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闪电侠”:延迟背后的隐性代价

进阶4/24/2025, 1:07:02 AM
区块链的核心其实不是金钱,而是沟通。我们以为的“价值转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问题。

转发原文标题《加密世界的“闪电侠”》

想象一下:你发一条 WhatsApp 消息,等了整整 10 秒才看到“已读”,朋友的回复又要再等 10 秒才送到你手机上——是不是气得想砸手机?这就是区块链目前最头疼、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通信延迟。

一些区块链,比如比特币,确实是“移动”了币;但以太坊则不一样。当你给朋友转 5 个 ETH,你并没有真的传送某个“数字硬币”,而是发送一条“请记下这笔交易”的广播,写入全球账本。区块链的真正革命,不在于它搞出了个“数字货币”,而在于它能在一群彼此不信任的节点之间,同步信息。

所谓的“价值数据包”,其实就像藏在网络信息包里的快递,一起在全球互联网中奔跑。这种方式,也广泛应用在链外世界。

比如当泰勒·斯威夫特门票开售时,成千上万的粉丝会同时“冲”进 Ticketmaster 的服务器,每个人都在拼命发请求:“给我票!”系统就看谁的请求先到,谁就有优先权。所以,谁先谁后,直接决定了能不能抢到票——这就是排序机制在公平分配中的核心作用。

亚马逊、Facebook 这些科技巨头早就明白一件事:如果只靠公共网络,就别指望能给全球用户带来流畅、高效的体验。想象一下,一个人在伦敦点击播放视频,请求先要飞跃大西洋抵达美国服务器,然后再把数据一路送回来——这点“距离感”可不是说说而已,会实打实带来延迟。

于是,他们干脆在全球建起了数据中心,定期同步服务器数据,让用户就近连接,最大限度减少卡顿。比如 Meta 就在全球布局了 24 座数据中心,花了超 300 亿美元,只为让大家刷 Instagram 的时候滑得顺、点得快、不掉帧。这背后,就是对“低延迟体验”的极致追求。

区块链如今也走到了同样的路口,开始关注如何让用户用起来更舒服。虽然它们已经是“价值转移工具”的代名词,但用户体验还是一言难尽。还记得特朗普在一月上线他自己的迷因币吗?当时有 20 多万人一窝蜂涌进来,把 Solana 网络挤爆,交易不是失败就是卡住,结果不少第一批用户灰头土脸地离场。

为什么以太坊愿意“等”,而 Solana 频繁“掉线”

以太坊和 Solana 代表了区块链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处理”哲学。在区块链系统里,验证者就像负责接单、审单、盖章的一群节点。他们不仅要接收并转发交易,还得验证其正确性并打包进区块。只要交易被打进了一个区块,系统就认定它“板上钉钉”。

以太坊:宁愿慢一点,也要稳一点:以太坊的出块节奏偏慢(每 12~15 秒一个),但这反而给网络消息足够的时间传播。所有交易先被丢进一个叫“内存池”的临时候车厅,验证者从中一笔笔有序筛选、打包。这样虽然慢,手续费也高,但交易成功率很高,体验稳定,适合稳中求胜。

Solana:快得惊人,但容易翻车:Solana 则一骑绝尘,400 毫秒就出一个块,极限压缩区块时间。这种“拼命快”的策略意味着网络稍有延迟,交易就可能直接“丢包”——根本没来得及处理就被丢弃了。因为 Solana 没有内存池,用户只能自己不停地重发,直到有验证者接单为止。这在高峰期尤其容易崩盘。

验证者的工作其实非常硬核:一边像客服一样处理四面八方来的交易请求,一边又像工程师一样执行计算、验证系统状态。以太坊让验证者有充裕的时间来处理信息和计算;而 Solana 的验证者既要拼网络,又要拼算力,必须上高配机器才能跟得上节奏。

双重验证机制:重塑区块链通信流程

区块链网络不断演进,如今正逐步走向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试图破解长期困扰行业的信息传输瓶颈。

路线一:由软件驱动的预确认机制(MegaETH)

