清算机制完全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任何中心化主体或国家力量都无法单方面控制或冻结资产。
  • 无监管单点失败风险:所有抵押资产分布于全球不同的节点,没有一个政府或机构能够单独冻结或掌控,这也意味着这种稳定币将完全脱离美国的金融霸权影响。

当稳定币的抵押资产完全去美元化时,美国实际上被踢出了这个货币游戏的舞台中心,直接导致其一直以来享受的铸币税收入彻底消失。

铸币税本质上是美国依靠发行美元,让全球主动持有美元资产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例如美国政府每年依靠美元全球储备地位节省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利息成本(仅2023年美国国债利息节约成本估算便超过2500亿美元)。

但当稳定币完全转向 BTC、ETH 或黄金等非美元资产后,全球各国和机构不再需要持有美元或美元债券作为抵押资产,这意味着美国失去了以零成本印制美元“纸票”来换取全球真实商品的权利。

从此刻起,美国财政部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凭借美元的全球结算货币地位发行国债,轻易地获得全球资金以低成本融资。这种稳定币新格局实际上是釜底抽薪,直接斩断了美国依靠铸币税及低成本融资收割全球财富的隐形经济通道。

6.4 小结:去中心化稳定币是终结法币霸权的关键

一旦这样的去中心化稳定币真正被广泛采用,将彻底颠覆现有金融格局:

  • 各国贸易将无需再经美元清算系统(如SWIFT),摆脱了制裁和冻结的威胁。
  • 全球资金的自由流动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资金不会被任意封锁或冻结,也不会被用作地缘政治斗争的武器。
  • 资金成本大幅降低,不再需要向美元霸权缴纳隐形的“铸币税”和“美元税”。

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治理机制的成熟,未来全球经济或许将逐渐从美元霸权的阴影中挣脱出来,迎来真正自由和开放的金融新时代。

去中心化、去美元化的稳定币,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货币、一个不会形成新的霸权的世界货币。

结语

美元的时代或将终结,并非因为美国不再强大,而是因为全球已不愿将自身命运交给一张可以随时变成武器的纸币。

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货币的背后从来都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人类的信任与自由。当美元一次次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将全球经济拉入割裂和滞胀的深渊时,一个新的金融秩序将悄然崛起。

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出现,不仅意味着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人类货币自由精神的觉醒。真正安全的财富,从来不是依靠强权保障,而是依托技术和共识打造。未来的全球经济,注定属于那些无法被任何强权冻结和封禁的去中心化货币。

当稳定币不再依赖美元资产作为抵押,美元霸权也将随之黯然失色。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拐点上,见证的不仅是一场关税战争的输赢,更是货币霸权终结的历史性时刻。

稳定币不再依赖美元,最应该依赖什么呢?比特币,这个原生的加密货币。现在,开头那个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的问题?答案也就自然浮现了。很简单,从现在开始,留足生活费 DCA 比特币。更多详细的内容可以看一下《比特币:长期主义者的终极避险方案?》

或许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首今日时,会惊叹地发现:

原来货币自由的黎明,就是在这样一场无声的战争中悄然开启的。

或许它并不轰烈,却将深刻改变世界。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Mirror],著作权归属原作者 [Daii],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 لا يُقصد من المعلومات أن تكون أو أن تشكل نصيحة مالية أو أي توصية أخرى من أي نوع تقدمها منصة Gate.io أو تصادق عليها .
* لا يجوز إعادة إنتاج هذه المقالة أو نقلها أو نسخها دون الرجوع إلى منصة Gate.io. المخالفة هي انتهاك لقانون 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وقد تخضع لإجراءات قانونية.
ابدأ التداول الآن
اشترك وتداول لتحصل على جوائز ذهبية بقيمة
100 دولار أمريكي
و
5500 دولارًا أمريكيًا
لتجربة الإدارة المالية الذهبي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