MegaETH 是一个 Layer 2 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快速“预确认”机制提供“实时”的 Web3 使用体验——也就是为用户提前确认该笔交易会被打包进下一个区块。MegaETH 通过将职责划分给不同类型的专用节点来实现这一目标:

排序器(Sequencer): 使用高性能硬件,处理性能级别的交易执行

全节点(Full Nodes): 一个去中心化的节点网络,负责对排序器生成的区块进行二次验证

证明者(Provers): 专注于生成可供轻节点验证的交易证明的节点

所有交易会先交给排序器,每秒打一个区块,但有些应用场景(如链游、DEX)要求更快反应。因此,MegaETH 用单一排序器替代整套节点网络,这样就可以做到 每毫秒发一次“确认”信号。

排序器每 10 毫秒打一个“迷你区块”,预处理好交易并发出确认信号。前端应用可以据此直接展示交易结果,不用等整个区块链落地。


来源 - https://x.com/ShivanshuMadan/status/1902388855862640664

MegaETH 的“排序引擎”堪称怪兽级配置:100 核处理器、1 至 4TB 超大内存、10Gbps 网络带宽。所有区块链数据都直接存放在内存中,避免了磁盘读取的延迟;验证任务也在多个核心间并发处理,目标吞吐量突破 10 万 TPS。

不过,这种架构也有代价——它严重依赖一个中心化的排序器。一旦排序器宕机,交易确认就会被挂起,直到备份系统上线。为防止这种情况带来信任危机,MegaETH 建立了一套“全节点复验机制”,所有交易都会被这些节点重新执行,核查排序器的处理是否正确。此外,排序器还需押上抵押金,如有违规将被扣罚。

值得注意的是,MegaETH 上月刚开放公测网,却马上经历了宕机事故。大家一开始以为是排序器出问题了,结果真正的罪魁祸首竟是一个 RPC 层的 bug——它让交易根本没办法送达排序器。

RPC,全称“远程过程调用”,是连接应用与区块链之间的桥梁,允许用户不跑全节点也能发起交易。针对这次事故,MegaETH 团队已经着手开发一套高性能 RPC 模块,以确保今后能撑起高速网络的吞吐需求。

路线二:由基础设施驱动的“优先通道”(Solana 的 DoubleZero 协议)

@doublezero 正在为 Solana 构建“区块链的闪电侠”。它的灵感,来自《Flashboys》里的经典桥段:为了抢快 4 毫秒,高频交易公司花了 3 亿美元修了一条芝加哥到纽约的光纤线路。这说明,在高频交易或链上竞速场景里,“速度就是一切”。

该项目由前 Solana 基金会成员 Austin Federa 带队,起初是与 Firedancer 客户端团队合作时诞生的点子。Federa 发现:虽然 Firedancer 理论上每秒能处理上百万笔交易,但如果要在全球千节点的公网环境下跑出这种性能,几乎不可能。

受 HFT 公司利用私有光纤网络降低延迟的启发,DoubleZero 正在构建一个由“闲置光纤链路”组成的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网络公司提供未充分利用的宽带资源以获取奖励,交易将通过这些专用线路被路由至全球验证者。

该协议有“两环结构”:

  • 外环(Ingress/Egress): 类似防火墙的专用硬件部署在网络入口,负责防 DDoS、验证签名、清理重复交易;
  • 内环(数据流):把处理干净的交易数据,通过专线传给 Solana 全球验证者网络。

实际上,DoubleZero 相当于给 Solana 加上了一个“内存池”(mempool),让验证者能从中挑选交易进行处理。最前面的硬件过滤层能有效拦截垃圾请求,确保计算资源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交易上。

过去,像 Solana 这种手续费极低的公链,常常因为“发垃圾几乎不要钱”而沦为 DoS(拒绝服务)攻击的重灾区。这类攻击通常由机器人操控,有时甚至被竞争对手用来拖垮平台,造成多个区块链网络同时瘫痪。

为了解决这个顽疾,DoubleZero 引入了一种专门的芯片——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比传统 CPU 必须按顺序执行任务,FPGA 能并行处理大量请求,并可以定制成专门处理签名验证等关键任务的“加速器”。这样一来,交易在进入主网处理流程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最重的验证工作。

这一优化降低了验证者的计算负载——他们通常有高达 70% 的处理时间花在签名验证上,而不是构建新区块。该团队计划未来支持除 Solana 外的多个网络,包括 Aptos、Celestia、Sui 和 Avalanche,主网预计将在 2025 年底上线。

DoubleZero 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谁的网络基础设施比公网表现更好,就能获得相应奖励。这种设计鼓励更多高质量节点接入网络,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弹性。

虽然不少人担心这个机制可能会变成“新的中心化堵点”,但其实没必要过度焦虑——任何应用依然可以选择走传统的公网路线,直接连接到 Solana 验证节点。DoubleZero 的质押制度只是用来抵御恶意行为的安全措施,并不会影响流量怎么走、由谁来处理的决策。

打开“用户体验”的新世界大门

如果区块链要真正走向大众,就必须让它的使用体验像发短信、刷信用卡一样——即刻响应、毫无障碍。

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不仅能让现有的链上操作更顺畅,还能打开一些过去完全做不到的新场景。假如我们现在要给区块链创业者出题,这些方向会是我们的重点思考对象:

实时金融系统: 构建链上和传统资产的高频交易架构,或为机构提供全天候运转的外汇交易系统。

实时协作类 DApp: 支持多人互动、低延迟的游戏和社交类 Web3 应用(SocialFi)。

开发者基础服务: 提供多链统一的交易排序、内存池调度、优先级分配等底层优化工具。

先进通信基础设施: 原生支持区块链的 CDN,用于优化数据和交易的传输效率。

透明的 Web2 拍卖系统: 很多 Web2 应用(如 Google Ads)目前仍通过中心化服务器运作,这些系统可迁移到链上,提升公平性和透明度。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Decentralised.Co],原文标题《加密世界的“闪电侠”》所有版权归原作者 [Decentralised.Co] 所有,如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我们将及时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Gate Learn 团队负责将该文章翻译为其他语言。除非特别说明,禁止复制、传播或抄袭翻译内容。

区块链“闪电侠”:延迟背后的隐性代价

进阶4/24/2025, 1:07:02 AM
区块链的核心其实不是金钱,而是沟通。我们以为的“价值转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问题。

转发原文标题《加密世界的“闪电侠”》

想象一下:你发一条 WhatsApp 消息,等了整整 10 秒才看到“已读”,朋友的回复又要再等 10 秒才送到你手机上——是不是气得想砸手机?这就是区块链目前最头疼、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通信延迟。

一些区块链,比如比特币,确实是“移动”了币;但以太坊则不一样。当你给朋友转 5 个 ETH,你并没有真的传送某个“数字硬币”,而是发送一条“请记下这笔交易”的广播,写入全球账本。区块链的真正革命,不在于它搞出了个“数字货币”,而在于它能在一群彼此不信任的节点之间,同步信息。

所谓的“价值数据包”,其实就像藏在网络信息包里的快递,一起在全球互联网中奔跑。这种方式,也广泛应用在链外世界。

比如当泰勒·斯威夫特门票开售时,成千上万的粉丝会同时“冲”进 Ticketmaster 的服务器,每个人都在拼命发请求:“给我票!”系统就看谁的请求先到,谁就有优先权。所以,谁先谁后,直接决定了能不能抢到票——这就是排序机制在公平分配中的核心作用。

亚马逊、Facebook 这些科技巨头早就明白一件事:如果只靠公共网络,就别指望能给全球用户带来流畅、高效的体验。想象一下,一个人在伦敦点击播放视频,请求先要飞跃大西洋抵达美国服务器,然后再把数据一路送回来——这点“距离感”可不是说说而已,会实打实带来延迟。

于是,他们干脆在全球建起了数据中心,定期同步服务器数据,让用户就近连接,最大限度减少卡顿。比如 Meta 就在全球布局了 24 座数据中心,花了超 300 亿美元,只为让大家刷 Instagram 的时候滑得顺、点得快、不掉帧。这背后,就是对“低延迟体验”的极致追求。

区块链如今也走到了同样的路口,开始关注如何让用户用起来更舒服。虽然它们已经是“价值转移工具”的代名词,但用户体验还是一言难尽。还记得特朗普在一月上线他自己的迷因币吗?当时有 20 多万人一窝蜂涌进来,把 Solana 网络挤爆,交易不是失败就是卡住,结果不少第一批用户灰头土脸地离场。

为什么以太坊愿意“等”,而 Solana 频繁“掉线”

以太坊和 Solana 代表了区块链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处理”哲学。在区块链系统里,验证者就像负责接单、审单、盖章的一群节点。他们不仅要接收并转发交易,还得验证其正确性并打包进区块。只要交易被打进了一个区块,系统就认定它“板上钉钉”。

以太坊:宁愿慢一点,也要稳一点:以太坊的出块节奏偏慢(每 12~15 秒一个),但这反而给网络消息足够的时间传播。所有交易先被丢进一个叫“内存池”的临时候车厅,验证者从中一笔笔有序筛选、打包。这样虽然慢,手续费也高,但交易成功率很高,体验稳定,适合稳中求胜。

Solana:快得惊人,但容易翻车:Solana 则一骑绝尘,400 毫秒就出一个块,极限压缩区块时间。这种“拼命快”的策略意味着网络稍有延迟,交易就可能直接“丢包”——根本没来得及处理就被丢弃了。因为 Solana 没有内存池,用户只能自己不停地重发,直到有验证者接单为止。这在高峰期尤其容易崩盘。

验证者的工作其实非常硬核:一边像客服一样处理四面八方来的交易请求,一边又像工程师一样执行计算、验证系统状态。以太坊让验证者有充裕的时间来处理信息和计算;而 Solana 的验证者既要拼网络,又要拼算力,必须上高配机器才能跟得上节奏。

双重验证机制:重塑区块链通信流程

区块链网络不断演进,如今正逐步走向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试图破解长期困扰行业的信息传输瓶颈。

路线一:由软件驱动的预确认机制(MegaETH)

MegaETH 是一个 Layer 2 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快速“预确认”机制提供“实时”的 Web3 使用体验——也就是为用户提前确认该笔交易会被打包进下一个区块。MegaETH 通过将职责划分给不同类型的专用节点来实现这一目标:

排序器(Sequencer): 使用高性能硬件,处理性能级别的交易执行

全节点(Full Nodes): 一个去中心化的节点网络,负责对排序器生成的区块进行二次验证

证明者(Provers): 专注于生成可供轻节点验证的交易证明的节点

所有交易会先交给排序器,每秒打一个区块,但有些应用场景(如链游、DEX)要求更快反应。因此,MegaETH 用单一排序器替代整套节点网络,这样就可以做到 每毫秒发一次“确认”信号。

排序器每 10 毫秒打一个“迷你区块”,预处理好交易并发出确认信号。前端应用可以据此直接展示交易结果,不用等整个区块链落地。


来源 - https://x.com/ShivanshuMadan/status/1902388855862640664

MegaETH 的“排序引擎”堪称怪兽级配置:100 核处理器、1 至 4TB 超大内存、10Gbps 网络带宽。所有区块链数据都直接存放在内存中,避免了磁盘读取的延迟;验证任务也在多个核心间并发处理,目标吞吐量突破 10 万 TPS。

不过,这种架构也有代价——它严重依赖一个中心化的排序器。一旦排序器宕机,交易确认就会被挂起,直到备份系统上线。为防止这种情况带来信任危机,MegaETH 建立了一套“全节点复验机制”,所有交易都会被这些节点重新执行,核查排序器的处理是否正确。此外,排序器还需押上抵押金,如有违规将被扣罚。

值得注意的是,MegaETH 上月刚开放公测网,却马上经历了宕机事故。大家一开始以为是排序器出问题了,结果真正的罪魁祸首竟是一个 RPC 层的 bug——它让交易根本没办法送达排序器。

RPC,全称“远程过程调用”,是连接应用与区块链之间的桥梁,允许用户不跑全节点也能发起交易。针对这次事故,MegaETH 团队已经着手开发一套高性能 RPC 模块,以确保今后能撑起高速网络的吞吐需求。

路线二:由基础设施驱动的“优先通道”(Solana 的 DoubleZero 协议)

@doublezero 正在为 Solana 构建“区块链的闪电侠”。它的灵感,来自《Flashboys》里的经典桥段:为了抢快 4 毫秒,高频交易公司花了 3 亿美元修了一条芝加哥到纽约的光纤线路。这说明,在高频交易或链上竞速场景里,“速度就是一切”。

该项目由前 Solana 基金会成员 Austin Federa 带队,起初是与 Firedancer 客户端团队合作时诞生的点子。Federa 发现:虽然 Firedancer 理论上每秒能处理上百万笔交易,但如果要在全球千节点的公网环境下跑出这种性能,几乎不可能。

受 HFT 公司利用私有光纤网络降低延迟的启发,DoubleZero 正在构建一个由“闲置光纤链路”组成的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网络公司提供未充分利用的宽带资源以获取奖励,交易将通过这些专用线路被路由至全球验证者。

该协议有“两环结构”:

  • 外环(Ingress/Egress): 类似防火墙的专用硬件部署在网络入口,负责防 DDoS、验证签名、清理重复交易;
  • 内环(数据流):把处理干净的交易数据,通过专线传给 Solana 全球验证者网络。

实际上,DoubleZero 相当于给 Solana 加上了一个“内存池”(mempool),让验证者能从中挑选交易进行处理。最前面的硬件过滤层能有效拦截垃圾请求,确保计算资源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交易上。

过去,像 Solana 这种手续费极低的公链,常常因为“发垃圾几乎不要钱”而沦为 DoS(拒绝服务)攻击的重灾区。这类攻击通常由机器人操控,有时甚至被竞争对手用来拖垮平台,造成多个区块链网络同时瘫痪。

为了解决这个顽疾,DoubleZero 引入了一种专门的芯片——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比传统 CPU 必须按顺序执行任务,FPGA 能并行处理大量请求,并可以定制成专门处理签名验证等关键任务的“加速器”。这样一来,交易在进入主网处理流程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最重的验证工作。

这一优化降低了验证者的计算负载——他们通常有高达 70% 的处理时间花在签名验证上,而不是构建新区块。该团队计划未来支持除 Solana 外的多个网络,包括 Aptos、Celestia、Sui 和 Avalanche,主网预计将在 2025 年底上线。

DoubleZero 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谁的网络基础设施比公网表现更好,就能获得相应奖励。这种设计鼓励更多高质量节点接入网络,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弹性。

虽然不少人担心这个机制可能会变成“新的中心化堵点”,但其实没必要过度焦虑——任何应用依然可以选择走传统的公网路线,直接连接到 Solana 验证节点。DoubleZero 的质押制度只是用来抵御恶意行为的安全措施,并不会影响流量怎么走、由谁来处理的决策。

打开“用户体验”的新世界大门

如果区块链要真正走向大众,就必须让它的使用体验像发短信、刷信用卡一样——即刻响应、毫无障碍。

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不仅能让现有的链上操作更顺畅,还能打开一些过去完全做不到的新场景。假如我们现在要给区块链创业者出题,这些方向会是我们的重点思考对象:

实时金融系统: 构建链上和传统资产的高频交易架构,或为机构提供全天候运转的外汇交易系统。

实时协作类 DApp: 支持多人互动、低延迟的游戏和社交类 Web3 应用(SocialFi)。

开发者基础服务: 提供多链统一的交易排序、内存池调度、优先级分配等底层优化工具。

先进通信基础设施: 原生支持区块链的 CDN,用于优化数据和交易的传输效率。

透明的 Web2 拍卖系统: 很多 Web2 应用(如 Google Ads)目前仍通过中心化服务器运作,这些系统可迁移到链上,提升公平性和透明度。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Decentralised.Co],原文标题《加密世界的“闪电侠”》所有版权归原作者 [Decentralised.Co] 所有,如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我们将及时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Gate Learn 团队负责将该文章翻译为其他语言。除非特别说明,禁止复制、传播或抄袭翻译内容。
ابدأ التداول الآن
اشترك وتداول لتحصل على جوائز ذهبية بقيمة
100 دولار أمريكي
و
5500 دولارًا أمريكيًا
لتجربة الإدارة المالية الذهبية!